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10、我认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贵。
12、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1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里所说的“小”副词主要指only,even,still,quite等少数拼写简单的副词。做这类题时主要是看句意,即根据句意选择最合适的“小”副词。
例题Thehotelisalmostfinished,butit_______needsoneortwoweekstogetreadyforguests.(四川卷)
A.onlyB.alsoC.evenD.still
二、考查某些连接副词的用法
高考重点考查的连接副词有besides,however,instead,nevertheless,meanwhile,moreover,otherwise,therefore等。做这类题时主要应根据句意选择最合适的连接副词。
例1Bicyclingisgoodexercise;_______,itdoesnotpollutetheair.(湖南卷)
A.neverthelessB.besidesC.otherwiseD.therefore
解析:B。空格前的意思是“骑自行车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空格后的意思是“它还不污染空气”,可见前后是并列的递进关系,故选B。
例2Thedogmaybeagoodcompanionfortheold._______,theneedtotakeitforwalksmaybeadisadvantage.(天津卷)
A.Besides.B.HoweverC.ThereforeD.Instead
解析:B。句子前半部分说“狗也许是老年人的好伴侣”,后半部分又说“需要带它散步可能会是一种缺陷”,显然句子前后在意思上有所转折,故选B。
三、考查比较等级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比较等级考题主要涉及两大用法:一是比较等级的基本用法,即“指两者比较用比较级,三者或三者以上进行比较则用最高级”,尤其要注意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比较关系;二是某些特殊表达中的比较等级,如“never+比较级”句式等。如:
例1Manypeoplehavedonatedthattypeofblood;however,thebloodbankneeds_______.(北京卷)
A.someB.lessC.muchD.more
解析:D。此题考查两者比较,但句子本身没有言明,而是通过句子语境体现出“需要的血量”与“已经捐献的血量”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血库还需要更多的血”。
例2―HowwasyourrecenttriptoSichuan
―I’veneverhad_______onebefore.(四川卷)
A.apleasantB.amorepleasantC.amostpleasantD.themostpleasant
解析:B。考查“never+比较级”的用法,其本义为“从来没有更……”,其实就是提“最……”。答句的意思是:我从未有过这样愉快的旅行(=这是我最愉快的旅行)。
四、在特定语境中考查形容词的识记与理解
高考对形容词的考查有相当一部分考题(70%以上)不是考查形容词的语法问题,而是考查其词义问题,尤其是考查疑难形容词(主要是指那些字母比较多且比较难记的词)的词义理解。同学们做题时只要结合句意,逐一将几个选项代入句中,意思最通顺的或是最符合常理的就是最佳答案。
例1Theresearchlacks_______evidence,andtherefore,itsconclusionsaredoubtful.(浙江卷)
A.solidB.fierceC.severeD.potential
解析:A。solid表示“可靠的”,fierce表示“激烈的”,severe表示“严重的”,potential表示“有潜力的”。分别将四个选项代入句中,A最佳。句意为:研究缺乏可靠的证据,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令人怀疑。
例2―CanyoulendmethebookGonewiththeWind
―Sorry.Ireturnedittothelibraryjustnow.Maybeitisstill_______.(福建卷)
A.availableB.affordableC.acceptableD.valuable
解析:A。根据前半句“我刚刚还给图书馆”和下半句中的still可知,这本书或许还可以借到,故选available最佳。四个选项的意思:available意为“可得到的”,affordable意为“支付得起的”,acceptable意为“可接受的”,valuable意为“贵重的”。
例3Be_______―youcan’texpectmetofinishallthisworkinsolittletime.(山东卷)
A.reasonableB.confidentC.creativeD.grateful
五、在特定语境中考查副词的识记与理解
与上面一条的形容词考点一样,高考对副词的考查也有相当一部分考题(70%以上)不是考查副词的语法问题,而是考查其词义问题,尤其是考查疑难副词(主要是指那些字母比较多且比较难记的词)的词义理解。同学们做题时只要结合句意,逐一将几个选项代入句中,意思最通顺的或是最符合常理的就是最佳答案。
例1Weusedtoseeeachother_______,butIhaven’theadfromhimsincelastyear.(辽宁卷)
A.especiallyB.regularlyC.particularlyD.approximately
解析:B。A项意为“尤其”“特别”,B项意为“定期地”“经常地”,C项意为“特别”“尤其”,D项意为“近似地”“大约”,根据句意知,选B。
例2Anyone,whetherheisanofficialorabusdriver,shouldbe_______respected.(福建卷)
A.especiallyB.equallyC.naturallyD.normally
解析:B。根据法律常识可知,官员和公共汽车司机应受到平等(equally)尊敬。故选B。其余三项:especially意为“尤其”,naturally意为“自然地”,normally意为“正常地”。
例3“PerhapsweneedtosendforDr.Smithtoseewhatwecandoaboutit,”Fathersuggested_______tohisneighborwhohadcometodiscusstheproblem.(湖北卷)
一、兴趣的培养
我们学校的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六三制教材。以往的课前词汇检测环节,我都会采用听写或教师说汉语学生拼读单词的方式。但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检测环节毫无新意,学生兴致不高。之后我也在寻找一些新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幻灯片打出释义,要求学生猜出单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运用英语思维学习,而且也可在学习新单词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原有词汇。另外我还采用同义句转换的形式,增强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从句的顺序
汉语的句子是非常依赖词语的顺序的。词语在句子里的顺序,代表了它的意义、功能。在英语中,词语的顺序并不是最重要的,词的本身就标志了词的意义。
九年级第六单元中涉及到定语从句的用法,在讲解新课时我会用幻灯片打出英文句子:ThatmanteachesusEnglish.然后找学生给出中文释义。毫无疑问,每位学生都能准确地给出答案。我顺势打出下一个句子:ThatisthemanwhoteachesusEnglish.这一次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诸如“那是一个人,谁教我们英语”,等等。在学生的讨论中,我对这个句子进行讲解,通过更多例子引出定语从句的概念及用法。并引导学生看到定语从句相当于形容词的作用,但在句中的位置却与汉语有所不同,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应多采用英语思维。
三、对比学习语法
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语言的语法进行的研究,指英语中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想学好英语,必须弄清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掌握英语的特色。
