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企业社会责任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同源且最终目标相同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三)企业社会责任观可以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观与治理机制的融合,会在治理机制中增加价值观等文化控制,使现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时具备文化控制手段、市场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两种手段的融合使用都会为治理带来正义色彩,使各种控制手段更具说服力,从而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另外,企业社会责任观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顾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更好地解决现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务目标(股东至上)设计而导致的不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问题。

(四)公司治理为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理念,它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外的制度来直接规范人的行为。前一种方法因为缺少强制性与行为指导性,而对人的行为影响效率较慢,但是它的影响却带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则时时都能对行为产生影响,人们会主动遵守。后者对行为的影响见效快,但可能因为没有被接受而在没有规则约束时就不会遵守。在当前急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应该以后一种途径为主,前一种为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两者的融合要求社会责任观融入公司治理的有关机制和制度中,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意识形态、精神灵魂,而公司治理机制应成为社会责任观的物质基础、运行载体,从而实现两者共同的目标: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以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

(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宣传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规范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观

(五)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融入社会责任观

总之,社会责任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又要有推动这一理念执行的制度与环境,需要有国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压力,使其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卫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关键词:社会组织(NGO);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法制建设

1.明确立法思路。一是实现立法指导思想从“控制管理型”向“培育发展型”转变。目前中国社会组织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控制型管理”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被管理对象“不信任”、“不成熟”的指导原则基础之上[1]。①但是社会组织单靠政府管制的“呵护”是永远不会“成熟”的,如果不解决立法的指导思想问题,法律即使制定出来,也未必能反映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和制度变革的理性要求。二是要把握好现实与发展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导引作用。作为法律来说,它是对已存在和发生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及其规范,在这个意义上,它对应于社会现实,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问题。而且法律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频繁修订,因此一部好的法律应尽可能预见到所调整事物的适时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因此中国民间组织立法原则必须把握好现实与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中的问题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矛盾的反映。因此,依靠强化管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而且很容易扼杀组织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

二、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DeborahEade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应该是促进改革公民社会的参与与民主程度。能力建设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通过评估增强对受援组织活动的质量的改善,对机构的组织和运作能力的提高。能力建设一种目标,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和目标的选择,以提高机构的决策能力。能力建设是一个适应变革的过程。”[2]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实行民主、高效、公开的治理。中国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应实行民主、效率、公开原则:社会组织的民主管理,除了需要有一套制度规则与程序之外,还需要有一系列非正规的行为准则,以切实在组织内部形成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体制。社会组织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是利润取向,但同企业一样,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追求在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因此必须像企业那样尽可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不仅要获得经济效益而且要获得社会效益。

3.加强专业能力建设。NGO需要在它选择的领域开展优质的工作。由于许多NGO刚刚开始在诸如个人咨询、社会工作、肢残和精神残疾儿童康复等方面开展工作,这些工作无论对它们,还是对中国都是很新的领域,所以,这个要求很难。这些组织大多高度敬业,也非常有创新精神,但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缺乏经验。在某些选定的环节提高其员工的技能,对许多本土NGO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主要要依靠对员工的经常性培训。组织应拟订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切合工作要求及顺应组织发展需要的训练及培育计划,即所谓的员工事业规划方案(EmployeeCareerDevelopProgram,简写为CDP),并按部就班地安排同仁参加训练及培育的活动,以帮助员工了解和熟悉工作,更重要的是培育他们成为资深且优秀的人才。

三、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间的合作关系

2.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主要作用。目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培育支持和监督管理两方面。首先,就培育扶持作用来说,政府对NGO的扶持培育,最重要的是资金方面的资助。西方国家NGO的资金30%以上来自政府资助,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资源,许多NGO组织就难以生存。政府负责提供资金,NGO承担服务性工作,NGO的服务实现了政府期望的公共目标,政府资助则壮大了NGO的服务能力,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我们应该吸取他们的经验,制定具体办法,为中国NGO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其次,就监督管理作用来说,从总体上看,中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在登记环节控制得很严,但机构一旦完成登记,政府对组织的管理则变的很松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因此,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一方面政府应该放松登记管制,以体现公民的自由,同时加强对组织运作期间的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确保这些组织的运行质量。

