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拴老弟结集出版的散文集《童趣儿》马上就要付梓了,这是平顶山文坛的一件大事儿,必将又是一本震动文坛的力作,向他表示由衷的祝贺。这本散文集已在《智泉流韵》网络平台连载,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捧和点赞,我也是有幸先睹为快的读者之一。进栓的散文如行云流水,天马行空;似春风荡漾,微雨淅沥;象花香徐来,凤戏蝶舞;若清风拂面,阳光和煦,美不胜收。沮嚼这些优美的文字,好像在品味一道味道醇厚、隽永的家乡美味。品读这些经年的记忆,就好像又回到了令人难忘的童年,回到了那如火如荼的年代,回到了那充满欢乐、充满童趣、充满幸福、充满真爱、也有辛酸、也有苦涩、也有遗憾、也有抱怨但却让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蹉跎岁月。
进拴是一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作家,也是一个从放牛娃到作家不懈奋斗的典范。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挚友屈江北先生是这样评价他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万代师表中国圣人谦虚、好学的美德。越是有学问的人越谦虚。进拴在任何公众场合都不忘向人介绍我说:“这是我的老师”。着实让我感动许久,但在我心里,他是我的弟弟——一个总不服输,一路闯来而终成大器的小弟弟。屈指算来,我和进拴老弟相识差不多已经四十多年啦!四十多年来,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专业作家,我是看着他一步一步成长的见证人。
“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专业文化干部,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一级作家,五十九岁的进拴已步入人生的辉煌和创作的黄金期。纵观他的成长历程,恰恰印证了逆境出人才这个真理。如果说五十多部文学专著是他奉献给社会的精神食粮,但勤奋、执著则是他传给子女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屈江北先生对他的评价恰如其分。
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几乎没有什么细节能逃过他的眼睛。就连那些不被人们注意的小细节,他也能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往往是语不惊人事不休。这并不是溢美之词,我们从他所写的《棠梨花》一文中可看出一斑。
“棠梨树生长在山野,默默的开花,默默地结果,生命中夹杂着几份寂寞,还有几分无奈,却又生活的实实在在,把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了人类;人生岂不也若这般,为了自己的家,也是为国家,辛勤的工作,默默地奉献,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世人都爱桃花的娇艳,而我更喜欢棠梨花的素洁高雅。棠梨树,又名川梨、棠刺梨,棠梨刺、波沙梨、山梨、酸梨。在云南、四川、贵州、甘肃、河南等省均有分布。开花时节,满山皆是,为白色,花谢结果,未熟时苦涩,成熟后变为紫铜色,味酸甜。”
棠梨花好看,也好吃,是山中好菜之一,也是我们鳌头人喜食的一种佳肴。初春时节,很多树木还光秃秃地了无生气时,棠梨花却悄悄地打苞了,清明前后时,几乎漫山遍野都是白花花的棠梨花。
棠梨花的吃法很多,可炒食、凉拌和做汤,而且花不改其色,未进口先让人饱眼福,其口味花香浓郁,爽口下饭。我小时候常常到辽湾沟采棠梨花和棠梨叶炒着吃。直到2002年秋天,老母亲从老家鳌头来平顶山看我,还给我带了一大包晒干的棠梨叶,她老人家知道我爱吃这一口。”
