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卷子检测你的传播学基础知识|自测/完整答案解析/知识补充必备大众科学社会学符号学

考前说明:本次试卷题目来自秃头所*传播学结课考试,因此相应的知识点可能会有比书本内容更加多元和丰富的部分,可以尽量作答。如遇到实在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请进行标记,并参考推文后半部分的参考答案和详情解释,将不会的、不清晰的内容整理好,作为下一步复习的重点。

其余参加过春日班课程的老婆和姐妹们:试卷交了吗?笔记复习了吗?还记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吗?回忆一下第七讲的课程框架呢?

其他注意事项:若在本次考试过程中出现头脑发昏、眼神发懵并有可能的想哭、摆烂、躺平和心跳加速焦虑的情况请尽快停止强行作答试卷,进入答案解析和复习指南环节,避免继续出现学习不良反应。

祝各位好运。考试开始。考试开始。考试开始。

05/25/Thu.

2024/春日传播学

基础知识测试卷

满分100分

@TuTouSuo

#客观题请尽量闭卷,主观题可开卷作答

一、判断题「2分/题,共20分」,请在括号内打勾或打叉。

2、施拉姆之所以被称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因为他开创了传播学学科,实现了传播学的学科化和制度化,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教授。()

3、大众社会理论并不是一种具体理论,而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之后,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概述。()

4、有限效果研究推翻了强效果理论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主动积极地获取社会信息的群体。()

5、大众传媒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传播主体的可信度、传播技巧、传播者的心理状态、大众传播的媒介性质、社会的现实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

6、人内传播因为只在人体自身的头脑中进行交流和产生效果,因此人内传播并不是社会传播,它也不属于社会传播的系统之一。()

7、符号是个人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中介环节,是对抽象世界的具象化表达。符号一定是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符号并不存在,因为它不能为个体所认识。()

8、大众媒介组织在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其保持绝对的客观、准确、公正。()

9、媒介技术是中性的、没有价值倾向的存在。()

二、填空题「1分/空白部分,共30分」

1、人类对传播的认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最初学者认为传播是()模式,信息单向流动;随后施拉姆等人提出了()模式,认为传播是一个过程;最后赖利夫妇与马莱兹克等人进一步认为传播是()模式,受到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的广泛影响。

2、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大众传播主流媒体,每天的新闻报道都履行着不同的功能:每日的社会新闻播报属于()功能;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与监督属于()功能;宣传社会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属于()功能。(本题答案不唯一)

3、社会传播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信息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综合来看,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外围的()系统,中间的()传播系统和最里层的()构成的。

4、社会对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认知经历了三大阶段,相对应的效果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当受众作为被动的大众被认知时,大众传播处于()效果研究阶段;当受众的能动性被发掘时,大众传播处于()效果研究阶段;当意识到受众与大众传播能相互互动时,大众传播处于()效果研究阶段。

6、符号是一系列的代码系统作为有()的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例如图像、声音、文字、姿态等等,是一种人类交往间约定俗成的事物与意义间的连接纽带,是作为传递信息、代表某种事物的()。

7、集合行为是非常态的()现象,其产生条件包括()、()、(),多以群集、恐慌、谣言、流言和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骚扰,其中常常有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等情况发生。

8、常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会对他人的情感传递感到麻木,同时接受的事物刺激阈值越来越高。用麦克卢汉的理论解释,这是社交媒体对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即(),而延伸意味着()。这一理论也是()学派的典型代表理论之一,其本质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五字箴言:媒介即讯息。

9、把关人理论是新闻学者怀特于()年将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及的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学研究。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把关标准包括:新闻特点——真实与新鲜、()、()、法律法规。

10、培养理论是()于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所提示的()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并且效果产生是一个()的过程。

三、论述题「1题,共50分」

请使用学习过的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如何理解“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代表的意思。

*请按以下格式进行答案书写:

「第一部分」引述(开头):解释答题的逻辑思路、运用到的理论内容;例如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个体之间相互发生关系与构建联系的重要途径,继而说明,以下将会从xxx、xxx、xxx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主体(答案内容):

使用小标题说明每个论点,例如:

一、利用符号进行传播是社会系统的核心要素

二、传播活动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获得必要信息

三、人类的传播活动使人能够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

并解释小标题中的主论点内容。

「第三部分」结尾(总结、升华)