新目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同样涉及到确认物主关系的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的用法。针对孙老师的教学方法,我简单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孙老师采用了对比总结的方法,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固然直接,但对于一些基础稍弱甚至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语法本身就是很枯燥无味的,那么本节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且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首先我会列举两个简单的例子Thisismybook.Thisbookismine.由学生来总结规律,熟悉用法。然后两组学生通过竞赛方式分别利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来造句。如有错误,则由对方组员进行改正。错误最少的一组即为获胜组。经过课堂实践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强化英语思维,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四、时态的构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分析高段语文阅读课,不难发现存在突出的问题就是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通常语文老师认为阅读课,学生只要把课文读懂,体会了课文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就行了,把语文课上成了一堂思品课,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上的确是被调动起来了。但静下心来想想,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课上除了体会感情,还学会了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忽略了语言的表达,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我在教学中作了尝试,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承袭传统精髓,提高教学时效
在教学《和田的维吾尔》一文时,我出示了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维吾尔姑娘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风沙里。”
“维吾尔姑娘的眼帘、眼睛、笑容,绽放风沙里。”
学生很容易分辨出第一句用上了许多好词使句子更美。@时再深入引导:用上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语言很精彩: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多神秘呀,感受到维吾尔姑娘的美很吸引人;笑容是妩媚的,感受很温柔、很甜蜜;“像花儿般”这个词让维吾尔姑娘美丽的脸庞仿佛一下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与风沙作对比,更让我们觉得风沙中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美丽使人神清气爽、温暖如春……
老师再适时引导: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写作启示?学生就知道要用上适当的形容词,使句子优美;用上修辞手法,句子更生动。
2阅读过程中巧妙积累
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答对问题后,我们就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但我认为,在学习的重难点处不能满足于一个学生答对了就行,而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参与交流。我常说:“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已的语言来表达,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词句表达相同的意思,并在这样的训练中强化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这样对重点处的细致感悟中,人文性就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而不是一带而过,在学生心中什么都留不下。
3润物无声处教给写作方法
解读高段教材,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紧密。许多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例文,《凡卡》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山中访友》中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篇篇课文都能找到与写作的结合点。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也是高段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写作方法的意识,润物无声处教给写作方法。
写作手法的渗透还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强化中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只要有明显的写作方法,都应在教学中渗透,强化学生的意识,如果能读写结合就更好。
关键词:越南学生并列连词“和”习得
汉语虚词“和”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1](P231-232)从我们对12万余字的初级水平越南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中介词“和”的使用情况统计来看,其使用频率(4.6)大于母语者的使用频率(母语者的使用频率为2.15),总用例55例,偏误用例5例,偏误率为9.1%,而且这些偏误常常和语言的其它因素连在一起,如语序、词义混淆等。因为介词“和”的使用频率和偏误率都不如连词“和”高,本文重点研究连词“和”的习得情况。
目前,关于汉语虚词“和”用法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关于虚词“和”习得的研究成果不多。不分国别的研究主要有陆晔(2009)[2]、谭芳芳,刘冬青(2009)[3]和徐沛,宋春阳(2011)[4]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将留学生使用连词“和”时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但因为都未区分学习者的国别,所以对偏误原因的分析和教学建议缺乏针对性。针对特定国别的研究很少,只有李月侠的《泰国华校中小学生学习汉语并列连词偏误研究》[5]和阮陈进(2011)[6]的涉及到对并列连词“和”的习得研究。李月侠的研究以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但她的语料来自五十名中小学生的作文,有一定局限性。阮陈进的研究以对比为主,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越南学生初级、中级偏误率最高的连词是“和”,但并未指出偏误类型,更未深究偏误原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介语语料的定量分析深入研究越南学生汉语虚词“和”的习得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越南学生汉语连词“和”的总体使用情况
我们统计了2000万字的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本族语者并列连词“和”使用情况,并与越南学生汉语并列连词“和”使用情况作如下对比。这里我们把越南学生使用汉语连词“和”的情况制成表1和表2。
注:偏误比例=偏误例数÷该类连接总用例数目
从表2可以看到越南学生在初级阶段已经基本习得了连接体词性成分这一连词“和”的主要功能。“和”连接动词性、形容词词性成分和功能不同成分的情况的偏误到高级阶段偏误率都还很高,显示为未习得,这说明连词“和”连接谓词性成分和不同功能成分的偏误是连词“和”的主要偏误类型。
二、越南学生使用汉语连词“和”的偏误规律
连词“和”的偏误在中高级阶段主要体现在连接谓词性成分时,连接成分前没有共同的修饰语或连带成分以及用“和”连接了功能不同的成分,如连接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等。我们以初级阶段为例对连词“和”偏误进行重点分析,中高级阶段的情况,我们予以简单总结。
(一)初级阶段连词“和”连接体词性成分的偏误分析
1.“和”冗余(4例)
(1)她有黑的头发,和黑的眼睛。
(2)有许多珍贵的木材,如松木,树油;和许多鸟类如鹧鸪,熊,猴子,羚羊和药物数以千计。
(3)在越南的街上,其中河内到处都能看到很多和大大小小的水果摊儿和小吃摊儿。
例(1)强调“头发”和“眼睛”的“黑”,用逗号隔开,并且用了连词“和”,这里就冗余了,应该把“和”去掉。例(2)用另外一个句子说鸟类,这个“鸟类”是和前面的“木材”并列的,这里既然用了“;”,分号后的“许多鸟类如鹧鸪,熊,猴子,羚羊和药物数以千计”就成了另外一个句子,汉语里两个句子之间不能用“和”连接,“和”就冗余了。
例(3)中“和”连接的“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果摊儿”不是并列关系,是修饰关系,应该删掉“和”。
2.“和”的连接项结构不均衡(7例)
“和”表平等的联合关系,连接类别或结构相近的并列成分。[7](P232)因此,“和”联接的并列项如果结构不相近,常常构成偏误,例子如下:
(4)说来说,对工作有乐观,有兴趣就是容易地造成成就和价值的贡献为社会。
(6)在这里相识,且她还帮我找到我的学院办公室和住的地方。
(7)因为我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么有意义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海的气息一定让你们在旅游的期间,在假日过的很愉快、幸福。
4.“和”的连接项语义类别不一致(5例)
“和”联接的语义类别应该相近。越南留学生常常把语义类别不相近或者语义类别有包含的成分并列起来,例如:
(8)有许多珍贵的木材,如松木,树油;和许多鸟类如鹧鸪,熊,猴子,羚羊和药物数以千计。
(9)你要说一件事但你表达不出来它的意思或说出来别人听也听不懂那就不是你学的知识和苦功已经失败了吗?
