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内容(精选5篇)

关键词: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分权政策负责

第一,生产率(productivity)。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如何才能以更少的税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人们对税收的要求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期待总是逆向运动。对前者期待的降低与对后者期待的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尖锐的对立。形成这样一个尖锐的对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不满意,或者说公共服务的拙劣和日益恶化是直接原因,二是税收的普遍上扬,传统上的高税收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使得人们从反思这一税制本身到反思整个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人们普遍发现,自己向政府所上缴的税收总是在不断增加,可是政府向我们提供的公共服务却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糟糕。如此情形,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是一件极为苦恼和伤害官民感情的事;对于政府来说,这却是向其提出了一大挑战,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特别是少花纳税人的钱,同时又有效供给更多的公共服务。

在私有化之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却是大力发展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与非政府的合作,表明政府开始向非政府组织由原来的不信任到信任、从彼此隔绝到合作共赢、从信息资源封锁到广泛接触开放的转变。无论如何,这对于政府组织来说,既可以吸取大量的知识智慧,也可以吸纳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同投入到政府的发展中来。这本身就大大减轻了政府日益增长的压力,缓解了政府在诸多方面发展的危机。毫无疑问,对于政府组织而言,其充分放开手脚与非政府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有助于形成一种既有利于政府自身发展,又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多赢格局。只是,问题同样会不断涌现。如何把握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界限?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哪些问题不能合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原来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方式应该作何跟进?内部资料、公开资料这些如何适应转变?非政府组织如何能够最有效地为政府提高服务,而不是另有它图?换言之,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不仅应当提上议事日程,而且还要强调其实效。

不管是哪一种市场化的方式,其都会对传统的官僚体制和管制模式提出一些根本性的挑战。用市场战略来取代传统的命令-控制的官僚体制,它冲击的不仅是这个体制本身,而且是体制中的每一个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市场化将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体制本身,而且是对这个体制中的每一位公务人员进行根本性的洗脑。如果没有这些人员思想观念与实际行动的根本性转变,体制自身的演变将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否则,就只能是徒有其名或者虚有其表而已。只有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体制的良性变迁才有可能发生。更何况,晚近以来,人们对官僚的质疑声浪剧增。一方面,官僚被看成是寻求增加权力和一体化运作的利维坦;另一方面,官僚被看成是宫廷弄臣,是一系列不相协调、漏洞百出的部门的集合,最好就是蒙混过关,最坏就是自己愚弄自己。由于公众关心的问题的数量日益增多、公众关心的问题的质量日益提高、立法和行政未能适应政策制定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共官僚自身的性质等原因,公共官僚的权力一直在稳健上升。[3]

第三,服务导向(serviceorientation)。市场化的推进自然会波及政府转型。市场化的进程使得服务意识、顾客理念等都被极大地放大了。因而相应的问题就是,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联系公民、回应公民、服务公民?生产率的改进和市场化的发展,其必然结果就是政府服务效能的转型。于是,“服务”的功能被极大地强化了。政府自身的转型表现在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存在的理念必须以市场、以公民、以诉求为中心。类似于市场上的供应者与消费者一样。前者必须即时回应后者对服务的诉求,且必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平、科技的进步状况、社会的文明程度等不断刷新这种服务,始终做到为后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有主动提供与被动赋予之分。就前者而言,主要指的是政府主动向公众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诚然,这种服务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在传统官僚制之下,这种主动提供服务的水平往往都是低下的。毕竟管制型的社会缺乏这种服务的传统、动力与能量。

实际上,这恰是为什么近年来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一度走低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政府机构公信力逐渐下降,政府面临着重重危机和种种挑战的情形之下,一种要求政府主动回应社会和公民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政府是否具有较好的回应性被当作是一个事关政府是否有效运转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回应性也被列入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准之一。增强政府的回应性,其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要么是提供数个可以互相替代的服务选项,要么是训练政府人员正视选民市场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消费者需求的理念都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既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政府回应性增强的重要表现。回应性使得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由原来的彼此隔绝、甚至是彼此对立的情形更进一步地紧密相连在一起。

