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精选5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表现形式;应对方法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88.9%。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55亿。使用率为83.1%。

在新时期复杂的医患关系环境下,医院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医疗机构形象和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1.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

1.2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医院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形象产生影响的涉及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的舆情。

2.医院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规律

2.1舆情的突发性强。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的发表意见,一个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2.2舆情的难控性。医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一旦部分网民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进行非理性舆情的“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就会给医院管理部门对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而此时想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2.3内容的偏差性。由于处于虚拟空间中,群体状态下的公众是情绪化的,此时人人都是新闻者,加之部分网民的理解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某些医疗问题会固执己见,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乱发虚假信息,制造与事实不相符的舆论给医院施加压力,这些虚假信息经过网络传播放大后,其后果均可能与存在的事实有较大出入,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2.4后果的破坏性。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后,社会舆论往往会出现一边倒现象,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甚至引发,对当事医院、当事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都有着强烈而深远的破坏性。

3.4主动与发帖者沟通联系。对某些网民反映医院个别工作人员因服务不规范或者沟通不到位,给病人带来不便或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意而投诉的案例,一般通知当事人并由院部牵头与发帖者主动沟通,当事人对工作中的不足主动道歉,以获取病人及家属的谅解并争取撤帖。

3.6建立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遇有突发事件和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等舆情,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医院统一对外信息,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医院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如遇紧急特殊事件发生,由医院主要领导指定事件处理的主要负责人担当。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应经院领导班子集体决议后敲定,按照确定的口径统一对外,确保的信息全面客观,措辞严谨,表达准确。

3.7强化医院正面宣传力度。在本地电视、新闻媒体、网站、医院报纸、医院宣传栏等主动反映医院服务群众、提高技能、改进工作的决策、举措、成效、亮点和各类先进典型等方面信息,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4.思考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院在网络舆情应对处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院在管理和服务中亟待改进的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这样才能防患未然,从源头上遏制舆情危机。

4.1改进服务不断修复医院形象。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批评和指责,医院应认真调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从管理、制度、人员、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危机后的形象修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舆情给医院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每一个舆情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着医院舆情工作的完结,而正是医院形象修复工作的开始。

4.2善待媒体实现合作与双赢。医院要认识到与媒体打交道的重要性,平时主动与媒体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接待媒体采访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不刻意躲避媒体,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应对和化解各种舆论危机,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善用媒体,努力实现合作与双赢。

4.4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单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业化培训工作,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掌握医疗信息传播、舆情发生和热点聚焦的规律,提高捕捉、分析、应对不良舆论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文献.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有效促进和谐医疗[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0):901-903.

[2]刘琰,张晓膺,周瑞珏.医院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应对[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3(24):89-91.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也可以说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形成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新通道。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的网络舆情,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达到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和日益丰富的网络问政形式,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社会舆论复杂程度明显上升的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在提高互联网舆情认知水平、畅通网络舆情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网,不懂网,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传统思维和办法去认识和应对网上舆情和炒作。一是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剥离,对网上发生的事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其没有或者不会波及到现实社会,任其自由发展;二是轻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作用,出了事情不重视,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删、捂的方法来控制信息的传播;三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的网下实际问题解决迅速妥当后,却在网上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回应的时机、内容、方式掌握得不够好。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热点和突发事件时,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得原本可以在小范围快速解决的事件演变成难以掌控的大事件。

(二)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众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权限与内容交叉重复,部门之间监管边界很难厘清,存有管理的空当和重叠;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进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舆情应对工作易产生疏漏和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有序性,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使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基层宣传部门普遍存在“重传统媒体宣传轻网络媒体宣传”的现象,对网络媒体宣传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各级主流网站建设滞后,网上宣传不够主动和有力,网上正面声音不强。

从整体上看,主流新闻网站建设文化产品创新的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地方主流新闻网站仅仅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转载和简单堆积,形式呆板,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政府网站甚至成为政府资料的档案库或新闻资讯网。部分政府网站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政民沟通、公众咨询、反映问题”等功能形同虚设,降低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致使政府网站的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一)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有效预警

首先要善于倾听民意,加强舆情监测。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同时积极倾听民间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从而避免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的实质是公众借助网络平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参与群体逐渐扩大,信息量剧增,政府必须设立相应的信息整合机制和制度,来收集和辨别信息。面对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以及信息量扩大的局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是舆论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预警舆论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

(三)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

上文提到的抚州爆炸案,事件初期当地官方采取了种种封堵的措施,比如收缴记者的相机和手机;原定26日16时召开的新闻会迟迟不召开;官方公布了犯罪嫌疑犯,却对其作案动机等未做出具体说明……等等因素致使爆炸案的负面舆情快速发酵,民间舆论场持续对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讨论,较大地冲击了官方的公信力。

(四)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拓展官民沟通平台,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技巧。微博作为一个官民平等对话的平台,不应该仅仅成为民间舆论发声的地方,官方也应该充分掌握其规律,积极借助此平台,传递官方立场,引导民间舆论。

参考文献:

〔1〕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82.