在他的《童趣儿》的散文中,记下了他对家乡的思念:“我家在豫西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是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可以这么说吧,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的娃子。对大山里的一切一切非常熟悉,熟悉得就如同自己身上什么地方长个痦子一样!那时的孩子特别是山里的孩子与如今的孩子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那时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就拿玩耍来说吧,都是一些就地取材、纯朴自然的东西,哪像现在的孩子接触的都是“现代“气息很浓的东西。就是那些“灰头土脸、土里吧唧”的东西也一样玩得开心至极。例如:踢口袋、踢毽子、跳格、摔泥凹、翻跟头、放风筝、推桶箍等等,如今的孩子对那些已经是很陌生的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这个鳌头村的山娃子,始终也无法忘记山里的一切一切!那清新的空气、清凉甜美的山泉、浓郁自然的花香、吃得流哈喇子的山蘑菇、地曲莲……这都是山外的人体会不到的滋味……
“开春的时候,冰雪消融殆尽,大地脱去“白”衣,东一株西一株在春寒料峭的风里摇弋的“冰凌花”,那金花的颜色是那么的耀眼和醒目,是迎春的第一花,真不为过!就会让你觉得春天来了……小河里的流水哗啦啦的响起来,“毛毛狗”(柳树条子上发出的鲍蕾)一个一个冒了出来,春天真的来了!孩子们这个时候开始欢快起来!那时的孩子也多,哪家也得有个三五个,聚在一起一天天疯起来没完。晚上回到家,一个个的灰头土脸,粪叉一样的小手黑乎乎的!金秋的时候,更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候,跟着大人们进山采山货,什么木耳啊、蘑菇啊多得是,采回的蘑菇串成一串串挂在屋檐下自然晾晒至干,黄黄的,闻起来一股子浓郁的香气,满含着大山的味道。冬天的时候用它炖小鸡,那个香啊!真的很美味……小时候很顽皮又淘气。在我的脑海里,那时的天,总是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泥土味,阳光洒在身上,使人无比愉悦,心情特别舒畅。上学轻松,放学更是高兴,闲的无聊时,总爱拿树木、庄稼、小草出气,为此,没少挨过父母的责怪与打骂。
每年的春天,满山满坡,山花烂漫。崖上,沟边,坡上,洼里,全是山桃花、迎春花,放学后,提着篮子,以给猪拔草的借口,不是攀援沟边,就是上山爬洼,为的就是折几支山桃花或迎春花,如果得手,马上拿回家找个瓶子,在瓶子里灌满水把花插到里面,图好看,那时还不知道欣赏一词,花是插到瓶子里了,可篮子是空的。
随着春意渐浓,沟里的桃花、杏花开了,又避免不了遭到一场折枝摘花的浩劫。由于贪玩,忘记了写作业,受到了母亲严厉的责罚。到四月中旬,油菜花开,机会又来了。那时候,胆子真大,钻到油菜地里捉蜜蜂,敢与蜜蜂争花宠,有几次不小心,被蜜蜂蛰了,蛰到眼帘上,其结果惨不忍睹。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到了夏季,微风习习,风吹过面颊都是热的。仰望天空,蓝天下的白云,不知什么原因?竟然会移动?带着疑问,望着天空的我,就与白云比赛跑。其结果是白云还在跑,我已经掉到坡下面,沟渠里,摔破了手,浑身沾满了土。
去学校的路上,路两旁爬满了各种青绿的野草,麦苗吐着麦花,野花随处肆意开放,各种颜色的蝴蝶敞开翅膀飞舞着,一时兴起,叫着喊着,蹦着跳着,挥舞着小手去抓蝴蝶。最终,因迟到被老师请到讲台前站着,直到下课才回到座位上。
“小时候很顽皮又淘气。在我的脑海里,那时的天,总是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泥土味,阳光洒在身上,使人无比愉悦,心情特别舒畅。上学轻松,放学更是高兴,闲的无聊时,总爱拿树木、庄稼、小草出气,为此,没少挨过父母的责怪与打骂。
去学校的路上,路两旁爬满了各种青绿的野草,麦苗吐着麦花,野花随处肆意开放,各种颜色的蝴蝶敞开翅膀飞舞着,一时兴起,叫着喊着,蹦着跳着,挥舞着小手去抓蝴蝶。最终,因迟到被老师请到讲台前站着,直到下课才回到座位上。”