(10)因为泰国充满了丰富的大自然和各种动物,所以来到泰国旅游是可以说各方面都满足。
(11)著名的位于巴亭广场西南的独柱寺,位于还剑湖北部的玉山和位于巴亭广场的镇武观,以及奉祭孔子的文庙和莲派寺。
(12)“图山”“吉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地名、是建国点和多么珍贵的意义。
例(8)里,把“药物”和动物“熊”“猴子”“羚羊”并列,让人很难理解。例(9)中“知识”与“苦功”并列,可是“知识”与定语“学”搭配,因为“知识”是学来的,而“苦功”却不是学来的,这里让它们并列就产生了偏误。例(10)中“丰富的大自然”里就包括“各种动物”了。例(11)中“位于巴亭广场西南的独柱寺”与“位于巴亭广场的镇武观”并列,“巴亭广场西南”和“巴亭广场”作为修饰语在语义上不一致。例(12)中“建国点”和“多么珍贵的意义”在语义上类别不一致,结构上不均衡,不能并列,应改为“是建国点,有着非常珍贵的意义。”
例(13)中“客观”和“规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修饰关系,应改为“客观规律”。
(二)连接动词和动词性成分的偏误
“和”连接动词和动词性成分最常见的偏误是这些动词性成分作谓语时前后没有共同的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
1.“和”连接的两个动词性成分前后无共同的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33例)
(15)一定要有奈心和相信己自能做到的。
(16)每个人在生活中要有自信和认真去做事。
(17)我再一次祝各位在中国生活、学习时取得愉快和圆满成功。
(18)什么是好工作。一般你也许想到那个工作好。和工资高。
(19)你们注意行李和小心迷路。
例(14)到(19)中“和”连接的谓词性成分前后没有共同的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这样的说法在越南语里是可以的,而在汉语里却不行,受母语负迁移便产生了这类偏误。
2.“和”冗余(3例)
(20)那是城市一千年岁,和有很多风景。
(21)或者环境保护是树,和打扫不要的东西扔在垃圾桶。
(22)我和爱她和佩服她——我的妈妈。
例(20)(21)中“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汉语中连词“和”是不能连接句子的。例(20)中的“和”应该删去,例(21)中的“和”可以改为“以及”。例(22)中第一个“和”冗余,应该删掉。第二个“和”的偏误我们在下一种偏误类型中讨论。
3.作谓语的并列动词不是双音节的(4例)
“和”连接做谓语的动词必须是双音节的,如果连接了单音节的动词做谓语就形成了偏误,例子如下:
(23)她除了学习语法和读,写非常好,她还会听和说也非常厉害。
(24)到这里我的最后一个经验就是怎么记和能写好写对汉字。
(25)在河内交通事故比昆明多,有的人他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堵车,很多人死和受伤。
例(23)中“听”“说”是单音节的,不能用并列连词“和”连接,把“听”“说”直接连用就可以了。例(24)中“和”连接的“记”“写”是单音节的,从而造成了偏误,应改为“怎么更好地记写汉字”。例(25)中“死”和“受伤”并列,但“死”是单音节的,形成偏误,把“死”和“受伤”合在一起合成“死伤”就行了。上面例(22)中“爱她”“佩服她”有共同的宾语,但也不能简单合并,把“爱”改为双音节的“深爱”更好,因此例(22)整个句子应该改为“我深爱和佩服她——我的妈妈”。
4.“和”连接的动词语法功能不同(2例)
(26)我很喜欢和爱护她们——我的同屋。
(27)到菜市场你能碰到和见面很多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颜色。
“爱护”从而造成偏误,应该改为“我很喜爱她们——我的同屋”。
例(27)中“见面”不可以带宾语,所以在这里虽然“碰到”和“见面”有共同的宾语“很多不同的民族”,这个句子仍然是错的,把“见面”改为“见到”就可以了。
(三)“和”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偏误
“和”连接的形容词做谓语时要求形容词是双音节的,并且连接的形容词前后要有共同的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这个限制留学生很难掌握,常常出现偏误。我们发现初级阶段出现的12例偏误基本上都是由于不了解形容词作谓语的这一用法造成的。例子如下:
(28)我的朋友外向和幽默很随和。
(29)所以多说点儿如果你说错了别人帮你改,往后你的表达能力就越来越好和流利。
(30)希望你们可以在越南——又美丽又友好的国家过一个很难忘和愉快的假期。
例(28)中“外向”和“幽默”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修饰语,整个句子可以改为:我的朋友非常外向和幽默,也很随和。例(29)中“越来越好”和“流利”没有共同的修饰语,结构也不均衡,应该改为:所以多说点儿如果你说错了别人帮你改,往后你的表达就越来越好流利。例(30)中,“很”是单音节的,因此它只能修饰“难忘”,不能修饰“愉快”,把“很”改为“非常”,这个句子就没有偏误了。
(四)连接不同语法功能的词和短语造成的偏误
