家里养小动物的朋友都知道,会经常给小动物梳毛。其实玉雕动物也会梳毛,不过此“梳毛”非彼“梳毛”,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常见于动物玉雕的一种特殊技艺——梳毛。
玉雕动物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图腾生物,且几千年一直长盛不衰。动物题材又称五灵题材,五灵即蠃、鳞、毛、羽、昆。
蠃,也作倮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指人类及蛙、蚯蚓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人为蠃之长。
鳞,即鱼类及蜥蜴、蛇等生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龙为鳞虫之长。
毛,为体表覆盖毛发的兽类,麒麟为毛虫之长。
羽,即禽类,凤凰为羽虫之长。
甲,多称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贝类、螃蟹、龟等,灵龟为甲虫之长。
动物题材的雕刻多以写实为基础,依照传统玉雕的表现形式把老鼠的机灵、猴子的灵活、牛的憨态、骏马的张力等,将其原貌的呈现出来。但形态的表现还不足以表现玉雕动物的真实。
为了使玉雕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更加真实,玉雕大师根据动物的体毛特征,创制出一种特殊的玉雕技艺,即梳毛。
“梳毛”又叫“游丝描”或“游丝毛雕”。汉代玉器中一种阴刻细线,其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毛发,后人称为“梳毛”技艺。
这种线纹是用一种非常尖细的坚硬器物在玉器上进行雕刻,若用力不均,会出现叉道和若断若续的“跳刀”。此种特点在战国晚期就出现了,但普遍应用则在汉代。
此类阴刻线亦略有粗细、繁简、深浅之分,从发展衍变轨迹看,游丝工自春秋晚期以来亦有一个渐趋发展演变、累积成熟的过程,延至汉代,这种微雕治玉工艺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同时代治玉最高工艺成就的代表。
春秋战国至汉代玉器中常见的纹饰有束丝纹、卷云纹、花枝纹、草叶纹、绺毛纹、细鳞纹、细网格纹、禽兽五官细部、人物发丝等。
梳毛的关键在于寻找毛发的生长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使雕刻出的动物毛发自然且质感突出,即使拿在手上把玩也不觉得硌手。
想要做到这一点,梳毛的纹路处理就一定要足够细密顺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玉雕动物的毛皮显得既自然又栩栩如生哦!
再加上玉雕动物造型生动、寓意吉祥,深受大众的喜爱,不仅成为新的时尚饰物,还可以保佑人们各种各样美好的祈望。
现如今,“梳毛”技艺已得到了许多年轻玉雕师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在和田玉动物雕琢上,收藏市场对这一玉雕技艺也是青睐有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