〔2〕朱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J].企业导报,2011(18):11-13.

〔3〕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治社会,2011(8):175-176.

〔5〕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6):31-34.

高校网络舆论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目前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根据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另《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据此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成为影响网络舆论发展的骨干力量。

因此,人群相对集中的高校,利用好互联网,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控工作,对于控制网络舆论负面信息蔓延,促进良性信息传播,掌握对网络舆论领导的主动权,聚集校园正能量,建设和谐校园、确保校园稳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在网络舆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校园网络舆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二)高校网络舆论信息收集掌握不到位

高校网络舆论舆情错综复杂,其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而自从高校网络文化快速发展以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很多还停留在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和大学生网民自律的基础上。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贫乏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举步维艰。高校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三)缺乏配套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管理的工作机制

多数高校在舆论舆情管理上,多数停留在事后管理,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导致舆情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如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尚缺乏综合领导机制、收集掌握机制、预警机制、引导机制等工作机制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缺乏高校网络舆论舆情预案演练

网络舆情预案演练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多套行动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一些高校对网络舆情工作尚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危机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对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在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

二、创新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构建高校网络舆论的综合领导机制,加强网络舆论的领导

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

建立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重点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拥有在任何危机情境下果断行动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向心力。小组成员要有远见,灵活,熟知学校、学生和学校所在市区的情况。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在较大压力下保持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可以迅速联系到的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小组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医学专家、在学生中有威望的专家教授、教师等。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的掌握机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

首先,在人员安排上,应当成立专门部门,招纳熟识网络知识的人员组成舆情信息员队伍,设置舆情直报点,进行网上监测、信息上报等工作。当前,高校校园网越来越成为学生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舆情信息员要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及时准确地围绕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思想理论领域的动向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汇集。舆情收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中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收费、就业等方面收集信息。通过细致入微的搜集信息,在海量网络言论信息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及时发现有无负面网络舆情。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的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舆情应对预案

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要做到针对性突出,行之有效,就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预警机制。高校可根据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分为特大(I级)、重大(Π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具体区分为红、黄、橙、蓝“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

再就是对网上出现的重大舆论动向,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和上级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报送和反馈。要求在办理事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发现可能诱发高校网络舆情的要建立预警档案,对可能产生现实舆情危机的情况及早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

(四)加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模拟推演,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发展规律

(五)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艺术,提升高校网络舆论的应对技巧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管理机构更应该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而不应该空洞说教。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舆论引导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导向是舆论传播和舆论调控的关键,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一个国家而言,导向包括政治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法律导向、价值导向、风尚导向、科学导向等几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导向,这就要求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应利用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2.讲求舆论引导的表达技巧

3.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目前,存在着媒体盲从非理性网络意见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媒体对网络材料的真伪不加区分和辨别,盲从或屈从非理性的网络意见;为迎合这种意见而失去理性与客观的立场;忙于表达观点,却忽略了调查基本事实。所以,面对敏感的网络热点问题,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一定要审时度势,客观应对媒体,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据对近年来的高校热点事件经验观察,引导者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说真话要求准确公开信息,这是止谣的关键;立刻说要求要及时,这是舆论先机的重要一步。所以,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利用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情,要准确地把握时机,快速、慎重地做出反应。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做好舆情处置和引导工作的指示精神,及时回应网民对我区环保工作中的政策咨询以及意见建议等网络诉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有利于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舆论氛围,现对做好舆情处置和引导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建设

二、积极做好舆情处置和引导工作

三、分类处理,限时办结

“难控性”是网络舆情的最大特点,某些工作的负面新闻,一上网就可能“坏事传千里”,其负面影响难以预见,难以控制。因此,网络发言人要按照“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对涉及本单位的网民投诉以及上级环保部门、区委宣传部、区新闻办通知的舆情按照实际情况分三种类型进行引导。

3、意见、建议类网络舆情。网络发言人应在发现或接到上级环保部门、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新闻办通知后,5个工作日以内作出网络回应,最长办理时限不得超过7天(遇节假日顺延)。

四、切实加强舆情处置和引导工作的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提升能力

2、明确责任,积极应对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内网舆情;问题;对策

0引言

单位内网论坛即大家熟悉的网络论坛BBS,全称为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Board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网络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网络上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内网论坛上可以获得单位内部各种信息,自己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等。论坛按区域分可以分为广域网论坛和局域网论坛,本文所讨论的为局域网论坛,即内网论坛。

随着单位信息化的建设,很多单位内网都建立了内网论坛,作为单位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论坛为单位职工提供了最自由、最广阔的舆情表达空间,当前内网已成为单位信息的集聚地,也改变着单位和职工之间的互动方式,对单位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和职工互动、化解矛盾很好的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的重要职能部门,与干部、职工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人事工作、干部管理、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通常都是内网热议的焦点,如果对职工发出的消息置之不理,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形象,降低职工对单位的信任。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内网论坛、正确引导内网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良好的单位内网环境,是当前许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

