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2021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中文名称: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英文名称:PublicAdministration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代码:125200

培养单位名称:

华南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

2021年6月9日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一、学科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始办于2005年,是全国第三批MPA专业学位授予单位,迄今已连续招生16年。本专业学位的建设、发展与日常教学管理隶属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曾获得过全国MPA优秀论文奖、全国MPA优秀教师、全国MPA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华南师大MPA教育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行政、社会、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紧密依托学校尤其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资源,设置了“行政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三个培养方向。

二、培养方向

1.行政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

本培养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扎实。此培养方向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权威性专业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珠三角基层治理、地方治理与政府创新、粤港澳区域治理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此培养方向主要开设了《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等专业方向课。

2.教育政策与管理(EducationPolicyandManagement)

此培养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基础扎实。近5年来,本培养方向导师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权威专业性刊物发表论文近100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此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了《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组织行为研究》《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等专业方向课。

3.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SocialPolicyandSocialSecurity)

此培养方向师资年富力强,研究潜力较大,近年来主持完成了世界银行TCC5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以及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委托研究课题十几项,在《中国人口科学》《南方人口》《学术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专业性刊物发表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

此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了《社会保障专题研究》《比较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管理》《跨境社会治理》等专业方向课。

三、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聚焦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具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勇于付出的公共精神,以及与他人协作进行专业工作的责任品质。

2.熟练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国内外公共管理的先进经验。

3.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结合公共管理治理实践。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

4.培养适应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包括各类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创新人才、教育管理类专门人才、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创新型人才,以及符合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的创新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四、学制和在校学习年限

本学位点研究生基准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5年)。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学分制。研究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课程考核,成绩及格,方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答辩通过方可按学位申请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

(二)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员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多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实行案例教学。

(三)按若干个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指导组,加强对MPA研究生的具体指导。指导组以具有指导MPA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公共管理部门中资深管理人员参加。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每16个学时为1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1—1.5学年内完成。

(二)课程设置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形成以公共必修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课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公共管理硕士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三大模块。所有学员应在完成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修若干门专业选修课。各模块学分分布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

核心课程共计21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外国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10门课程,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

(2)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共计8学分,各培养方向分别设置4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

(3)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7学分,共设置了包括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等9门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或者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

七、必修环节

(1)行业前沿讲座

(2)文献研读

(3)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以及必修环节的完成情况、身心状况等。中期考核坚持“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考核,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计1学分。

研究生中期考核原则上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纳入中期考核。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课题发生重大变动的,应当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4)专业实践

八、毕业要求和标准

本学位点研究生应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学位论文

1.本学位点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具有鲜明的公共管理学学科特色,具有学术研究属性。论文主体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总字数不少于30000汉字。论文所包含要素以及格式体例必须符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华师〔2020〕14号)规定要求。

2.学位论文必须经过预答辩,由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专业软件检测重复率(论文查重),符合查重率基本标准后才能提交给校外同行专拣进行匿名评审,匿名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十、其他规定

1.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为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本培养方案中列出了一级学科内必须阅读或较为重要须选读的著作、文献、主要学术期刊等供研究生阅读与学习,具体见附表2。

2.教学大纲

本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均有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详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具体内容见附表3。

3.适用年级

本次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从2021级开始执行。附表

附表1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6

考试

学术外国语

AcademicForeignLanguage

2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oryandPractic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

公共管理

PublicAdministration

3

48

公共政策分析

Public-PolicyAnalysis

社会研究方法

SocialResearchMethodology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PublicOrganization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

政治学

Politics

考查

宪法与行政法

TheConstitutionandAdministrativeLaw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AcademicNormandDisertationWriting

专业方向必修课

行政管理方向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PublicBudgetandFinancialManagement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PublicSectorPerformanceManagement

公共危机管理

PublicCrisisManagement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

E-GovernmentandDigitalGovernance

教育政策与管理方向

教育政策与法律

EducationPolicyandLaw

教育管理学

EducationManagement

教育组织行为研究

OrganizationalBehaviorResearchaboutEducation

教育测量与评价

Educatio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

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

社会保障专题研究

ResearchofSpecialIssuesaboutSocialSecurity

比较社会政策

ComparativeSocialPolicy

社会组织管理

SocialOrganizationManagement

跨境社会治理

Trans-borderSocialGovernace

选修课程

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

SocialTransformationandPublicGovernance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

Cross-borderGovernanceofthe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研究

LeadershipTheoryandPracticeResearch

比较教育管理

ComparativeEducationManagement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

EducationPolicyResearch

基层治理专题研究

实用公文写作

PracticalDocumentWriting

公共管理案例专题研究

CasestudyofPublicAdministration

国情与政策

Nationalconditionsandpolicies

必修环节

行业前沿讲座

LecturesonIndustryFrontiers

文献研读

LiteratureStudy

中期考核

InterimEvaluation

专业实践

ProfessionalPractice

附表2研究生必读书目及刊物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备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

外文出版社,2017、2018、2020年

著作

必读

乡土中国

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专著

4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李培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6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徐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7

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

8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9

中国治理:东方大国的复兴之道

中国模式

郑永年,中信出版社,2016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杨开峰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跨越边界的社区

项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贺雪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费孝通,人民出版社,2008年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19

送法下乡

苏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庄孔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编著

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于洪君,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

郑永年,中信出版社,2016年

行政学研究

论文

公共管理导论

[澳]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经

[美]罗森布鲁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

软实力

约瑟夫·奈,中信出版社,2013年

民主的模式

赫尔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29

管理行为

[美]赫伯特·西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大转移: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美]卡尔·波兰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政治秩序的起源

弗朗西斯·福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2013年

33

使民主运转起来

罗伯特·普特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34

35

公共行政的精神

弗雷德里克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

集体行动的逻辑

37

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38

管理21世纪的非营利组织

托马斯·沃尔夫,商务印书馆,2015年

39

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

马克·穆尔,商务印书馆,2015年

40

理解公共政策

托马斯·戴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1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

约翰·金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42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

黑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43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

戴维韦默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44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威廉·邓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5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4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悖论、流程和问题

伯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7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

斯科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官僚体制的政治

塔洛克,商务印书馆,2010年

49

公共预算中的政治

爱伦·鲁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50

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

威廉尼斯坎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51

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戈登·塔洛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

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社,1965年

54

政府论(上下篇)

[英]洛克,商务印书馆,1997年

55

利维坦

[英]霍布斯,商务印书馆,1986年

56

论法的精神(上下册)

[法]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1997年

57

社会契约论

[法]让—雅克·卢梭,商务印书馆,1997年

5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韦伯,三联书店,1987年

59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英]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2002年

6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美]凯恩斯,商务印书馆,2004年

61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美]塞缪尔·亨廷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62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

63

64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2000年

65

66

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

67

管理世界

68

社会学研究

69

经济研究

70

政治学研究

71

72

公共管理学报

73

中国行政管理

74

新华文摘(政法专题)

75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政治学专题)

76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

华南师范大学MPA行政管理方向阅读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外文出版社2017、2018、2020.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5、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6、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7、林尚立:《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8、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三联书店2017.

9、燕继荣等:《中国治理:东方大国的复兴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0、郑永年:《中国模式》,中信出版社2016.

11、王绍光等:《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3.

12、王绍光等:《中国民主决策模式:以五年规划制定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5.

13、杨开峰等:《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20.

14、景跃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5、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16、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17、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8、苏力:《送法下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9、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16.

20、靳诺、刘伟:《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1、于洪君:《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

22、罗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参看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

23、安东尼·唐斯著:《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4、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体制: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社科文献

出版社2019.

25、拉尔夫.P.赫梅尔:《官僚经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6、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7、查尔斯·T·葛德赛尔:《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7.

28、西蒙:《管理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9、查尔斯·E·林布隆著,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98.

30、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1、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2、曼瑟尓·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3、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

3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

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5、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6、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7、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8、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9、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1、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华南师范大学MPA教育政策与管理方向推荐阅读书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商务印书馆2014.