字里行间留露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是深沉的。进栓也过了知天命的年龄,随着岁月逝去,那些陈年旧事,慢慢地淡出记忆,他对童年的往事记得如此清晰,回忆的如此详尽,真是令人钦佩。他用这种方式,是在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向往,是在唤醒人们那已经消失的记忆。留住乡愁,留住这份永远的记忆,这就是进拴出版这本散文集真谛。
“经过多次摔打,泥生出了一种特有的粘性,这时把泥巴团搓成圆柱状,捧在一只手上,抬起另一只手,大拇指用力朝下按,拔出手来,泥里就有了一个深深的窝儿,沿着这个窝儿边捏起,泥坯越来越薄,一会儿就捏成了。泥娃娃形似一个泥做的碗,厚度正合适,用手高高地举起,用力向下摔去,“啪”的一脆声,天啊!真是棒极了!我们一起唱“泥娃娃,泥娃娃,捏个泥娃娃……”
其实我们那里的说法也基本相同,说那些年轻人也会说:“你瞎喷个啥我都参加工作了,你还在玩尿泥呢。”“男孩子那个没有玩过尿泥?”其实玩尿泥也是历史上传下来的,不是哪个朝代的特产,也不是哪个朝代的专利,这是男孩子成长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在玩尿泥中度过了幼年时代,似乎就是那个年代的特征。
在汝州人们把蒲公英叫“黄黄苗”,而我们家乡则把蒲公英叫“黄花苗,”进栓在黄黄苗篇中,对此植物做了详细的介绍:“蒲公英别名谷谷丁、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茶使用的是切细且干燥的根或叶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强化肝脏的作用,能降低胆固醇。始载于《唐本草》,谓:"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本草》作仆公罂,《本草纲目》载蒲公英于菜部,谓:"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蒲公英,又名谷谷丁、黄花地丁,是国家卫生部新近列入药食两用的品种。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可清热毒、化食毒、消恶肿。《唐本草》、《神农本草经》、《中药大辞典》等历代医学专著均给以高度评价,民间用以治疗疮毒、脑膜炎、流感、肝胆病。
蒲公英茶使用的是切细且干燥的根或叶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强化肝脏的作用,能降低胆固醇。在欧洲,蒲公英有"尿床草"之称,可见其利尿作用之强,适合有水肿毛病的人饮用。除此之外,它也能解除消化不良和便秘,清净血液,促进母乳的分泌。
美国著名的营养保健专家EarlMindell博士对蒲公英的最新研究表明:蒲公英是天然的利尿剂和助消化圣品;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不仅能帮助预防缺铁引起的贫血症,而且它的大量钾成分还可以和钠一起共同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并使心率正常;含有丰富的蛋黄素,可以预防肝硬化,增强肝和胆的功能。
欧洲产的蒲公英称为"西洋蒲公英",日本产的称为"关东蒲公英"。西洋蒲公英的特征是外侧的花萼弯曲,很容易分辨。由于繁殖力强,现在都市里看得到的几乎都是西洋蒲公英。顺便提一下,由于它的锯齿状叶子很像狮子的牙齿,所以在欧洲有"dandylion(漂亮狮子)"之称。两种蒲公英的药效相同,整枝草都可以利用。一般来说,嫩叶可以当作沙拉,花可以酿酒,根可以代替咖啡。蒲公英的叶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铁质,自古以来就传说在春天食用可以清血。若不喜欢叶子的苦味,可用来漱口。蒲公英在种植后第二年的秋季,绵帽飞掉之后,根就可以采收了。只不过蒲公英的根扎得很深,要自己一个人去采不太容易。
我也曾在散文集《回望故乡》中写过蒲公英:“家乡有种植物,它介于草、菜、药之间,说它是草,因为它生长在广袤的大地上,不管土地肥沃还是贫瘠,不管是阳光下还是背影中,它从不择地而生,与众草为伍,顽强生长。说它是菜,古代它曾是民众充饥之物,现代它是高级宴会上的一道名菜。说它是药,因为它具有消炎清火之功能,家乡的人过去得了病,剜上几棵,在水里煮沸,然后再打上两个荷包蛋,既能爽口,又能治病,可谓一举两得。它的学名叫蒲公英,家乡人都叫它黄花苗。”
那充溢我童年的槐花香呀!那渗着母亲浓浓爱意的槐花饭啊!”
