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社区位于昆山市花桥镇、嘉定区安亭镇和青浦区白鹤镇的交汇处,居民背景多元且流动性大。尽管居民间存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但社区内仍不乏有才华、有特长的能人志士愿意积极参与社区、融入社区。然而,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平台来支持和维持这种参与热情,这些积极分子往往难以持续发挥影响力。
杜爱蓉,作为绿地社区“绿林好汉能人库”的一员,她不仅是当地美协会员,还是剪纸非遗文化的传承者。虽然她技艺高超,但由于性格内敛、不擅交流,加上缺少有效的展示平台,难以将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特长用于社区文化的建设中。
(一)个人层面:个人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二)社区层面:社区层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区需要引入公益项目,通过建立文化共融平台,促进居民间的交流与融合的可持续化,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文化营造的热情,增强居民生活在社区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其次,打造一支品牌志愿者队伍,推动社区能人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工作。通过赋能孵化活动提升队伍成员能力构筑,为社区治理贡献更多资源和服务。
最后,通过推广剪纸非遗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社区整体文化氛围,达成一个共融、共享、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则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在情境中”的理论一脉相承,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景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来考虑社会工作的实施。
(三)调研方法
社会工作者采取问卷调查法、非结构式访谈法,开展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事实信息。
(一)赋权增能
社会工作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调研社区基本情况并了解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骨干及社区能人的多方需求。通过开展昆山“首届微公益大赛”申报宣传、项目书撰写指导等一系列工作,花桥社工站引入社会慈善资源,为绿地“社区能人”杜爱蓉提供展示平台,帮助她成功签约了“剪纸文化心传承”微公益项目。
另外,为推进微公益项目真正走进社区、服务居民,为“社区能人”赋权增能,花桥社工站为其提供了活动策划、组织和项目款报销等系列培训,社区及慈善资金和物资也提供了支持。至此,杜爱蓉得以常态化为绿地居民提供传统技艺、文化活动等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
(二)搭建平台
在微公益项目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社工站积极回应社区对于“建立一支拉得出、用得上的志愿者队伍”的需求。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了“社区能人”带头、社工站支持、居民积极参与的良性模式。成功举办了多场剪纸活动,培养2名剪纸助教,并组织了一支10人为核心成员的剪纸风采展示队伍,推动了社区文化发展和剪纸文化传承。
(三)激发活力
“绿地社区非遗剪纸工作室”通过发挥“能人”品牌效益,深化队伍建设,激发内生活力。在培育孵化中挖掘居民优势,整合资源,不断为“能人库”输送新鲜血液,成员从8人增至16人。
社会工作者精准对接“能人”需求,提供培训赋能,提升专业技能,打造“能人库”为共享空间。在自我管理和完善服务中,逐步展开志愿服务,回应社区需求,扩大了“能人”影响,增强团队互动和社区参与,提升凝聚力和归属感,营造了共融的社区人文生态。在社区和社工支持下,“能人库”团队制定了内部运营机制,为进一步带动居民参与治理夯实基础。
(一)个人层面
杜爱蓉从性格温柔内敛的“居家奶奶”变成“剪纸文化课堂”的“明星讲师”;从幕后的剪纸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经过项目化系统培训和实践,成长为团队的发起者和带头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成为非遗剪纸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在活动组织能力、表达总结能力以及个人价值感上有了飞跃性的提升;与此同时,她的工作室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还协助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共同谱写了社区文化共融的新篇章。
(二)社区层面
1.社区居民融合度显著提升:为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杜爱蓉非遗剪纸工作室”开展一系列丰富的剪纸课程,促进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交流互动,还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显著提升了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参与度和回应度,社区内的互动和学习氛围得以增强,有效增强了居民生活在社区的归属感和融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