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

《孟子>两章》节选了两则片段,一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第一则时,要注意它虽然用的是战争中的事例,要说明的道理却是关于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学习第二则时,要注意它的第一段讲的都是个人的事例,第二段即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舍生取义”是孟子学说中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很接近,充满刚正之气。学习时,要注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而在今天看来,人的天性里固然有向善的种子,但要努力保有它,发展它,丰富它,这样才能保证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迷失,不堕落,做一个纯洁正直的人。

《庄子>故事两则》选的都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迷离倘恍,无所拘束。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学习,要加强朗读和背诵。

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强调资料搜集与整理,对学生的探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17公输

一、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输盘()邻有敝舆()以牒为械()

禽滑厘()犀兕麋鹿()雉兔鲋鱼()

至于郢()文梓楩楠()舍其文轩()

2.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的辑录。

(2)墨子,名,相传是时期国人,是创始人。

二、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守圉()糠糟()()长木()雉兔()

楩楠()鼋鼍()()短褐()不说()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文言意思。

起于鲁不可谓知类

然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于王

此为何若人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⑴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⑵宋何罪之有?

⑶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⑷胡不见我于王?

⑸公输盘诎,而曰:“吾知子所以距我,吾不言。”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公输盘诎B.公输盘不说

C.邻有敝舆而欲窃之D.子墨子九距之

5.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宋何罪之有

④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二)课内阅读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1.解释加点的词。

⑴子墨子闻之⑵起于鲁

⑶公输盘不说⑷吾义固不杀人

⑸然胡不已乎⑹胡不见我于王

2.根据上下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⑵夫子何命焉为?

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⑷然胡不已乎?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起于鲁B.有余于地

C.不足于民D.今有人于此

4.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

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⑵宋无罪而攻之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知而不争见公输盘

A.B.

面山而居动乎其言见乎其文

愿借子杀之吾义固不杀人

C.D.

呼尔而与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体现了墨子的主张。

7.“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答:

(三)课外阅读

占卜不可信

《墨子》

子墨子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

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

下也。子之言不可用。”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何故皆不遂也⑵不遂而反焉

⑶是围心而虚天下也⑷若用子之言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

⑵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

3.简要说说墨子驳斥“日者”的过程。

三、阅读欣赏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②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③面。往往稠粥不继,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注释】

①适:嫁人。②南都:在今江西境内;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学舍。③沃:洗。

1.美文赏析

范仲淹虽年少家贫,但不坠青云之志,经过“昼夜苦学”,遂“慨然有志于天下”,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岳阳楼记》、《渔家傲》等作品脍炙人口。

2.思考与感悟

⑴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①即长②去之南都入学舍

③五年未尝解衣就寝④通儒家经典之旨

⑵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⑶“有志于天下”,即《岳阳楼记》中的名言

的意思。

四、探究与创新

《公输》一文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鲜明。读过此文,你觉得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资料链接

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高诱注则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他曾推荐一些门徒到各国去做官,也是为了同样目的。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何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18《孟子》两章

1.给加点字注音

米粟()畎亩()傅说()胶鬲()

曾益()拂士()畔之()百里奚()

2.本文作者是,名,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是从的角度,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阐述了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作用。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

的政治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舜、、、

、和百里奚。

1.默写课文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概括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

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⑷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

和。(用文中原句答)

⑸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环而攻之池非不深

委而去之亲戚畔之

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衡于虑法家拂士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⑷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⑸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下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B.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之:环而攻之多助之至

D.去:委而去之去国怀乡

3.对下列“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亲戚畔之

③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④医之好治不病以为攻

⑤环而攻之而不胜⑥寡助之至

⑦辍耕之垄上⑧多助之至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⑧/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⑦D.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句也印证了这一点,这里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请把这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

A.B.