*整体答案字数请控制在1200-2000字。

*尽可能有条理地进行书写,也不必拘泥于正确与否,主要是能够动笔、能够下笔。

春日试卷答案解析

/TuTouSuo/自查自纠/复习记录

答案:正确

原因:传播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方式也深深的内嵌在一切社会行为中,在修辞学、政治学、哲学、符号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视角下都存在着传播研究的影子,故而传播研究起源于七大人文社科的研究传统,这也是传播学是十字路口学科的由来。而这些传统学科又进一步分化成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从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与新闻学三大系统学科中,诞生了传播学的基本架构。

答案:错误

原因: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并非是奠基人,而是学科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但他的确开创了传播学学科,也实现了传播学的学科化和制度化,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教授。

原因:大众社会理论虽然分为三大阶段,但总体上,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的官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并非是一种理论,而是精英史观的研究者观点的集合,指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社会成员失去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考系,成为孤立、分散,原子化的“大众”的过程。

原因:有限效果理论推翻了此前魔弹论时期形成的受众完全被动的效果理论,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受众是顽固的、会受到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需要通过中介因素才能触及受众。

原因:人内传播确实是个体头脑内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过程的表达和呈现,但在其特点中明确说明,不仅在信息接受端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同时在传播、交往的过程中,也是与他人有着直接的相互沟通的。通过镜中我、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等理论就可以发现,人内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传播形式,它与人际传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自我的行程也会受到来自外部信息的影响。因此,本道题表达“不属于社会传播的系统之一”应是错误的。

原因:符号是个人与外部世界产生的联系的重要渠道,试想一下,婴儿的啼哭被认为是无法认识、无法解码的,就是因为婴儿无法使用社会共同认可的传播符号;为了更好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外在事物的存在,人类必须通过符号进行交流;符号一定是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无法被表达出来的,无法被表达、无法被认识的事物,个体也是无法感知的。(这里可以联系上课时说的那句话:“当你从嘴里说出它、在脑子里形成一个表达的时候,符号就有了意义;只要是你触碰到它,试图理解它的那一刻,它就有了意义。因此无意义的符号是不存在的。”)

原因:媒介技术不是中性的,尤其是要警惕这样的说辞,因为它会使个体忽略其背后的资本与权力关系。理由包括:(1)“资本-科学-技术”三位一体是当前技术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因此其从诞生之初就具有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现代性意义,甚至连资本也成为技术统治之下的产物;(2)技术自有其发展目标,效率、快速,并且其正逐渐违背「以人为目的」的逻辑,将人变成可供取代的、替代的工具手段;(3)媒介技术正以其隐喻的特点,改变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改变社会机构关系的生成。(该部分在春日班传播学第六讲中有详细的陈述)

答案:「直线」模式;「循环/大众传播」模式;「系统」模式;

2、《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大众传播主流媒体,每天的新闻报道都履行着不同的功能:每日的社会新闻播报属于()功能;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与监督属于()功能;宣传社会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属于()功能。(本题答案不唯一)

答案:「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或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或社会化功能或政治功能」;(以上答案答出任意一个即算正确)

原因:这里考察大众传播功能观的应用,在拉斯韦尔和赖特的功能观较为相似,施拉姆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格子有其特点。以本道题为例,新闻与信息的传递属环境监测功能——社会雷达;对社会上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解释属于规范或协调功能;宣传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属于政治功能,但宣传中存在的对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社会化)、遗产传承功能。

答案:「(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构成的信息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以上答案只需要回答出中括号中的即算正确,也可以是社会系统、群体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系统)

原因:传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彼此勾连。因此,外围是宏观的整体情况,中间是各种复杂的相互交织的传播类型,最里层的是受众直接面对的信息传播网络,并一层层地影响受众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

答案:「强」效果研究;「有限」效果研究;「适度」效果研究;

原因: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的深入意味着对大众传播控制的理解与对受众认知的深入,因此效果研究与受众研究一脉相承,按照被动、顽固与积极的受众观,效果研究分为强效果、有限效果和适度效果。

答案:「两面提示/诉诸理性/结论寓于观点之中」、「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诉诸理性/诉诸情感」、「警钟效果/诉诸情感」。以上答案尽量罗列,但回答正确一个即算对。

原因:与霍夫兰说服研究中的相应方法有关——个人的教育水平、事件的属性等中介因素将影响说服者采取不同的说服方式。

答案:意义;中介。

原因:符号的定义内容。符号所包裹着的、承载着的一定是有意义的信息——无意义的信息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无法为人所认识;其次,符号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相互沟通、交流的中介要素——“无符号,不传播”,这句话一定要记住,没有符号、没有沟通的中介,人类寸步难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同体。