不管是童趣横溢的《忆童年》,还是童心十足的《打弹弓》、《打碟遛》、《学跳绳》,多种多姿多彩游戏跃然纸上,让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在《过家家》散文中那些童男童女密切配合、相互帮忙的协作精神,不正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吗?《学游泳》那种赤裸裸融化于水中的感觉,真是一种自然的美,是一种放松的美,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美,那种感觉能让人记一辈子。《丢手巾》是一种最原始且没有任何掩饰的游戏,少男少女和老师为坐一圈,那种渴望的眼神,那种朗朗的笑声让我们受到了感染,恨不得马上就坐在他们的圈子去体验一把。《叨鸡儿》既是技巧活,又是力与美的展现。参与双方全身心的投入,谁也不服气谁,单腿跳来跳去争个输赢的身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闹洞房》中粗野、放浪、轻佻、夸张的动作,诙谐、机智又略含低俗的语言,庸俗的几乎接近下流的小活动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把农村闹新房的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一堂欢笑满堂福,老少不分闹新房。《翻跟头》是农村男孩子的传统保留项目,只要是男孩,几乎都会翻跟头。他们把翻跟头作为向同伴或者女孩儿炫耀的资本,他们从不断翻跟头的过程中从少年成为了青年,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跨越。
进栓在《过年下》写出了那个年代的年味:“除夕之夜,在我们乡下是很热闹的,尽管当时还没有通电,但每个家族的男子们都要提着两样菜,或一壶酒,聚在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长辈家,边喝团圆酒,边拉家常话,说是守夜,其情浓浓,其乐融融。女子们也都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围坐一起,边嗑瓜子,边叙旧情,欢声笑语,温馨一片。”在他的散文中,几乎把儿时的游戏写了个遍,既有快乐的展现,又有心酸的记忆,既有快乐的时光,又有被打屁股的经历。他把儿童对过年的渴望,盼望过年的急切心情,描写的入木三分,把儿童过年时的快乐表现得一览无余,让人觉得自己好像置身其中,感觉就像自己又过了一个年。
《扎灯笼》让我们跟着进栓的笔触写出了学扎灯笼的不易,在扎灯笼过程所享受到的乐趣。灯笼扎成后不可言表的欢愉,经历了一次历练,一次感动。《看下神》写出了几千年年的封建社会残余并没有消退,老农民的迷信和愚昧仍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死角,封建迷信仍然盛行。那些神婆神汉们装神弄鬼的市场。说是愚昧其实更是无奈。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了出了他们的虔诚和淳朴。《踢毽子》既表现了花样少年身心交融的快乐,也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逮小虫》则是一种智力游戏,既要先在雪地扫出一块空地,还要跑来跑去支筛子、在筛子底下撒上诱饵,小虫进去后要迅速拉绳,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关键是要动脑筋想出逮小虫的办法,才能取得战果。
《]推桶箍》、《玩爬叉》、《摘酸枣》、《蚂蜂窝》、《烧红薯》、《掏螃蟹》、《放风筝》、《打面包》、《打瞎驴》、《点灯盏》、《剪羊毛》、《难忘儿时逮水牛》、《看电影》、《掀蝎子》、《难忘家乡的秋千》则集中描写少年时代的活动,这些短篇都是在那个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所发生的故事,虽然物质生活有些不尽人意,人们的精神风貌精神还是可圈可点。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在逆境中也能不屈不挠进取的民族,是一个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娱自乐的民族,是一个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吓倒的民族。我们的少年继承了这种可贵的精神传统,才有如此多的这么多苦中作乐的游戏产生,才有进栓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童趣儿》这本散文集的出版。
