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坚持社会参与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源
全民健身工作归根结底是群众的工作,要在“众”字上下功夫。江苏在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探索出社会参与,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源的新模式。
当地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完善省、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四级体育总会架构,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体育总会,同时推动体育组织向基层延伸,支持基层成立体育社团、俱乐部和民间健身团队。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共有乡镇(街道)以上体育社团7513个,民办非企业15683家,在体育部门备案健身团队数22340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强协会活力,引领群众健身。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器材管护。面对当地设施器材数量大、分布广、管护难等突出问题,2021年起,江苏启动室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护专项治理行动,在江苏省开展拉网式检查,该修的修、该换的换,推动各地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目前,江苏省92572个健身设施站点、589953件器材数据已经纳入省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器材平台实施闭环管理,群众通过扫描“江苏体育”二维码就可以实现“一键报修”。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2011年,省政府设立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亿元。该资金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规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基金募资总额达1.75亿元,公益支出1.43亿元,其中全民健身公益项目支出7370万元,占比超过一半。
浙江:以改革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浙江全民健身工作坚持以改革为引领,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
2017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全国唯一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落地温州。典型成果当属“百姓健身房”,“百姓健身房”起源于温州,浙江省体育局针对全省老百姓室内健身设施严重不足问题,从2020年开始将“百姓健身房”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截至2023年9月底已建成“百姓健身房”3060个。
浙江2005年启动的浙江省体育强县(市、区)的创建工作,经过13年的努力和推动,于2017年实现了全覆盖。作为体育工作新的抓手和载体,浙江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开启了当地全民健身工作新征程。
当地聚焦县级以下基层体育公共服务与治理难推进问题,探索推行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打通体育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基层体育委员主要是指协助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参与基层体育治理,组织体育公共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村(社区)实施的相对专一的体育社会工作者。目前,全省已建立基层体育委员工作站1421个,聘任基层体育委员23000余名,这项制度已经在浙江全省、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