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定位: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信息、媒介及传播效果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授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受众对

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活动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

量、电台的收听率和电视台的收视率

受传者的特征:1、受传者是无定向的、模糊的

2、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对各个媒体进行比较分析

3、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新闻信息的传播接受不具有强制性

4、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心理反应和行动

5、在新闻信息的传授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他们所表示的意见及其所

6、受众既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又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的一员,其行为受

群体制约

7、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以后,出于一定的心理需求和人际关系会向他人转述

特征新趋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既是受传者,优势传者;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既具有受者

的角色特征,又具有传者的角色特征

受众的特点(荣):1、广泛性

成员组合和地域范围的广泛性

2、混杂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的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度

3、隐蔽性

受众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隐蔽的存在

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1、政治经济期待

传播者期待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和所发表的意见能为受众所接受,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呢过为受众所认同,从而巩固与提高自己及所在媒介在社会上的威望,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所期待的各种经济、政治的或者其他的功利收益

2、文化规范的角色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有选择的信息传递,为受众接手之后能成为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使受传者体会和感觉到社会认同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并去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组织期待或团体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的传播活动,把受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受众成为自己指挥或指导下的团体的一员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媒介类别分类: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照接触的新闻媒介分类:稳定受众、不稳定受众

3、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分类:一般受众、特殊受众

4、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潜在受众

5、按照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的确立:受众的区域定位、受众的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文化定位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1、受众决定着媒介内容的取舍

任何媒介的发布都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求出发,任何宣传同样必须从顾及受众所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根据不同地域受众的心理定势和媒介接触习惯的实际出发;受众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3、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新闻媒介不断的追逐满足受众新的需求

4、受众的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利之源

受众获取新闻事实的途径:1、新闻机构——大众传播

2、别人告诉——群体传播和和亲身传播

3、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

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接受:是对一种事物和观念的容纳,又指接触信息传播后可能产生的反应

目的:获知、警戒、认同、做伴、报酬

影响受众对新闻传播接受的因素

1、明确的接受目的

明确的接受目的是受众接触与接收新闻信息的动力

2、传播环境:○1媒介自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的发达水平、经营管理方式

和新闻报道体制

○2媒介运作大环境—主要指社会经济发达水平、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公民文化

素质状况

3、受众的认知能力:○1新闻作品的结构分析——及时正确的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

○2新闻文本的分析——了解新闻内涵

○3新闻根据的分析——5W

受众接受过程的选择的心理反应:

1、选择性接触: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闻媒介、新闻信息的取舍

影响因素:○1功能因素——信息内容(短期、长期)

○2结构因素——信息形式(对比、强度等)

2、选择性理解: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理

解,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非冲突

影响因素:文化背景、经验;性格;主观加入行为

3、选择性记忆:由于维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需要,受众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

而忘却不赞同的内容

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

含义:受众在新闻信息接受中,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力,而采取同多数人意志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

影响因素:知觉情景(清晰度);群体力度(人数、趋向性);人格特征(自信心)

好处:尽快的是受众的态度定型,传播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沟通信息、统一舆论的目的

缺陷:抑制了受众对于信息接受与理解的创造精神,伤害了少数受众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方法:传播者既要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扫清新闻传播的障碍,整合社会舆论;又要尽量避免和减少有探索精神的受众伤害,坚持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注意社会舆论的平衡

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

1、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求知心理、求新心理、求同心理

求异心理、求趣心理、求美心理

2、传授双方的心理调和:通过对传授双方的心理定势进行协调,使之处于相对和谐与平衡

的心理状况

方法:了解研究受众,针对他们的需要、心理状况进行协调;

运用心理机制,巧妙地进行协调

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

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在法律意义上,受众又是公民,在法定范围内享有作为公民应当的一切权利

1、知情权

内涵:知情权不是媒介的特权,它是人民权利,受众作为公民,理所当然享有知情权,特别是通过媒介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的专门从事社会信息

整合和传播的公共部门,其行使知情权的权利和义务得以更加明确化和加强

2、表达权(表达自由)

定义: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内涵:○1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

○2(媒介接近权)包括针对媒介批评自己的意见提出反驳的权利;参与媒介上的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意见的权利

○3公民的表达权是在一定的法律限制范围之内的

○4媒介表达自由与受众表达自由之间的矛盾——媒介资源的相对有限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内涵:○1受众借助媒介行使舆论监督权

○2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我媒介带有一定的“公共性”是其力量的源泉,所以其建议权、监督权是受

众作为公民应该享有的自然权利)

4、名誉权:受众对自己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

的权利

5、隐私权:受众拥有对个人的身体或日常生活不愿公开的情况的权利

6、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机关媒体受众的成员权利、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受众对信息的反馈

反馈的对象:传播者——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亲身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传播者

反馈的内容:(受众对新闻机构的评价标准)

1、新闻机构对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

2、新闻报道事物真实性程度

3、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正确性程度,即宣传观点正确与否

反馈的客观性:反馈是客观存在的,不易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传播者可以控制的,反