连词“和”一般连接功能相同的词或短语,如果连接了功能不同的成分便形成了偏误,例子如下:
(31)没有人敢拒绝泰国里有的很多旅游景点的价值和美丽。
(32)我觉得一个好工作是四个因素的结合:“迷恋,环境,人和薪金”。
例(31)中,“价值”是名词,而“美丽”是形容词,它们功能不同,而且并列在一起和前面的修饰语意思也不搭配。例(32)中“迷恋”是动词,而其它三个词“环境”“人”“薪金”是名词,因此四个词并列在一起就造成了偏误。
(五)其它词语误代“和”
我们在初级语料库里仅找到1例其它词语误代“和”的偏误,例子如下:
(33)建立了真正的友谊反而兄弟般的亲密关系。
例(33)中“真正的友谊”“兄弟般的亲密关系”是并列关系,应该用连词“和”连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初级阶段连词“和”连接体词性成分的偏误主要表现在连接成分结构不平衡或语义类别不一致,这两类偏误总用例为12例,占体词性偏误16例的75%;而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性成分因不了解连接成分做谓语时动词和形容词必须是双音节的,且前后必须有共同的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而造成的偏误45例(动词偏误33例,形容词偏误12例)占初级阶段总偏误(81例)的55.6%。因此这些是初级阶段主要的偏误类型。
中级阶段“和”的冗余偏误与连接不均衡结构的偏误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主要的偏误就是连接谓词性词和短语时没有共同的修饰语和连带成分以及连接不同成分的偏误,这些偏误有14例,占总偏误的87.5%,其余两例偏误如下:
(34)我想没个人只要好好生活,努力做事情,好好的对待自己和别人成功和挫折只是一件流行音乐为社会创造出一群吃里扒外的追星族和对青少年早恋作出份巨大的“贡献”。
(35)天天吃水果,少吃肉和肥肉。
例(34)中用两个“和”连接表并列关系造成语义上的误解,把其中一个“和”改为“与”就可以了。例(35)中“肉”在语义上包括“肥肉”不能并列,把“和”改为“尤其是”更好。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到,高级阶段学生已经习得了连接“和”连接体词性成分的用法,只是主要的错误还是集中连接谓词性成分时没有共同的修饰成分或连带成分以及连接了功能不同的词和短语了,高级阶段“和”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性成分的偏误4例都属于这种类型。
此外,三个阶段都出现用“和”连接功能不同成分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有时是前面是一个句子,后面直接用一个句子就可可以了,而留学生却用“和”连接。
三、结语
越南学生连词“和”的主要偏误是由于汉语连词“和”的独特的类型特点造成的。即英语里的“and”和越南语里的“va”“voi”“cung”等作为连词连接体词性成分对结构的均衡性和动词、形容词的音节要求没有汉语这么严,此外它们也没有要求作谓语时被连接的动词和形容性成分前后必须有共同的连带成分或附加成分,这些连词在它们的语言里可以连接句子,因此也就可以连接功能不同的成分,而汉语的“和”不可以,这些差异就成为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连词“和”偏误的主要成因。
我们的教材目前在提到连词“和”的教学时未能把连词“和”的上述特点单列予以分条教学,从而致使留学生对连词“和”的类型的特点未能全面掌握。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建议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分阶段介绍汉语连词“和”的用法,比如初级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连词“和”时,连接成分结构均衡的能力,并在学生一接触到“和”时就告诉他们,汉语里的连词“和”不可以连接句子,也不可以连接功能不同的成分,到中级阶段重点教他们连词“和”连接谓词性成分做谓语的限制条件。这样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东南亚三国学生汉语虚词习得研究”,项目编号:YB201139。)
注释: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陆晔:《与连词“和”有关的偏误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
[3]谭芳芳,刘冬青:《初级水平留学生并列连词“和”使用偏误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2期。
[4]徐沛,宋春阳:《基于语料库的并列连词“和”的偏误分析》,现代语文,2011年,第11期。
[5]李月侠:《泰国华校中小学生学习汉语并列连词偏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午饭过后,我们开始复习数学,有些同学却在窃窃私语:“你们猜监考老师是谁呢?”“周军老师?”“如果是夏梓涵老师就好了!”“哪有那么好的事?”……
监考老师走了进来,是夏梓涵老师,哇哦~!