[1]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关键词:家庭暴力;原因;社会工作;防治

一、家庭暴力概念简析

无论在文学影视作品还是人们的印象中,家应该永远是那个让人感到温情和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但家庭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它不仅破坏家庭,伤害家庭成员,也阻碍了人类文明进步。我国每年的解体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而百分之九十的受害者是女性。

由于人们的认识程度、社会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研究角度及侧重点不同,至今仍没有形成对家庭暴力公认的标准。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行为[1],可分为四类:身体暴力、言语暴力、经济暴力和性暴力。(本文仅指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行为)。家庭暴力,已成为困扰全球实现男女平等和各个家庭实现和睦稳定的重大障碍之一[2]。

二、家庭暴力原因分析

(一)封建男尊女卑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思想根源

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性是男性的私有财产甚至奴隶,丈夫可以对妻子为所欲为。“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3],打老婆是丈夫的权利,女性地位极为低下,任凭男性操控却不能反抗。

(二)经济收入不平衡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根源

经济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成员往往成为发泄的对象,且百分之九十是女性。一方面,很多女性不够独立自强,委身于丈夫[4],对丈夫百依百顺,有了委屈也不敢说。另一方面,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女性在就业上遭受各种歧视,经济地位相对低下。遭遇家庭暴力时,她们首先不是寻求法律保护,而是认为自己没工作或工资低,靠男人养活,底气不足,一味隐忍迁就,助长了施暴者的戾气。

(三)成长环境是家庭暴力产生的隐性原因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行为可追溯到幼时,那时直接遭受或目睹家庭暴力的人,成年后有可能成为施暴者。受家庭成员施暴的影响,使他们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家庭问题的有效方法,却不知除了殴打和谩骂外还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沟通。

(四)法律不完善是家庭暴力事件增多的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家庭暴力事件的处理和制裁在法律中并没有具体明确规定,缺少对受害者的法律保护机制,而且很多人认为,家庭暴力是一个家庭的私事,法律工作者应该少干预。可见,法律不完善,家庭暴力的处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执法不严,家庭暴力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社会起不到应有的告诫作用。

(五)受暴者的心理纵容让家庭暴力事件不断恶化

遭受家庭暴力后,很多人往往忍气吞声,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使家庭暴力存在很大的隐蔽性。一些受害者即使求助了,也只希望施暴者受到思想教育,不愿对方受到严厉制裁,这明显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六)心理辅导机制的缺失是家庭暴力恶化的内在因素

我国目前心理辅导涉及家庭暴力这一领域还比较少,一是缺少专业性的心理人员和辅导机构,二是不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没有寻求心理咨询的意识。殊不知,心理疏导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认清各自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社会工作视角介入家庭暴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应用学科,其介入家庭暴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家庭暴力的危害性

其一,家庭暴力严重伤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受暴者不仅遭受身体上的伤害,精神上也受到摧残,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甚至会出现精神疾病。其二,家庭暴力破坏了子女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氛围,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耳濡目染家庭暴力的成员长大后很可能成为新的暴力实施者。其三,家庭暴力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后,很多人选择自杀、凶杀或恶意杀害他人的方式发泄自己的遭遇,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传统的家庭暴力处理手段存在很大缺陷

一方面,很多人遭遇家庭暴力后,不是忍气吞声就是态度温和,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另一方面,目前缺少完善的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施暴者气焰嚣张;另外,社会救助机构和资源没有为受害者提供必要倾斜,受害者往往求助无门,迷茫困惑。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家庭暴力的优势

首先,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服务活动,家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长期遭受身体、心理和社会压力,显然属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其次,保密与案主自决的社会工作伦理符合受害者的心理要求,不仅保护了案主隐私,也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第三,社会工作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构成的方法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家庭暴力问题,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四、社会工作视野下家庭暴力的防治

从社会工作视角防治和解决家庭暴力,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个案工作介入

关键词:人本主义德育高校核心价值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5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德育学说。它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重视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的心理学研究,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戈登奥尔波特,亚伯拉罕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德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很有启迪意义。

1重视人的自我发展与健康人格的价值追求

2主张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倡导的正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发展出人本主义的课程,主张开设“并行课程”,包括:一是学术性课程,是指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知识的课程。二是情感课程,是指健康、伦理及游戏这一类旨在发展人的非认知能力的课程。三是体验课程,是指通过人事与情感的统一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以实现整体人格发展的课程。主张认知学习必须与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态度、品德、价值观念等。同时在教育中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组织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把握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辩证关系,对于割裂或忽视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学生的情感的特点与表现,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愉快、信任、感激、热情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融入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中,意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行事,能为自己成长成才起到指引和推动作用时,大学生才会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并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我们要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其情感,才可能强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自身政治认知和道德认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升华为相应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同时外化为政治行动和道德行为,避免出现因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出现认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情绪抵制的现象。