1单位内网论坛舆情的特点

因为是单位内网论坛,别的用户无法浏览,用户全部为单位内部职工。

THE END
1.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微信做题(考试必看)考试题库12、问答题 简述公共关系的协调沟通职责。 点击查看答案 13、单项选择题 使组织和公众统一步调,是公共关系协调的终极效果的是()。 A、利益协调 B、目标协调 C、态度协调 D、行为协调 点击查看答案 14、填空题 外延广泛,包含的寓意多,可以使公众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形象()。 点击查看答案 15、填空题 赞助活动...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0/4520856.html
2.公共关系单选题 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一类公众对象是( )。 单选题 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可将公众分为( )。 单选题 著名记者、社会名流一般属于( )。 单选题 下面属于公共关系传播隐含要素的是( )。 单选题 印刷类传播媒介的特点是( )。 单选题 名人效应、权威观点、现身说法遵循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 )规律。 1 2 ...https://www.kaoshibao.com/online/paper/detail/?paperid=18118537
3.中国企业的4个新驱动要素企业战略本文首发自陈春花教授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春暖花开(ID:CCH_chunnuanhuakai) 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这是说来容易做来千头万绪的一句话。正如我一直强调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上下同欲」如果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而没有真正地落实在行动中,没有真正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里,没有用它来应对企业面临的一个又一个市...https://www.ceconline.com/strategy/ma/8800094053/01/
4.应急宣传培训与媒体应对指南(8)这种新闻发布形式已成为公众比较熟悉的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体现出政府的高度重视,便于政府和诸多媒体直接双向交流;形式隆重,权威性高、公开面广、互动性强,常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但是,准备程序相对复杂,发布要求较高;每次新闻发布会的时间长短可视情况而定。http://www.hunan.gov.cn/xxgk/yjgl/yjzs/201301/t20130108_4694692.html
5.企业管理咨询组织行为学包括团队式领导、与团队的合作、对下属的指导认知能力-分析与抽象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深度等个人效能-对自我的控制、自信和工作灵活性、有较高的组织承诺除此之外,领导者还需要职业献身精神,有远见,有准确的自我评价,有较高的社会亲和力,注意细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威尔逊的胜任特征:三大特征内涵预测变化-有远见、有...https://www.jianshu.com/p/fd485d7f8ce1
1.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配合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有关公众心理社会支持内容,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为你的心理重筑防疫的堤坝...https://jky.asnc.edu.cn/xlzx/jkzs/b960c7250ff349f5bf497d4efb71e0d4.htm
2.政府公共危机范文12篇(全文)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实时监控不够,往往等到网络谣言发展为网络舆情、且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时才会关注,这对于危机事件中谣言的预警和监控来说,显然比较被动。另一方面,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对谣言干预乏力。对指控的否认或澄清如果缺少了说服力,将会直接影响媒体报道的评价和公众对组织危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nsiaap5.html
3.《公共关系学(专)00182》贾玉红JYH^第1章^最新更新:202403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三)传播管理论 传播管理论将管理论和传播论结合起来,明确界定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当代美国 公共关系学术权威、马里兰大学的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James E.Gnmig)认为:“公共关系是...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747702&chapterid=1
4.组织与公众沟通应注意B. 权威阶段 C. 可逆性阶段 D. 公正阶段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下列关于银行结算账户的表述正确...A.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B. 有明确的被告 C.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https://www.shuashuati.com/ti/dc3667f0b63f4aa489ea223f0297efd2.html
5.对公共关系的认识(精选十篇)2.公共关系的定义: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使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一种管理职能。3.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人际关系一般是以个体与个体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并进行交往的,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交往。而公共关系被复数限定,表明它是特指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结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a9dx3b.html
6.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一、传统政务模式与电子政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具有很多显著的区别,可以将这些区别归纳为在办公手段、行政业务流程以及与公众沟通方式方面的区别。 1.办公手段的不同。传统政务模式下管理层次多且管理的跨度较小。层次管理结构导致了繁琐冗长的操作流程,使政府系统内部的信息容易失真。传统的办公以纸...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dianzixinxigongcheng/734062.html
7.公务员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精选13篇)三、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这一个话题,应该是与我所学的学科最贴切的了。在我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几次接待群众上访的会议,也参与了由政府组织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会议。可以说,是从实践上进一步领会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 维持社会稳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https://m.ruiwen.com/word/gongwuyuandiaoyanbaogaozuijiafanwen.html
8.管理学基础·考试·看云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 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4、控制 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5、创新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https://www.kancloud.cn/oscar999/exam/1529871
9.专家信任的危机与重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特别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专家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有的专家态度诚恳,说话实在,让人觉得可信”),构成了第二位的专家信任来源——仅次于专家知识,占比达46.26%。可见,为了加强或重塑专家信任,有必要在重视专家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家与公众沟通的技巧,改善沟通态度。http://www.sass.cn/109002/38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