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喜欢发朋友圈,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都会发图片发文字,发得不亦乐乎;有人偶尔发个朋友圈,告知去向,请来办事者择日;也有人从不发朋友圈,也不看他人的朋友圈……人们发朋友圈,或率性而为,或工作需要,或处事谨慎,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应。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本作文材料围绕“朋友圈”这一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交现象展开,涉及了三种不同的人群对待朋友圈的态度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反应。具体如下:
2.偶尔发朋友圈者:这类人仅在特定情况下(如告知去向、请人择日办事)使用朋友圈,其目的明确,主要是出于实际工作或生活需求。
【审题立意】
面对这样的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尊重个体差异,接纳多元生活方式:每个人对待朋友圈的态度各有不同,这反映了个体性格、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应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接纳并理解这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可立意为“尊重他人对社交媒体使用的自主权,倡导包容与理解的社交环境”。
3.真实与虚拟:探寻社交的本质:对比分析真实社交与虚拟社交(如朋友圈)的异同,思考如何在虚拟社交中保持真实性,以及如何在享受虚拟社交便利的同时,不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朋友圈呈现的是个体精心筛选、修饰后的生活片段,往往并非全部的真实。可探讨“如何在朋友圈的‘秀’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之间保持清醒认识”。
4.社交媒介与个体价值表达:探讨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媒介,如何成为个体展示自我、表达观点、影响他人的平台,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真实
表达、尊重他人、传播正能量等。可讨论“如何通过朋友圈有效、恰当地表达自我”,以及“如何通过他人朋友圈了解其内心世界,增进人际理解”。
5.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材料提及“工作需要”是部分人发朋友圈的原因之一,这涉及工作与私人生活的边界问题。可立意为“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合理划分工作与生活,避免二者混淆”。
6.朋友圈中显个性。
7.让朋友圈成为工作的好帮手。
8.远离朋友圈,静心享生活。
【标题参考】
1.《朋友圈里的百态人生:尊重差异,接纳多元》
2.《理性“圈”出生活:适度使用社交媒体的思考》
3.《真实与虚拟:探寻社交本质,平衡朋友圈生活》
4.《“圈”里圈外:审视社交媒体下的生活与交流》
6.《尊重个体选择,构建和谐“圈”生态》
7.《在虚拟与现实间寻找自我:朋友圈的双面镜》
8.《朋友圈之镜:映照百态人生》
9.《指尖上的社交:自由与束缚》
10.《朋友圈中显个性》
11.《让朋友圈成为工作的好帮手》
12.《远离朋友圈,静心享生活》
【行文构思】
(以标题《朋友圈里的百态人生:尊重差异,接纳多元》为例):
开头部分:简述朋友圈现象的普遍性,引出材料中的三种人群及其对待朋友圈的不同态度,
提出中心论点——应尊重个体差异,接纳多元生活方式。
主体部分:
论证朋友圈作为情感抒发、生活点滴记录的平台,对于个体情感释放与人际交流的价值。
2.分论点二:“工作需要”的朋友圈,是信息传递与事务处理的有效工具。
论据支撑:举例说明企业家、公益组织等利用朋友圈进行产品推广、公益活动宣传、紧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