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当然,对于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并不是主张对其理论的回归和追随,而是在可操作的范围内,汲取营养以发展当下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对人本主义德育的借鉴中也要认清它理论流派的不足之处,如它以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作为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过分强调个体,难免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自由化的教育,忽视计划性和领导性,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等。因此,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应该要有选择性。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论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3.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24.

[3]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5]许平.当代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6]何齐宗.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流派述评[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59-64.

骨科医院发生的事件虽然未发生在我院,但教训极为深刻。20__年12月27日早晨我科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讨论了此事件。马红梅主任首先宣读了事件经过及张院长的指示。大家踊跃发言,深刻分析我们自己,针对我科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大家表示应从我们身边每件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爱岗敬业,牢固树立医疗安全意识,确保病人的安全,坚决杜绝一切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经过充分讨论,全体医护人员一致认为: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治理,即:要以加强医疗管理为中心,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为重点,以转变传统观念为内容,以阻塞各种漏洞为方法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第一,规范医疗活动管理,建章立制,有章可循。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要坚决杜绝非法行医,要求人人持证上岗。经常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医疗管理,有章可循是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中心环节。科室一定要加强医疗技术管理,要加强医疗护理质量指标。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使科室的医疗工作有条不紊的惯性运行。

组织实施

宣传发动

站点设置

每个接种点至少准备三间房屋,一间为登记、接种室,一间为接种后观察室,另外单设一间接种反应处理室,以免因恐慌心理造成。接种室要求光线明亮,每室要有醒目标示,观察室要贴温馨提示,如接种后请留观30分钟,无反应时方可离开。

安全注射

开始接种前,接种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室内准备接种台,接种前后均要用消毒液擦拭台面,接种时台上铺设无菌治疗巾,形成一个相对无菌区域。

准备好接种用物,如治疗盘、75%酒精、注射器、砂轮、棉签、锐器盒、污物桶、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等。

备齐抢救物品,1:1000肾上腺素针剂、抗过敏药物及其他常规急救药品、糖水、充满氧气的氧气枕等。中心配备的急救车随接种小组出发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接种人员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每完成一名学生的预防接种,即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免交叉感染。根据药物,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与深度。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针具毁形后放锐器盒内,接种完毕,将医用垃圾与锐器盒一同带回中心,按要求处理,接种室地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洁消毒。

冷链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要求,进行疫苗冷链储存、运输和监测。中心根据接种学生人数,领取疫苗,按2~8℃要求存放于中心冰箱,并做好收发登记工作。根据当日上午或者下午需接种学生人数,将疫苗用冷藏包运输存放,保证冷藏包内温度2~8℃。接种点疫苗现配现用,保证疫苗的质量。

讨论

本文总结近年来在2所中小学校及5所幼儿园,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所采用的临时接种点的设置与管理方法。结果,通过科学设置临时接种点和规范管理,共计接种12306人次,无一例接种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有时会对学生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以获得相应疾病的免疫力,在学校及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只要做好了组织实施、站点设置、安全注射、冷链管理等环节管理,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应对方式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移动设备剥夺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影响——错失恐惧的作用机制分析”(项目编号:yjs2018026)的部分成果。

1研究对象

从云南省某师范大学随机抽取教育学研究生215名,剔除无效问卷1份,最终有效问卷214份(99.53%)。其中,男生37人,女生177人;研一122人,研二92人;生源地来自城市81人,乡镇34人,农村99人;独生子女77人,非独生子女137人;汉族学生185人,少数民族学生29人。

2研究方法

2.1社会支持量表(SRSS)

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包括3个维度,10个项目,其中第1、6、7、10项反映的是客观支持;第2、3、5项反映的是主观支持;第4、8、9项则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我国人群使用,社会支持得分我国常模为(34.36±3.73)分。

2.2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采用肖楠和张建新于2007年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同时采用张建新,余肖楠的3维度分法(2007),即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共有25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者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7,通过在不同人群中施測,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CD-RISC量表对于心理弹性的预测效力已得到公认,应用较为广泛。心理弹性国内常模为(65.4±13.9)分。