2.貟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周光礼著:《教育与法律—中国教育关系的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程红兵著:《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7.朱永新:《未来学校》.中信出版集团2019.

8.李希贵:《学生第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9.刘复兴主编.《国外教育政策研究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黄忠敬.《教育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孙绵涛等.《教育政策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13.[法]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

1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7.[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8.[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9.联合国教科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美]威廉.N.邓恩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美]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2.[美]玛丽亚·M·哈迪著.《脑科学与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3.[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美]彼得斯等编.《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7.

25.[美]安德森著.《公共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6.[美]米切尔·黑尧著.《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7.[美]约翰.W.金登著.《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8.[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政策过程理论》.三联书店2004.

29.[美]伦恩伯格著.《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0.[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美]约翰·E·丘伯,泰力·M·墨著,将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2.[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华南师范大学MPA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阅读书目

3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4.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3.

35.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

3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37.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38.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三联书店2000.

39.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004.

41.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2.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

43.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年.

4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下卷),商务印书馆,

2007.

45.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6.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7.克劳斯奥非:《福利国家的矛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8.罗兰德:《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2004.

49.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50.理查德·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吉林出版集团2011.

51.哈特利·迪:《社会政策学十讲》,格致出版社2009.

52.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

53.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4.路易丝·沃里克·布思:《社会政策导论》,格致出版社2019.

55.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6.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7.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

58.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5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2.

60.布赖恩·琼斯:《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注意力、选择和公共政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1.彼得斯:《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2.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附表3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450210012

课程负责人

曾璐

所在单位

政管学院

教学团队成员

曾璐唐昊

课程类别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开设的一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这门课程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正确的科学方法。本课程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转换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以一些经典的专业性论文为案例,在互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和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现研究式的教学。

1.深刻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其他社会学科研究方法。

3.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

4.遵守教学纪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完成考查论文。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硕士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讲导论(2学时)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介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三、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正确态度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2学时)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三讲社会系统研究方法(2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复杂大系统的分析

(一)自然环境系统

(二)生产力系统

(三)生产关系系统

(四)上层建筑系统

(五)人口系统

(六)各个系统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有机体及社会形态划分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则及运用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四讲社会矛盾研究方法(2学时)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仍然充满着矛盾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析方法

(二)阶级矛盾和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层矛盾和阶层分析方法

第五讲社会过程研究方法(2学时)

一、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三、社会历史过程分析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方法

(二)科学预计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六讲社会主体研究方法(2学时)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七讲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2学时)

一、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第八讲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2学时)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平时练习40%+期末课程论文6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使用教材

o自编讲义¨已出版的自编教材t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参考书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美]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陈宇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学术外国语》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10060

李阳琇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阳琇、熊彩

24

课程定位:学术外国语是面向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位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及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培养MPA学生在应用型研究、国内公共管理实际工作、国际公务交流等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教学目的:本课程目的在于提高MPA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第一,通过专业词汇突破,帮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词汇;第二,通过阅读、翻译与讲解,提高学生英文信息和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提高公共管理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第三,通过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能够听懂英文资讯的关键信息,使其能够用英文进行简单的国际公务交流;第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在工作领域进行简单国际邮件交流能力、提高英文摘要和简要英文公文的写作能力。

课程思政与国际化元素的融入及方式: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的国际化视野,即会引入与讨论公共管理领域的国外研究和实践案例,也会涉及英美日常的语言、文化、礼仪,旨在批判性地吸收,以拓宽国际视野。在阅读文献的选取上兼顾中国当下的行政改革的热点,如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互联网带来的政府效能提高等典型材料,用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培养MPA学生的制度和文化自信。同时,鉴于越来越多MPA学生有过国际交流经历,课堂上教师会引导MPA学生通过讲述他们自己的国际交流经历和国际见闻,探讨中国制度的优势。

专题1阅读与翻译教学12学时

Whyopeningadministrationtothepublic

HowdoesChinesegovernmentsopenadministrationtothepublic

Whataretheeffectsoftheopening

Thebackgroundofpublicmanagementreform

Thereasonsforpublicmanagementreform

Whatistheperformancemanagement

Howdoesitrelatetovariousorganizations

Howistheperformancemanagementimplemented

Thedifferencesbetweenstateandmarket

Howtocreatetheconditionsforprivatesectordevelopment

ThechangeofrelationsbetweenthestateandmarketinChina

专题2词汇量突破4学时

专题3听说训练6学时

Ted_Whatadigitalgovernmentlookslike

Discussthediscretionofstreet-levelbureaucratsinpolicyimplementation

专题4写作训练8学时

1.Howtowritethesummaryandcommentofanacademicpaper2学时

2.Howtowriteapervasiveessayinpublicmanagementarea2学时

4.Howtowriteandrespondtoanworkingemail2学时

闭卷考试2学时

课堂出勤、课堂参与30%+课后练习30%+期末闭卷考试40%

o自编讲义¨已出版的自编教材¢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参考书目:

1.顾建光主编.公共管理英语(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任林静编.新编MPA英语听说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戴维R摩根.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迈克尔·K.林德尔,卡拉·普拉特,罗纳德·W.佩里.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登哈特、丁煌.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李平武.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StillmanRJ.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sandCases.H.Mifflin,200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10061

孙中伟

张伟坤

20

12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讲授、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以及布置学员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理论、主要路径和基本模式,同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导向。

第一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4学时)

1.建国前的社会主义

2.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

3.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

第二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4学时)

1.经济建设理论

2.经济建设实践

3.经济建设成就

第三讲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4学时)

1.社会建设理论

2.社会建设实践

3.社会建设成就

第四讲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学时)

1.文化建设理论

2.文化建设实践

3.文化建设成就

第五讲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4学时)

1.政治建设理论

2.政治建设实践

3.政治建设成就

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4学时)

1.法治建设理论

2.法治建设实践

3.法治建设成就

第七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4学时)

1.发展理论

2.发展探索

3.发展模式

4.发展成就

第八讲总结(4学时)

1.主要经验和成就

2.主要不足和方向

o自编讲义t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文亮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

《危机或重生》,郑永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33

倪星

倪星、曾令发

本课程提供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是一门入门性的课程。本课程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课程体系中其他一系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课,它提供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对于理解和掌握其他课程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与提示性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公共管理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特别是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体会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管理所取得的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世界公共管理的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念,为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夯实理论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以人民中心”的价值观的渗透,培养正确的公共管理价值观;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公共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包括决策方法、预算方法、绩效评估方法、战略管理方法、政策工具等。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透彻理解公共管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前沿,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以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了解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取向做出判断;增强个人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导论(4课时)

2、公共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3、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4、新公共管理运动

二、公共管理的主体(6课时)

1、政府及其职能

3、公共企业及其作用

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4课时)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意义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规划

四、公共政策管理(6课时)

1、公共政策概述

2、公共政策制定

3、公共政策执行

4、公共政策评估

5、公共政策终结

五、公共组织管理(6课时)

1、涵义和特征

2、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3、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4、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

5、组织设计:组织学习的观点

六、公共部门中的领导(4课时)

1、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2、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

3、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4、领导能力及其提升

七、公务人力资源管理(4课时)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2、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

3、公务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4、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八、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4课时)

1、公共预算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2、公共预算的基本制度

3、公共预算的原则与程序

4、政府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

九、公共部门绩效管理(6课时)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2、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

4、公共项目的绩效管理

十、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4课时)

1、公共管理责任

2、公共管理责任的追究机制

3、公共管理伦理

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评定。

《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版。

《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版。

《公共管理导论》,[澳]欧文·休斯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版;

《公共管理学》,黎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450230003

徐增辉

徐增辉杨爱平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结合现实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具体实践,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制定、评估公共政策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政策制定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全局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树立立足中国国情,制定适合中国的公共政策的意识和观念。

1.使学生了解学习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2.使学生掌握中外学者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跟踪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面向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界。

3.使学生掌握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并结合现实模拟设计公共政策;

4.通过经典案例的讨论,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加强对学生的实操训练。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制定公共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理性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提升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