“好了,同学们,现在来发试卷。”夏老师的声音真好听,也让我急切地想拿到夏老师摸过的这张卷子。
拿过卷子,我飞快的做了起来,等做到“3千米30米=()千米”时,我特别奇怪。就举手问老师,老师用他那甜美的声音告诉我应该是“3千米30米=()米”。
合作学习应遵循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潜能等,选择相应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认为要很好地实施合作学习,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划分异质小组,因情分层,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组别,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学习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可以每周换一次,也可以每月换一次。在课堂上,小组活动有时是一起讨论问题,有时是一起参与表演,有时是模拟教材情景对话,有时是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同组成员纠偏,等等。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对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和一定的稳定性,既有利于学习成员的公平竞争,教师的辅导,又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心灵的沟通。
二、合作学习中,任务要求要明确
三、合作学习与学情反馈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指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做好“二次备课”,对学生学习后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迅速、认真、准确的分析,对个别性问题尽可能在小组辅导时解决,对共性问题则要抓住要害,做到心中有数,为下步准确高效地排疑解难做好充分准备。合作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生动、鲜活的过程中,从讨论中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正确思维方法和优良思维品质,点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合作学习中问题的处理
一、国际商务信息传递方式的现代化
十几年前还十分流行的电报电传,因编码(encoding)解码(decoding)过程繁琐、信息传递性能低下和麻烦耗时等缺陷,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明语表达的方便快捷的电子邮件和电子传真。
二、国际商务语言的现代化
国际商务书面交流与沟通现已普遍采用电子邮件和电子传真的现当代信息传递方式,但其内核仍是传统的商务信函。英语这种国际最常用的商务工作语言在信函写作中所实现的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竞争激烈和节奏加快的现当代国际商场对传统商务信函的写作风格挑战的结果。
简短而精炼的语言交流是国际商务英语语言现代化的体现。这种现代化表现为如下几种趋势:
1.多用小词,少用大词
2.多用自然用语,少用陈词滥调
传统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偏爱陈词滥调或罗嗦的套话(cliches)。“套话是过去人们喜闻乐见的词汇或习语,时至今日已经丧失了意义。偶尔使用套语可能无伤大雅,但用得太多就会使信函显得呆板而做作”(JaneWatson,2004:20)。而现当代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则倾向于使用简明易懂、朴实无华的简短语句。请比较:
WeareinreceiptofyourremittanceinthesumofUS$7890.(陈词滥调)
Cf.WehavereceivedyourremittanceofUS$7890.(简明易懂)
3.用单个动词代替短语动词
4.用强式动词替代弱式动词
像“make”,“is”这样的英语弱式动词拖延句子,而“advance”,“worry”之类强式动词可使句子具有活力,向前展开。弱式动词通常还有附带成分,如多余的介词和长长的抽象名词或形容词短语,所有这些使语言表达不够简洁明快。请比较:
Thedrillersmadeslowadvancement,andcostswereover5milliondollarsaday.Theslowprogresswasworrisomeforsomebackers.(不够简洁明快)
Cf.Thedrillersadvancedslowly,andcoststopped5milliondollarsaday.Theslowprogressworriedsomebackers.(简洁明快)
5.用名词化短语替代子句甚至句子
商务英语写作修辞有一个倾向,即:用名词化短语替代子句甚至句子。名词化现象在商务英语中非常普遍。使用名词化短语的一大好处就是,用为数不多的几个词表达一个子句甚至句子所能表达的意思或信息量。这样做可使句子简洁,干净利落。例如:
…oralternativelyitcanbearrangedbysendingourrepresentativetoyourofficewithsamplesforyourinspectionatourexpense.
6.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有时,为了强调可以重复,但是,如果没有理由地把同一件事说上几遍,就显得罗嗦、枯燥。比如,在“Ipersonallythink”中,“personally”表示“自己”或“本人”,与主语“I”意思重复了,就显得罗嗦。所以,应该删掉。再如,“unexpectedsurprise”的意思就像“surprisesurprise”,因为“unexpected”就是“surprise”的意思,所以也应删掉。
参考文献:
一、感知内容说精彩
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而语文的魅力源于作品语言美、人物鲜明的个性美、构思精巧的独特美、主题深刻的厚重美等。所以,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感知寻美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文字不是把景物毫无生气地简单地罗列,而是生动、细腻地层次井然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点缀在前面的修饰语更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仿佛就是一副色彩鲜明的风景画。
又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对闻一多的“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肖像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等细节描写,都能生动细致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再是《散步》一文文美意丰,美点很多。其中句式上的特点较其他篇章尤为突出: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等。这些句子不仅讲求句式的对称,意义上也是对举的。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肩挑两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
二、咬文嚼字析写法
如咀嚼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作者是如何做到条分缕析,特点鲜明,生动细腻地介绍百草园的景物呢?这样学生针对老师的问题可以先从写作范围及顺序入手,来分析。一个“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点明了整体百草园与局部泥墙根一带的关系。同时两个“不必说”分别侧重于由低到高写景物,由高到低写动物,兼有由静到动的顺序,从而井然有序地将景物列举。
接着,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视觉上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听觉上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触觉上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味觉上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最后,从遣词描写来看,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生动。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课上与学生共同品析这样精彩句式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含英咀华之感。
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细腻感人。课上由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入手,让学生体会父亲怎样的背影让作者“最”不能忘记?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这里首先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文中“蹒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攀”,“缩”,“微倾”等写出了父亲年迈体衰,行动笨拙,而“攀”,“缩”,“微倾”等词更传达出了父亲那种”努力的样子”从而使“背影”成为焦点,强烈地烘托出父爱子的深厚情感。
文中父亲深色、普通的穿戴也是值得品味的。它既给人一种悲凉、压抑、饱经沧桑的感觉,又说明父亲当时处境很糟糕,并呼应开头的丧事,同时与父亲为“我”做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父亲在困境中坚强的爱,深沉的爱。同时,为下文出现的背影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外,“朱红”这一形容色彩的词语在灰暗的背景下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朱红”的不仅是橘子了,也是父亲的那颗慈爱的通红心的象征!此情此景,“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但“我”又赶紧拭干了泪。至此,父子互相怜爱的动人情景变成现在我们眼前。
在咀嚼品味这环节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彩以及表达作用。这样学生在“学字”,“学句”的同时也在“学篇章”,进而为下文的迁移创造促写作作准备。
三、迁移创造促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起这个整体,就能实现读写结合。以上的美点阅读,字词句及章法的推敲,可以在迁移创造促中加以运用反馈。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从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及句式等方面加以揣摩品析后,指导学生从仿写中深入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练习仿写,他们却联系生活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句子。如有学生写到:不必说鲜嫩翠绿的小草,清澈见底的小溪,美丽幽静的山谷;也不必说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蜻蜓在园中飞舞,欢快的小鸟儿从蓝天飞过。单是这亭台轩榭间的精美雕刻,就足以让人品味流连。
关键词:桐城谚语;语音;用词;句式;修辞格
收稿日期:2010082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资助(2009SK442)
作者简介:江亚丽(1969-),女,安徽桐城人,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OntherhetoricalfeaturesofTongchenproverbs
JIANGYa-li
(SchoolofLawandPolitics,AnhuiInstituteofArchitectureandIndustry,Hefei230022,China)
Abstract:Withagoodemphasisonitsrhetoricalartinexpression,Tongchengproverbsenjoymusicalityinpronunciation,strongrhythmsinfive-andseven-characteredsinglesentences,andvariousandflexiblerhymesinitsheavily-rhymedcouplets.Justasthefrequentuseofantonymscontributestoitsmetricalsymmetry,sotheequallyfrequentuseofdialects,whichendowstheproverbswithastronglocality,helpstoservethenativespeakerswell.Asenseofdiscursivenesspervadesthewholesentencestructure,creatingabeautyofirregularity.Moreover,themanifoldrhetoricalpatternsrenderthelanguagemorevividandtheimpartedknowledgemoreartisticallyappealing.
