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老(老年人)、弱(贫困人群)、残(残疾人)三种主要帮扶对象,并且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需求、贫困人群的救助服务、精神残障人士的社区康复开展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从三种类型的服务中总结提炼实务逻辑和操作模式,发现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与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是紧密关联的,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遵循的是一种场景实践的逻辑,即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服务,因此其理论建构也需要以场景实践为核心。据此,本书进一步建构“事-人”双维整合框架,把特定日常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的问题解决和“人”的自我增能紧密结合起来,建构一种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理论体系,探究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自我的成长改变,延伸了社会工作理论的文化精神维度。
空间生产的合约机制与产业用地到期治理
刘成明著
ISBN:978-7-5228-2257-0
本书基于对产业用地合约性质的基本判断,在“社会-空间”逻辑基础上,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以及心理所有权理论,考察了空间生产的合约机制,阐述了“合约-行为-认知”互动关系,并从合约角度探索产业用地到期问题,分析了产业用地上空间生产合约的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和优化策略以及权利认知构建机制,最后提出优化空间治理体系及解决到期问题的政策建议。本书为国有土地续期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认知,丰富并拓展了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
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
现代民俗学的探索
徐赣丽滕璐阳等著
ISBN:978-7-5228-2382-9
本书是对手工艺在当代都市语境下的传承走向即其新变的考察和思考。本书较为细致地展现了手工艺的变迁过程与多样化的传承形态,特别重视手工艺对人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民众创造性地化用传统资源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学术观照和理论探索。这不仅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对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
何以为善:
可持续社会创新案例集(第1辑)
房莉杰高雯雯等著
ISBN:978-7-5228-2319-5
本书以友成“三A三力”社会创新评估框架为基础,撰写了8个社会创新案例报告。通过将评估方法融入创新案例,一方面,试图做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出定性的案例评估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这一评估体系同时也是一套指导手册,指导各个主体,各个领域的社会创新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目前完成的案例集只是“社会创新案例库”建设的第一阶段成果,未来计划每年出版一本。跟踪社会创新实践发展的同时,也为形成标准化的案例库,用于未来的教学和研究。
社交媒体环境下助残社会组织赋能机制研究
周林刚等著
2023年8月出版
ISBN:978-7-5228-2070-5
本研究以社交媒体为时代背景,以增权赋能为概念工具,以激发权能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助残社会组织的基本能力状况为基础,深入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助残社会组织的赋权机制。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助残社会组织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亟待提升;第二,助残社会组织社会媒体使用率低,社交媒体运行能力非常有限;第三,助残社会组织与政府、残联的关系整体较好,但其公共关系模式有待优化;第四,社交媒体对残障权利倡导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促进残障权利倡导工作;第五,助残社会组织管理志愿者的能力普遍较弱;第六,助残社会组织很少运用社交媒体进行组织形象构建,其形象构建工作亟需启动;最后,“大米和小米”的赋权案例研究显示,善用社交媒体平台、运作模式的社会企业化是助残社会组织赋能的成功经验。基于研究发现和研究结论,研究提出了政府、残联赋能助残社会组织的路径和策略,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助残社会组织自我赋能的对策和建议。
骑手的世界:
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
朱迪崔岩郑少雄
高文珺著
2023年7月出版
ISBN:978-7-5228-2036-1
走下兴安岭的鄂伦春人:
社会政策与人口较少民族现代化
田雨著
ISBN:978-7-5228-2067-5
和顺图书馆: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
耿达著
ISBN:978-7-5228-1918-1
魁阁时期村庄再研究(全4卷)
马雪峰张美川苏敏主编
石芳穗杨雪琼董辉虎
董殷江刘兴旺矫镇合
李伟玉徐晖刘湘琦
王冠华马雪峰周游
于耀著
ISBN:978-7-5228-1640-1
本书是对“魁阁”时期六个田野点的再研究。1940年代初,一批受过系统训练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云南的多个村镇中开展了系统的实地研究,带着他们的关怀、问题对这些村镇的基本状况做了系统的学术性呈现。差不多八十年后,本书作者们带着对前辈学者所关怀问题的理解,再到这些村镇去,看看这些村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书试图从经济生活、村落空间、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四个层面来呈现这些村镇社会结构的变迁,以期通过这种呈现,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把握中国基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逻辑。
民间工艺的审美流变:
以傣族手工织锦为例
汪榕著
ISBN:978-7-5228-2145-0
民间工艺是民众智慧的结晶,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机械技术广泛应用,消费市场开放扩大,给民间工艺存续及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民间工艺从实用性为主的生产生活技术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民众传统生活方式和质朴审美趣味的体现,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民间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民间工艺在适应时代需求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流变,反映了社会变迁对民间社会的深刻影响,体现了民间手工艺人在历史传统与现代生境双重关系中的能动性,也是地方性民间传统社会谋求与主流话语体系进行双向对话,与更大文化圈层进行艺术交流、寻求认同与共鸣的载体。