发于声国恒亡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行拂乱其所为

举大计亦死入则无法家拂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选出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

5.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河东凶亦然请以战喻

弃甲曳兵而走以五十步笑百步

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语气停顿。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⑵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辄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的成长经历和孟母的严格而悉心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的言传身教赋予了少年孟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性。

⑴给下列字注音

辄()诫()啖()妊()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其母方织引刀裂其织

今适有知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⑶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孟子缺乏保罗的那种非凡的使人改变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①邹,《史记·孟荀列传》作“驺”,古代国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离孔子故居曲阜很近。孟子曾为此而自豪:“近圣之居若此其甚也。”

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美]迈克尔·H·哈特著苏世军周宇译)

19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蹴而与之()嗟来之食()

乞人不屑()死亦我所恶()弗得则死()

1.默写。

鱼,;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不可以已乎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行道之人弗受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呼尔而与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D.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⑴⑵

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6.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7.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熬(齐国的一位福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熬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直)扬其目而视之,曰:“子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⑴上文与《鱼我所欲也》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⑵“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蹴尔而与之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今为妻妾之奉为之⑷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句中加点“之”与“得之则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⑵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上文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这一中心论点。

5.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指宫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今以柴与汝

尝与人佣耕甚矣,汝之不惠

不取直而归我有死而已

系向牛头充炭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户)以刀劈狼首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把“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①常得:固定的品德;此指固有的特性。

人需要学习,然后才能变得文明。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就在于有知与无知。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学习后才有知识,才懂道理;不学习则愚昧,而愚昧的人往往不遵守社会公德,鲁莽行事。所以欧阳修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至理名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玉不琢不知道

虽不琢以为器可不念哉

⑵翻译下列句子。

①犹不害为玉也

②因物则迁

⑶填空:古语有“学而不厌,”。

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加的。有人将《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相比你觉得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名言选译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5)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2)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1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6)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0《庄子》故事两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惠子相梁()名为鵷鶵()()鸱得腐鼠()

游于濠梁()鯈鱼出游()非醴泉不饮()

2.庄子是时宋国蒙人,是家,代表人物。

3.庄子讲第一则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词。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

非梧桐不止搜于国中

于是鸱得腐鼠安知鱼之乐

是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⑵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⑶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⑷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与“仰而视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相①惠子相梁②伯乐相马

B.是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②是古非今

C.于①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②苛政猛于虎也

D.国①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本文比喻贴切,以鵷鶵比喻,以鸱比喻。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④于是鸱得腐鼠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A.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鶵,将惠子比作腐鼠,讽刺了惠子的目光短浅。

B.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借讲故事讥刺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C.庄子向惠子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即无心于功名利禄,不屑于争夺惠子的相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固不知子矣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请循其本

2.翻译文言句子。

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⑵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两虎方且食牛立须之

庄子以为然有顷,两虎果斗

2.翻译文中句子。

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攻。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董遇谈“三余”

人有从学者,遇①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①遇:指董遇,三国时人。②言:此指董遇说。

⑴解释加点的词。

人有从学者其义自见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⑶这篇短文除了告诉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还告诉我们读书要

请再写出《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庄子思想

庄子(约前369椙80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的管理漆园的小官。生活穷困潦倒,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粮度日。他本来是宋国人,因公元前286年(楚顷襄王十三年)齐灭宋后,齐与魏、楚三分其地,蒙地属楚,故庄子为楚人。他往来于赵、魏各国间,与楚国关系较深,和楚威王、楚顷襄王都有往来。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楚威王闻其贤,派人请他任楚相(令尹),庄子以“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为辞,坚决拒绝。

庄子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书名即称《庄子》。据《汉书·艺文志》说,《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只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无论在哲学上或文学上,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的故国----宋国,与陈、郑、蔡等国一样,春秋后一直是晋、楚等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战争频仍,人民经受长期战乱的祸害。公元前318年(宋君偃十一年),宋君偃自称为王,暴虐无道,诸侯皆曰“桀宋”,民众又在国内饱受压迫奴役之苦。庄子晚年,宋又亡国。庄子一生生活在如此多灾多难的国度里,客观的环境不可避免地给庄子思想铸成深深的烙印。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与“道法自然”观相联系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又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至乐》。)可见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当时固属幻想,但要求恢复“素朴”,即人的自然属性,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庄子对这种“至德之世”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以致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则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正是由于冷酷现实的无情,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无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能达到这样“无待”的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庄子的这种“逍遥游”的人生观,实质是企求摆脱现实烦恼的一种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