1、公共政策的含义1

2、公共政策的本质2

3、公共政策的类型、作用1

二、明白政策问题

1、公共政策的类型1

2、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2

三、设置政策议程

1、政策议程的类型2

2、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型2

四、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

1、民主决策理论2

2、精英决策理论2

3、利益集团决策理论2

4、三种决策理论的适用性1

五、政策制定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2

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2

3、渐进决策模型2

4、小组意识模型2

六、政策制定原则2

七、政策制定程序2

八、政策执行

1、政策执行工具2

2、政策执行模型2

3、政策执行梗阻的原因及对策2

九、政策评估2

十、政策终结2

十一、案例研讨8

平时成绩40%+期末课程论文60%

其中,平时成绩中,考勤与课堂表现各占50%。

o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决策》,詹姆斯安德森,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政策过程理论》,保罗萨巴蒂尔,三联书店,2004年版;

《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戴维韦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威廉邓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450230009

张国英

张国英、傅承哲

1、课程定位

本课程将根据MPA培养目标、MPA学员特点和教学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比较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MPA学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2、教学目的及要求

课程围社会研究的范式和基本原理、逻辑策略和过程,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技术手段三个层面,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维度,讲述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研究设计、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概念化和操作化,以及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解释与评估的主要方法、技术和应用,使MPA学员熟悉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公共管理领域常用的研究类型,能够将指标测量、问卷编制乃至模型建构等技术应用于研究设计中,初步掌握常用统计分析软件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要领,用以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和从事政策分析,为参与政策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指导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研究方法基础。

3、教学成效

使MPA学员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员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

第一讲导论(6学时)

第一节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

第二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较

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第四节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方法

第二讲研究设计(6学时)

第一节选题与研究类型

第二节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社会理论建构

第四节操作化与测量

第五节研究方案的编制

第三讲问卷调查方法(6学时)

第一节适合问卷调查的问题

第二节问卷调查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四节问卷调查中的概率抽样

第五节问卷调查的实施途径

第四讲实地研究方法(6学时)

第一节适合实地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实地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三节实地研究中的访谈法

第四节实地研究中的观察法

第五讲文献研究方法(6学时)

第一节适合文献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内容分析方法

第三节二次分析方法

第六讲实验研究方法(6学时)

第一节适合于实验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程序

第三节实验设计

第四节实验方法的优缺点

第七讲量化数据的分析(6学时)

第一节量化数据分析的准备

第二节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假设检验

第八讲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6学时)

第一节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学术报告的撰写体例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20%,出勤10%。

¨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t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涂尔干:《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20

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林出版社2020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7.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11

9.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16

10.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70024

徐刚

徐刚、龙君伟

0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掌握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及罗森塔尔效应等促使学生正确的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展开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比较全面地了解人力资源在公共部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于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2.使学生掌握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合理开展和应用夯实思维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前沿理念的渗透,培养正确的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意识;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公共部门编制测算、职位分析、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计或合理选用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具进行有效的工作。通过展现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丰富内涵和在实际行政工作中的效用,让学生体验公共部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丰富多彩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行政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使学生透彻理解公共部门人才管理概念的缘起、内涵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战略格局和前瞻眼光。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科研者和实践者的角色认知,激发了对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热情,提升了公共部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使学员全面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系统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区分公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与方法。

一、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1

2.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范围1

3.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1

二、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发源1

2.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2

3.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发现2

三、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帕金森定律及在公共部门的运用2

2.彼得原理及在公共部门的运用4

3.罗森塔尔效应及十万小时定律4

4.二八原理及三七定律2

5.法治原则及应用3

四、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具

1.机构编制测算2

2.公共部门职位评价和分析2

3.政府绩效管理2

4.公共部门薪酬管理2

五、公共部门的人才管理

1.人才标准界定2

2.人才的核心素养2

3.人才战略规划的编制2

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吴志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政治学》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35

王金红

王金红、阮思余

28

本课程的学科地位。本课程是MPA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以及公共管理和政治学的学科关系,本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这门课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定位。本课程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出发,让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问题,进而形成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分析中国政治问题的理论自觉。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对于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与当前进展有一个宏观把握,对于政治学这门课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学科地位有一个理性认知。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解释重要政治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政治过程和政治发展的方向有一个理性的学理认知。

3、研究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能够自觉运用本课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其所研究的问题,能够辨别政治现象的合理、合法与否,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增进政治学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会结合政治学国内外的理论发展和政治现实的新形势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目的是提高同学们政治学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增强中国政治关怀意识,为学生更好参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尤其是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1、学理提升。通过本课程教学,首先要达到一个基本目的,这就是让学生从学理上增进对于政治学的专业认知。这是最起码要达到的成效。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了这门课,同学们在政治学的学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是可以预期与实现的。

2、学科认同。通过本课程教学,其次要达到一个教学目标,这就是增进学生对于政治学的学科认同。基于MPA专业很多同学本科都是理工科,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他们对于政治学接触甚少,因此有必要增进其对于政治学的学科认同。从这些年的教学来看,这一点也是没有问题的。

3、专业思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再次要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这就是增进学生的政治学专业思维。从过去的教学来看,这一方面的成效相比前两者来说,难度更大。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少同学能够养成政治学的专业思维意识,能够自觉提高政治学的专业思维能力。

4、思政育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还要不断通过政治学的学科训练,增进同学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认识。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增进“四个自信”、努力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提高政治自觉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者、观察者和研究者。

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八个专题:

一、政治体制

1、政治体制的概念与特征2

2、政治体制的类型与比较2

二、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的概念与发展2

2、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2

三、政治稳定

1、政治稳定的概念与特征2

2、政治稳定与政治变迁2

四、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概念与起源2

2、政治文化的类型与演变2

五、政治民主

1、政治民主的概念与发展2

2、政治民主的类型与最新进展2

六、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概念与意义2

2、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与最新发展2

七、政治腐败

1、政治腐败的概念与类型2

2、政治腐败的后果与廉政建设2

八、专题研讨:围绕政治学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2

(1)平时上课情况,40%。

(2)课程论文,60%。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规范的政治学专业论文。字数不低于6000字。

o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主编:《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邹静琴、阮思余:《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肖滨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宪法与行政法》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44

杨和焰

杨和焰、陈景云

本课程定位为MPA核心必修课。结合我国宪法和行政法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我国宪法与行政法的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通过学习和研讨使学生理解宪法和行政法的核心是限制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培养学生依法行政的理念,促使行政正确的权力观、权利观和责任观,以及面向21未来法治视野、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为学生提升公共管理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宪法和行政法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体会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宪法和行政法领域的发展与成就,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放眼世界宪法与行政法的最新发展,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宪法与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我国宪法与行政法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依法治国、限制公权、保护私权理念,培养正确的权力观、权利观、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阐释我国立法、执法和司法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法律思维能力。

4、了解和掌握立法、执法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规则,把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的法律规范和操作程序,具有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从事相应工作的法律素质和能力。

一、宪法总论

1.宪法的概念与本质1

2.宪法的分类、渊源与作用1

二、宪法的历史发展

1.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2

三、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宪法的指导思想2

2.宪法的基本原则2

四、国家性质、形式和基本制度

1.国家性质1

2.国家形式1

3.国家基本制度2

五、宪法实施和监督

1.宪法实施1

2.合宪性审查2

六、行政法学科架构

1、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2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2

七、行政主体

1、行政机关2

2、其他行政主体2

八、行政行为

1、行政许可1

2、行政处罚1

3、行政强制2

九、行政监督与救济

1、行政复议2

考试、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评定。

于水主编:《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1、宪法学编写组:《宪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社,2020年版;

2、许崇德、胡锦光主编:《宪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马怀德主编:《行政法学》(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450230005

颜海娜

颜海娜徐刚

本课程定位于MPA学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根据该专业的专业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应遵守的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学习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以及技巧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

(1)系统地了解作为MPA学生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

(2)学习如何鉴别什么是好的MPA学位论文,学习好的质性研究范文以及好的量化研究论文。

(3)了解好选题的四个标准(创新性、重要性、可行性、合适性),掌握MPA学位论文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专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了解全国优秀MPA学位论文选题的特点,学会如何避免MPA学位论文的常见问题。