充满童趣的《]推桶箍》所展现的就是少年们利用不再使用的桶箍作为简单的玩具,玩出花样,玩出快乐:“用一根直直的粗铁丝,一头折窝回来作手把,另一头向下弯成一个“u”型钩,我们叫推子,这就是推桶箍必备的工具了。一手执推子,一手拿桶箍,然后再将桶箍往地上一放一滚抬步走,桶箍在推子的推动下便开始“麻麻溜溜滚向前,悠悠哉哉走四方”,而在这娴熟的一推一滚一走间,其乐其趣也就全有了。平时如果家里大人让我们去哪里跑个路,那是懒得抬脚动腿的,而如果有桶箍相伴了,再远的路也不觉远,再远的路也不在乎了。我们推着桶箍四处玩,那情形仿佛就是哪吒四太子踩了风火轮潇潇洒洒遨游天庭了,有些‘瘾’大的孩子,甚至去趟厕所也常常要推了桶箍去,直让大人数落说离了桶箍你就不能活呀。”
《吃碾转》、《荠荠菜》、《]刺角芽》、《家乡美味地曲莲》、《野菊花》《拾蘑菇》、《剜小蒜》这些散文都是描写那些如何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渡过艰苦岁的记忆,他在《吃碾转》中记载了这道用以度荒的美食:“汝州地处豫西腹地,为伏牛、嵩山二山所包容,盛产小麦,每年夏麦季节,当地农民便有把刚刚灌完桨的半熟青麦割下来,经脱壳、筛选、烘炒、脱皮、搓麦蚕等五道工序,加工成“碾转”的习俗。古时,穷苦人家为了度过“春荒(饥荒)”而加工“碾转”,如今当地农民把加工成的“碾转”作为休闲美味食品馈赠亲友,或沿街出售。其中又以我们鳌头的碾转最为驰名,现今村中仍有几架石磨磨盘每年进行碾转加工。碾转的吃法有很多种,但有两种吃法尤为我们鳌头人喜爱:一种是以黄瓜丝、蒜蓉凉调着吃,另一种就是拿鸡蛋炒着吃。”寥寥几笔就勾起了我的味蕾,真是有垂涎欲滴之慨。
进栓的散文写景,他把深情融于景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进栓风格。在《白云山》和《家乡美》中他不是在写散文,而是在画画:“白云山多美呀!万千婆娑的绿树杂花为她穿上了绚丽的衣衫,阳光给她披上了金色的大氅,白云赠给她素洁的披肩,我在她的怀抱中戏耍、弦歌、赏景……每逢雨后新晴,艳阳把飞瀑映成了七色虹霓,那溟蒙弥漫的烟雾,给这些迷人的景物又披上了一层素纱,使白云山奇秀中略带一点神秘,妩媚中稍添几分羞涩,愈加显得楚楚动人。”
“每当春暖花开时节,迎背山、长虫山、娘娘山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贴梗海棠、杏、花红、垂枝桃、紫藤、榆叶梅、黄檗、紫玉兰、白玉兰、二乔玉兰、橘子、细叶、含笑、火棘、迎春、美国鹅掌楸、国槐、泡桐、樱花、西府海棠、棣棠、丁香、金角木、梨、金花小檗、忍冬、中华猕猴桃、文冠果、山茶花、金缕梅、椤木石楠……再配上观叶植物雪松、金钱松、油松、香樟、桂花、石楠、女贞、文母、银杏、千头椿、胡颓子、鹅掌楸、细叶鸡爪槭、红叶李、红枫、八角金盘、丁香……红的、紫的、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蓝的,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又活像彩霞落地,一簇簇,一层层,含苞的艳红素雅,开放的粉白光洁。那桃花体态婀娜,摇摆枝条,吐蕊绽蕾,脉脉含笑,仿佛自诩为绝代佳人,炫耀着青春的骄傲。那牡丹浓艳富丽,把火焰一样的感情,变作颜色喷吐出来,仪态非凡,五彩缤纷,如锦似绣,令人陶醉。那石榴花,一朵朵,仿佛一把触天的火炬;那杜鹃花开得火红、灼热、醇酽,像喷吐的红火焰,像燃烧的云霞,飘舞的红绸,她也象征着平顶山新城区人的事业,正像烈火一样熊熊燃烧,蒸蒸日上。
每当夏姑娘悄悄降临,这里更是花坛相牵,犹如珠串玉联,那灯台树、猥实、绣线菊、天目琼花、大叶紫薇、紫花醉鱼草、云实、麻叶绣球、锦带花、金丝桃、八仙花、凌霄、蔷薇、月季、四照花、梓树,再加上观叶植物如竹类、枫香、槭类、盐肤木、栾树、喜树、银杏树、苦楝、无患子、臭椿等等,那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千姿百态,有的姹紫嫣红,如火似霞;有的喷蕊绽朵,丽而不媚;有的姿容淡雅,晶莹皎洁;有的金色闪烁,馨香四溢;荷叶出水,荷苞待放,正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眸流动,楚楚动人,蜂来蝶往,令人如痴如醉。