2.3应对方式量表

2.4统计分析

3结果

3.1教育学研究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将教育学研究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单样本t检验,根据表1结果所示,教育类研究生社会支持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弹性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应对方式方面,积极应对维度显著高于常模,消极应对维度显著低于常模。

3.3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检验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是否有预测作用。结果显示,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是显著的。第二步检验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是否有预测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也是显著的。第三步检验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都是显著的。

由依次检验可知,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其中,心理弹性在主观支持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188×0.15/0.207=13.62%,心理弹性在支持利用度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183×0.197/0.252=14.31%,社会支持中客观支持维度与应对方式之间未达到显著。

4结论

各区县政府房改办、社团办:

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强住宅合作社管理的要求,现就区县住宅合作社登记、监督和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市房改办是全市住宅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全面履行对全市住宅的管理职责。各区县成立住宅合作社,须经区县房改办审查并由市房改办复审后,到本区县社团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前仍报市社团管理机关统一平衡。重大变更及注销登记和年度检查均按此程序办理。

二、在这次清理整顿社会团体工作中,住宅合作社的审查也按前述程序办理,即先由区县房改办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房改办复审后,再到社团管理机关按照清理整顿要求和程序进行审查,并办理相应手续。

特此通知

【关键词】心理症状;初中生;结构方程模型;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横断面研究

A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ofPsychologicalStress,SocialSupport,

CopingStyleandPsychosomaticSymptomsfor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

YUXinXin1,2,ZHENGXue1

1DepartmentofPsychology,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

2DepartmentofPsychology,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

【Keywords】psychosomaticsymptoms;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structureequationmodeling;psychologicalstress;socialsupport;copingstyle;crosssectionalstudies

青少年期历来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危机期”,存在着一系列的特殊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青少年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应激,包括家庭关系冲突、父母离婚、亲密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的死亡、在学校的学业和社会应激。一般的文献也都认为青少年经历着较高的应激水平[1]。认知应激学说[2]认为心理应激不应是单纯的刺激,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反应,而应是由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刺激),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等多种中介因素影响。但有关应激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在应激中的意义,至今尚难以阐明清楚[3]。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研究对象上,从整个应激过程来探明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甚少,在研究方法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来说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本研究试图构建初中生心理应激模型来揭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初中生心身反应的作用途径,为有效开展初中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桂林市选择7所初中学校(重点学校2所,选312人;普通学校3所,选486人;稍差学校2所,选302人),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一个班。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09份。其中男生510人,女生499人;一年级316人(男生157人,女生159人),平均年龄13±1岁;二年级335人(男生173人,女生162人),平均年龄14±1岁;三年级358人(男生180人,女生178人),平均年龄15±1岁。

1.2工具

1.2.1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参考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4]编制了适用于初中生的应激生活事件问卷。问卷共34个条目,有5个因子:学校教育、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采用六级记分:未发生0分;发生过,按影响程度分为,没有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事件的影响越大,压力感越强。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3-0.841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9。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51,NFI=0.943,NNFI=0.972,CFI=0.936,GFI=0.971,表明五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2中学生应付方式问卷[5]该问卷有六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发泄、忍耐。采用四级记分:不采用、偶尔采用、经常采用、基本上都采用分别记1~4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解决问题α=0.816,求助α=0.727,退避α=0.655,幻想α=0.643,发泄α=0.693,忍耐α=0.616。为简化结构方程模型,本文将问卷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其中解决问题、求助属于积极应对方式,退避、幻想、发泄、忍耐属消极应对方式。对二维度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71,NFI=0.934,NNFI=0.945,CFI=0.962,GFI=0.928,表明二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6]有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10个条目记分之和为社会支持总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主观支持α=0.605,客观支持α=0.587,支持利用度α=0.645。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49,NFI=0.964,NNFI=0.961,CFI=0.973,GFI=0.982,表明三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7]90个项目,10个因子,采用0-4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3-0.892,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1。

2结果

2.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2.1初中生心理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构造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外生潜变量,外生潜变量的指标为应激生活事件五个因子的因子均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症状总分作为内生潜变量,积极应对的指标为解决、求助的因子均分,消极应对的指标为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的因子均分,社会支持的指标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因子均分,症状总分的指标为10个因子的因子均分。