(4)学习如何在MPA学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研究方法,了解不同的资料搜集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在论文中的使用要注意的事项,了解如何在论文中正确地呈现问卷调查数据、正确地呈现图表等。

(5)学习如何查找文献,如何阅读文献,掌握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学会如何避免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学习注释、参考文献、摘要等写法。

(6)如何搭建和布局MPA学位论文的框架和内容,了解不同类型的选题在搭建框架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如何撰写论文的三级提纲,掌握如何提炼论文的观点等。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学生经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术规范,对于如何避免出现学术道德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其次,学生经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了学位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技巧,能够避免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帮助学生减少论文写作过程中走的弯路。

1.MPA学生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2学时

1.1学术道德在MPA学位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

1.2MPA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中应该注意哪些学术道德问题

2.优秀MPA学位论文鉴赏2学时

2.1优秀MPA学位论文-质性研究鉴赏

2.2优秀MPA学位论文-量化研究鉴赏

3.MPA学位论文的选题3学时

3.1什么是好的选题

3.2MPA学位论文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3近年全国优秀MPA学位论文选题的特点

3.4MPA学位论文选题常见问题分析

4.MPA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3学时

4.1如何在MPA学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研究方法

4.2如何在MPA学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资料搜集方法

4.3如何在MPA学位论文中正确地交代资料分析方法

5.MPA学位论文的文献与文献综述3学时

5.1如何查找文献

5.2如何阅读文献

5.3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5.4如何写注释、参考文献以及摘要等

6.MPA学位论文的框架与内容3学时

6.1质性研究论文的框架

6.2量化研究论文的框架

撰写专业论文,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评定

¨自编讲义¨已出版的自编教材t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肖东发:《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刘军强:《写作是门手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4.张黎:《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美]洛柯:《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第5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于晓宇:《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7.[美]乔金森:《参与观察法(修订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美]塞得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英]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事件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鲁宾:《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2.翟振武:《社会调查问卷设计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3.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5.[美]加尔顿:《抽样调查方法简介》,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

1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450220011

於莉

於莉、温明月

专业必修课

1.理解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了解和掌握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了解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讲导论。6

1.1理解“预算”和“财政”

1.2治国与理财

第二讲财政收入与支出6

2.1财政收入

2.2财政支出

第三讲预算过程8

3.1预算编制

3.2预算审批

3.3预算执行

3.4决算、审计和财务报告

第四讲财政管理体制8

4.1财政管理体制及其理论依据

4.2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沿革

第五讲财政政策4

5.1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5.2中国的财政政策

平时成绩30%+期末课程论文70%

(平时成绩的计分主要依据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o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王雍君,高培勇:公共预算管理(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马骏,赵早早:公共预算:比较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马骏:《治国与理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楼继伟:《中国间财政关系再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

张德勇,孙琳:《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张斌,杨默如:《新中国财政收入7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蒋震:《新中国财政支出7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刘尚希:《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1949—2019)》,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

马蔡琛,赵早早:《新中国预算建设7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41

张强

张强;颜海娜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必修课,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演变、发展趋势、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通过理论讲授和研讨,使学员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经典模型和方法技术,为改进政府绩效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工具支撑。

1.使学员系统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经典模型,为改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实践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参照;

2.使学员系统了解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演变和最新进展,分析其对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域外经验参照;

3.使学员系列了解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演变和最新进展,通过深入研讨,分析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思路;

4.使学员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提升学员改进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能力。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有关政府绩效管理的系统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程序设计和方法技术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第一章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考察6学时

第一节政府绩效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资源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模型

第二章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4学时

第一节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典型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中外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6学时

第一节中外领导类/政务类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

第二节中外非领导类/事务类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

第三节中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与管理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

第四章中国政府部门与项目绩效管理6学时

第一节中国政府部门绩效管理

第二节中国政府项目绩效管理

第三节中国政府部门与项目绩效管理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

第五章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6学时

第一节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和政策

第二节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进度与效度

第三节中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

平时练习30%+期末课程论文70%;其中,平时练习中,课堂口头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各占50%。

t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

2.倪星:《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创新研究》;

3.张强:《美国联邦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4.颜海娜:《治理转型视域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5.於莉;马骏:《省会城市预算过程的政治-基于中国三个省会城市的研究》

6.[美]唐纳德·P·莫伊尼汗:《政府绩效管理:创建政府改革的持续动力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40028

曾令发

万晓宏、曾令发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政府现代管理体系构建中的新内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的选修课,是以《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和《公共管理导论》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公共管理最新发展的专业课程,有助于提高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和追踪当今公共管理前沿水平的课程。

1.本课程通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在当今时代发展过程,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以及在当代中国尤其是2003年SARS事件以来包括新冠疫情防控等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探索。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公共危机管理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公共危机管理实践者的角色认知,激发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热情,提升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1.公共危机的界定

2.公共危机的特征与类型

3.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与原则

4.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识别与评估机制(4课时)

1.公共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的重要作用

2.公共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的基本原理

3.公共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的过程与方法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危机教育(4课时)

1.公共危机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2.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

3.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4课时)

1.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预防类型

2.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过程

3.公共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

4.公共危机预防的基本策略

五、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机制(3课时)

1.公共危机管理控制处理机制的内涵及特征

2.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过程

3.公共危机管理控制处理的策略与方法

六、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3课时)

1.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2.加强公共危机后的反馈调整机制

七、公共危机管理的调查与评价机制(3课时)

1.公共危机管理的调查机制

2.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价机制

八、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管理机制(3课时)

1.不同危机管理阶段的沟通方式和策略

2.公共危机沟通机制中的媒体运用

3.公共危机沟通机制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张小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版。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美]迈克尔·K·林德尔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肖鹏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450220006

于刚强

于刚强、刘劲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必要吸收和利用一切优秀治理经验和治理技术。电子政务作为政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电子政务有利于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创新中的深化应用,可以提升政府治理与政府服务能力,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实行政务公开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MPA学员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意识,使学员全面系统掌握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的基本理论及其蕴含的理念,科学地构建电子政务知识与学科体系;

2.使学员掌握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解决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中的问题;

3.提升MPA学员电子政务技能,使学员掌握基本的电子政务处理技术、提升业务流程优化能力,增强在岗实践能力;

4.通过比较分析中外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模式,培养MPA学员对“中国之治”理解,增强学员对“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为人民服务”情怀。

5.培育“数据有心人”,提升学员“数商”,增强学员在大数据时代学习中的数据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模块一电子政务基础(8学时)

1.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

2.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

3.中国电子政务四十年

4.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趋势

模块二数字政府和智慧政府(8学时)

1.政府数字化转型

2.数字政府整体框架

3.数字政府发展趋势:智慧政府

4.数字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国际实践

5.数字政府与智慧政府建设的中国经验

模块三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10学时)

1.政务流程管理与电子政务

2.政务流程分析与流程图绘制

3.政务流程优化设计

4.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模块四数字治理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6学时)

1.数字政府建设案例研究选题

2.数字政府建设案例资料收集

3.数字政府建设案例资料分析

4.数字政府建设案例报告撰写

《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报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与考勤情况综合评定。

t自编讲义t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戴黍,刘劲宇《电子政务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蔡立辉,于刚强《电子政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刘劲宇,韩莹莹《政务管理实验实训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金江军《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马颜昕《数字政府:变革与法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刘劲宇,杨爱平《政务流程分析与优化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教育政策与法律》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450220013

彭虹斌、蔡灿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全面掌握教育政策,教育法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解教育政策、教育法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的作用与地位,了解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结构和特征,了解与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制定的程序与方法,了解与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实施的基本过程,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经验与启示(4学时)

1.教育政策概述1

2.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做法1

3.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经验总结1

4.建国70年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对当下的启示1

(二)教育政策分析方法论思考(5学时)

1.主流教育政策分析方法论2

2.教育政策分析基本方法3

(三)区域教育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政策研究(5学时)

1.区域教育现代化解析2

2.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政策分析2

3.区域教育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政策的关系1

(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政策变革研究(5学时)

1.人工智能时代特点3

2.教育政策变革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2

(五)中国之治理念下的教育政策研究(4学时)

1.中国治理理念讨论2

2.中国治理理念如何影响教育政策2

o自编讲义√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彭虹斌.教育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

2、孙绵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3、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内尔达·H·坎布朗—麦凯布,马莎·M·麦卡锡,斯蒂芬·B·托马斯.江雪梅,茅锐,王晓玲译.教育法学—教师与学生的权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美]米基英博,泰尔范吉尔,李晓燕、申素平、陈蔚译.美国教育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湛中乐.教育法学研究的问题、范围与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7、孙绵涛.教育法学学科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8、许晓东,阎峻.论中国教育法学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9、任海涛.论教育法体系化是法典化的前提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9).