Keywords:Tongchengproverbs;pronunciation;diction;sentencestructure;rhetoricalpattern
桐城是清代桐城派故乡,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山水灵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桐城方言中有很多植根于桐城乡野市井的、富有表现力的谚语至今仍活跃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它们不仅在内容上题材广泛,涉及自然、农事、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方面;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地方特色,注重修辞艺术,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吸取知识,增长智慧。
一、语音上追求音韵和谐
(一)节奏鲜明
桐城谚语中的单句结构谚语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节奏鲜明,其节拍通常和诗词相同。
1.五言谚语:其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相似。大多数是“二一二”或“二二一”格式。
二一二:忙人//无//好路、一白//遮//百丑、秤斗//在//人扶、春天//雨//菜篮、欺生//莫//欺死、熟鬼//害//熟人
二二一:秧好//半年//粮、分家//三年//穷、清明//大似//年、春雾//当日//晴、馋猫//鼻子//尖、有子//当得//位。
2.七言谚语:其节奏和七言诗的节奏相似,大多数是“二二二一”格式。
二二二一:麦到//小满//昼夜//黄、一种//九管//十成//收、河里//无鱼//虾也//贵、打铁//还靠//自身//硬、千滚//豆腐//万滚//鱼
也有“二三二”结构的:烂泥//糊不上//壁子、小窿//爬不出//大蛇
除了五言和七言外,还有三言谚语,节奏是“一二”,如“秋//半天”;四言谚语,节奏是“二二”,如“咸鱼//淡肉”“南霜//北雪”;六言谚语,节奏是“二二二”或“一二三”,如“虱子//单咬//瘦牛”、“人//死得//穷不得”;八言谚语,节奏是“二三二一”或“三二一二”,如“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等不得//红锅////苋菜”等。
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谚语,每一部分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不等,其节奏与上述五言、六言、七言谚语基本相同,例如:
春天//打个//凼,秋天//有//指望;衣有//三件//不破,人有//三顿//不饿;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子//衣
有些谚语巧用衬字调节节拍,例如:“过了//重阳节,不是//风来//就是//雪”、“好菜//就怕//霜来//打,好汉//也怕//病来//磨”,其中的“来”是衬字。衬字有声无义,其作用是使句子节奏舒缓,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使谚语更易上口。
(二)讲究押韵
桐城谚语单句结构的句式不多,大多是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结构,其中60%以上谚语押韵。押韵增强了谚语的音乐性,可以使谚语音节和谐优美、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
1.两句相押
①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
②人到立夏边,走路要人牵。
③吃的是硬功,穿的是威风。
④端人碗,受人管。
⑤冬至十八转,一天长一线。
⑥跟好学好,跟猫虎学咬。
①-③押平声韵,④-⑥押仄声韵。
2.三句相押
三句谚语一般都是二三句最后一个字押韵。
①猫来贫,狗来富,猪来三尺白老布。
②头顶地宕舞狮子灯,舞了一身汗,人家还说不好看。(地宕,即石臼)
③牛吃草,马吃谷,各是各人的福。
④假干净,尿洗锅,马桶盖上洗萝卜。
⑤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当地正月初七、初八、初九的风俗)
⑥牛要打,马要鞭,小伢不打自作颠。
①-③押仄声韵,④-⑥押平声韵。
3.四句相押:押韵情况比较灵活。
①春打五九头,家家卖老牛;春打五九末,柴米渐渐缩。
②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吃了重阳粑,又把棉衣加。
③劝人吃饭,久后得力;劝人出钱,如刀割肉。
④冬瓜有毛,茄子有刺;丈夫有能,妻子有势。
⑤有福不登福,半夜爬网壁;网壁倒下来,断之背心骨。(桐城方言中“福”、“壁”、“骨”韵母都是入声调,韵母相同)
⑥鳏务头子赛神仙,半斤猪肉有得搛;有朝一日时运转,困在床上嗷皇天。(鳏务头子,指单身汉。搛,用筷子夹菜。嗷,喊。)
①②一二句押平声韵、三四句押仄声韵,且换韵。③④二四句押仄声韵,⑤⑥一二四句押韵,⑤押仄声韵,⑥押平声韵。
4.多句相押
①人倒霉,鸡扯;栽番瓜,结葫芦;种豇豆子,结泥鳅。