庄子思想丰富多彩,不愧为我国古代突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单元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2分)

A.犀兕(sì)鼋鼍(yuántuó)诎(qū)醴泉(lí)

B.畎亩(quǎn)胶鬲(gé)拂士(bì)文梓(zǐ)

C.一箪食(dān)蹴尔(jiù)与之不屑(xiè)傅说(yuè)

D.濠梁(háo)禽滑厘(gǔ)守圉(yù)鸱得腐鼠(chī)

2、选出加点字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胡不见我于王:xiàn引见B、曾益其所不能:céng曾经

C、故患有所不辟也:bì通“避”,躲避D、惠子相梁:xiàng做宰相

3、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鱼,我所欲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A、B、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者不可得兼

C、D、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6、根据课文,默写句子(15分)

①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选举中落选,再次证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这句话的正确性。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国恒亡,。

⑤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加以选择的事,按人之常情,在两者皆欲而又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选择自认为是更重要的东西。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之一观点的语句是“,;,。,。”

⑥孟子《鱼我所欲也》的观点对后来人影响很大。文天祥临刑前写在衣带上的诗句

“,”,指出自己的宗旨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陈毅元帅“,”诗句,也用了这一典故。

二、阅读

课内阅读

(一)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下面语句中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于”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战于长勺

C.是古所欲有甚于生者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辩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成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⑴寡助之至⑵亲戚畔之

⑶天下顺之⑷故君子有不战

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戍死固十六七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得道者多助不足为外人道也

C.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河曲智叟亡以应

8.下列句子中“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天下顺之B.寡助之至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辍耕之垄上

E.何陋之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外阅读

(一)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治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④。”田子惭愧走出,造⑤朝还金,退请就狱⑥。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⑦。”言贤母使子贤也。

(《韩诗外传》)

【注释】①归休:退休回家。②镒(yì)③馆:这里指家。④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⑤造:往,到。《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⑥就狱:(请求)把自己关进监狱。⑦《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⑦。”《诗经》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1.用“/”标出下面句子诵读时的正确停顿处。(1分)

是为人子不孝也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王贤其母,说其义⑵即舍田子罪

3.文中“母亲”是怎样看待孝(或不孝)的?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4.田子听了母亲的教诲后,他是怎样做的?(1分)

5.读了此文后,请你谈谈对“忠”和“孝”两者之间的看法。(2分)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矣。”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两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矣

⑵一人信焉

⑶乃索板两片,以一置地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3.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1分)

三、作文(40分)

根据你对以下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划都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李太白的。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划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有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说:“请问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后一个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一句:“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书写真情实感。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答案

1.bān;yú;dié;gǔ;sì;fú;yǐng;zǐ;xuān

2.⑴《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

⑵翟;春秋;宋;墨家学派

1.yù;kāngzāo;zhǎng;zhì;pián;yuántuó;hè;yuè

2.起:出发,动身;知类:明白事理;然:但是;胡:为什么;

何若:什么样的;虽然:虽然如此

3.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⑵宋国有什么罪呢?

⑶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⑷为什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呢?

⑸公输盘计穷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4.C

5.C

1.⑴夫子,先生⑵从⑶同“悦”,高兴⑷本来⑸停止⑹引见

2.⑴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

⑵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⑶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3.A

4.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⑵宋无罪/而攻之

6.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

7.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无法争辩。(或墨子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1.⑴什么原因,为什么⑵同“返”,返回⑶束缚⑷如果

2.⑴墨子不听,就向北到达淄水,不久就回来了。

⑵如果按照你所说的,那么就得禁止所有行路的人,这样就会束缚人的活动,使天下空虚。

⑴①长大后②离开③不曾④意思

⑵①日夜勤学,五年来不曾解衣安心睡觉。

②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洗脸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略。

1.sù;quǎn;yuè;gé;zēng;bì;pàn;xī

2.孟子;轲;儒;“孔孟”

1.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⑸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环:围;池:护城河;委:放弃;畔:通“叛”,背叛;劳:使……劳累;

空乏:资财缺乏;衡:通“横”,梗塞,不顺;拂:通“弼”,辅佐;

3.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⑶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⑷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⑸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疲,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为去阻碍、干扰自己的事业。

⑹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享乐必将导致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C

2.D

3.B

4.“道”;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B

2.⑴(通过这些)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⑵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D

4.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5.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1.然:这样;喻:比喻;走:跑,逃跑;以:凭借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⑴凭借逃跑五十步远的来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又如何呢?

