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
作者简介:唐魁玉,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网络社会学会副会长和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学、生活方式和虚拟社会人类学;
作者简介:邵力,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
WeChatEthnography,WeChatLifeandItsSignificanceinLifeHistory:OnDealingwithSomeRelationsofWeChatAnthropology
TANGKui-yuSHAOLi
Keyword:WeChatEthnography;NetworkSocialAnthropology;WechatLife;LifeHistory;
为了理解民族志语词,我们首先引用一段著名人类学家、民俗学家高丙中教授在《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总序中的话:“民族志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旅行者、探险家的游击,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人的报告,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体。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归入一个文体,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它们的风格上的异域情调或新异感,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性的精神的群体(族群)。”(高丙中,2014:1-2)
由此说来,我们可以将民族志分成现实空间的民族志和网络空间中的民族志两种。(唐魁玉,2015:20-23)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民族志可以看成是主体民族志和当代民族志的一种新趋向。(刘海涛,2016)互联网民族志无疑扩展了人类学研究新领域。(刘秀秀,2013:5)身体的在场与不在场,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任珏,2014:63-70)
网络空间的同妻日常生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价值,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关系互动行为体现了虚拟世界人类族群“在线生存状态的意蕴”。(何明升,白淑英等,2011:3-8)同妻社群在线生活的“中国体验”,就是这个弱势人群借助在线机会实现的交往形式和生活体验。种种迹象表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网络生存方式,是同妻日常生活自由度扩大和生存跃进的一个极好的网络田野展现途径。
1.语法特征
2.语义特征
比如,同学群中的交流:
YYLX:“不可以人云亦云!@xzg,我以为是有些恶搞!”
LJL:“SLP一文早有转过,所言国家方向,方向是明确的。精英和上层安全感,不知用意(何)在老百姓希望感(敢)说的太大又暗含很多东西。在另外两个群对其是批评态势。”
又如,同事群中的交流:
LMS:“各位,中午下班前交表。LIP:“[一头雾水表情]”。LMS:“就是××日我转发的文件里的附件”。LMS:{截图}。LIP:……。
同事群中LMS按工作程序要求简单地表达了工作要求,每位同事对号入座,LIP不知道状况(也许没完成),发表情求同情,但LMS迅速应对并截图,LIP无话可说。从语义上看,LIP希望获得宽容,但LMS很严谨,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不能拖延的要求。可见,现实工作中的身份决定了交流中对语言的选择和对言词意义的理解。
再如,家庭群的交流中:
LSYJ:{发了几张家养宠物狗剪毛前和剪毛后的照片}。LSYJ:“畔(判)若两狗吧[憨笑表情]。”DF:“@LSYJ一个老太太看到说是腊肠。”XXBB:“咋整的,越来越丑。”SLL:“我还以为有又买了一条。”XMDX:“我咋觉得很好看呢。”
家庭成员的交流直来直去,喜恶尽言,一件宠物狗的小事能使成员们参与交流,文本简单明确地表达出每个人的看法,大家只是参与“刷存在”而已。
3.语境特征
XZG:“老班长当年可是大美女……。”YYLX:“现在也很好呀。”XZG:“群主,出来评一下。”
LJL:“对,群主权威。”
三、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多重意义
(一)微生活方式的兴起与社会记忆
(二)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现代性意义
首先,要说明一点,我们所谓的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的现代性意义和后现代性意义两者之间并非完全是纵向的、历史性的关系。尽管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现代性在西方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上溯到两三百年以前的启蒙时代,但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毕竟是一个当下社会的学术价值问题。反之,我们也无意于将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王雅林,2004:95-101)或“现时代意义”(王雅林,2013:22-25)等同于后现代主义话语的意义。事实上,这两者之间也是无法混同的。
总之,这种现代性意义在于“好社会”、“好生活”体系的建构,及其微生活社会学概念的确立上。
(三)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后现代性意义
如果我们承认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的现代性意义存在的话,那么,不妨也承认或部分地承认微生活人类后现代性意义的存在是真实的。关于后现代性问题,德里达的后现代性学说是最有影响的。然而,无论怎样都不应否认这种植根于当代社会中的后现代性及其“社会想象”的存在。
应该说,一切社会理论(包括微生活方式或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理论)的提出和系统化都是从特定语境下的“社会想象”和“社会事实”中来的。加拿大哲学家、社群主义的主将查尔斯·泰勒就曾经指出:“社会想象是使人们的实践和广泛认同的合法性成为可能的一种共识。”(查尔斯·泰勒,2014:18)如此说来,我们宁愿相信生活社会学的后现代意义在于,它使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社会认同和取得了社群共识。所谓后现代性意义是以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社会理论为工具,考察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后现代主义认为,当代社会存在着分散化、解构化、边缘化、碎片化和反理性化等生活特性。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在《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中,将后现代性看成是与现代性相对的文化特征。(瑞泽尔,2003:8)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则将后现代概念描述为个人和伦理的终结,认为后现代性的日常生活呈现出“虚无状态”,以及个人在面对全球化趋势时感受到的理论的无能为力。(费瑟斯通,2004:10)