答案:群体传播;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原因:集合行为的基本定义;这里注意几个内容,首先,要判断任何一种群体传播、群体行为是否是集合行为,必须满足以上的三个条件,例如一些突然聚合的踩踏事件,并不符合集合行为的标准;其次,集合行为中经常会出现群体暗示、感染、模仿,由此使得谣言、流言等非正常传播的信息内容泛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另外,集合行为也可以和第三人效果联系起来,后者会进一步加剧集合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媒介即人的延伸;延伸意味着「截除」;「媒介环境」学派;

原因:这是一个关于麦克卢汉经典理论的题目。当我们谈到「媒介技术对人的影响」时很容易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交媒体延伸了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让其能够迅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发表言论和进行事件参与。但这样的「延伸」也会使大量公众患上「政治性抑郁」,即太多负面信息让精神过载,反而容易让其选择回避、犬儒、逃离这些过量的信息内容,这就是「延伸意味着截除」。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理论,也是奠定了整个学派研究基调的内容,后续的波兹曼、梅洛维茨、莱文森等人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阐发其观点的。

答案:1950年;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答案:格伯纳与格罗斯;象征性现实;潜移默化;

破题思路

做任何事情请一定带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要如何一步一步地完成相应的内容,同时获得哪些收获。对于这道题来说,第一件事就是需要我们答题者明确一道论述题是如何出题、如何作答,它的本质是什么的。

1、新传考研中的出题逻辑就是「思考」,是需要运用过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思考一个问题,这其中包括这个问题的情况、影响、作用和未来发展等等很多方面。换种说法,如果今天是要思考「天气」,你就会调动过往的常识和经验,来判断「天气如何」「该穿什么衣服」「天气“不好/好”对你出行的影响」…这就是最简单的思考的过程。而在专业课考试里,是需要将这些思考变成有逻辑的、能够具有说服力的内容「这一部分十分重要,请大家熟记」。

2、这道题中给出的「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理解」;其中,「理解」可以有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展开,包括概念+特点、现状、背景+历史发展、影响、作用、意义、问题、未来+期待等等,就像是人家问我们「你怎么理解一朵花」,我们可以从色泽、种类、象征等多方面来谈一样。

(1)【概念】:我们可以先解释“传播”——「传播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由此联想到我们学习的从人际、群体到大众传播的系统传播结构是如何形成了整个社会传播,然后解释什么叫做「人不得不传播」:只有通过传播活动,人类才能够进行社会活动,才有可能获得人际关系、群体关系,乃至于构建起整个社会体系。

(2)【历史+背景】:「人不得不传播」的过去。从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等不同的传播发展周期中可以发现,无论任何时期的个体都需要传播,也都以传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文化、政治体系,推动技术发展。

(3)【原因】:为什么「人不得不传播」。这里可以从「传播的意义」中去思考,能够帮助人类获得社会关系、与他人沟通获得自我的认识、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以此做出相应的社会决定;

(4)【意义】这里和「原因」类似,可以不再赘述。

(5)【发展】:「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会有新的指代和发展吗?尤其是在硅基生物——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演化、迭代之后,有没有可能接下来所谓的“人”的概念也会泛化,「人不得不传播」也会有新的可供解读的意思?例如传播是人或者任何被视为传播者的主体角色为了生存必然会涉及的行为。

同时要注意,在对其他的思考角度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以上这几个角度是比较合适的(并不是每一个点都要谈到,这种观念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起来)。

因此本道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有两种:(1)挑一个单独深入说;(2)面面俱到。

参考框架与分值

【1】第一种思路(深入阐释)

引述:开篇立论,解释“传播”的具体概念,引申至“人不得不传播”的概念内涵,并说明将从原因的角度详细说明「为什么“人不得不传播”」。【10分】

论述逻辑:将「传播」分为了四个层次——人内、人际、群体、大众,分别说明它们的价值,由此来论证传播的必要性。

一、获得自我的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必然要求【10分】

二、社会交往促使个人得到更多社会关系勾连【10分】

三、群体归属进一步帮助人类找到身份认同感【10分】

四、了解外部世界信息内容以此指导社会行动【10分】

结尾(不算分):当前的传播情境,传播对社会的必要性等等。

【2】第二种思路(面面俱到)