服务导向的政府,又被成为消费者化的政府(consumerizinggovernment)。这是改变公共机构的一种普遍策略之一。试图促使政府对“顾客”更加友好,并在公共服务中制度化“服务顾客”的理念。在政府问题的市场化解读中,消费者的观念可能最为强烈。但是,“顾客”本身也有争议,这就是谁是顾客?在教育、社会福利、经济计划等项目中,顾客比较容易界定。可是,诸如被监禁的囚徒,他们能否得到公正的对待,以及能否确保有一定的途径保证他们能够受到公正的对待,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此外,公众有受到诸如税务官、城市综合执法大队(简称城管)、交通警察(简称交警)等行政执法人员的公正对待,可是针对他们的处罚的看法和态度却总是难免导致不一致、不公正的质疑。

第四,分权(decentralization)。既然服务导向已经成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主导观念,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公民和社会,政府必须不断增强其回应性。进一步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对公民的需求做出迅速和高效的反映?在一个极权体制或者一个集权体制之下,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服务导向的问题,因为在这些体制之下,公民的需求从来就不会被当局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自下而上的公民需求得不到政府的认可与接纳,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因此,在极权体制和集权体制之下,根本就不存在服务导向的问题,也就更不会因为服务导向而发生分权问题。

第五,政策(policy)。无论是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化的推进,还是服务导向的发展,分权化改革的深入,最后都要具体表现在政策层面。换言之,要通过政策来具体体现上述思想和主张。因此,政府的政策能力和政策水平也就成为深入贯彻前述新公共管理运动发展要求的重要指标。进而政府如何才能提高其设计和执行政策的能力,也就成为新公共管理的第五个重要内容。这是将前述思想具体化和操作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具体兑现和落实这些思想的重要举措。如果政策设计不能充分体现上述思想,或者不足以落实上述理念,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思想的实现必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与制约。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实质上是新公共管理对社会和公民输出的信号与产物。换言之,公民能否感受到政府是采用传统的官僚制还是新公共管理,他们能够直接感知的就是政府的政策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政府理念是否有所变迁?如果说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和分权这些理念会更多地停留于政府层面的话,那么,对于公民来说,政策则是更多的行政层面、公民最能直接感知、最能直接体悟的要素。不管政府推行什么样的新公共管理,如果不能让公民和社会在政策层面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和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这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必将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为什么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什么将政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的原因所在。

第六,对政策效果的负责(accountabilityforresults)。如前所述,新公共管理除了要能够将其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等思想变为有效的政策(也就是将思想操作化)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也就是要强化政策执行的效果问题。于是,问题又进一步转化为政策执行效果的责任机制问题。为什么新公共管理如此强调要对政策的效果负责?

新公共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形成其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对结果和责任意识的强化。“管理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管理者对产出和结果负责。”“公共组织需要有所作为;政府现在想知道它们做什么;它们做的怎样;谁是主管并对结果负有责任。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就是‘让管理者来管理’,意即高级管理者本人对结果能否切实负责,而不仅仅只是像行政人员一样服从别人的命令。改革将越来越多的管理权力进行分割,这意味着部门领导必须负有更多的责任。公共管理者现在已介入有关的政策事务以及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事务,他们越来越多地对这些事务负有个人责任。如果事情出现某些差错,他们付出的代价将是失去工作。”[9]简言之,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结果和对结果负起责任。换句话说,改革的重点是成为管理者而不是成为行政者”。[10]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主要是英国的富尔顿报告和美国的《文官改革法》1968年英国的富尔顿报告就是一个典型。该报告指出,公务员的整个管理任务由四个方面组成:在政治指导下制定政策;创立侦测执行的“机制”;行政体制的运转;对议会和公众负责。1978年,美国的《文官改革法》的目标在于,使管理者对结果负有更大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的“责任”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明晰。这里涉及的问题依然有很多。比如,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目标,是否必然是管理者的过失?如何理性评估这些原因,包括资金不足,或者预定目标不够科学,也不现实?而对责任的监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由于公民会较多地依赖公共组织项目的执行与实施,他们不敢提出过于严厉的批评。其二,很多项目没有清晰地界定的顾客,顾客是谁?我们不知道。很多时候谈不上监督,尤其是长期的监督;其三,过分依赖公共雇员的良好动机和专家主义,会使公众面临不法行为和不当行为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11]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强化责任时不得不审慎思索,认真求解的难题。