二四六句押平声韵。
②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随便拜,拜到十五日当中。拜风拜俗乡乡同,只有西乡初二拜丈人。
一二四六七八句押平声韵。
③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光蛋哈哈笑。九九八十一,泥巴家伙都请出。(“一”、“出”桐城方言中都是入声字,韵母相近。)
这则谚语头三句为一个语段,句句押韵,押平声韵。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各为一个语段,换押不同的韵,活泼生动。四五句押平声韵,六七句、八九句都押仄声韵。
桐城方言有独立的入声调类[1]763,许多谚语押入声韵尾,读起来斩截响亮。例如:
①打铁看火色,种田抢季节。
②生日不要吃,只要一天晴到笃。
③一人没有福,带连之全屋。
④人无三尺,鬼都不跟他隔壁。
⑤早上雾黩黩,晒断背心骨。
⑥人死如断脉,犹如汤浇雪。要想还魂转,水里捞明月。
上面谚语每句末尾的字,色、节、吃、笃、福、屋、尺、壁、黩、骨、脉、雪等,在桐城方言里都是入声字,是高入调,色、节韵母相同,笃、福、屋、尺、壁、黩、骨韵母相同,脉、雪韵母相同。
(一)巧妙运用反义词
有些桐城谚语,对举使用反义词,不仅言简意赅,对照鲜明,而且形成音节的整齐对称之美。
①热饭好吃,冷气难淘。
②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
③家事懒,客事勤。
④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⑤和气生财,火气生灾。
⑥一分利胀死人,十分利饿死人
(二)经常使用方言词汇
很多谚语中采用具有浓郁桐城民间风格的词语,这些词语只有当地人才明白其意思,且一般不容易找到本字,这使谚语呈现出很强的地域色彩,更有利于谚语为当地百姓服务。
①冬天掏一掏,抵上春天浇一交。(交,音“高”)
②棉七高白如霜,稻耘三交猪无糠。
③生日不要吃,只要一天晴到笃。
④乌云接日,晴不到笃;乌云驮河,大雨滂沱。
⑤一个萝卜一个凼,一根茅草顶个露水珠子。
⑥五月小,番瓜葫芦结到杪;五月大,番瓜葫芦才上架。
⑦一天一个暴头,困在家里收稻。
⑧宁跟强盗打一架,不跟阿达子讲半句话。
⑨哈哈猫儿能避鼠,哈哈男人能做主。
⑩干亲要浇,湿亲要嗷。
桐城话中动量词常用“交”表示[2],如①和②,即“次”、“遍”、“趟”等义。桐城方言不说“底”而说“笃”[3],如③和④。⑤中的“凼”即“小土坑或小水坑”。⑥中的“番瓜”即“南瓜”,“杪”即“树梢”。⑦中的“困”即“睡”,“暴头”即“雷阵雨”。⑧中的“阿达子”就是“不讲理的人”。⑨中的“哈”读hǎ,即“软弱无能”。⑩中的“嗷”即“喊”[1]769-779。
以上举的是实词例子,桐城谚语中还有一个有桐城特色的虚词“之”,它是安庆方言中“着”的音变,例如:
①家鸡打之团团转,野鸡打之自高飞。
②秋里伏,热之哭。
③吃之饼子,套之颈子。
④生定之眉毛长定之骨。
⑤人牵之不走,鬼牵之乱跑。
⑥亲帮亲,邻帮邻,和尚帮之出家的人。
⑦一碗牛肉汤给狗打泼掉之。
⑧鱼吊臭之,猫吊瘦之。
①②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得”,③④中的“之”相当于动态助词“了”,⑤⑥中的“之”相当于动态助词“着”。
⑦⑧中的“之”相当于语气词“了”,表示陈述语气。
三、句式上重视结构变化
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的谚语,句式上讲究齐整对称,但也有不少谚语“整”中有“散”,给人一种参差美,体现自由活泼的民间口语特色。
(一)前后语序不同。
①儿多母吃苦,滚粥菜遭殃。
后面句子的结构应是“粥滚菜遭殃”,调整后,后面句子首个重音落在修饰语“滚”上。
②一人动嘴,十人牙酸。
后面句子的结构应是“十人酸牙”,调整后,后面句子的重音落在主谓谓语句的谓语“酸”上。
(二)前后字数不同。
一般是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长,故意破坏语言的均衡美,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
①荒年打破碗,熟年还要见人。
②秤不离砣,媳妇不离婆。
③惯儿不孝,肥田出瘪稻。
④好种出好苗,好葫芦锯好瓢。
⑤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打什么卦。
(三)由两部分变化为三部分。
三三五言格式:
①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
②牛吃草,马吃谷,各是各人福。
③亲归亲,邻归邻,财气要算清。
三三七言格式:
②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不能摘。
③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在江边走。
(四)不用陈述句式,而用反问句式。
反问句式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比一般陈述句感彩更为鲜明、强烈,表达的思想更为明确。
①不行春风,哪有秋雨?
②输钱只为赢钱起,哪个赢钱买了柴和米?
③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④有树还愁鸟不来做窝?
