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批文·浙新办[2008]17号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
我当初和银花一样,叫卖纽扣觉得很不好意思
第四集中,银花初次尝试在河边的市场上摆摊卖纽扣。看到这一幕,不少温州观众马上联想到了永嘉桥头纽扣市场的元老——王碎奶。剧组主创介绍,银花这段经历的原型就是王碎奶。“前年就和剧组的人有过接触,我当年第一次叫卖纽扣也是在桥头的河边。”王碎奶笑说。
1947年,王碎奶出生在桥头镇黄堡村,16岁辍学嫁到桥头村。1979年,叶克春(注:改革开放后最早洗脚上岸经商的温州农民代表之一)已经在桥头镇的一座大桥上摆摊卖纽扣,她开始跟着进货、摆摊。“我第一次摆摊也是在镇里的桥上,不过当时桥上只有两个摊子。”回想自己最初的创业经历,王碎奶说,叫卖喊出第一声很不容易,她当初也跟银花一样,觉得很不好意思。
前年,王碎奶与该剧的主创人员有过接触,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带他们参观自己当年摆摊的地方。王碎奶说,她在桥头的大桥上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后来桥头人“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卖纽扣的摊位很快发展到200多家。1983年,县政府在桥头的大街上正式设立桥头纽扣市场,当年年底摊位达到500个,每天客流量数千人,一条600米长、8米宽的街道和两座桥上天天挤满了上门选购的顾客和载货的车。此后,由于市场发展太快,市场上的298名个体摊贩筹资近6万元,在原桥头中心小学操场上建成瓦棚市场。没过多久,学校迁址,教学楼也成了新市场。
王碎奶说,前两年剧组来桥头取景,拍摄了桥头老纽扣市场和现在的纽扣市场场景。听说电视剧开始播银花做纽扣生意的情节了,晚上一定要去看看,找找自己年轻时创业的影子。
我不是阿雨,我们只是拥有相同的一段经历
很难说原型究竟是谁,但确确实实来自温州人
王群力说,2009年《温州一家人》创作团队结束温州采访以后,第一次到法国和意大利拍摄。在意大利的普拉多,他们走访了很多温商企业,采访了很多背井离乡到欧洲打工的温州人。
“每一个细节,每一则小故事,很难说原型究竟是谁,但确确实实来自温州人。”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对剧组的采访、拍摄给予了许多配合和支持,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王晓峰等人多次参与剧本的研讨座谈,因此他对剧情、故事原型出处等都十分熟悉。
剧中有一段周万顺到陕北开采油田的故事,它来自一名温州女商人的真实经历。“王荣森,相信很多温州人都知道她,曾经耗资近千万在陕北寻找石油,最后落得血本无归。”王晓峰说,当初纪录片《温州人》摄制组曾拍摄过王荣森的故事,这段素材让剧组很感兴趣,“尽管是一段失败的经历,但它可以让世人了解一名温州人在人生的挫折与沉浮面前的不屈与担当。”
王晓峰认为,每个温州人,都能从电视剧里找到相似的经历,引起一些共鸣,因为这部电视剧最大的原型就是温州人这个群体,温州人精神的特质在这一家人身上完整地展现,“用温州话来说,《温州一家人》最大的原型其实就是温州‘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