综上所述,不管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也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新公共管理运动。充分认识、深入理解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把握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来新公共管理及其发展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什么是这些要素?它们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要素体系?如果说生产率和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和企业化政府的必然要求,那么服务导向则是其必然结果。而要提供良好的服务,不论是在横向的权力分割,还是在纵向的权力分解中必须贯彻分权原则。可以说,这是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所有的这一切最后都必须通过政策体现出来。一个良好的政策就是所有这些要素的集中体现。换句话来说,只要审视我们的公共政策,就可以找寻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和分权这几者的具体落实和操作情况。

诚然,公共政策本身是需要加强监管的。没有监管的公共政策,很难保证其良好的效果,以及优良的公共政策。这就涉及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责任问题。其实和传统的公共行政一致之处在于,很大程度上,新公共管理虽然有诸多新理念,然而其对责任的强调实则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的复制与强化。就新公共管理运动本身而言,除责任之外的所有要素,其要义都在于提供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责任性。因为,不管公共行政如何变化,其核心内容依然是公共组织的责任。只是责任形式不同而已,传统的责任形式大多基于设立政治机制或者行为主体,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通过绩效考核,或有能力促使管理者对个人和机构行为负责。[12]质言之,这些核心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绝不可孤立观之。否则,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就容易出现一知半解或者断章取义。既要把握每一个要素的特定内涵,又要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既要明晰其优势之处,又要厘清其问题所在。这就是我们在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核心内容这一基本问题上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主要参考DonaldF.Kettl,TheGlobalPublicManagementRevolutio:AReporton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ance,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Washington,D.C,1-3.

[2][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3][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页。

[4][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378页。

[5][美]马克·G·波波维奇主编:《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孔宪遂、耿洪敏译,耿洪敏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页。

[6][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295页。

[7][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82页。

[8][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9][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80页。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需求

[分类号]G250

1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与知识服务的内涵

1.1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1.2知识服务

2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分析

2.1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人类的各种需求,可以作为公众知识服务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他将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认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整理结果见图1。

生理需求是指人为了维持生命而对空气、食物、水、睡眠的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们对保障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包括对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个人对成就感、信心、自我尊重、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2.2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的构成

系统分析方法即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认识的方法,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其本质规律。公众的需求是一个系统,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同样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两个系统之间可以建立起信息传输的关系。公众需求系统向服务管理平台传输需求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根据公众需求,将一系列的信息加以深度组织,向公众需求系统提供知识服务。

现出来。如图2所示:

3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详解

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是十大模块涉及到的信息、政策以及在此基础上组织、提炼而成的知识,如图3所示:

3.1质量监督信息

3.2社会保障知识

社会保障是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来说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社会保障知识服务模块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低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主要表现形式是政策解读和办事流程指导。本模块知识服务主要由政府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关键是根据公众常用的申办业务和疑难问题将政策文件、办公流程信息深度加工,使之易读易懂,并做好实时问题解答工作。

3.3医疗卫生知识

综上,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医药卫生知识服务主要包括:①医院信息汇总与特色介绍;②医生出诊与特长介绍,尤其是名医推介;③医疗保健知识;④用药安全知识;⑤药品安全监督信息、医疗机构监督信息、网络医药监督信息;⑥医疗保险方面的知识。其中,药品安全监督信息和医疗保险知识与质量监督模块的相应内容相交叉,在平台中可以用超链接的形式建立共享。本模块知识服务的提供者应以医疗机构和负责医疗监管的政府部门为主,信息服务企业为重要补充,服务的关键是信息的全面性、正确性和权威性以及疑难杂症诊疗信息的深度组织。

3.4住房知识

3.5食品知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于食品的营养与质量也越发重视起来。食品知识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食品质量监督信息、食品保健知识、食疗知识。其中食品质量监督信息与质量监督模块的食品监督信息相重合。本模块知识服务提供者包括政府卫生管理部门、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营养协会等健康服务机构以及信息服务企业,服务的关键是知识服务内容的科学性、质量监督信息的透明性。

3.6交通知识

交通知识服务内容包括电子地图、交通信息、车辆交易和车辆管理知识、驾校信息、交通设施和工具的质量监督信息。质量监督信息和质量监督模块的相应内容有交叉,见图3虚线所示。交通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交通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充分整合公路、铁路、航空三大运输方式和地理方面的知识信息,使公众在需要出行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查找到最佳路径与途径,并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车辆交易、管理方面知识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车辆管理部门,需要提供办公流程和政策解读。公众对驾校信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包括本地驾校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条件、教练素质等因素的介绍与比较,这方面知识的提供者可以是驾校管理部门、驾校或民间信息服务企业。本模块服务的关键是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即信息组织的合理性与深度。此外,网络订票系统、电子地图建设也是重点。