10、刘东东、李一杉、刘子阳、周芳.我国教育权利与义务研究的

文献计量分析—基于2000-2015年CNKI数据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4).

11、薛二勇,周秀平,李健.家庭教育立法回溯与前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9,(6).

12、叶强.论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及其立法规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

13祁占勇.家庭教育立法的现实诉求及其立法精神与技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

14、KeanAlexander.ThelawofSchools,studentsandTeachers[M].WestAcademicPublishing,1984.

15、SusanH.Bitensky,TheoreticalFoundationsforaRighttoEducationUndertheU.S.Constitution:ABeginningtotheEndoftheNationalEducationCrisis[J].Nw.U.L.Rev,1992,86(1).

16.JamesG.DwyerandShawnF.Peters.Homeschooling:TheHistoryandPhilosophyofaControversialPractice[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9.

《教育管理学》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47

赵敏

赵敏等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又译公共行政硕士(台)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员掌握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了解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对教育管理理论或原理、教育管理中的人的管理、教育管理组织的设计与建构、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等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增强对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使学生们掌握教育管理的本质内涵,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意义。教育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教育管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与原则。

2.使学生们掌握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教育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其选择、教育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教育管理理念的演变历程、基础性管理理念、增效性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演变趋势。理解教育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的基础与特点、基础性管理理念与增效性管理理念的概念内涵与实践要求、未来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3.掌握如何设计适合教育特点的组织机构,了解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等常规要素的内涵与运用。掌握教育组织的运行机制,掌握教育组织机构中集权与分权、后勤管理社会化、自主经营机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用合同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依法治校等的运作机理。

4.掌握教育管理中的人,包括教育管理领导者、教师、学生的管理理念与原理。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教育管理学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分析教育管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或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者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教育管理实践和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了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该课程内容涉及到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管理的原理与理念、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校领导人员、学校教学工作管理、教育管理组织、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权力、教育管理论文的写作。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第三讲教育管理的原理与理念

第四讲学校领导体制与领导人员研究

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疏理与评价;校长负责制述评

第五讲教师管理研究

国家如何管理教师省/市/县/区如何管理教师

第六讲学生管理研究

如何管理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活动和道德品质养成活动?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构建学生管理的组织和人员?学生的权益怎样维护?

第七讲学校教学工作管理

第八讲教育管理组织研究

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的结构和职能是什么?如何运作和改革?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结构的变迁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校组织中的管理跨度;国家教育宏观管理主客体关系研究;中央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国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第九讲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国家教育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与分析、国际比较;教育管理制度述评

第十讲教育管理权力研究

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的发挥与限度;学校各层级管理部门的权力分配、运作与限制

第十一讲教育管理论文的写作

平时练习50%+期末课程论文50%

o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赵敏.学校管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孙绵涛: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美】WayneK.Hoy,CecilG.Miskel(韦恩K.霍伊)等著:《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七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教育组织行为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46

戴健林

戴健林、张伟坤

本课程定位为MPA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通过讲授和课堂研讨使学生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并使他们把这些原理运用到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问题。

本课程将致力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其唯物史观、哲学思维、中国文化自信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教育管理的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校组织如何预测、调控学校中主要角色人群教师、学生以及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群体的行为活动规律,并藉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与激发学校成员的积极性。

一、教育组织行为学导论

1.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2

2.研究方法研讨2

二、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

1.人性假设3

2.几个学派的激励理论2

3.挫折、应激与压力管理3

三、中国管理文化心理研讨

1.家族文化探讨2

2.家族文化的特征3

3.中国式管理中的文化表征3

四、学校文化的构建与提升

1.文化与学校文化2

2.学校文化的结构和功能3

3.学校文化的实践推进2

五、学校领导心理与领导力的提高

1.领导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

2.如何提升领导力2

不提供教材,只提供参考书目。

1.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戴健林,《校本激励:原理与策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教育组织行为学》,最新版。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年版。

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45

胡中锋

胡中锋、王磊

本课程定位为教育科研方法的基础课。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教育科研中数据采集方法并提升其从事各种教育测量与评价活动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核心素养等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树立,以及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教育测评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感受中国悠久的教育测评历史和宝贵财富,体会建国以来教育测评领域的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全世界教育测评的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理念,为教育测评的合理开展和应用夯实思维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的渗透,培养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教育测评的方法,特别是教育测量量表和教育评价表的编制和应用,以及相应的统计手段。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编制或合理选用教育测评工具进行有效的测评并作出决策。通过展现教育测评丰富的侧面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效用,让学生体验教育实践的丰富多彩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使学生透彻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缘起、内涵及在学校发展评价、课程评价、学生与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从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教育科研者和教育实践着的角色认知,激发了对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工作的热情,提升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一、中外教育测量与评价史

1.中国教育测量与评价史1

2.国外教育测量与评价史1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概念

1.教育测评的概念、分类与功能1

2.教育评价表的制定2

3.发展性教育评价与教育目标2

三、教育测量方法

1.测量与操作化2

2.教育测量指标与尺度2

3.教育测量的质量2

4.教育测量统计基础和SPSS应用2

四、教育评价方法

1.能力评价2

2.人格评价2

3.态度与品德评价2

4.课业评价2

5.学校办学质量评价1

6.教育评价与学校决策2

五、核心素养及其测评

1.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缘起2

2.核心素养与课程与学科素养2

3.核心素养测评2

《教育测量与评价》,胡中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教育测量与评价》,黄光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教育测量与评价》,史晓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

《社会保障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张国英孙中伟

1.课程定位

2.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学习、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从全球的视角思考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事业,进一步认清我国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上的优势与劣势,清醒客观地看待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并且紧跟国际社会保障发展前沿,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立足国情,利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社会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3.教学成效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社会保障问题的学术动态、理论前沿,深刻理解与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践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搞好自己的学习,并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社会调查研究,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为从事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讲绪论(4学时)

1、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

2、若干重要概念的解析

3、有关社会保障学的几个问题第二讲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4学时)1、社会保障理论渊源

2、经济学与社会学

3、主要的理论流派

第三讲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4学时)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2、人口老龄化与老年贫困

3、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变革

第四讲医疗保险制度(4学时)1、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2、国外医疗保险制度

3、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

4、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第五讲劳动关系研究

1、劳动关系理论

2、中西方劳动关系制度比较

3、中国劳动关系现状与问题;

第六讲就业政策研究

1、就业理论

2、中西方就业政策比较

3、中国就业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七讲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1、我国社保体制的历史沿革

2、新业态对社保体制的挑战

3、社保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第八讲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1、春秋战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2、秦汉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3、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

t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t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比较社会政策》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20048

吴小芳

吴小芳、蔡想

本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课。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制度,社会政策无疑是现代国家发展最成功的典范之一。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脉络的不同,会发展出不同的社会政策范式,这就构成了比较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构成了本课程的核心。本课程要求通过对社会政策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主要分支领域的学习,初步形成政策比较分析的能力,熟悉各分支社会政策的发展脉络,并能初步对社会政策制定与效果进行评估。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大历史观的形成,即理清历史的内在逻辑,并对未来社会走向做出一定预测。并通过社会政策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公平、立德、改革”的治国理政观,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并积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度建设。