⑵邻国的百姓人数没有减少,我国的百姓人数没有增加,为什么呢?

⑴zhé;xiè;dàn;rèn

⑵方:正在;引:拿;适:适逢,恰巧;食:给……吃

⑶断织教学;以诚教子

1.dān;gēng;cù;jiē;xiè;wù;fú

2.赞扬了“舍生取义”的品质;批评了“见利忘义”的行为

1.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2.辟:通“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蹴:用脚踢。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何加:有什么益处。乡:通“向”,从前。

得:通“德”,恩惠,感激。已:停止,放弃。

4.D

5.与:通“欤”,语气词;给。而:承接连词;转折连词,却

于:比;对于

6.D

7.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⑵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食物,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礼记·檀弓》)

1.⑴蹴:用脚踢。⑵辩:通“辨”,辨别。⑶奉:侍奉。⑷已:停止,放弃。

2.A

3.⑴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⑵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举例;对比;舍生取义

5.可赞同,从“舍生取义“的角度来谈;也可不赞同,从“珍爱生命”的角度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D

3.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不饭吃。

⑴琢:雕刻。知道:懂得道理。虽:即使。

⑵①还不会妨碍它是玉。②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变化。

⑶诲人不倦

1.xiàng;yuànchú;chī;háo;tiáo;lǐ

2.战国;哲学;道家

3.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的丑态。

4.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1.相:这里指做宰相。或:有人。止:栖息。国:都城。于是:在这时。

安:哪里,怎么。是:这。全:完全,确定是。

2.⑴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⑵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下我吧?

⑶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⑷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C

《惠子相梁》

1.志向高洁之士;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2.B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梁:桥。固:固然。云者:如此如此。本:本源,根源。

2.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⑵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方:将要。须:等待。然:这样。有顷:一会儿。

2.庄子趁机刺杀了受伤的老虎,果然赢得了一举获两虎的名声。

3.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⑴从:跟从。见:通“现”,出现。

⑵①把书读得多遍,书中的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单元测试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4.A

6.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行拂乱其所为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⑤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6.⑴至:极点。⑵畔:通“叛”,背叛。⑶顺:归顺。⑷有:要么。

7.C

8.BD

9.⑴使人们安定而不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镇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⑵(君子)凭借天下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戚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一定能胜利。

1.是/为人子/不孝也

2.⑴告诉⑵免除

3.“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或“孝子之治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4.“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5.参考答案:“忠”是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和态度,是前提;“孝”是对父母,祖辈的情感和态度。“孝”应服从“忠”,不能相提并论。(言之成理即可)