3.7教育知识

公众教育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教育知识服务内容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社会办学、教学名师、教育知识、招生政策几部分:①高等院校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内容包括高校开设的专业介绍、优势专业介绍、专业就业前景分析、资深教授和教学名师介绍、各专业招生数量、历年录取分数对比分析等;②中小学校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内容包括各地中小学校的信息、办学特色、优秀教师介绍、招生信息等;③社会办学信息服务包括目前空前繁荣的社会各种办学机构的办学理念、教学特色、资费标准、师资力量的介绍;④教学名师是对各个学科领域、各个级别的学校教育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的汇总介绍;⑤教育知识包括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供家长和教育者学习参考;⑥招生政策则汇总各地区乃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政策规定。

教育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各地区教育厅、局;高校及其他各级学校(负责提供与本校有关的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机构等。本模块信息和知识服务的关键是信息的全面性、根据公众不同的需求对教育信息内容的再组织方式。

3.8法律与金融知识

3.9就业与创业信息

关键词:组织施工工程管理责任

Abstract:Theprojectconstructionprogressistheprogressofprojectimplementationresults.Inthewholeconstructionprocess,thevariouscontrolschemesareemployedtoensurethattheprojectandeachprojectactivityaccordingtotheplan.Attheendofaprojectphase,theactivitiesofthecompletecontrastdegreeandplan,determinethedegreeofcompletionoftheentireproject,andcombinedwiththeconstruction,production,laborefficiency,consumptionandotherindicators,analysisandevaluationoftheprojectprogressstatus.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responsibility;

1、组织体系各要素的主要责任

1.2公司主管副总经理:代表公司对工程工期保障计划与措施作出决策,指导项目经理执行工期保障计划、措施,对公司范围内投入到本工程的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平衡和监督,保证工程按网络计划节点实现;

1.3项目经理:本工程工期保障计划与措施的制定者、决策者和领导实施者,对整个工程工期保障计划、措施和网络计划节点、总工期目标的组织、实施负全责,是实现总工期目标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投入的全部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平衡,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资源的流转,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保障合同工期目标的实现;监督和调控分区对项目资源的使用,领导各资源保障体系和工程项目管理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1.4分包专业项目经理: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对所负责的工程的工期负责,并制定分项工期保障计划和措施,提出保障工期的资源需求、技术方案、管理方法与手段。服从总包项目部对资源的统一调配,保证所负责的工程的工期目标的按期实现。

1.5资源保障体系负责人:资源保障体系负责人由项目部负责该资源的项目部领导担任,其主要责任包括: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本资源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和工期要求,制定本项资源的工程总体与分项资源需求计划、采购与供应计划,保证资源的品质;对总体与各单项工程的资源使用进行平衡,制定资源供应的应急预案,保证紧急情况下的资源供应与调配。

1.6工程项目管理保障体系负责人:工程项目管理保障体系负责人由项目部的部门领导担任,其主要责任: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项目管理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和工期要求,制定所负责项目管理的工程总体与分项管理实施计划,保证计划的实施,提高工作质量和调控能力;对总体与各单项工程的管理计划进行调控,制定工期紧急情况下的管理应急预案,保证紧急情况下的工程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2、五项资源保障

2.1劳动力资源保障:

a.项目部管理和技术人员配置保障;

b.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

c.公司自有专业作业队伍配置;

d.专业协作技术工人和普通作业人员;

e.在本工程的劳动力资源调配中,为保证个别单项工程工期紧急情况的发生与处置,在项目部内建立劳动力调配应急机制,并按高峰时各专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10%进行劳动力储备,如个别项目出现工期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增加劳动力投入,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f.参加本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质量、安全管理、检验等管理岗位,施工作业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等都具有上岗证和特殊工种作业证,全体参加施工的作业人员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以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

g.为保障劳动力资源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和劳动力调配管理的力度,在项目部内将成立劳动力资源保障与调配管理体系,由项目经理主持本体系的运行与管理、考核。