二、教育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阅读社会政策研究的经典文献,帮助学生梳理各社会政策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不同范式,并了解当前社会政策研究前沿。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具体社会政策的发展和理论争议、比较社会政策的方法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是:

1、理解社会政策的本质、目标、特征和构成要素;

2、熟知社会政策的运作规律;

3、掌握社会政策从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的全过程;

4、学会用专业方法对社会政策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研究,并开展预测性和评估性研究,向有关部门撰写评估报告;

5、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当前社会政策的研究前沿,对我国现实的社会政策创新提供建设性建议。

6、培养学生社会公平价值观,探索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2

(二)社会政策的理论争议2

二、比较社会政策的方法论

(一)历史制度主义2

(二)定量和定性2

(三)QCA的发展和应用3

三、政策过程与政策系统

(一)政策过程介绍2

(二)政策各个环节2

(三)政策分析基本模型3

(四)政策分析基本框架3

四、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

(一)养老政策的比较3

(二)健康政策的比较3

(三)就业政策的比较3

(四)社会救助政策的比较3

(五)住房政策、房地产发展的比较3

[1]彭华民:《解析社会政策(上):重要概念与主要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

[2]彭华民:《解析社会政策(下):福利提供与福利治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

[3]岳经纶、陈泽群、韩克庆:《中国社会政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社会组织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褚蓥

余琴、褚蓥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李维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

《跨境社会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450270008

吴巧瑜

吴巧瑜、廖了

本课程定位为区域治理的专业选修课。结合大湾区发展与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的发展和研究趋势、基本概念、主要体制和基本方法,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跨境治理中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提升其分析各种跨境治理问题的识别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跨境治理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方法等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跨境治理视角的培养、社会融合治理等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协调观和融合观,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跨境治理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区域治理、跨境治理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感受中国历史中主要的区域发展阶段与类型,了解建国以来区域及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改革与主要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全世界区域发展、欧盟协调发展等,整理最新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地方政府、地方治理和社会组织协作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是跨境(跨域)社会治理框架中最主要的三方力量,为跨境(跨域)社会治理的推动和发展夯实理论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跨境治理(跨域)的发展与协作治理理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协调观和融合观;

3.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运用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特别是合作治理五要素模型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多元协作治理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使学生能够根据跨区域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主要问题,灵活制定或合理调整跨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且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做出决策。通过展现跨区域发展趋势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和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机制,让学生体验跨境(跨域)发展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对跨境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使学生透彻理解跨境治理概念的内涵、类型、体制与机制及其在跨区域发展、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并且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区域发展和跨境(跨域)社会治理的知识体系,能够独立展开跨境治理的分析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跨区域治理、地方治理的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在地方发展、跨境(跨域)治理中新的问题与挑战,激发了对跨境(跨域)发展研究和对跨境(跨域)发展实践的热情,提升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一、跨域合作治理简介与发展

1.跨域合作治理概述1

2.府际关系与跨域合作治理2

3.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2

4.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跨域治理1

5.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保障跨域治理1

二、府际关系基本概念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府际关系的概念及分类1

2.结构性府际关系与非正式府际关系1

3.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中的府际关系1

4.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初心与使命和基本路向2

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概况、国家战略与协同发展2

6.大湾区跨境公共服务中的合作治理2

7.大湾区社会保障对流动人口的保护机制2

三、社会组织与跨域协作治理的理论分析

1.协作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研究现状1

2.协作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阐释1

3.社会组织参与跨区域协作治理的必要性2

4.社会组织参与协作治理的分析框架2

四、社会组织参与协作治理的实践分析

1.跨区域协作治理的历史回顾1

2.世界三大湾区协作治理模式1

3.社会组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的现状与特点2

4.社会组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面临的挑战及成因2

5.社会组织有效参与跨域协作治理的制度建构2

《跨域合作和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与跨域协作治理》讲义

《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2016: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杨龙,2017;

《地方治理的逻辑》,杨雪冬,社会科学文献,2018。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报告(2020)》,隋广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

450240014

周潭

周潭、刘志鹏

选修课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请注明课程思政与国际化元素和方式)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硕士的专业基础课。MPA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与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学习需要思考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治理之道。同时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公共治理经验也需要有所了解,以期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中,深化对社会转型及其公共治理的理解。本课程分3个板块:

二是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的国别研究板块。主要介绍韩国的新村运动、美国的进步时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与失败国家、德国的近代转型等,对其时代背景、问题及其治理举措进行研讨,借域外经验与教训,观照中国当下。

三是国内社会转型板块。主要介绍我国转型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如教育事业、公共卫生事业等,以及转型正义问题。

1.引导学生更深入理性地把握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存在问题,寻求合理有效的应对之道。

2.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在比较中深化对我国社会转型的认知。

3.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正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训练学生的管理者思维。

1.结合中国实际,希望学生能科学、理性看待我国社会转型的中问题,更加自觉地思考应对之策。

2.拓展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对现实的关怀。

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撰写专业论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与考勤情况综合评定。

o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t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刘须宽,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

1、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

2、苏振兴:拉美国家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3、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

4、陈那波: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5)

5、张海波: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6、汉斯.马茨: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11月。

7、谢立中:社会转型——中韩两国的考察,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8、罗谟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2007.

9、麻宝斌: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10、马光远: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镜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450240015

杨爱平

吴巧瑜、傅承哲、廖了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介绍研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概念话语和主要理论。帮助学生探讨理解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历史变迁、治理结构、协作治理机制、跨境治理的痛点和难点等问题。该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和历史制度分析方法,加强对“一国两制”下的跨境治理与国内其它区域治理以及国外跨境治理差异的理解。

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第一讲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历史变迁(4学时)

第二讲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府际关系与治理结构(4学时)

第三讲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差异与规则对接(4学时)

第四讲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发展与政策分析(4学时)

第五讲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治理(4学时)

第六讲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合作治理(4学时)

第七讲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与国外跨境治理比较(4学时)

第八讲实地调研考察(4学时)

1)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1998年版.

2)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德]贝娅特·科勒一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RananPaddison,Thefragmentedstate.BlackwellPublishers,1983.

9)DeilS.Wright.Federalism,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andIntergovernmentalManagement:HistoricalReflectionsandConceptualComparisons[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Vol.50,No.2(Mar.-Apr.,1990).

10)DeilS.Wright.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andPolicyChoice[J].Publius,Vol.5,No.4,ProblemsofPolicyChoicein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Autumn,1975).

11)RobertAgranoffandValerieA.Lindsay.IntergovernmentalManagement:PerspectivesfromHumanServicesProblemSolvingattheLocalLevel[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Vol.43,No.3(May-Jun.,1983).

12)KevinR.Cox,TheProblemofMetropolitanGovernanceandthePoliticsofScale,RegionalStudies.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

刘志华

刘志华、于刚强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管理硕士的选修课程。结合公共管理的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播中外领导学研究的理论和发展趋势,通过研讨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宝贵领导经验和财富,进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去,提升领导和管理能力。

1.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领导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以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员掌握领导的含义、基本要素和本质,对领导现象有正确的认识,进而跟上世界领导力发展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形成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2.掌握领导力的基本理论及最新发展趋势,从理论高度对领导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对当前中国的领导体制改革做出思考和判断,让学生体验领导实践的丰富多彩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把握领导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大量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来自我国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事件,采用动态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领导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领导的一般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与本质2

二、领导的特性与作用2

三、领导与管理1

第二部分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领导者2

二、追随者2

三、领导环境2

第三部分特质理论

一、特质理论的基本内容2

二、领导素质宪法模型2

三、理论的贡献与局限1

四、最新进展与实践应用1

第四部分领导行为和风格理论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1

二、卢因的领导风格理论1

三、利克特的第四种领导体制1

四、理论评价及实践运用1

第五部分领导权变理论

一、费德勒权变理论2

二、生命周期理论2

三、途径-目标理论1

四、理论评价与案例分析2

第六部分领导理论最新进展

一、道德领导理论2

二、变革领导理论1

三、分布式领导理论1

平时练习30%+期末开卷考试70%

t自编讲义o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领导学原理》,刘建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王乐夫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领导:70位领导学家谈如何成为世界级领导者》,刘守英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比较教育管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40031