THE END
1.收集资料词语辨析:认为指出强调...来自宽窄都行收集资料-词语辨析:“认为”、“指出”、“强调”、“要求”这几个关键词的区别。“认为”一般是指某人或某工作如何,是一种评价,一般是第一个出场;或者在领导看了、听了某事情后出场。“认为”在观点上是有的保留的,类似于平时说话时“我个人的观点”,语气较某领导“充分肯定”、“指出”轻一些。“指出”...https://weibo.com/2732908614/K8Qxfid0h
2.“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在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稿中,经常出现“会议指出”“会议强调”等具有引导性的提示语,大体可分3类。 现就容易混淆的“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4个短语作简要分析。 会议认为 “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会议认为”用于对会议讨论或研究的某事项作客观性的描述,反映...http://m.dzxw.net/cms/content/105623895
3.如何理解“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会议强调...在日常的工作与会议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会议纪要和文件,其中不乏“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会议强调”以及“会议决定”等表述。这些表述不仅构成了会议纪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达会议精神、明确工作方向的关键。然而,这些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本文旨在帮助大家精准区分这些表述,以便...https://www.360doc.cn/mip/1130431653.html
4.台湾媒体认为朱镕基报告强调“和平统一”国内新闻新闻中心中新社香港三月六日电台北消息:朱镕基总理昨日在全国人大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报 告时,有关两岸关系的内容虽然仅有短短几句,却引起台湾舆论的高度重视,今天台湾多家报纸对此作了报道,认为朱镕基的 报告中涉台问题强调“和平统一”。 https://news.sina.com.cn/c/201541.html
5.党的三代领导核)合关于知识分子的科学理论和政策——写在《中共...首先,邓小平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要相信和依靠科学,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吩高社会主义,必须有知识,相信和依靠科学。邓小平说:“列宁多次强调指出:工人一分钟也不会忘记自己需要知识的力量。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自卫;有了知识,工人就有了力量。这个真理在今天更加显出它的重要性。他又进一步强调:“中 ...http://chinaps.cass.cn/shjk/zzxlwsjk/zzzd/zd/201506/t20150626_2306051.shtml
6.美联储纪要:5月仍可能加息,银行危机或导致今年衰退,部分青睐激进...在实施货币政策方面,与会联储决策者强调了一些风险管理因素。 一些与会者认为,由于银行业的发展可能导致信用环境进一步收紧并拖累经济活动,因此,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和失业率上行的风险可能有所增加。 一些与会者指出,在通胀仍远高于美联储长期目标且近期经济数据依然强劲的情况下,通胀前景的上行风险仍是影响政策前景的...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86359
1.会议纪要中领导“指出”“认为”“强调”“要求”的含义(以传达...在公文写作尤其是会议纪要的编制中,“会议认为” “会议指出” “会议强调”和“会议要求”这四个表述,虽然表面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各有其独特的使用场景和语境含义,共同构建了会议决策、分析、强调与部署的逻辑链条。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四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示例。 https://www.edulxw.cn/index.php/news/index/detail.html?id=92537
2.市领导谢桂坤到市农业农村局调研指导工作谢桂坤认为 市农业农村局班子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有想法、有水平、有干劲,工作基础扎实,干部精神面貌好,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实粮食生产、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三农”工作中成效显著。 谢桂坤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强调要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http://www.zhaoqing.gov.cn/zqnyncj/gkmlpt/content/3/3010/mpost_3010003.html
3.文员自我介绍11.你的简历显示你的能力超出了这个工作的要求,你是如何认为的? 强调你对在这个公司开始一个长期的合作的兴趣,你可以说你认为如果你在这个职位上表现的很好,公司还会为你提供新的机会。也要提到一个好公司需要好的职员。 有经验的职员总会有很好的奖励;既然你是如此的重视这个职位,雇主将会很快从他的投资中获得回...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ziwojieshao/20230223111451_6508689.html
4.人事自我介绍15篇11.你的简历显示你的能力超出了这个工作的要求,你是如何认为的? 强调你对在这个公司开始一个长期的合作的兴趣,你可以说你认为如果你在这个职位上表现的很好,公司还会为你提供新的机会。也要提到一个好公司需要好的职员。 有经验的职员总会有很好的奖励;既然你是如此的重视这个职位,雇主将会很快从他的投资中获得回...https://www.fwsir.com/qiuzhi/html/qiuzhi_20230305145428_2489052.html
5.初一语文下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六篇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https://m.ruiwen.com/doc/523371209.html
6.2012年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4)教育频道8.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 ...https://www.dzwww.com/edu/kszx/ky/201112/t20111223_6834719.html
7.人机交互软件工程视角课后习题答案人机交互软件工程视角课后答案请指出有哪些措施可以消除错误对话框,以避免使用户产生自责情绪 确认对话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消除确认对话框? 微软公司的“工具提示”与苹果公司的“气球帮助”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工具提示”最终赢得了用户的喜爱? 布局复杂度和布局统一度在评价界面复杂度方面有哪些区别?你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有哪些指导意义? https://blog.csdn.net/m0_62574889/article/details/131124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