(四)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生活史意义
四、微社会人类学研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三,应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个更重要的生活社会学问题,因为一切生活方式研究都可以说是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框架中讨论的问题。离开了这个问题,势必就会脱离生活者的主体和生活条件的客体背景,从而失去生活研究的本真意义。匈牙利女社会学家、哲学家赫勒的日常生活研究自始至终都扣在社会化基础上。(李霞,2011:48-58)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遵从社会的普遍性生活属性,也可以凸显生活的个性化和“自为性”特征。
第四,应处理好微生活生产与微文化生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所昭示的“生活的生产”或“生活/生产”互构思想中,显示了这个问题的全部深刻内涵。(唐魁玉等,2008:75-80)在现实中国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语境下,突出微生活与微文化生产的互构关系,也可以一扫生活方式或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些偏颇状况,增强生活社会人类学的学术影响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A.艾耶尔,2000,《生活是有意义的吗》,《哲学译丛》第1期。
[]阿尔弗雷德·舒茨,2012,《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安东尼·吉登斯,2000,《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卜玉梅,2012,《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社会学研究》第6期。
[]查尔斯·泰勒,2014,《现代社会想象》,林曼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陈庆德、郑宇,2006,《民族志文本与“真实”叙事》,《社会学研究》第1期。
[]菲利普·鲍尔,2010,《预知社会》,暴永宁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费瑟斯通,2004,《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高丙中,2014,《汉译人类学名著总序》,北京:商务印书馆。
[]何明升、白淑英等,2011,《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赫尔曼·鲍辛格等,2014,《日常生活的启蒙》,吴秀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2014,《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霞,2011,《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如何可能--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刘海涛,2016,《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第4期。
[]刘秀秀,2013,《互联网民族志调查扩展人类学新领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15。
[]罗曼·雅各布森,2012,《雅各布森文集》,钱军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歇尔·伯曼,2003,《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R.M.赛恩斯伯里,2015,《虚构与虚构主义》,万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任珏,2014,《身体的在场:网络民族志的性别反身性》,《新闻大学》第2期。
[]R.V.库兹涅特,2016,《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叶韦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瑞泽尔,2003,《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唐魁玉,2011,《网络化的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网络文化与网民核心价值观》,《学术月刊》第11期。
[]--,2015,《虚拟社会人类学导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唐魁玉等,2008,《论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社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2期。
[]田家丙,2010,《民族志书写的自反性与真实性》,《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王雅林,2004,《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
[]吴晓明、邹诗鹏,2009,《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重庆:重庆出版社。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2016,《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朱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娜,2015,《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张世鹏,2000,《什么是全球化》,《欧洲》第1期。
[]张颐武,2014,《“四跨”与“三改”:“微生活”新论》,《探索与争鸣》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