金秋时节,满山菊花怒放,使人眼花缭乱,那菊花傲骨铮铮,不随世俗,花瓣儿似龙爪,似金鳞,似流海,似飘带,似短匙,似蜂窝,直立、倒悬、里卷、外翻,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到了隆冬季节,山上山下的山茶花、腊梅、结香、梅花、银柳的竞相怒放,尤其是那梅花仍然凌雪傲霜,姿态矫健,她和英雄的鳌头人一道迎接着明媚春日的到来。
花,她那芬芳艳丽的色香与充沛的活力,令须发霜白者闻鸡起舞,不知老之将至;令青少年倍感朝气蓬勃,生气无穷。花,是可贵可爱的。然而,最可贵可爱的,是创造春天、给生活带来花一样美丽的鳌头人,他们高尚的品质,像花一样吐着芳香,他们光辉的业绩如千枝竞秀、万木峥嵘。
如今,我的故乡鳌头更成了鸟的天堂。
清晨,因了昨夜的一场细雨的淋沥,雾迷神爽,娇滴如荷。山如仙女,在云雾中翩翩起舞,美不胜收,若隐若现。
美轮美奂的山道,为秀美生态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给村民创造了一个健身、步行、观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我正在如痴如醉地观赏美景,倏然闻得一声鸟鸣,清清的,脆脆的,像穿石绕树的山村小溪,又似纯真少女那清亮的声音,不沾风尘,远离躁动,让我有一种回归童年故乡的直感.。”
《关爷庙》、《焦沟村》、《我难忘的窑湾》、《难忘家乡的露天剧场》无一不是展现家乡最美的一面,无一不是在抒发对家乡的浓情:《抱玉河》“滔滔河水汩汩东来,悠悠西去,宛如一条飘浮在豫西大地的洁白丝带,隐迹在那如烟的柳丝之中。河两岸那茂密的林带,碧翠欲滴,绿意盎然,一方方,一片片连在一起,倒映水中,好像镶绣在河上的碧绿丝带,使故乡的小河更加灵秀诱人。河边,有几位灵巧俊的村姑在洗衣服,一群白鹅、白鸭在戏水,河水散发出清新湿润的气息,石桥、碧波、垂柳、翠竹、白杨,和谐地构成了典雅的诗情画意……”
每篇散文都是童趣满满、幸福满满。回忆儿时的活动,也是重新接受儿时洗礼。有人说,回首往事是痛苦的,但是回首儿时的往事,那永远是幸福的。
在《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真情的描述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也留下了很多悬念,小芳究竟怎么样了?她后来幸福吗?对小方的描写进栓更隐晦。从小芳每次叫他吃饺子而他从不拒绝,况且这个饺子只给他一个人吃,这其中的味道不言自明。我很欣赏进栓的自制能力,在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单独相处时还能hold住自己,足见他的人格魅力。人在年轻时,会有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冲动,也会有些不可思议的过火行为,但这些冲动和过火,都可以被人们接受和原谅,毕竟年轻嘛。但是进栓没有,他一直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虽然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他也可能产生过越轨的一闪念,但他这种闪念转瞬即逝。他从没有绯闻,没有属于文人骚客的浪漫,真正做到了“苟富贵、莫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他和妻子结婚30多年,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生死相随,真让人羡慕。
进栓是个大家,他写山,山为之直射天狼;写河,河为之放声高歌;写大地,大地为之起舞;写蓝天,蓝天飞过白云朵朵;写人,善恶分明,写物,有优有劣。他笔下的任何东西他都写出了灵性,写出了不一样的品格。
进拴写的《放羊歌》,是放羊的经验之谈,也是放羊人的生活总结,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韵味无穷,想起来忍俊不住,唱起来歌漫山岗:
“好山好水好风光,
赶着羊儿上山岗。
各种坡道不一样,