本研究采用了Jreskog和Srbom建议的模型设定策略,即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通过模型比较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8]。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思路,在模型设定中提出以下假设:(1)应激生活事件是预测症状总分的有力变量,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2)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影响心理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可能在应激生活事件与症状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根据以上假设,本研究设定了两个相互竞争的模型。

模型1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症状总分;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对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无影响,内生潜变量之间无交互作用。

模型2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及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既可直接影响症状总分;同时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还通过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症状总分;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还存在交互效应,间接影响症状总分。

2.2.2初中生心理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估计

在模型拟合中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两个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模型2的各项指数拟合得最好。检视模型2中各变量间的关系,发现应激生活事件到积极应对的路径系数为0.032(t=0.751),未达显著水平,为简约模型。删除应激生活事件到积极应对这一路径,得到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的整合模型(见图1)。

简化后中介模型各项指标为:χ2/df为4.12,RMSEA为0.065,NFI为0.973,NNFI为0.975,CFI为0.977,GFI为0.909,模型拟合得比较理想。

进一步分解各变量对症状总分的效应,发现应激生活事件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正效应(总体效应为0.726,其中直接效应为0.565,通过社会支持、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161)。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正的预测力(总体效应为0.262,其中直接效应为0.377,通过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115)。积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负效应(直接效应或总效应为-0.172)。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总体效应为-0.106,其中直接效应为-0.064,通过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042)。

为了检验上述中介模型的路径系数是否有性别差异,首先用中介模型分别拟合男生和女生的数据,用MM表示男生单独估计的模型,MF表示女生单独估计的模型。然后将两个模型整合成多组模型,并依次增加参数相等的设定,增加的顺序参见侯杰泰等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9]。经检验,MM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为3.42,RMSEA为0.0531,NFI为0.945,NNFI为0.927,CFI为0.951,GFI为0.949;MF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为3.31,RMSEA为0.0498,NFI为0.941,NNFI为0.948,CFI为0.936,GFI为0.951。各拟合指数表明上述两个模型拟合得比较理想,说明对于男女生来说,应激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的关系模型是相同的。多组模型中路径系数等同检验表明,男、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的更大,女生的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142,男生的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097;女生的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292,男生的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198。

3讨论

3.1初中生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3.2男生组与女生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比较

男生组与女生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比较发现,不同组之间结构方程模型具有一致性,但是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不同。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女生组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更大。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作为重要个体资源的应对方式,则决定了个体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行为应对压力。面对压力,若个体采用诸如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压力就容易被化解;若采用诸如幻想、逃避、发泄等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使个体陷入不良情绪状态,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本研究表明,多为女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并减少她们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有助于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

1RobertsCM.Thepreventionofdepression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ustPsychol,1999,(34):49-57.

2WallaceRA,WebbPM,SchluterPJ.Environmental,medical,behaviouralanddisabilityfactorsassociatedwith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inadults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y.JIntellectDisabilRes,2002,46(Ptl):51-60.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

4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等.青少年应激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46-48.

5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1-5.

6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184-187.

7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见: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8JreskogKG,SrbomD.Recentdevelopmentsin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JMarketRes,1982,19:404-416.

9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194-197.

10钟霞,姜乾金,吴志霞,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压力反应对医务人员应对方式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60-562.

11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13LutzCJ,LakeyB.HowPeopleMakeSupportJudgments:IndividualDifferencesintheTraitsUsedtoInferSupportivenessinOthers.JPersSocPsychol,2001,81(6):1070-1079.

14CohenS,WillsTA.Stress,socialsupportandthebufferinghypothesis.PsycholBull,1985,98(2):307-357.

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是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综合治理。对社会体育而言,应该进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体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行政主导的工作模式,忽略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时甚至害怕群众自发开展活动,怕给政府带来麻烦。建立居民体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居民的自发性体育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居民体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动形态,达到居民体育自治的理想状态。二是要在社区及以上层面实现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将社会体育管理改为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区体育已经出现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础,因此,可率先在社区层面推行体育共治模式,由社区体育组织走到前台,协助政府实施社区体育治理。然后再县、地、省层面实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共治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治理积极性。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体育也需要转变体育治理方式

2.1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2.2坚持依法治理,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转变

2.3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2.4坚持源头治理,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

3创新社会体育治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社会体育管理观念

从传统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治理的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学习“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运作模式等,为创新社会体育治理奠定基础。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社会体育领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改变单一行政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会体育体制