2.2工程材料资源保障:

a.严格按照有关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材料供应计划,提出材料的品质要求,并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材料的品质检验;

b.根据工程进度要求,组织材料招标,选择合格的供应商,保证材料的品质,满足工期的需要;

c.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制定相应的材料采购资金准备计划,保证材料采购的资金需要;

d接受业主材料监理对材料品质的监理,树立材料采购供应的超前意识,把工程材料的采购供应工作做在工程实施之前,保证不因工程材料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工期目标的实现。

2.3周转材料资源保障:

a.周转材料资源保障体系;

b.公司现在已经做好了本工程中标后,公司自有周转材料投入本工程施工的配置预案,而且部分周转材料已修复完成,并堆放集结,一旦接到中标通知后,可以立即装运,在工程正式开工前运送到现场;

c.租赁使用的周转材料保障;

d.周转材料的采购与租赁的资金保障;

关键词:业主;公路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

1前言

公路工程管理的一次性特征、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既定的使用功能以及需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共同组成了对建设项目的约束条件,也就使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来说,复杂性更明显,管理的难度更大,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一般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即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工、材料、机械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和优良的工程质量、安全顺利地建成工程项目,使其实现预定的功能交付使用,并取得预定的经济效益。

2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

3项目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3.1质量控制

明确工程质量目标。项目部要根据业主要求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该质量验收标准不低于业主验收标准。项目部设立健全的由项目经理牵头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①建立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制度:②施工图纸复核制度;③技术、质量交底制度;④质量检查制度;⑤质量验收评定制度;⑥工程质量奖罚制度。

严把材料质量关。业主采购的材料和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样板引路。按照设计要求争创样板工程,确保优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班组自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实行“三检”制度,其目的在于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搞好技术交底。班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使工人心中明白工作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以及必须把握好的技术难点。

3.2进度控制

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分段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订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用旬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总计划,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

实施动态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变化后的情况,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修正、调整。

材料要保证供应。业主供给和施工单位自行采购材料要保证供应,项目部要及时做好材料进场检验。业主供给和施工单位自己采购材料,在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上都要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要求。

做好资金的统筹安排。为了使工程按合同要求进行,建设单位一定要严格执行合同,按合同要求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以确保工程进度。作为施工单位也要按合同要求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搞好工期索赔。在施工过程中,因业主的原因影响工期,应由业主签证,顺延工期。

3.3成本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的控制要按照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分析的原则,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考核等一系列工作。

(1)成本预测投标过程中,要在认真考察现场、调查材料单价、分析图纸、核对工程数量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及现场经费等等做出初步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投标报价。

(2)成本计划中标后,项目经理要迅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材料单价进行更为详尽周密的调查,全面熟悉施工现场进一步核对工程量,根据本项目部的施工能力,制定出详细的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计划,并要明确工料机用量,下达到项目部工程、材料、设备、财务部门,编制人工、材料、设备、资金使用计划,该计划上报公司审核,审核后形成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施工队,作为成本目标控制依据。

(3)成本控制施工过程中,要依据施工组织方案、作业顺序,合理安排使用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严格控制,避免浪费。人工费用控制。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

材料成本控制。要从下列几方面入手:①开工前,材料部门应配合工程部门,做好材料成本的调查,制定材料采用计划,做好前期材料采购及大批材料的采购准备工作:②施工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材料采购工作,优质、低价、足量地确保工程所需材料的供应;③对到场的材料要正确计量、认真验收,做好材料进场的验收检验工作,建立必要的检验、验收制度:④编制本项目的材料管理办法,按分部、分项工程的材料控制使用量发放,严格按规定量控制材料的领用,明确规定材料的领用、发放、记账、库存、核算的具体办法及负责人,做好原始记录;⑤严格对施工队材料托用的核算管理;⑥做好余料的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周转材料的管理,提高利用效率:⑦材料结算要及时。

3.4安全控制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备专职及兼职,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安全生产活动。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从派往项目实施的项目经理到生产工人(包括临时雇请的民工)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必须做到纵向到底,一环不漏;各职能部门、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横向到边,人人有责。

(3)施工单位必须具有劳动安全管理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证书,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技术教育,熟知和遵守本工种的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定期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准上岗操作。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内容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3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3.1构建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

