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麦可将文创园区总经理连泰瑞
麦可将文创园一隅
盛夏暑期,我们来到了坐落在闵行区联明路,毗邻七宝古镇的上海麦可将文创园区,访问了总经理连泰瑞先生。
连泰瑞总经理(右)
连总介绍说:“我是台南人。1992年家父来上海投资,在这里设立了麦可将工业公司,属于纺织业,生产家居服。后来公司迁移到了江西,我很喜欢文创和艺术,2012年开始,将工厂改造成文创园区。现在园区面积2.2万平方米,拥有11栋建筑,已有137家创意公司在这里安家落户。”
经过10年发展,麦可将文创园已经名声鹊起,被定为“国家级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3A国家级旅游景区”。
创意荟萃之地
在连总的引领下,我们进入了一家名叫“陶贝贝”的陶艺馆。里面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学做陶器。真是凑巧,正在指导孩子们操作的,正是我熟悉的台湾朋友洪先生,他是这个馆的主人。
“陶贝贝”洪兴文先生
连总对我们说:“到‘麦可将’来,可不只是玩哦。现在学生放暑假,很多都来这里做公益,学习各种独具匠心的创意。我们这里的工作室类型涵盖很广,有:榫接木工、手工玻璃、彩泥雕塑、绘画插花、皮革加工、服装刺绣、礼品包装、养生药膳、宠物护理等等。不少年轻人来这里参观后脑洞大开,触类旁通,萌发了自己的‘蓝图’。他们有了创意,也可以来这里实践。我们文创园就是倡导‘共创’、‘共学’、‘共享’。”
室外茶座
漫步园区,大到建筑装饰,小到树上为松鼠打造的窝,都讲究设计独特,构思新颖,工艺精巧,给人以眼睛一亮的感觉。
骑纸马的小女孩
我们随着连总走进了“纸箱王”,一个小女孩正骑着纸马前后摇摆。这里真是一个“纸的世界”。门口供来客休息的长椅是纸做的;满屋的家具是纸做的,孩子玩的滑梯也是纸做的……关键是这些作品不是噱头摆设,而是确实具有使用功能。天气炎热,店家给我们递来一盒饮料,那包装盒是也是他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喝完饮料就变成了小朋友喜爱的储蓄罐。
连总演示涮“纸火锅”
在这个千奇百怪的纸空间里,主人把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进步的纸,变成了无限创意的载体。经过奇思妙想,纸竟然能飞,能下水,能发光……话说纸包不住火,大家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这满屋桌椅板凳都是纸做的餐厅里涮火锅,连“火锅”也是纸做的。当然,能在一个纸做的“锅”里涮一顿美餐,那张纸就大有讲究了。据说有很多做餐饮的来学过窍门,但是真正能用“纸火锅”迎客做生意的还没有。
孵化培育新人
麦可将文创园在开展文化创意活动中倡导“双向体验”。驻园的公司基本上就是一个工作室。创作者要体验自己的作品会被哪些客人欣赏或收藏,尽可能地扩大青睐人群,把作品变为商品。观光客来到工作室,当场亲自体验大师的创作过程,可以了解到生产过程之艰辛,工艺之难度,就容易肯定产品之价值。
如果你有了好的创意想创业,可以到这里开一间工作室,让梦想变成现实。如果你爱上哪门技术,也可以在这里拜师学艺。
老师教孩子们做手工
文创园鼓励采用孵化的形式培育新人。这里大师有的来自大陆各地,也有来自台湾。他们开设了许多艺术、工艺类的课程,吸引了两岸许多有志创业的青年。
连总介绍说:“疫情前,我们这里每年要举办200多场各种类型的体验活动。据统计,海外友人和港澳台青年学生有8000多人来参观过,前来参加讲座、论坛和公益活动的超过60万人次。”
连总和刘亦展副总经理(右)及罗李成(麦狗,左)介绍园区情况
连总说:“‘静默式抗疫’后,面对面的交流中断了。我们想方设法帮大家开拓各种销售渠道,其中就包括网络。但是许多老师没有碰过这一块,‘麦狗’就当了这些老师的老师,教他们做直播带货。这次疫情,麦狗带出了好几位新‘网红’,许多工作室在网上开启了新的销售渠道。我们这里有一位做泥人的台湾少数民族的蔡老师,过去对网络一窍不通,经过‘麦狗’指点后,现在已经可以直播自己的作品了。网上销售,解决了相当部分公司的生计问题。”
电视剧《温暖的甜蜜的》布景