社会心理建设:
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
王俊秀等著
ISBN:978-7-5228-2259-4
本书为王俊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的结项成果。课题组首次创新性地提出把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把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分为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场域治理,本书为这一课题结项成果的第一部。
本书首先介绍了社会心理建设的概念和理论框架,阐释了社会心理建设两条路径的内容和关系,并提出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回顾了社会心态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社会心态中一些重要指标(如幸福感、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
ISBN:978-7-5228-2251-8
本书为王俊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的结项成果的第二部。本书呈现了社会心理建设从微观到中观、宏观不同心理路径的研究成果,包括个体角度的心理健康、家庭角度的亲密关系、职场环境的创业心态、社区层面的社区建设、城市层面的城市认同、社会层面的社会凝聚力及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与共同体建构。
社会治理的基层经验:
以北京市回天大型社区治理实践为例
刘妮娜著
ISBN:978-7-5228-2034-7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建引领、多方共建、居民共治的动态均衡的系统治理过程。党的领导是领航和主线,需要通过党建引领统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是基础,自治组织面向和专业组织面向资源互补;市场是动力,应当引入市场经营社会理念。未来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居民共治,建议在居民切实参与网格治理、协商民主、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向党领导的居民互助合作方向推进。
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区治理:
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潘琳黄颖著
ISBN:978-7-5228-2043-9
社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承载体与基层场域,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实现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和抓手在于党建引领公众参与。本书论述了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渊源、演进历程、政策体系与实践形态。探索了媒介融合与数字赋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式,提出了面向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力图形成较为系统的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研究。
治道与治术:
县域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机制
金江峰著
ISBN:978-7-5228-2042-2
国家治理转型是国家强制性权力向国家基础性权力过渡的过程,但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提升需要以发育成熟的基层社会(村民社会)为基础。如果缺乏具有自治能力的基层组织为依托,国家基础性权力会重新寻求国家强制性权力的嵌入,从而造成国家治理能力转型的困境。
要化解项目治村的实践困境,核心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关键是充实国家基础性权力建设的社会基础,根本路径是构建具有自主与自治能力的现代村民社会。
国家基础性权力视角下的村民社会建设,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确定村民自治单元,二是培育现代化的村民自治精神,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乡村民主治理路径研究
戴玉琴著
ISBN:978-7-5228-2245-7
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建引领始终是乡村治理的一条主线,共建共治共享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出场路径,以村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以有效为标准的工具理性是乡村治理前行的动力,精细化治理和数字化治理的特质展现着新时代的风采,自治、法治和德治体系的协同推进演绎着自上而下的整合逻辑和自下而上的治理逻辑的同构性。不论是三治体系的构建,还是共建共治共享从格局到制度的跨越,都需要乡村社会治理内部与内部的融合,以及内部与外部的融合。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
经验、模型与路径
万义著
ISBN:978-7-5228-2187-0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病、癌症等)成为全世界人口的高危致死因素。世界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健康领域逐渐将流行病学发展的重点从传染性疾病控制转向了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大部分慢性疾病都可以归因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又都是可以干预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再是纯粹的生物性问题,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单一的财政补贴、行政干预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反而有可能带来行政失范、调控失效等问题。本书依托生态系统、社会治理和建构主义等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经验、模型和路径,提出了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测试手段、评价方式、行为介入、体质教育、科学研究等综合干预手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体系,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出生地效应与教育获得
孙亚梅著
ISBN:978-7-5201-3435-4
