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隽张炜曹树林杨迅吴储岐李茂颖
21日,记者踊跃提问。本报记者雷声摄
根据计划,党的十九大将举行3场党代表通道采访、6场记者招待会、8场党代表集体采访、2场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开放、透明、自信、包容。
开放源于自信,自信促进开放。十九大开放自信的姿态,源自过去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是5年来中国共产党主动搭建与世界交往交流交心平台桥梁的注脚,也是在新时代争取更多人理解、尊重、认同党的价值理念和方针政策的起点。
展现大国大党的气度胸襟
不回避敏感问题,畅所欲言,是记者对甘肃省代表团开放日的一致印象。5年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但同时,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使甘肃遭受损失。在开放日上,祁连山生态破坏被查处等话题没有成为“敏感词”。在中外记者的见证下,代表们毫不避讳、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地讨论。
“从设立‘党代表通道’到中外记者聚焦,再到30多个代表团讨论向中外媒体开放,折射党的十九大盛会开放透明新风,展现了大国大党从容自信、海纳百川的气度胸襟。”昆明铁路局党委书记周荣代表由衷地感慨。
提供了解党的绝佳途径
17日下午举行的大会首场新闻发布会长达一个半小时,回答的12个问题中有7个是由外国媒体记者提出的。“怎么看待‘为官不为’”“十九大代表名额为什么少了7位”……19日上午的记者招待会现场,中纪委、中组部负责同志有问必答、不避问题给外国记者留下良好印象。
对此,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对记者表示,“新闻中心组织的多场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是了解中国共产党过去5年执政成就和未来发展规划的绝佳途径,外国记者可以在采访环节进行提问,了解想要获得的信息。这些环节都体现了十九大的开放。”
十九大首次开启“党代表通道”,成为一道亮丽风景。18日、19日两场“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30多位来自各界的党代表接受现场直播采访。美国政治学者、专栏作家阿尼尔?西格德尔说,设立“党代表通道”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透明度,展示一个立体的中国。南苏丹广播集团记者皮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代表通道”的设立,充分反映了十九大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也表明中国的民主制度充满活力。
未来将更加积极开放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外国面孔参与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校工作,成为最早看到十九大报告的外国人,涵盖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老挝9种语言。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外文版译校工作。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侦查监督处处长吴凤杰代表对此印象深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具有重大的国内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社会越来越期盼从中了解中国,了解我们党。这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我们党最高文献的译校,具有特殊意义。这样做,表明了我们党开放、自信、透明、大度,表明了我们党向世界坦诚、坦率展现自己的姿态,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方便。”吴凤杰说。
与大会的开放自信相互映衬的,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十九大代表面对未来的信心与豪迈。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孟振平代表参加了大会安排的开放日活动,并接受了中外媒体集体采访。在孟振平看来,党代会的开放与自信背后反映出的,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更加底气十足,更加意气风发,更加充满希望。“党代会之所以展现出开放和自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的开放自信,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孟振平说。
开放自信的党最有力量。接受采访的人士表示,未来5年,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更加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