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下午调休,22岁的饭店服务员小霞窝在租住的房子里玩手机,她正在追一部时下流行的电视剧。
而她所说的房子,确切的说一张两米长、1.2米宽的上下铺的下铺。连接上铺的阶梯、一旁的椅子上堆满了衣服和杂物,门口的垃圾桶倒在一侧,过量的垃圾堆在一旁,时不时能闻到一股馊味,像是条件简陋的大学宿舍,但似乎更不如。
这样的群租房像是简陋的大学宿舍,似乎更不如,住着放心吗?
“我住的这间有门,每个月是450,外边客厅那的大通铺要便宜一点,不到400。”小霞指着客厅,告诉记者。那里摆着和小霞房间同样规格的六张上下铺,人更多,且没有独立门,因为窗帘没有拉开,显得室内颇为阴暗。
“市政府那的房子已经没有空位了,佳世客那还有。”当记者以租房者的身份进入位于兴源大厦附近的一幢公寓楼时,推门看到的是用隔断隔开的四五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单间,单间之间的通道不足一米,仅容一人通过,内部设施简陋,垃圾四处堆积,且并未发现灭火器等安全设施。负责开门的管理员透露,在这栋八层的公寓楼里,有三四层都是类似的群租房。“什么人都有,打工的,刚毕业的……”
扰民频频、安全堪忧,群租房隐患重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房屋租金水涨船高,合租甚至群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因为群租房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常年从事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青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负责人刘希平告诉记者,过去三年间,其接到的关于群租房投诉的案件超过3000起,仅2015年通过公开渠道受理的群租投诉案件就达200多起,这其中还不包括未公开的纠纷。记者了解到,群租点往往存在电气线路铺设不符合要求、人均使用面积不达标、房间的隔墙不符合耐火极限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易发生垮塌,群租房内人员密集,不易逃生。此外,群租房人员复杂,往往也成为许多治安问题、伤害事故的温床。而关于群租房扰民的问题,更是在投诉案件中居高不下。
在长山路27号居住的谭大妈透露,自己楼上曾常年住着几个小伙子,经常大半夜不睡觉,在室内踢足球、吵闹,老伴和她心脏都不好,找街道和房管局等沟通了很多次,“刚开始见好,人一走又照旧。”
群租房为何屡禁不绝
近年来,我市曾多次对群租房现象进行整治行动,但一边是整治频频,一边又是群租房屡禁不绝。
群租房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在于低收入人群对廉价住房的巨大需求。记者调查了解到,群租房的主要租客群体是外来务工人员。房价、租金高,公租房的数量有限,廉租房的种种要求又将他们拒之门外,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买不起房也租不起房。然而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量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群租房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成为一种“刚需”,难以光靠禁令与一次次的整治得到根除。
“青岛城建的速度很快,房租也跟着年年在涨。”老家在临沂的老李在青岛打工,与5名工友一起租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群租房内,每人每月的租金大约为450元。老李透露,他一个月就拿三千元左右的工资,只能尽量挑便宜的地方住,“不然一年到头存不下几个钱。”
群租往往还具有隐蔽性,如果不是群租住户扰民,遭到附近的住户举报,公安部门仅仅通过暂住证的审查,也很难发现群租的情况。
此外,群租房整治存在有法可依却无操作性、多头管理却导致无人负责的窘境。其管理往往牵涉到众多部门,例如公安部门负责居住房屋租赁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和居住房屋租赁当事人的居住登记,工商行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利用租赁居住房屋进行无证无照经营的行为等。
“目前群租房的管理中,各个业务部门的职责规划、处罚依据都较为笼统,看起来谁都可以管,但实际上哪个部门都管不了的问题。”青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整治房屋租赁漏洞宜疏堵结合
虽然常年从事群租房整治工作,但真正给群租房下个定义,刘希平也颇为犯难。由于我市并未出台关于房屋租赁的细则,《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是目前在管理商品房租赁方面的唯一法律依据,其第八条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在管理群租房的时候,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界定什么样的群租合法,什么样的群租违法。除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少数地方,目前青岛市对人均最低租住建筑面积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整治过程中执法人员也发现,当前的地方性法规对房屋产权人的要求和处罚较为明确,但对出租房进行转租的“二房东”、中介等的违规租赁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专家表示,整治群租,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仅靠查封、拆违难以根治顽疾。“政府应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继续加大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群租房整治需要在治理“群租”、做好监督查处的同时,还要补齐房地产市场房屋租赁的“短板”,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租房问题。
他山之石:
我国多地已经开始对此进行探索和尝试,提供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杭州市上城区近期对区域内的群租房进行改造试点,装配电子门禁、闭门器、摄像头、消防器材四大件,同时与中介公司进行合作,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群租房进行统一管理,并对租户进行消防培训、定期检查防火设备等。上海也有一家中介公司与区政府签订协议,将闲置住房统一收租、改造为人才公寓,提供给企业员工租住,并对租房对象提供一定住房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