台青实习创业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麦可将”这个“青创基地”在两岸青年心目中树立了大有作为的形象。连总说:“过去我们这里每年都有三十多名台湾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实习。近两年一是因为疫情,二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来实习的少了。今年到目前有5名台湾学生在这里实习。”
台湾实习生孙佳敏
在园区里,我们见到了一位正在连总公司里实习的台湾女孩,她叫孙佳敏,来自台湾西湖科技大学。实习一般都是寻找工作岗位的前奏。略显腼腆的姑娘告诉我们,她是学新媒体专业的,很适合这样的创意园,因此慕名而来,当然也得到了校长和老师的支持。我们问她有没有留下来工作的意向?她羞涩地点了点头。
我们问连总,台湾来的实习生留下来的多吗?连总说:“挺多的。现在我们园区有六十来位台湾人,除了20来位老师,四十来位都是年轻人。过去一到暑假,来报名实习的应接不暇,多的时候来自台湾的就有上百人。他们在园区里访问了各种工作室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习岗位。今年有两位就确定在‘手工玻璃’实习。”
张富贤先生
有的台湾学生来到这里后,由学徒变成了师傅,获得了可喜的业绩,“手创联盟”的张富贤就是其中一位。
“手创联盟”面向“全龄化”、“多样化”,通过动手制作,把设计的图文变成产品。小张2016年来到园区创业,经过六年奋斗,成绩斐然。连总都亲切地称呼他“张老师”。
张老师擅长用一种聚酯纤维的材质做工艺品。这种材料无毒环保,又有木质的坚固和韧性,不怕潮湿,不会开裂,不会发霉,还能吸音。过去,他用这种材质做文具,做公文包等,外形典雅大方,很受欢迎。
红色景点作品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他有了新创意,采用这种材料,研制设计了“一大会址”,“南湖红船”、“毛泽东故居”等作品,生产出来后很受欢迎,订货单纷至沓来。连总说:“大家也许不会想到,这些红色景点纪念品,竟然是台湾的年轻人开发研制的。”
规模继续扩展
我们问及园区的发展,连总显得信心满怀。他说:“这里将发展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文创生态园,聚焦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博览产业。我们要将文创产品的设计,结合到文化旅游的体验活动之中,融入常态性的展览及演出活动,打造一个文旅博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
连总告诉我们,疫情的确阻碍了一些发展速度。原本去年就可以完工的文创酒店,要延期到今年10月才能开业。
说起建设这个酒店,连总很有成就感,创意满满:“这两栋用老厂房改建的创意酒店有90个房间,每一间都有不同的装潢设计来展示不同老师的品牌和工艺。现在已经有16名老师与我们合作这个酒店的经营项目。客人一入住,就可以体验到文化和艺术,因为每个房间都有特色,各不相同,所以即使多次光顾,依然有新鲜的感觉。”
创意新颖的木质家具
连总举例说:“台湾‘青木堂’的家具一流,但是价格昂贵。我们与他们合作,整间房全都用‘青木堂’家具,住客体验后,一定会对这样的家具有新的认识和想法。这对厂家来说,也是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我们这个做法,得到了园区老师们的热烈响应。
我们关心疫情期间有没有打“退堂鼓”的公司。连总介绍说:“考虑到疫情的影响,为了共度时艰,园区对所有企业免租两个月,一共有176家企业获得免租扶持。园区歇业的有两家,他们是从事文化补习的,政府要求对学生‘双减’,所以就关门了。这次疫情,使我们做文创文旅的成了最困苦的行业,连员工都在担心,跟我说老板我们没在公司上班,我们主动减薪吧?我很感动,说不用。我们封闭两个月,所有人都是全薪。我了解了一下,园区的公司都能挺过疫情,对未来还很有信心,并没有什么倒闭潮。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是全员回来复工了。”
玻璃创意工场
连总陪同我们登上了一座钢铁焊接而成的空中长廊,指点着园区里两岸青年创业的新天地,俨如一位沙场指挥员。我们的脚下,一列小火车缓缓驶过,蜿蜒向前……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人们常说一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