THE END
1.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01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摘要 本章主要理清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什么?库利认为传播是社会关系赖以生存的机制,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皮尔士认为所有的观念/意义都是通过像(icon)来传播,强调传播的过程是以符合为载体。二者代表了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观念,且二者最终融合,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实质。但该定义...https://www.jianshu.com/p/e9b2b2bf126a?utm_campaign=haruki
1.传播学Q1:传播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学习对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社会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运作机制,掌握不同传播层次的社会过程及行动规律;②信息传播的技巧及其运用,不仅提高个人的传播能力,也要从组织和社会的角度学习提升传播效果的方法;③传播的工具和符号,学...https://zdzsc.zju.edu.cn/2020/0602/c3462a2145910/page.htm
2.不属于著作权保护对象包括什么不属于著作权保护对象包括什么 导读:第一种是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第二种是不适用于《著作权法》的作品。包括1、法律、法规,国家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极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第三种是超过了《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限的作品...https://www.64365.com/zs/1235480.aspx
3.2019年武汉中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面试题总结1.16 如何判断对象是否存活? 1.17 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 1.18 常见的垃圾收集器 1.19 GC什么时候被触发的 ? 1.20 jvm查看gc命令 1.21 类加载为什么要使用双亲委派模式,有没有什么场景是打破了这个模式? 1.22 类的实例化顺序? 1.23 java内存模型 1.21 内存泄漏与内存溢出区别,产生原因? https://blog.csdn.net/hzau_itdog/article/details/86745671
4.传播对象(精选五篇)其次,从传播对象看,需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考虑:若从传播平台角度考虑,选择不同的信息接收平台的受众必然有着不同的期待,内容生产当充分考虑传播平台特征,为传播平台及其受众(用户)“量身定制”信息;若从传播区域角度考虑,应基于相对有限的区域内受众,传播其需要的区域内外的“硬”、“软”信息。也就是说,...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yn7uxs.html
5.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解读二、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的资助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艺术基金资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项目;...https://www.cnaf.cn/guide_detail/1796.html
6.广告5、商品面向的对象不同形势上有很大的区别 6广告要素编辑 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构成要素有: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广告信息,广告思想和技巧,广告受众,广告费用及广告效果。 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广告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告信源、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信宿等要素。 https://baike.sogou.com/v97613.htm
7.公益项目如何提升影响力传播?株洲社会组织网对于公众来说,大家都很忙,除非TA已是你的忠实fans,不然你的“活动顺利结束”和别人也许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别人没有义务去了解你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会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要寻求传播对象的最大公约数。例如上面例子,“减压方法”是传播对象的最大公约数。 https://www.zznpo.com/gyxm/12801/
8.飘柔"秀出来,勇敢爱"微博活动用户不再是传播对象,而成为自主传播的发生节点 #秀出来,勇敢爱#活动在用户与用户的讨论与互动中,诞生了更多玩法,出现了更多可能。 APP上线第3天,微博红人@韦十七 分享了自己的游戏成果,感叹国民CP被飘柔夫妻相匹配游戏大洗牌!超过3000个微博粉丝转发,更多粉丝加入了飘柔打造的夫妻相“朋友圈”,开始寻找与自己相似的...https://m.digitaling.com/projects/10639.html
9.图形创意考试要点用户1328056431(二)图形传播的对象是谁? 设计目的不同,传播对象不同。(如:老人、青年、学生、) (三)图形的传播媒介是什么? (如:招贴画、影视作品、网络等) (四)图形传播的社会环境怎么样? 图形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播的,在社会的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有特定的社会情况,包括政治氛围、文化底蕴、风俗习惯。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f28886f01007lu4.html
10.传播淫秽物品罪是什么意思传播淫秽物品罪是什么意思 一、概念及犯罪构成 (一)概念 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行为 (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为国家对文化出版物品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的善良风俗。本罪的犯罪对象仅限于淫秽物品。《刑法》第367 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https://www.66law.cn/laws/567712.aspx
11.开展2024圣诞节活动方案5、主要参与对象:管理学院大一师生 6、活动目的:通过舞会,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欢度圣诞,了解西方文化;展现管理学院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奋发向上、富有青春朝气的精神风貌;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营造氛围。 7、主办单位;管理学院年级学生会 二 活动简介 管理学院是“管理大师的摇篮,企业领袖的殿堂”,交流沟通能力是十...https://www.79c.cn/83377.html
12.新颖的策划方案15篇(一)活动传播对象 1.会员(拥有会员卡的消费者) 2.普通消费者(没有会员卡的消费者) 3.公众(暂时对产品没有需求) (二)活动目的 1.以圣诞元旦两节为契机,提高公众对认知程度、品牌好感和口碑; 2.提升会员对品牌忠诚度; 3.提升普通消费者的x品牌的首选度; ...https://mip.wenshubang.com/fangan/2435054.html
13.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知识67、畜牧业机械补贴对象是什么? 答:补贴对象为畜牧养殖大户、养殖场、养殖小区。 68、“三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指的是哪三馆? 答: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 69、“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是什么? 答: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积善行德、扶贫济困、助人为乐。 https://pjw.cbyzsc.cn/info/20081715321218950
14.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二、“情感传播”:作为一个传播学范畴 纵观我国当前的情感传播研究现状,在研究本体与对象的层面上,情感传播的所指飘忽不定,且互联网时代中情感传播的鲜活实践已经溢出“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等传统研究框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层面上,多学科进路尚未融通,呈现各自为营的割裂态势。这催促着我们要建立起一个锚定...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017/11152781.shtml
15.主流文化传播对大众传媒的应用及其优化分析3.1未适应传播对象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更为明显。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和博客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而传统的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大众传媒影响力逐渐减弱。然而,大众传媒在内容制作和传播策略上往往未能及时适应这些变...https://www.zzqklm.com/w/sklw/3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