李阳琇、吴玫

课程定位及教学目的:比较教育管理是一门对国内外教育进行综合比较的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教育管理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管理发展趋势的一门公共管理科学。本课程是面向MPA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前沿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与中国教育管理进行比较研究,使学生运用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掌握外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了解外国教育管理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通过了解比较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对中国教育管理的优势和特色有更全面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及方式: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的国际化特点,即会涉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在课堂讨论中也将涉及“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多主题,国际化元素比较充足;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2020年中国高等第一次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这是一个巨大成就,是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基础教育也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海的数学课程与教材被英国采纳,上海教师赴英国现场教学,都使教育管理的比较从原来单纯的“借鉴”(主要是借进来)发展到现在的“互鉴”时代,能有力地彰显中国教育管理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些元素都能较好地贯穿于本课程教学之中。

教学要求与成效:通过系统教学与研讨,研究生能系统分析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教育管理的经验、问题,跟踪其管理发展动态;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中国教育管理的优势、缺点,并能批判借鉴、吸收外国教育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更好地发掘中国教育管理的优势和特色,思考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如何像上海一样更多地“走出去”。

第一单元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与学科(4学时)

一、比较研究方法的定义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

三、比较研究方法的分类

四、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

第二单元新公共管理主义(4学时)

一、新公共管理的形成与内涵

二、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三、作为新公共服务的教育

第三单元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及研讨(8学时)

一、教育公共服务的国际比较

二、英国教育改革分析

三、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分析

第四单元美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管理(4学时)

一、美国教育管理历史发展

二、美国现行中小学管理

三、高等现行高等教育管理

四、美国私立大学管理

第五单元美国联邦基础教育问责新近发展(4学时)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LB基于绩效的教育问责系统主要内容

二、社会对NCLB教育问责的批评

三、奥巴马政府出台《每一个学生成功法》ESSA的推动进程及主要内容

四、ESSA教育问责的主要内容

五、ESSA教育问责的重大转变

六、ESSA引领下的各州教育改革:密歇根案例

七、拜登时代教育政策动态

第六单元加拿大基础教育治理(4学时)

一、加拿大教育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加拿大基础教育治理结构及功能

三、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美国、加拿大基础教育治理比较

第七单元中国上海市数学课程走向英国的教育治理分析与研讨(4学时)

一、中国上海在PISA、TALIS等国际测试中的优异表现

二、上海师范大学与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力学院启动合作协议

三、上海-英国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提升成英国政府项目

四、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对英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

五、上海实践对中国教育实施走出去的启示

平时课堂实践参与+期末论文

1.李春生.比较教育管理[M].江苏教育出版集团2008年第1版.

2.周洪宇主编.加拿大教育治理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版.

1.[美]FredC.Lunenburg,AllanC.Ornstein著,朱志勇郑磊主译.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第五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第1版.

2.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美]卡特里娜·E·巴尔克莱、杰弗里·R·赫尼格、亨利·M·莱文主编,翟静丽、龚欣译.公立与私立之间—城市学校改革的政治、治理和一种新投资组合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必读)

5.WilliamLoweBoyd,CharlesTaylorKerchner,MarkBlyth(Ed.).TheTransformationofGreatAmericanSchoolDistricts:HowBigCitiesAreReshapingPublicEducation.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EducationPress,2008.

6.DianeRavitch.TheDeathandLifeoftheGreatAmericanSchoolSystem:HowTestingandChoiceareUnderminingEducation.NewYork:BasicBooks,aMemberofthePerseusBooksGroup,2010.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020240032

蔡灿新

蔡灿新高皇伟

本课程定位为教育管理方向选修课。结合我国教育政策改革实践,MPA学生能够在教育改革专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提高政策分析能力和分析水平,提升政策素养,为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和行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通过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分析,总结中国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同时,介绍西方教育政策改革前沿,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和全球视野。

1.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教育政策改革进展,感受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和宝贵财富,体会建国以来教育政策领域的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世界教育政策的最新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使学生掌握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型、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对当前教育政策改革热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够把握教育发展最新的理念和趋势,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改革观。

通过学习,使MPA学生形成教育政策理论体系,同时掌握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模型与方法,形成正确教育发展观和教育改革观。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运用教育理论与政策理论分析教育政策案例。

一、中外教育政策发展历程专题研究(4学时)

1.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2.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及启示

二、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专题研究(4学时)

1.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

2.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

三、教育规划政策专题研究(4学时)

1.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基本特征、内容与未来变革趋势

2.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改革趋势

四、课程改革政策专题研究(4学时)

1.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2.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举措和未来走向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变革专题研究(3学时)

1.核心素养理论基本内涵及表征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变革

六、劳动教育政策专题研究(3学时)

1.劳动教育政策的理念与主要内容

2.劳动教育政策实施注意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七、教育评价政策专题研究(4学时)

1.教育评价政策的理念与主要内容

2.教育评价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八、德育政策专题研究(3学时)

1.德育政策的理念、体系与主要内容

2.德育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九、教师政策专题研究(3课时)

1.教师政策的基本理论

2.教师政策的国际比较

3.教师政策改革与走向

平时表现30%+期末课程论文70%

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口头发言和上课表现。

t自编讲义已出版的自编教材o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教育政策专题研究讲义》

1.孙绵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2.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基层治理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基层治理专题

450240017

阮思余

阮思余、刘志鹏

6、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来分析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解释重要政治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对于基层治理的诸多问题有一个理性的学理认知。

1、学理提升。通过本课程教学,首先要达到一个基本目的,这就是让学生从学理上增进对于基层治理的专业认知。这是最起码要达到的成效。学习本课程,让同学们对于基层治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是可以预期与实现的。

4、思政育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还要不断通过政治学的学科训练,增进同学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认识。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增进“四个自信”、努力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提高政治自觉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观察者和研究者。

一、基层治理体制

1、基层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

2、基层治理体制的类型与特征2

二、基层民主实践

1、基层民主的概念与发展2

2、基层民主的实践与成效2

三、基层治理创新

1、基层治理创性的概念与背景2

2、基层治理创新的类型与意义2

四、基层治理技艺

1、基层治理技艺的概念与起源2

2、基层治理技艺的类型与演变2

五、基层治理问题

1、基层治理主要问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2

2、基层治理主要问题的类型与最新进展2

六、学术研究方法

1、研究基层治理的主要方法2

2、研究基层治理的学术进路2

七、学术理论创新

1、研究基层治理问题的主要理论创新2

2、基层治理理论创新的启示与意义2

八、专题研讨:围绕基层治理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2

《实用案例写作》,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内容与考勤情况综合评定。

1.《地方政府与政治》编写组:《地方政府与政治》(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周平主编:《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版。

4.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5.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6.陆学艺:《陆学艺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7.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实用公文写作》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周潭于刚强兼职导师

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工具。邓小平提出“当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应用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作、决策、贯彻系统运作不止、信息沟通和反馈系统渠道畅通与公共关系和思想工作系统协调行动的重要保障。为引导MPA学员掌握实用公文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增强MPA学员公文写作能力,并进一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实用公文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党和国家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公文形成与办理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其内容具有政治性、权威性、规范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MPA学员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认识党政机关公文形成和处理的基本规律,了解我国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现行的法定公文与事务性公文的种类、体式稿本、行文规范、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办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撰拟公文的能力,以便在工作中能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胜任工作需要,满足职业规划的需求。此外,还通过学习公文写作,深入了解我国党政机关的权力运作逻辑,掌握党政机关的运行规律,增强对政府和其他组织管理的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方面,采用博文(闻)、赏析、讲授、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员的公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力图将学员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高应用写作能力的在职工作人员,适应岗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理性化要求。

模块一公文写作心法(4学时)

1.公文写作功夫:诗内+诗外

2.写作者

3.写作过程

4.文本

模块二法定公文写作(4学时)

