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长相\"特异\"的生物,都是在自然选择、性选择等压力下逐渐进化出来的。
当两个或多个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过程相互影响彼此,就会发生协同进化。这时,往往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环境改变,生物身体特化的部分会变得不合时宜,是原地灭绝,还是有机会逃出进化的死胡同?
蜂鸟和花
昆虫和花,是最经典的协同进化之一。
几个非常成功的昆虫类群,特别是膜翅目(蜂)、鳞翅目(蝶)、双翅目(蝇)、鞘翅目(甲虫)它们在白垩纪期间开始与开花植物一起进化,爆发出惊人的多样性。
但是花儿并不满足于虫子。
一些花生长在昆虫繁殖不良的偏僻环境,另一些花开在雨季,还有一些花喜欢在冬天绽放......这些条件下,依赖昆虫传粉就很不靠谱了。
于是,花把目标移到鸟身上——产出更高的花蜜量和更高的糖量,满足鸟类对高能量需求。经过漫长的年代,有了特化吃蜜的蜂鸟。
通常,几种蜂鸟会出现在同一地点,记录中,多达25种蜂鸟能够在某些地方共存——依赖蜂鸟传粉的各种花同时绽放。
这些花往往具有共同的颜色,有效地吸引鸟类。然后,花冠管的不同长度和曲率会影响蜂鸟物种的提取效率,这与喙形态的差异有关。
剑嘴和西番莲
喏,你看下面这张照片:两种生活在海拔1700至4000米,安第斯山脉凉爽潮湿云雾林中的小家伙:剑嘴蜂鸟(Ensiferaensifera),和厚着脸皮停在它长嘴上的斑点蜂鸟(Adelomyiamelanogenys)——看起来像是一只幼鸟在长辈愤怒的目光下调皮。
安第斯山脉是蜂鸟进化的一个特别热点,因为在过去一千万年里,随着这些山峰的抬升,蜂鸟也发生了多样化。
其中,剑嘴蜂鸟,进化出了异常长的喙,让它们成为唯一已知的喙长于身体其他部分(不包括尾巴)的鸟。
这极长的喙,黑色,沉重,稍上翘,因此也有叫它们刀嘴蜂鸟的。无论刀剑,这嘴巴很少被当作武器刺刺、戳戳、砍砍,甚至因为太长,都无法像其他鸟一样给自己梳毛。
长嘴巴的优点呢?
有助于剑嘴蜂鸟吃到短嘴够不着的长冠花的蜜——比如血红花、曼陀罗,尤其是西番莲(Passifloramixta)。
逃离死胡同
对西番莲来说,只有唯一的传粉者,这会是死胡同么?
但事实证明,进化并不是单行道。可进可退,伸缩自如。
第一个具有长花蜜管的西番莲物种出现在大约1100万年前,剑嘴蜂鸟和西番莲的共同进化很早就开始了。
剑嘴蜂鸟呢?有腿有翅膀,长嘴并不妨碍它去吸短花冠的蜜,而且找不到花的时候,它们可以把嘴张开来捕捉飞虫。(顺带一提,这个物种的雄性嘴巴并没有那么长)
在2200万年的历史中,蜂鸟本质上一直在重塑自己,现在仍然处于动态多样化过程中,不用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