3.3调整社会体育机制

4.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管理必须尽快向社会体育治理转变。社会体育治理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2社会体育转变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THE END
1.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 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 A.服务消费者 B.推销组织产品 C.占有市场 D.树立组织形象 正确答案:D 扫码关注华图题库微信公众号 (每日更新备考试题)https://m.hb.huatu.com/changshi/1667639.html
2.公共关系的重要性是什么?网友(匿名用户)职场问答“民本位”思想,增强社会管理人员的公仆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土人翁意识,满足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愿望; 3、对个人的作用:(1)促使个人观念的更新:公共关系是塑造组织形象的艺术,组织的形象与个人的形象是分不开的,它灌输给每--一个人有关形象的意识,在注重组织形象的同时也必须注重个人的形象,公关...https://zq-mobile.zhaopin.com/zpdOutputQuestionDetail/7158907/
3.公共关系的客体是什么答案1社会组织2社会公众3信息传播...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有什么?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倡导和发展起来的,对组织的作用七要表现在:收集信息,检测环境.社会组织要运行得当,就必须确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运行的现实环境,尤其是现实环境中的公众.而通过公关获取大量信息,是了解自己与环境及其关系的最有效手段.组织的环境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的 法信息及决策信...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f369da49878333ebb9062ac5e99dca40.html
4.公共关系对个人社会组织社会分别有哪些作用公共关系对个人 社会组织 社会分别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帮助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公...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公共咨询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 点击查看答案 问答题门框后塞口安装方式的缺点是 点击查看答案 问答题不属于运载设备...http://www.ppkao.com/kstkai/daan/f0b0da4c5d3a41109a2479db1297dbfb
5.公共关系的观念功能与作用以及遵循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是社会组织及个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内容是树立以公众为对象、以形象为目标、以互惠为原则、以传 播为手段、以真诚为信条、以长远为方针的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作用土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组织的作用公共关系是社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6/0601/13/32673627_564172486.shtml
1.公关是做什么的公关是做什么的 公关,也称为公共关系或公关工作,主要致力于组织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和维护组织形象:公关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发布、活动策划等,来展示组织的积极形象,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信息传播:公关人员负责确保组织的信息,如产品发布、公司政策等,能够准确、...https://news.cnsoftnews.com/smkjzn/202411/222726.html
2.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包含()【判断题】同一构件上,任意两点的绝对加速度间的关系式中不包含哥氏加速度。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政府间的公共关系主要有()构成。 A. 利益关系 B. 公共行政关系 C. 权力关系 D. 财政关系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广义的)社会组织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786727b21194d299d08406a4d098b59.html?fm=bd4557f679d0f8841016bc2cf28e2ff8f2
3.对公共关系的认识(精选十篇)对公共关系的认识(精选十篇) 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篇1 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职能和在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公共关系在社会实践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全局性的、方向性的、有重大影响的。从上面对公共关系的属性和功能的阐述中, 我们不难作出这样...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a9dx3b.html
4.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精选7篇)公共关系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有利的公共宣传空间,为企业建立良好的法人形象,也可以为企业处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公共信息,为企业在社会中建立良好口碑。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篇1 ...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75034.html
5.公共关系总结范文8篇(全文)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起作用的同时,也促使了社会环境的优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主要...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0yraard.html
6.公共关系的观念功能与作用公共关系观念属于一种现代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原则,它是在总结现代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用以指导社会组织自身行为、树立组织良好形象、处理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一整套具有哲学意义的指导思想。公共关系观念影响和指导着个人或组织决策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反作用于人们的公共关系活动,并间接影...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03651285&efid=xdPL0yo5ELaVymK6eiIPSw
7.优秀公关的礼仪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作为其公民,更应该了解和掌握我国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和求职压力的毕业生公关礼仪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它是在公关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礼仪通俗的讲,公共关系的目的是塑造组织美好形象,而...https://www.jy135.com/zhichang/1659163.html
8.警察形象与警察公共关系构建的实践意义特别报道也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后会提出,把“警察形象”与“警察公共关系”这两个相差甚远的内容“合二为一”捆绑在一起来讨论,似乎不是学术探讨的一般做法。但我们认为,警察形象与警察公共关系,是一对互为作用、互为表现、互为基础、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构建新型的警察公共关系,...http://www.fazhisc.cn/Fzsc/content/?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