出生地是否影响、怎样影响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本书通过对地域做分层处理,重新审视了大学生的出生地、就学地和就业地,分析了出生地对高等教育选择、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城市就学机会以及大城市就业机会的影响,以此考察高等教育获得差异。
县域教师交流:
现实样态与机制构建
张源源等著
ISBN:978-7-5228-1844-3
教师交流是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政策举措。本书系统呈现了教师交流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变化规律,全面分析了县域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现实样态与主要问题,并构建了基于积极差异补偿标准的激励机制和多元弹性的教师交流评价约束机制,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县域教师交流政策、促进县域教师均衡配置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依据。
带病生存:
沙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研究
郇建立著
ISBN:978-7-5228-1452-0
慢性病社会学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书旨在从村庄层面考察心脑血管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并致力于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了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二是慢性病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病生存。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书运用患病经历的理论视角,在描述村庄概况和疾病格局的基础上,考察了沙村慢性病人的病因观念、生活世界、家庭照料和生存策略,试图把结构主义的视角和解释社会学的思路结合起来。
数字大羊:
一个中国乡村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民族志
王东林孙信茹著
ISBN:978-7-5228-1915-0
以卤代耕:
云南盐业社会的经济共生与文化交融
李陶红著
ISBN:978-7-5228-1822-1
认知启示录:
信息社会人类的天性、理性与独立性
[法]杰拉德·博罗内
(GéraldBronner)著
张潇译
ISBN:978-7-5228-1566-4
隐性社会规则:
终身雇佣制塑造的日本
[日]小熊英二著
暴凤明译
ISBN:978-7-5228-1743-9
在日本,“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等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雇佣惯例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求职与生活需求,形成了支配和控制日本的“社会规则”。正式雇佣与非正式雇佣间因此出现了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这种“双重结构”的影响不仅覆盖了作为工作两端延伸的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还扩展到政治和身份认同等方面。
生活在规则之下的人们,根据“生存方式”的差异,被划分为“大企业型”“地方型”“残余型”。本书将从这三种生存方式出发,通过回溯日本式雇佣惯例的源流与发展历程,借助与欧美各国劳动史的横向对比,尝试探明形塑日本的“隐性社会规则”的真面貌。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2~2023)
谭日辉主编
李金娟包路林副主编
ISBN:978-7-5228-1933-4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
方勇季为民沈杰主编
杨斌艳执行主编
季琳叶俊副主编
ISBN:978-7-5228-1796-5
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
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结合历年调查数据,分析了教师和家长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认知及态度变化。同时,对张家港市和广州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现状做了深入研究报告。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
韩嘉玲主编
冯思澈刘月副主编
ISBN:978-7-5228-1522-0
中国巾帼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
全国妇联宣传部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
组织编写
ISBN:978-7-5228-1552-7
巾帼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立足社区、面向家庭、扶危济困、守望互助是巾帼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特点,也是巾帼志愿服务的工作定位和工作重点。多年来,巾帼志愿服务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态化开展帮困解难、雪中送炭、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工作,成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精心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对此,研创团队深入回顾巾帼志愿服务发展历史与现状,总结成果与经验,精心编写此书,以助力推动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社会学刊(第1卷第6期)
刘欣主编
李煜胡安宁副主编
王宁特邀执行主编
ISBN:978-7-5228-1874-0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第13辑)
范明林杨锃陈佳主编
ISBN:978-7-5228-1639-5
王天夫主编
严飞执行主编
ISBN:978-7-5228-2115-3
杨宜音主编
佐斌温芳芳特约主编
ISBN:978-7-5228-2199-3
金融与社会(第4辑)
李国武主编
艾云方舒执行主编
ISBN:978-7-5228-2255-6
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塑造的产物,因而从制度分析视角对金融市场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至为重要。本辑分四个专题展示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一是系统综述制度分析范式下西方金融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政治、文化制度和知识生产视角下西方金融市场结构、机制及其动态演化等;二是中国社会金融化发展及其对主观公平感和创新创业的重要影响;三是金融社会工作提升“一老一小”社会群体金融福祉的实践经验与重要作用;四是从制度分析视角对《地方金融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风险转化的分析视角》一书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