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对本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A:直接责任)。
2.某公关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市场形象调查与设计服务,他属于(A:专项业务服务公司)。
3.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及组织与公众之间(A:信息的双向交流)。
4.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公关意识中,其核心意识是(A:塑造形象意识)。
5.马斯洛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自我实现的需要)。
6.因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类型是(A:劳资矛盾引起罢工)。
7.公关机构附属于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的模式属于(B:部门隶属型)。
8.人口膨胀,青少年犯罪属于(B:社会问题)。
9.适用于组织机构稳定、顺利发展时期的公共关系是(B:维系型公关)。
10.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B:公共关系评估)。
11.下列选项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B:协调沟通职能)。
12.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政府组织和公众之间的(B:双向沟通)。
13.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成立于(B:1955年)。
14.下列不是“把关人”作用的是(B:将选择后的信息传达给公众)。
15.从“关系”性质的角度看,公共关系主要指(B: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17.把不同的营销传播方案编制出来,作为服务与营销目标的直接功能,这种做法被称为(B:功能整合)。
18.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B:近因效应)。
19.新闻发布会是一种(B:两极传播方式)。
20.政府公共关系的宗旨是(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1.公共活动对组织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树立组织形象和(C:协调关系网络)。
22.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称为(C:形象)。
23.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C:传播沟通)。
24.整合营销的最高阶段是(C:关系管理整合)。
25.被美国学术界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的著作是(C:有效的公共关系)。
26.公关传播最基本的功能是(C:创造舆论,告知公众)。
27.当某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与目标工作的要求严重不符时,他应该重点进行(C:产品形象的转换)。
28.下列选项偏离了政府公共关系原则的是(D:政府利益至上原则)。
29.公共关系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交流意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D:信息意识)。
30.下列对“公共信息模式”的描述错误的是(D:是一种双向传播模式)。
31.公共关系的首要功能是(D:树立组织形象)。
32.在公关中,应当做组织的财富并悉心维护和保养的公众是(D:顺意公众)。
33.公共关系工作的一般程序是(D: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检测)。
34.首次提出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布林)。
二、多选
1.政府公共关系目标的独特性表现在(ABC)
A:促进公众的认知
B: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C:提高社会效益
2.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舆论对象
B:舆论主体
C:意见
3.组织行为不当引发的危机有(ABCD)
A:严重的内部事件
B:工作失误
C:决策失误
D:纠纷事件
4.流行的特点(ABCD)
A:新奇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两极性
5.公共关系的代表性定义有(ABCDE)
A:管理说
B:传播说
C:咨询说
D:关系说
E:协调说
6.6P’s包括(ABCDE)
A:产品
B:促销
E:政治权利与公共关系
7.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一般包括(ABCDE)A:联络会员
B:专业培训
C:普及知识
D:规范本行业职业道德及行为准则
E:编辑出版刊物
8.除形象观念外,公共关系观念还应当包括(ABCDE)A:服务观念
B:互惠观念
C:协调观念
D:传播观念
E:公众观念
9.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ABCDE)
A:需要和动力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E:经验知识
C:危机处理
D:游说
E:交际
12.测定组织实际形象地位最基本的指标有(AD)
13.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可以将公众分为(CDE)
C:受欢迎的公众
D:不受欢迎的公众
E:被追求的公众
三、判断题
1.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正确)
2.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的成员群体组成的,承担着组织的角色公众。(正确)
3.公共关系社会效益评价是借助于“费用效应分析”,就企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有关活动事项作出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报告,用一定货币量来反映和衡量公关的社会效益。(正确)
4.企业赞助属于社会活动型公关。(正确)
5.政府行为模式是政府组织所有成员从事服务所表现出的基本行为取向和基本行为方式,他通过一系列的基本行为规范得以体现。(正确)
7.从管理学角度看,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职能(正确)
8.公众参与性最强的公共关系传播方式是主办公关活动。(正确)
9.与组织无关,其观点、态度和行为不受组织的影响,也不对组织产生作用的公众集体,称为潜在公众。(错误)
10.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公众特指消极受众。(错误)
11.由于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产生了知觉的偏见,还被称为近因效应。(错误)
12.在需要层次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是指自尊需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