四、修辞格式丰富多样
桐城谚语常常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格式,这样不仅使谚语语言生动形象,更使其本身所传授的知识更具艺术吸引力。
(一)比喻
比喻是桐城谚语最常用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人易于理解。
①春雪如跑马。
春天由于地气上升,下的雪融化快,好像飞奔的马一样转瞬即逝,比喻新颖奇特,化静态为动态。
②起家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
起家像用细针挑土一样艰难、缓慢;而败家如大浪淘沙般迅疾彻底。比喻中有夸张,其喻体形象极富表现力,能产生触目惊心的警示作用。
③力气浮财,用掉又来。
用“浮财”作喻体,于通俗易懂中表现了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概,鼓励人该使力时多使力,不要有所顾虑。
④东风雨家公。
桐城人称外公为“家公”(“家”音“嘎”)。春天一刮东风往往就会下雨,把雨比作东风的女儿,生动有趣,比喻中有拟人。
⑤人无理讲横话,牛无力拉横耙。
⑥鸭肫难剥,人心难摸。
⑦三个铜钱,小的吃苦。
“三个铜钱”代替年龄、地位不同的人。
⑧牵人家罗裙,盖自己的小脚。
罗裙、小脚代指缺点、不足。
以上①②是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③④是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不用比喻词。⑤⑥是引喻,本体和喻体各作分句的主语形成并列复句,在意念上是比喻关系,类似引用喻句来为本句的观点立论。这类比喻,句式较整齐、前后句常押韵[4]。一般是本体句在前,喻体句在后,如⑤,也有喻体句在前,本体句在后的,如⑥。⑦⑧是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二)拟人
桐城谚语中的自然、农事谚常运用拟人手法把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①睁眼秋,满满收;闭眼秋,半半收。
②云碰头,雨淋头。
③三月三,番瓜葫芦都上山。
农历三月三,是种瓜点豆的时节。
④七月毛桃八月楂,九月毛栗笑哈哈。
毛栗到九月份成熟,外面的刺壳炸开,像哈哈大笑似的。
⑤家无正主,笤把乱舞。
笤把即扫帚。家中无人主事,似乎扫帚都要造反了,形容乱的程度。
(三)借代
桐城谚语常运用借代辞格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①与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用具体代抽象,一线指说话做事留有的余地。
②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用具体代抽象。书代指文化教育,猪代指农业生产。
③罗头凹眼睛,吃鱼囫囵吞。
用特征代本体,“罗头凹眼睛”指长着罗头凹眼睛的人。
④千层纱,抵不上一层花。
用特征代本体。纱指用棉纱做的单衣,花指用棉花做的棉衣。
⑤好事都是花大姐,坏事都是小癞痢。
用专名代泛称。在桐城方言中,花大姐指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小癞痢指有缺点的人。
(四)夸张
桐城谚语常运用夸张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使人对其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①舌条底下压死人。
舌条即舌头,此谚语形容人言的威力。
②家事无功,做死长工。
形容家务事繁多累人而功劳不被承认。
③六月初一下一阵,放牛的伢子跑成病。
形容天气变化快。六月初一如果下雨,后面接着的就几乎是时阴时雨天,放牛娃要根据天气变化频繁进进出出,以致累成病。
④隔层肚皮隔重山。
形容不是自己生养的孩子跟自己关系之疏远程度。
⑤话长脚,一天跑九国。
夸张与拟人相结合,形容话语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
(五)对偶
桐城谚语中由两部分组成的谚语常运用对偶辞格,使谚语结构匀称、形式整齐,读起来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并且使内容表达更加突出、鲜明。
①饿死不做贼,气死不告状。
②走路要好伴,住家要好邻。
③日晕长江水,月晕草头枯。
④宁挑千金担,不抱四两肉。
⑤在家无新旧,出门无好衣。
⑥舍不得金弹子,打不到巧鸳鸯。
①②是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相互补充、强调的关系。③④是反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相反、相对的关系。⑤⑥是流水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因果逻辑关系。
(六)对照
“对偶是形式方面的对称和均衡,对照是内容方面的对称和均衡”[5]。
①吃喝不计较,买卖论分毫。
②稻倒一半,麦倒全无。
③坛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
④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⑤白天游四方,晚上点灯补裤裆。
⑥人托人是个宝,人踩人是根草。
①-③是两种事物之间的对比。④-⑥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方面的相互对照。
(七)排比
这种辞格是桐城谚语中由三部分或三部分以上组成的谚语常用的,它能能增强语势,使语言富于节奏感。
①春寒雨丢丢,夏寒雨断流,秋寒凉风起,冬寒雪满丘。
②打不过东乡,告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吃不过北乡,穿不过城厢。(旧时桐城除县治所在地城厢外,分东、南、西、北四乡。)
以上是并列式排比,排比的项目之间是平等的联合的关系。
③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
④十七,月亮擦黑;十八,月亮杀鸭;十九,月亮杀狗;二十一二里,月亮半夜起。
⑤一代熬油喝醋,二代宽衣大袖,三代不知来路。
⑥有毛鸟也叫,无毛鸟也哼,赤膊鸟儿也过之冬。
以上是递进式排比,各部分之间有阶梯式关系,语意后一句比前一句更进一层。
(八)顶真
有些桐城谚语运用顶真手法使前后的句子上递下接,给人以流畅明快的蝉联美感。
①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抹光。
②小时苦不为苦,老来苦,苦黄连。
③快刀子不如快剪子,快剪子不如快人。
④鱼打千千网,网网都有鱼。
⑤大懒差小懒,小懒差门槛。
桐城谚语除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外,还运用拈连、回环、双关等修辞格。如运用拈连的有:锁能锁君子不能锁小人;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千差万差,来人不差。运用回环的有:九成稻子十成收,十成稻子九成收;人不混账,账不混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运用双关的有:六月暴,还得(,音sào,快之义),一报还一报;糕来糕去(谐音“高来高去”)等,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参考文献:
[1]桐城县地方志编委会.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2]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02.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