1.常用法定公文文种

2.常用法定公文写作规范

3.常用法定文种写作

4.常用法定文种写作常见错误

模块三事务性公文写作(4学时)

1.领导讲话稿撰写

2.调研报告撰写

3.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撰写

4.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选题与撰写

5.社情民意的调研与撰写

模块四实例分析与课堂讨论(4学时)

1.法定文中写作实例分析与讨论

2.事务性公文写作实例分析与讨论

夏海波,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高永贵,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二版),2020年。

胡森林,公文写作心法,笔杆子的写作精进课,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岳海翔,舒雪冬,公文写作范例大全(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杨霞,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岳海翔,《讲透公文疑惑》《讲透公文写作》《讲透公文范例》,哈尔滨出版社,2021年。

胡森林,《讲解公文理论》《赏读公文精品》,哈尔滨出版社,2021年。

姬瑞环,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五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公共管理案例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450240016

颜海娜、杨爱平、张强、周潭、刘劲宇、于刚强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科学地表述问题的能力;

4.帮助学生熟悉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整个流程,系统地训练学生进行案例的选题、案例素材的搜集与处理、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比赛现场辩论的准备等,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

5.组织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提升MPA学生“干中学”的能力,通过参加案例大赛,使MPA学生能够更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到公共管理情境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以下能力:一是问题意识,即找准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二是社会调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要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一手资料收集的方法;三是案例撰写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如何撰写案例、如何分析案例,形成逻辑思维;四是为我校参与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进行后备军的培养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案例大赛中,为校争光。

第一讲: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之概况(1课时)

第二讲:案例的选择(2课时)

第三讲:案例素材的收集(3课时)

第四讲:案例素材的处理(2课时)

第五讲:案例的编写(2课时)

第六讲:案例分析与讨论(2课时)

第七讲: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2课时)

第八讲:案例比赛现场答辩的准备(2课时)

课程表现40%+期末论文/作业60%

t自编讲义t已出版的自编教材t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颜海娜、于刚强:《城市治理案例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五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美]约翰·吉尔林:《案例研究:原理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美]小劳伦斯·E·林恩:《案例教学指南》,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5.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编:《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国情与国策》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国情与国策

MPA教育中心具体安排

10

本课程的定位是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基础性选修课程,是为让MPA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的一些政策而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国策,从而能够将所学公共管理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治理中,并在充分了解国家战略的基本情况之下开展研究,使自身研究能够“顶天立地”,既契合国家战略,又能够直面现实治理难题,从而提升学生论文写作的水平。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发掘出现实中的治理难题;

2.提升MPA学生对国情国策的掌握能力,MPA学生大多数是公职人员,作为公职人员,其本身就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因此对国情国策的了解也是必要的。

3.提升MPA学生论文选题的水平,好的论文选题需要结合国家战略,也要结合现实公共管理难题,只有充分了解国情国策,学生论文选题才能更加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以下能力:一是问题意识,即能够在充分了解国情国策的基础上,聚焦在现实治理中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发掘出研究问题;二是国情国策的掌握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要熟悉我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三是论文写作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将自身研究结合国家政策、战略进行思考,同时也要避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与国家政策相悖或是已经过时的论述;四是能够更加充分地将自己所学的国情国策知识服务于自身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或是看待问题的视野。

第一讲:中美关系专题(2学时)

第二讲:国家扩大开放战略与发展开放型经济专题(2学时)

第三讲:乡村振兴专题(2学时)

第四讲:健康中国专题(2学时)

第五讲:廉政建设专题(3学时)

第六讲:教育强国专题(2学时)

第七讲:科技发展专题(2学时)

t自编讲义¨已出版的自编教材¨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外文出版社,2014、2020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6.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7.陆学艺:《陆学艺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8.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

9.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

THE END
1.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有()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有() 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有() A.有利于社会政治环境的优化 B.有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 C.有利于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 D.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正确答案:ABCD 扫码关注华图题库微信公众号 (每日更新备考试题)https://m.hb.huatu.com/changshi/1667636.html
2.电大《公共关系学》机考题库大全2.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社会组织 B 传播 C 环境 D 资金 E 社会公众 3. 公共关系涉及的学科主要有( )。 A 伦理学 B 管理学 C 社会学 D 营销学 E 传播学 4. 人们普遍认为公共关系可以是( )。 A 公共关系状态 B 公共关系活动 C 公共关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730/09/82785916_1090552489.shtml
3.舆论对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项选择题舆论对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制约作用 B、鼓动作用 C、批判作用 D、指导作用 E、监督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多项选择题公共关系参谋职能的发挥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其内容主要有()。 http://www.ppkao.com/tiku/shiti/5041248.html
4.公共关系的客体是什么答案1社会组织2社会公众3信息传播...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有什么?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倡导和发展起来的,对组织的作用七要表现在:收集信息,检测环境.社会组织要运行得当,就必须确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运行的现实环境,尤其是现实环境中的公众.而通过公关获取大量信息,是了解自己与环境及其关系的最有效手段.组织的环境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的 法信息及决策信...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f369da49878333ebb9062ac5e99dca40.html
5.2018级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开发拓展创新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逻辑性,优秀的决策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素质结构 具有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热爱劳动、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富于实干、勇于创新。 具有“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6.htm
1.公关是做什么的公关,也称为公共关系或公关工作,主要致力于组织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和维护组织形象:公关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发布、活动策划等,来展示组织的积极形象,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信息传播:公关人员负责确保组织的信息,如产品发布、公司政策等,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目标受...https://news.cnsoftnews.com/smkjzn/202411/222726.html
2.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包含()B. 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处于“运动状态” C. 社会组织处于“发展状态” D. 市场处于“发展变化状态” E. 公众处于“发展变化状态”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公共关系的原则是()。 A. 美誉 B. 真诚 C. 互惠 D. 沟通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社会组织的特征有() A. 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5786727b21194d299d08406a4d098b59.html?fm=bd4557f679d0f8841016bc2cf28e2ff8f2
3.对公共关系的认识(精选十篇)对公共关系的认识(精选十篇) 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篇1 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职能和在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公共关系在社会实践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全局性的、方向性的、有重大影响的。从上面对公共关系的属性和功能的阐述中, 我们不难作出这样...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a9dx3b.html
4.公共关系学重点复习资料10篇(全文)2、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有哪些作用? 答:(1)公共环境,预警功能,收集信息,监测环境。(2)传播舆论,塑造形象。制造舆论,告知公众,强化舆论,扩大影响。引导舆论,控制形象。(3)沟通内外,协调关系。协调组织内部的公众关系。协调组织与外部公众的关系。(4)咨询建议,参与决策。(5)宣传引导。(6)文化教育。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17kkcym.html
5.公共关系的观念功能与作用公共关系观念属于一种现代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原则,它是在总结现代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用以指导社会组织自身行为、树立组织良好形象、处理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一整套具有哲学意义的指导思想。公共关系观念影响和指导着个人或组织决策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反作用于人们的公共关系活动,并间接影...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03651285&efid=xdPL0yo5ELaVymK6eiIPSw
6.《公共关系学(专)00182》贾玉红JYH^第3章^最新更新:202403所谓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 互影响和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即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 任何组织一旦建立,就存在着各种对内对外的关系。比如:顾客到商场购物,商场与顾客之间就会涉及商品的 卖与买,顾客就成了商场的主要公众。商场除了与顾客建立关系外,还要建立许多与商场有关的各种对...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747702&chapterid=3
7.社交礼仪的重要性(精选20篇)的主要功能,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单位的角度来说,可以塑造单位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最终达到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https://www.77cxw.com/fl/1133579.html
8.公关赞助的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赞助各种有益的社会事业,在推动社会公益活动发展的同时可使本组织同步成名,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关系手段。任何组织为使公关赞助取得成功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赞助活动须注意以下原则: 1.传播目标明确。即所赞助的项目须适合本组织的特点和需要,有利于提高本组织的社会影响,或有利于扩大业务领域。 https://www.douban.com/note/551725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