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中央所管理的高等学校情况看,除了综合性大学、部分专门学院由当时的中央教育部或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外,其余按照行业归口建立的单科性高校,分别由有关中央业务部门直接领导。这些由中央非教育业务部门直接领导、并为这些部门主管事业培养干部的高等学校,被称为行业类高校。中央业务部门对行业类高校的领导内容,包括了“日常行政、教师调整配备、经费管理、设备及参观实习等”各项具体事宜。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多数行业类高校由原来的中央业务部门调整至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管理,从而转变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其中,由原来中央业务主管部门整合建制划转至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重点大学,因为具有较为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在行业内认可度高,而被称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不同类型大学组织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发展的不同特点取决于其不同的组织特质。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16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组织特质进行实证研究,为该类高校发展路径设计与选择奠定基础。
(一)组织特质要素的选择
文中采用的大学组织构成要素主要借鉴管理学界一些代表性观点,并结合本研究的论题和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筛选得到,主要包括:大学外部关系,发展现状与目标定位,组织文化(社会声誉、校训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大学校长等5个方面,涵括了组织环境、组织目标、组织文化、组织核心技术、组织领导等基本组织要素。
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且数据易于采集,我们选择了北京市16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外部关系特点
16所样本高校中,有15所是在1998至2003年期间由原来的中央业务部门划转教育部管理。除了中国政法大学之外,其余15所高校都在教育部主导下,通过共建方式保持与原来隶属部门的联系。其中,教育部与原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共建高校14所,教育部与原行业主管部门衍生企业组成的校董会共建高校1所(华北电力大学)。未签订共建协议的中国政法大学,则通过建立董事会的形式,与原主管部门司法部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定位特点
1.发展现状特点。16所样本高校中,表明已经建成“多学科”大学的有13所,没有直接表明但已是多学科大学的3所(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各高校在对自身发展现状的表述中,均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作为学校的“主体、基础、龙头、特色和优势”加以强调。如中央财经大学目前涵盖9大学科门类,但其学科主体为经济学、管理学(财经学科)和法学。中国政法大学有7大学科门类,但明确法学为其特色和优势学科;北京邮电大学的多学科体系是“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则是“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北京外国语大学则强调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
2.未来发展目标特点。16所样本高校在对未来的发展目标表述中,包含了以下区别于同类综合性大学的高频关键词:有特色或特色鲜明、特色突出,多科性,优势突出等。有部分高校更是直接把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强校写入发展目标,突出了作为“立校之本”的特色学科在发展愿景中的地位。如中国政法大学在发展目标中强调要建成“世界知名法科强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创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目标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着眼于“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矿业大学”。这种围绕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确定的未来发展目标,与综合性大学或非行业性理工科大学只突出“高水平、国际化、世界一流、研究型”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性特征有所不同。
(三)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组织文化特点
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功能。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本研究通过组织形象(社会称誉)和校训观测分析大学组织文化。
1.组织形象特点。大学组织形象是大学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社会公众对某所学校总体而又深刻的主观印象,是该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其他高校)的重要依据。对16所样本高校进行考察发现,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一个甚至几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别名”,通常用“摇篮”“最高学府”或“知名学府”“黄埔”“基地”“起源”“排头兵”等词语作为标识,显示了学校在行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有9所大学被誉为行业人才或专家“摇篮”;有7所大学被誉为行业教育领域“最高学府”或“知名学府”;有5所大学被誉为行业或行业人才“黄埔”;有3所大学被誉为行业重要基地;有1所大学被誉为国内行业教育的起源;有1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被誉为行业教育排头兵。
(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分布特点
组织理论认为,每个组织都从事和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组织技术,用以支撑组织完成工作并对组织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大学组织是围绕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矩阵型组织,其基层单位是从学科出发并围绕学科发展起来的集工作、信念、权力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大学所拥有的代表该学科国内顶尖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反应大学组织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参数。16所样本高校中,有12所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所学校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一级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8所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都是所在学校建立最早、实力最强的具有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的学科,各个学校的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如此。16所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一般也来自反映行业特色的传统优势专业。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保险学(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统计学(经济学类);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北京交通大学的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物流管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各校越早建立的传统优势专业竞争力往往越强。
美国学者罗宾斯认为组织的领导者具有一种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研究大学组织特质,校长是一个重要指标。16所样本高校中,有14位校长的专业研究领域属于所任职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占比87.5%。而且,大多数校长与所任职学校有“学缘”关系:16位大学校长中,在目前任职学校接受过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一种以上学历教育或者做过博士后研究而留校任教的校长有10位(占62.5%),其中接受过本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校长有8位(占50%),人数最多;在目前任职学校没有接受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是有任教经历的校长有1位;在目前任职学校从未有过受教育经历或者工作经历,由外校直接调入任校长的有4位(占25%)。也就是说,曾在所任职学校有过学习、任教经历,后来担任校长的有12位,占75%,由外部直接调任校长的有4人,占25%。
通过对16所样本高校的组织要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如下组织特质。
4.大学校长与任职学校及其本校优势学科专业渊源较深。16位样本高校的校长,有12位在本校接受过教育或有过工作经历,有2位甚至在本校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研究生毕业,然后留校任教直至担任校长。只有4位没有任职大学的任何教育和工作经历,直接从校外调入。校长的研究领域基本上都属于所任职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而对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靠前的20所综合性大学校长背景调查研究发现,在目前任职学校从未有过受教育经历或者工作经历而由外校直接调入担任校长的有15位(占75%)。这一结果与16所样本高校调查结果恰好相反。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拓展并巩固与原来所属行业主管部门有效的合作渠道。行业特色型大学因行业需要而产生,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都是依托行业办学,学校、学科和人才竞争优势都是在服务行业中逐渐形成,最终被认可并成为行业教育的翘楚,而这一切,都与原来所属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和支持密不可分。或者说,行业特色型高校根源于行业,社会影响力主要在行业,培养的人才的最大展示平台在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共建、协同创新以及建立大学董事会等方式,继续探索建立与行业部门的有效联系和合作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行业部门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优势学科与非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共生发展关系。既然行业特色型高校多学科架构已形成,就要尽可能地实现各学科的协调充分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学科实力,获得发展后劲,不能只靠单一学科包打天下。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少数特色专业学科优势明显,对有限的资源形成“虹吸”效应,后建专业学科十分薄弱,得不到充分发展。学校决策者应该解放思想,加大学科专业改革调整和建设力度,在巩固和继续加强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逐渐把资源向后建专业学科倾斜,按照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律,培育和形成新的优势专业学科,建立起适应性更强的多元化的专业学科体系(群),不断增强学校的专业学科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水平。
三是要适当调整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的选任视野和任职标准。校长的办学治校能力对于学校发展非常关键。原来行业类高校的办学目标和服务范围局限于行业领域,选择熟悉学校情况、长期浸染于行业的“内部人”担任学校管理者,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关系的协调。但是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这种“内部人”校长的局限性渐显,领导多学科发展尤其是新建学科发展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妨碍学校的改革与创新。未来需要扩大行业特色型高校校长的选任视野和范围,重视校长的综合性或传统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治校经历和经验,突出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能力。目前,有些高校已经有外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管理经历者担任校长,这些“外部人”的管理经验和治校实践已经在任职学校产生了良好效果,相信这种校长选任模式在今后会越来越普遍,对行业特色型大学高水平发展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