一年四季记心上。
春放阳坡夏放巅,
秋放阴坡冬溜涧。
好山好水好风光,
刮风下雨气候变,
不懂规矩瞎胡转。
逆风吃草草扎眼,
雨天莫放沟塘边。
冬春草少出坡早,
中午最好带干粮。
夏秋出坡小晌午,
晚上回来喝罢汤。
出坡弱小头前走,
青草嫩芽能先尝。
回坡壮大走前头,
恋着草儿不慌张。
冬天要防草冰冻,
孕羊吃住胎儿伤。
夏秋注意连阴雨,
常走湿路羊烂蹄。
羊儿繁殖春秋季,
气候温和是良机。
毛细肉肥羔羊大,
选育种羊是第一。
连续放过三年羊,
观羊就能报气象。
天若刮风羊群散,
天若下雨羊恋山
养羊是门深学问,
三年也难当内行。
山区坡多草源广,
要想富裕多养羊。”
《抱玉山》是个神话故事的凄美;《家乡的柿子》的火红;《窑湾的水车》在岁月里吱吱呀呀,《大雪纷飞乐趣多》的浓浓亲情,都在他的散文中流出来,让人爱不释手。进栓的《童趣儿》是本书,进拴也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玩味,值得我们终生来读。
谢谢进拴。
不喘冒昧,这许是隔靴挠痒之谈,是以为序。
郭进拴新著《童趣儿》目录
序:满满童趣满满情
——读进拴的散文集《童趣儿》王长伟
遥远的鳌头村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难忘家乡的露天剧场
大雪纷飞乐趣多
我难忘的窑湾
窑湾的水车
家乡的柿子
柔情似水秋菊姐
难忘家乡的秋千
剜小蒜
拾蘑菇
野菊花
难忘儿时逮水牛
家乡美味地曲莲
点灯盏
打瞎驴
打面包
放风筝
掏螃蟹
翻跟头
烧黄豆
烧红薯
刺角芽
荠荠菜
掀蝎子
蚂蜂窝
摘酸枣
玩爬叉
推桶箍
逮小虫
剪羊毛
看电影
踢毽子
看下神
扎灯笼
放羊歌
焦沟村
沟沟秧
抱玉河
抱玉山
家乡美
关爷庙
白云山
吃碾转
闹洞房
叨鸡儿
摔泥凹
学跳绳
打碟遛
打弹弓
忆童年
童趣儿
童年乐
黄黄苗
过年下
槐花香
丢手巾
学游泳
棠梨花
过家家
附录:《从放羊娃到作家》屈江北
郭进拴新著《六十岁说》目录序:张新玉第一辑:六十岁说说说我这六十年说说我的编辑生涯说说我的恩师南丁说说我的朋友李宾说说好朋友姚大军说说好友李廷怀说说我的父亲说说我的母亲第二辑:说山谈水大美马堂村马堂村观音井的魅力雨中游山頂公园再游风穴寺美哉,大峪春醉马棚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月季湖观鱼溢光流彩湿地情沸腾的焦山湖光花韵姹紫嫣红满园春泪洒大别山在许世友将军墓前的沉思雨中游郑维山将军故里红田抒怀行走志仁小道长胜街漫步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红色首府的难忘记忆大别山拾情走进大别山干部学院大美保安十里湿地月季红雨后白鹭洲湿地花海参观徐迟纪念馆散记南浔寻梦游南浔金象湖记神游鼓浪屿秋醉临沣寨拜谒牛皋祠沸腾的皂角树黄龙洞探奇峨眉山猴趣雨中游龙泉寺襄县青冢寺游思秋游中王庙仰韶文化之旅叶县风情录秋访徐玉诺故居雨后湿地分外美
第三辑:我说他人透视人性警示世人论文星传作品的艺术特色催人泪下的《尧山情》汝水清凉故乡情长浩气泱泱唱大风木缘墨韵大气精诚雅韵新声抒真情播下牡丹吐芳香张杰诗歌论张雁群和他的《淡淡一笑》汝州才子屈江北卷卷彩墨寄深情乡音难改乡情难忘问爱华和她的《前世今生》南丁与《经七路34号》读《汪曾祺集》从军人到著名书法家读南丁先生《和云的亲密接触》有感张一弓和他的《少林美佛陀》煤海星光璀璨辉煌鹰城流韵翰墨香安建功和他的小说集《门》李人庆和他的《温暖心灵的阳光》读赵焕亭《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有感诗风书韵珠联璧合从山村少女到作家——君君的文学之路孟宪洲的书法艺术之路六月的盛宴一颗感恩心一腔赤子情《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峥嵘岁月情难忘《天青梦》,一部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姜金岳和他的《漠北女魂》乡情·乡恋·乡愁·乡思“我只想写出内心的追求”刘庆邦和他的《我就是我母亲》严歌苓和她的《芳华》令人震撼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
第四辑:他人说我作家六十正年轻屈江北大地的赤子君君熟悉的陌生人——郭进拴印象陈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