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声音穿越时空,直击人心;有些话语跨越世代,启迪智慧。这便是“宣讲”的独特力量。
宣讲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传达重大主题思想,引领观念、凝聚共识。在党的宣传工作中,宣讲是向群众传达、解释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有效途径,更是传播知识、激发共鸣的桥梁,能够帮助理论深入群众,真正实现思想的武装和统一。
为什么讲?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特别强调了“理论”的意义、思想的力量,认为科学的理论能够直接准确地击中人民的内心,点燃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激情。
思想能够影响行动。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宣讲始终是推动理论深入群众的重要手段。
历史和实践也反复证明,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打通理论宣传和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讲什么
宣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达“天线”上的政策与理论,也在于“接地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理论成为群众的“精神粮食”。在新时代的宣讲中,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讲清其理论内涵和核心立场。将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讲到群众的心坎里,使他们从思想上理解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宣讲中央、省、市重大政策和决策部署。要将中央、省、市的重大政策传达到基层,使百姓了解政策的来龙去脉,理解其重大意义。通过宣讲重大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创新举措,让群众对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有更深的理解。
宣讲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通过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增进群众对国家的情感认同。例如讲述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讲解毛泽东思想的时代背景,增强大家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宣讲普通群众的奋斗故事。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让群众看到新时代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这些鲜活的故事能够激励人心,引导群众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谁来讲
宣讲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内容,更取决于讲解者的层次与广泛性。新时代的基层宣讲队伍需要凝聚来自各个领域的力量,以便有效覆盖群众、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领导干部带头讲。领导干部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理论储备,他们走到基层去宣讲,结合国家形势和基层民情,将党的政策与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让理论更具权威性。
专家学者深入讲。对理论的深刻阐释离不开专家学者。他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义讲透彻,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将理论细化成群众能接受的语言。
模范人物示范讲。先模人物作为社会榜样,通过他们的事迹能够使群众深刻理解理论的现实意义。这样的宣讲不只是讲道理,而是让群众看到可学的榜样和奋斗的方向,形成见贤思齐、崇尚先进的社会氛围。
宣讲骨干和文艺队伍创新讲。宣讲骨干负责基层的定期宣讲,文艺队伍则通过快板、情景剧、歌曲等形式生动呈现理论,将理论宣讲与文艺作品结合起来,把理论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心坎上。
怎样讲
有效的宣讲,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味”,既有理论的深度,也带有情感的温度,让群众能理解、接受、感动。
讲出深度。宣讲的核心在于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深道理,才能打动人心。宣讲者需掌握理论的精髓,不断深化学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避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深入的解读,使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讲出厚度。理论宣讲需有“厚积而薄发”的功力。宣讲者应结合本地实际,融入贴近群众生活的具体内容,使理论“落地生根”。丰富的案例和真实的故事能让理论宣讲变得鲜活,真正引起共鸣,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讲出温度。理论宣讲要有温情和烟火气,不能仅仅是“高大上”的道理,而应从百姓的关切出发,讲“百姓话”、有“百姓味”。让理论话语变得平实亲切,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使理论既深入内心,也与生活紧密结合。
新时代的理论宣讲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宣讲带上“云端”,扩大覆盖面。通过视频直播、在线互动、社交媒体等形式,使理论宣讲随时随地触达大众,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社会中不断传播、落地生根。
如今,宣讲的舞台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宣讲的传播者。新时代的宣讲也不仅是理论的传达,更是心灵的连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群众的心中,使党的理论成为生活的指南和精神的支撑,这便是宣讲的意义。(济阳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