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职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现代公共关系学说与实践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内地,从此深入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主讲人简介:
郭卫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大会新闻发言人。曾担任中共十九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国际传播工作,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十分重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并作出具体部署。学习、借鉴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形成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理论,助推国际传播事业,对进一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关系学说对国际传播工作具有很强借鉴性。现代公共关系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比如,现代公共关系强调阐述了三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即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沟通)等。再如,现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为:一是确定目标,塑造形象。塑造、建立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标。组织会根据公众和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身行为,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升美誉度。二是强调平等,双向传播。组织和公众、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十分重要。三是全员公关,共同参与。全员公关指组织中所有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四是坚持长远,建立信任。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通过精心策划、长期持续的投入。这些内容对我们积极探索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具有相当大的相容性,值得国际传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中充分借鉴。
公共关系为企业“走出去”赋能。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少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一些“走出去”的优秀企业的公关团队也在做类似的总结和梳理。这些好的公共关系经验,对于其他“走出去”或即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与当地公众更好沟通、如何开展公益活动等。
公共关系行业交流推动人文交流。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公共关系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有众多的行业机构和专业企业。中国公共关系企业与国际上的公共关系组织、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有利于推进合作,推动外国公司的本土化和中国公司的国际化。公共关系行业组织(如协会)间交流,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公共关系行业的对外交流具有广泛性,可以跨行业跨领域。这种民间交流和合作,是我们开展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且往往能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公共关系尤其重视对象研究、注重效果实现,对开展国际传播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公众(即对象)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第一步是公关调查,调研受众的情况,公共关系战略也突出强调目标定位、目标群体分析等。这要求公关主体在制定方案时,首先要了解公众对象,根据其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公众需求,从而提升公关活动效果。公共关系实践的核心是围绕效果展开的,根据目标受众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组织实施以期实现效果。这与国际传播重视分众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高度一致,都要求知己更知彼,更好地了解对象情况,注重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做工作,从而实现提高国际传播效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