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另一种流行,那些带着时代“邮戳”的物件你还认识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拥抱世界。从那个时候开始,各种新奇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下面,大家来看看这些令人感到熟悉的老物件吧。
一、搪瓷制品
老搪瓷杯、老搪瓷痰盂、老搪瓷脸盆是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普遍使用的产物。那时人人都用搪瓷杯喝水,用搪瓷痰盂起夜,用搪瓷脸盆洗脸,其实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不锈钢外涂了一层瓷釉。
而当时搪瓷制品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不仅是由于耐热、手感好,更是因为它兼具瓷的温润和不锈钢的坚固。又加上当时的工业能够大量生产搪瓷制品,价格还算亲民,普通人家买上几个也不心疼。
至于它没能流传下来的原因是经济成本高,比不上如今使用的塑料耐摔,加上它接触多了也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
二、理发推子
每个七八十年代的人童年的“阴影”之一,必有去理发店理发。伴随着推子“咔嚓”的声音,心里一下一上的,有时还有可能被推子夹住头发,痛苦不已。
三、缝纫机
缝纫机是以前新婚夫妇置办新居必有的一个物体,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之高。不同于现在随处可见的服装店,那时候人们还是倾向于自己动手制作。
自己在家用缝纫机做衣服,一来是由于价格,二来人人都有一副好手艺,外面衣服上有的花样,自己琢磨琢磨也能做出来。
七八十年代的人一听到缝纫机的“吱吱呀呀”和“咔哒咔哒”的声音,就会盼望着自己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
四、BP机
BP机也叫寻呼机,在当时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怀旧的物件,还是因为它只出现在那个时代。最初寻呼机一经问世,价格不太亲民,后来价格逐渐随着产品的成熟而下降后,寻呼机又被大哥大取代了。
五、收音机
和缝纫机一样,收音机也算得上是新婚夫妇中的几大件之一。在那个信息传播仍然靠口耳相传的年代,人们收听国内各种新闻还得靠收音机。
收音机逐渐发展,可以收听的频道也越来越多,自然而然,人们可以收听的内容种类多了起来。既有戏剧歌曲,又有评书。
当然功能如此先进,能买得起的人还是少数。一到晚饭的时候,大家都端着碗,在收音机前,听来自天南海北的声音。
六、黑白电视
收音机日益普遍之后,人们便不满足于只听声音了,于是黑白电视就诞生了。最早的黑白电视是北京牌的,此外有名的黑白电视还有来自上海的昆仑牌。黑白电视只有两种色彩,但有的人家会利用一种神奇的纸,贴在电视机屏幕上,这样能看到彩色的电视。
在很多人童年的记忆里,一到吃饭都会不约而同地围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如果遇到信号不好,还要调节天线。即使只有黑白两色而已,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七、弹子锁
这弹子锁是那个年代人人家里都用的锁,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功能。它的结构非常简单,锁芯里有个弹珠,弹珠落下卡住凹陷即能锁住大门,其一般都配一个圆圆的头的钥匙。
家里有事出门,大人总会把这个钥匙连一个绳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又或者将钥匙分散藏着,砖缝、柜子、门垫,只有家里人才会得知这个钥匙究竟在哪儿。当小孩自己回到家,轻车熟路地取出钥匙打开家门后,总有种掌握全局的豪气。
八、二八大杠
二八大杠是那个年代一种尺寸为二十八的自行车,那个年代里,二八大杠也不是人手一件,城市里普及度还算高,然而到了村里,或许只有书记和有钱的知识分子才能拥有。
那个时候的二八大杠,就如同现在的小汽车那般,既能骑着载人,又能在大杠前、座位上放货。可车子尺寸很大又重,座椅还高,只能由成年人驾驶,偶尔载一载小孩,还得人先起步,抓住时机上车。上了车,还要防止腿被卡进去。
九、上海牌手表
如今,可以在各大购物软件上买到各种手表。但七八十年代的手表着实珍贵,被称为年轻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最大的制表厂还得是上海制表厂,它的历史悠久。在那个年代,工人工资不高的时候,一块表就需要两三百块。
十、玻璃弹珠
说了这么多老物件,接下来的两个更贴近七八十年代的童年回忆。玻璃弹珠就是其中之一,经常能看到街上的小孩把手插进口袋,然后发出清脆的撞击声。毫无疑问,一定装的是弹珠。
弹珠也能玩得讲究,手到眼到,一个厉害的弹球手几乎能称霸整条街。玩比赛还有规则,如同斯诺克一般,先打什么色,最后打那颗球。当然,毕竟都是小孩,玩得高兴,什么也不顾了,那种无拘无束的弹球相信也是很多人的回忆了。
十一、洋画
最后介绍的老物件也是童年回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老洋画。洋画,也叫烟牌,是从很早就流行在香烟盒子上画的精美人物画。
后来有专门的一整张,对于孩子来说,更为珍贵,那得多少个一百分才有的超级“VIP”待遇。回到家里,拿着胜利品,裁成一片一片,立马就冲出家门,和小伙伴来一场刺激的“拍画”。多的人现拍,有技术的一“拍”到底,越来越多,没技术的就只能期待下一次的奖励。而这一“拍”,就是一个童年。
结语
能知道这些物件,差不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算到如今,该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中年人爱怀旧,其实是因为那些老物件的背后是一代人辛勤劳动的记忆。正是那一个个努力劳动的七八十年代的人为祖国的建设前仆后继,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而这些老物件也让无数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拥有一个与过去自己独处的时刻。
参考材料:《中国生活记忆(第三版)》钱跃、陈煜《1949~1978年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历史评价》朱高林《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