引述:开篇立论,从“传播”的概念到解释“人不得不传播”的具体概念,并说明将从原因的角度详细说明这句话的内涵。【10分】

论述逻辑:从概念出发,进一步说明传播的发展的历史、传播的价值,在结尾处补上这句话的引申。

一、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人类的发展依据【10分】

二、获得自我的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必然要求【10分】

三、传播交往促使个人得到更多社会关系勾连【10分】

四、群体归属进一步帮助人类找到身份认同感【10分】

五、了解外部世界信息内容以此指导社会行动【10分】

*有答到其中一点都可给分,最高不超过40分

结尾(不算分):探讨“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的可能发展,结合当前的人工智能与技术传播环境。

参考答案详解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更全面地明白“人不得不传播”,这里选择第二种答题思路,即「面面俱到法」来谈谈“理解”。

「引述」社会学家约翰·杜威在谈到传播概念时认为,“社会不仅因传递和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和传播之中。”即传播不仅是郭庆光教授所言的“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也并非能够简单地被皮尔士的符号学表达所概括。对于社会,传播是共同体聚合、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对于个人,传播是获取外部世界信息与关系连接的需要。换句话讲,题干中所提到的“人不得不传播”,本质就在于揭示了"只有通过传播活动,人类才能够进行社会活动,才有可能获得人际关系、群体关系,乃至于构建起整个社会体系"的要旨。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其价值意义上来说,“人不得不传播”的观点都将持续得到认证。

一、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人类的发展依据

千百年来,从古希腊时期到二十一世纪的智能时代,人类的传播交往行为便通过生理躯体或外化的媒介技术手段得以持续演化,包括基于音声符号系统的口语传播、第一套体外化的文字书写与传播系统、建立在大规模机械化复制技术之上的印刷传播,以及通过数据传输网络与多媒体接收处理终端进行信号共享的电子传播等。传播是连接了个体与个体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以具象的符号中介对抽象的外部信息环境进行说明与指代的过程,而符号是人之所以能够思考与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材料。可以说,没有传播、没有符号的传递,就不可能催生出相互协调、彼此共生的人类社会。

二、获得自我的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必然要求

三、传播交往促使个人得到更多社会关系勾连

“人不得不传播”,换言之即是“人不得不与他人进行沟通”,“个体系统之间不得不出现交融和碰撞的可能”。在谈到人际传播的功能时,大部分的基础教材都会将其总结为对外部信息的有效获取以及社会关系的搭建。举个简单的例子,库利在谈到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时就曾指出,个人的社会存在并非以孤立的状态而出现,父母、朋友等角色将成为其生活中重要关系角色,并通过提供外部世界的文化、道德、规则等方式不断影响个体的成长,改变或形塑他们的个性与认知框架。总之,传播的作用是以信息沟通为纽带创造更多的社会关系。

四、群体归属进一步帮助人类找到身份认同感

而关系的本质是群体的雏形。个体在传播中习得群体规则与文化体系,在从自然人到群体成员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获得来自所属种族、族裔、国家、阶级的意识形态观念,逐渐形成对共同体的认可与归属感。同时,群体中的规范、情感等要素也会为个人提供行动标准和指导,赋予相应的集体价值。换言之,人想要在社会中非孤立地存在着,就必须进入群体中活动,这些都必须依赖传播行为的生成,仰仗在交流中对符号意义的深入学习和使用。

五、了解外部世界信息内容以此指导社会行动

「结尾」任何话题都无法逃避对当下现象的解释力与理论适用性,题干内容中的“人不得不传播”也是如此,哪怕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据化算法时代,传播也仍然是社会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不过,未来的传播主体是否还是“人”,是否会变成“人与所有机器都不得不传播”,就要交由社会的发展加以回答了。