3.2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始终是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所在,一旦在安全方面出现了差错,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环境处于危险中,对施工人员的人身是重要威胁。管理人员要加大安全意识宣传力度,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予以普及,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在每一项工序开始之前要检查设备的性能状况,确保不存在缺陷,施工人员也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操作中也要规范化和标准化,不能掉以轻心,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各个部门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自身所承担的施工有责任担当,可以确保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进而确保整个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3]。

3.3做好施工进度管理

3.4完善人员建设

市政工程中,工程人员是整个施工的主体所在,他们的综合素质高低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最终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强施工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综合水平。首先,对于管理人员来说,要提高其目标管理能力,使之可以独立的进行质量控制计划的编制,确保合理性;其次,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及时解决,避免问题影响范围扩大化[4];第三,对于监理人员来说,就必须要明白自身职责所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监管,对监管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工程单位予以解决。

4结束语

参考文献

[1]焦文坦.浅谈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内容[J].建材发展导向,2016(5):106.

[2]冯媛媛.浅谈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内容[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39):62.

THE END
1.公共关系的特点有哪些?网友(匿名用户)职场问答"公共关系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情感性: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它强调的是成功的人和环境、和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我国古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把“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2、双向性: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的...https://zq-mobile.zhaopin.com/zpdOutputQuestionForXZH/6816779
2.公共关系观念不包括()。公共关系观念不包括()。 A.形象观念 B.公众观念 C.便民观念 D.传播观念 参考答案: 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判断题 2008年,发生了“三聚氰胺牛奶事件”,蒙牛集团的董事长牛根生在自己的博客中马上表示:“处理不好蒙牛毒奶粉...https://m.ppkao.com/tiku/shiti/dacb090530f24e06a957a86fbf083172.html
3....同一有效需求的()。A.人口B.消...徐老师20.公共关系是一项( )的促销方式 A.一次性 B.偶然 C.长期 D.短期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从价值创造角度来看,以下哪些营销哲学属于团结利益相关者及价值共创阶段( )。 A.推销观念 B.体验营销观念 C.互动营销观念 D.数字化营销观念 ...http://www.mhjy.net/article-3883-1.html
1.学公共关系学心得体会(通用8篇)公共关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要使自己的发展中使他人同时也得到实惠和效益的思想。公共关系又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要使自己的发展中使他人同时也得到实惠和效益的思想”转化为实践的一种专业技能。这次的公共关系学,让我对公共关系有了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不少处理公共关系的方法。公共关系使一门不断...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7314373.html
2.公共关系公共关系观念影响和指导着个人或组织决策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反作用于人们的公共关系活动,并间接影响实际的公共关系状态。 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的独立职能,其管理对象不是组织的产品、资金、技术或销售网络等有形资产,而是信息、关系、舆论和形象等无形资产,其管理目标不...https://vibaike.com/4001/
3.公共关系概述(2)(二)公共关系活动(工作或实务) 公共关系活动(工作或实务)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手段,主要包括 协调、传播、沟通等活动,即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 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一、什么是公共关系 (三)公共关系观念(意识) 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形成...https://doc.mbalib.com/view/5b5abeca001e957dd75bba751ccd2243.html
4.可能引发公关危机的情形不包括()A. 产品质量不合格 B. 知假售假 C. 经济合同纠纷 D. 公司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相关题库:公共关系学 修正版 > 手机使用 参考答案: D 复制 纠错 参考解析: 可能引发公关危机的情形有a、产品质量不合格 b、知假售假 c、经济合同纠纷 d、严重的自然灾害 E.针对组织的失实新闻报导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53301b3a2ba46768fa64c46efdf5a75a1.html?fm=bddd9353ace3302af4ecd66091d2b25e96
5.2023年公共关系学作业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A.《公众舆论的形成》B.《公共关系学》; 1.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C.《有效的公共关系》D.《原则宣言》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6.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A) 2.公共关系观念:是...https://www.yxfsz.com/view/1611212867515813890
6.2022年4月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试卷自考21.公共关系观念包括 A.形象观念 B.公众观念 C.传播观念 D.服务观念 E.协调观念 22.组织内设公关部广]的特点包括 A.了解内情 B.便于协调 C,效率较高 D.成本较低 E.客观公正 23.组织的外部公众有 A.消费者 B.协作者 C.竞争者 .D.生产人员 E.销售人员 24.非正式团体的类型包括 A.友谊型 B.同好型...https://www.educity.cn/zikao/374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