THE END
1.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A传播对象的心理B传播对象的劝服C传播...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A传播对象的心理B传播对象的劝服C传播对象的选择D传播对象的分类E传播对象的知识背景 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 A 传播对象的心理 B 传播对象的劝服 C 传播对象的选择 D 传播对象的分类 E 传播对象的知识背景 --- 查看答案https://m.gd.huatu.com/tiku/4077371.html
2.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 )。 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 )。 A.传播的法规与政策 B.传播对象的心理 C.传播的分类 D.传播的符号 E.传播的宣传方法https://www.zikao365.com/ask/ad1901021637.shtml
3.思美传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 数字出版 指 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 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阅读的数字化,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即 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博 数字阅读 指 客、...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80300002292_2.shtml
4.分享一篇关于陌生人社交的竞品分析报告(上)所以,选取分析对象是探探和陌陌。 1.3 APP版本 陌陌v8.32.1 探探v4.6.5 soulv3.81.1 二、确定分析维度 要发现产品不足并制定相应迭代策略,我们在这采取八个分析维度,分别是行业分析,产品路线图对比,目标用户对比,业务模式对比,竞品重要数据对比,产品结构对比,架构和设计对比,产品swot分析。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35709-1.html
1.传播特点介绍(口碑传播的特点)1、传播的特点:无形性、动态性、多样性、互动性、社会性、目的性、传承性、影响力等。 2、特点:1、交互性较强: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 3、基本特点:双向性、共享性、快速性、广泛性。 4、传播特点有多种,主要包括快速、广泛、互动性和多元化。 https://www.indoasiabiz.com/caijing/202411/310245889.html
2.传播特点深度解析:五大特性与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解析(2024版...由于传播面广,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益高。每个人成本较低,广收薄种,推广对象可对号入座。 六、单向传播为主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以单向传播为主,无法实现双向交流及反馈。 互联网的传媒特性也值得关注。互联网作为一种狭义和广义并存的传媒,既可以作为私人之间通信的极好工具,也可以通过大量的网站实现...http://h5.pw53.com/E2550eBbAA9D.html
3.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大众传播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30000008_1410588.html
4.社会调查报告(集合15篇)调查对象(邮政储蓄银行员工培训)现状分析:(提纲) 当前,为适应商业银行运作的新形势,邮政储蓄银行需着力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全面实施“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商业银行运作的新理念,加紧做好现有储蓄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创学习型企业,争当学习型员工”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尤其是对金融业务知识...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1030591.html
5.品牌的推广策划方案(通用12篇)(2)鼓励和引导信息员队伍在各自部门和项目开展集团品牌文化的宣贯与培训,传播集团品牌主张,使全员都能清晰的认知公司的品牌定位、品牌主张。 (二)外界媒介的利用 1、平面媒体 结合集团品牌宣传需求及媒体功能本身,集团层面上品牌宣传暂不考虑收费的平面媒体(特殊情况除外),主要依靠项目平面媒体的营销宣传中体现集团品牌...https://www.oh100.com/zhichang/1244084.html
6.新闻心理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4月自学考试题目试卷大全库...8.一种不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是指 A.羞怯B.马虎 C.多疑D.傲慢 9.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互动中,既能传递信息、又能调动对方情绪的主要手段是 A.表情B.言语 C.装扮D.举止 10.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结状态是指 A.感应B.心境 ...http://www.hnshifan.com/tiku/shijuan/6286.html
7.广告5、商品面向的对象不同形势上有很大的区别 6广告要素编辑 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构成要素有: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广告信息,广告思想和技巧,广告受众,广告费用及广告效果。 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广告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告信源、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信宿等要素。 https://baike.sogou.com/v97613.htm
8.2022年10月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试卷自考B.沟通对象 C.工作手段 D.过程 E.目标 23.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可将公众划分为 A.首要公众 B.次要公众 C.临时公众 D.周期公众 E.稳定公众 24.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包括 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组合 D.需要 E.知识 25.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 A.传播对象的心理 B.传播对...https://www.educity.cn/zikao/5016504.html
9.四川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及答案25.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 A.传播的分类B.传播的符号C.传播的宣传方法D.传播对象的心理E.传播对象的劝服 26.根据公关工作的业务类型,可将公关活动划分为() A.交际型公关B.宣传型公关C.服务型公关D.社会活动型公关E.征询型公关 27.广告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 ) ...https://m.sczikao.com.cn/beikao/a43698.html
10.2021考研传播学史论考试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界定。2)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体系。3)定量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4)定性研究方法。5)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与结合。 重点: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可能会考名词解释。 (三)传播: https://m.offcn.com/kaoyan/2020/0611/174473.html
11.网络营销全部A.拟定调查问卷B.撰写调查报告C.数据处理与分析D.确定市场调查对象【注释】:第四章第二节 第125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对问卷的复合检验、被调查者身份验证、数据的分类与汇总、统计图表的生成等。 28.在判断、比较多个网上商城商品质量和价格基础上再购物的网络购买动机是()。 A.生存动机B.惠顾动机C.情感动机D...https://www.wjx.cn/xz/261160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