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交使节,一天的工作常常从早上就开始了。如果临时有事情需要商议,而彼此的日程都已经排得很满,就需要相约共进早餐。这样既能够尽快见面商议问题,又不影响白天的其他日程,这种情形在商务环境中也常见。
出席早餐可以穿一件色彩明快的丝绸衬衣
作为女士,夏天可以穿一件有设计感的衬衣,搭一条色彩明快的A形裙;冬天可以选择类似“小香款”上衣,搭一条铅笔裙;舒适的连衣裙在任何季节都是恰当的。天凉时,丝绸衬衣上可以搭件毛衣,不过,穿普通的布衬衣就不够正式了,穿平针的圆领毛衣会显得好像刚从厨房里出来,不太妥当。如果早餐后需要参加其他活动,我会穿西装套裙出席早餐,加一条丝巾或者长款的珍珠项链,增添些许色彩和仪式感。早上服装的颜色可以尽量浅淡和明快,见面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也预示着新的一天将愉快地开始。不过早餐属于工作性质,不宜穿太高跟的鞋,也不宜穿靴子。总之,干净整洁、简单清爽应该是早餐服装的基本形态,不需要很华丽,首饰也不宜太隆重。
对男士来说,出席工作早餐适合穿普通的日装西服,不宜太随意,最好不要用显旧的衬衣和领带,不宜穿工装夹克,尽量避免穿休闲(胶底)皮鞋。学者们在出席国际会议期间住在同一家酒店,相约早餐比较多,可以采用商务休闲的装束,这与学术会议服装的基调也是吻合的。不过最好不要在晨跑或者健身后直接出席早餐,还是冲洗一下,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再去比较好。如果是外交性质的国际会议,着装要求是西装,这时的公务早餐最好也穿西装。如果天气太热,可以相互商议一下,早餐时解开领带或者脱掉西装。
当然,正式的午餐、晚餐则需要依据请柬上的着装要求来选择。
1
2
3
4
这是早餐衣着的几个样例。可以根据活动的正式程度选择相对正式的服装,如图1、2;也可以更加轻松随意,如图3、4。
日间外交和商务会晤(9:00-17:00)
出席白天正式的外交或者商务活动需要穿西装(LoungeSuit/BusinessSuit)。起源于英国的西式男装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定型为包括西装和礼服在内的几种形式,适用于不同场合。在外交和商务场合通行的服饰规则中,西装被认为是出席白天正式活动时的主要着装,即日间(通常是17:00以前)商务正装。
对男士来说,日间会见和会谈最适合的服装是一身合体的西装。西装通常是毛料或者混纺质地,可以是三件套,包括上衣、马甲和裤子,也可以是两件套,包括上衣和裤子,整套应该是相同质地的。双排扣西装要系好扣子,单排扣西装最下面的扣子不需要系上。搭西装的衬衫须是翻领的,白衬衣比较普遍,也可以采用淡蓝色衬衣,衬衣袖子稍微长于西装外套的袖子,不宜穿短袖衬衣。衬衣扣子须全部系好,最上面的扣子系好之后再打领带。男士搭配的皮鞋有若干种,最好是皮底和系带的皮鞋,这些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
男士穿合体的西装,坐下来时会感到束缚。因此,根据目前的着装礼仪,坐下之前可以把胸前的扣子解开,这样不仅舒适,西装的两片前襟也可以自然地落在两侧,看着顺畅。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起身时要系住西装最上面的一粒扣子,以免被可能出现的记者捕捉到一种过于随意的状态。
对女士而言,日间正装的选择比较多。比如西装套裙,长度及膝或者刚过膝的连衣裙搭一件外套,剪裁合体的西装衣裤,都是可以的。颜色也可以不局限于深色,淡色或者条纹都很好,但是,工作环境中的日装,尤其是会谈时,最好不要太花哨,装饰不能太多,整洁端庄为宜。在首饰方面,也要遵循低调简洁的原则,如果佩戴耳饰,可以选择耳钉类型,而不是适合晚装的夸张耳坠。
穿裙装时可以搭配裸色丝袜,黑色丝袜也是比较流行和恰当的选择。采用黑色丝袜时一定要穿黑色皮鞋,采用藏蓝色丝袜搭蓝色皮鞋也很好,但是不宜搭配淡色裙子或者裤子,也不应搭配浅色的皮鞋。夏天穿裙子时是否穿丝袜要看个人的习惯和喜好,在欧洲更加流行不穿丝袜。搭配日装的鞋子后跟不必太高,3~5厘米就好,从舒适度的角度考虑,圆头鞋或者粗跟鞋也是适宜的。有的人喜欢圆头平底的“芭蕾鞋”,这也被接受为正装鞋。
相较女士的日间正装,男士西装的适用场合更多一些。有一次,我随中国代表团参加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夫人布吕尼在爱丽舍宫为中国代表团举办的晚宴,请柬上对女士的着装要求是晚礼服(LongGown),对男士的着装要求则是商务正装,即西装。这体现了法方在着装规则上的变通做法,不习惯穿礼服的中国客人可以穿西装出席晚宴,而对女士相对正式的着装要求维持了国宴的礼仪标准。
当今世界,女性领导人和高官已不鲜见,她们与男士一样需要应付高强度、快节奏的日程,因而多倾向于中性简便的衣裤套装,但是,在礼节上仍然是严谨的。例如,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标签式装束是素色上衣搭长裤,她在访问中国期间,出席在大会堂举行的隆重晚宴时,换上了略有色彩的丝质上衣,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
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除了西式套装,中式服装也适用于白天正式活动。我的日间正装多带有中式元素,例如上衣采用中式立领。女士套装是否适合正式场合,关键标准是上下的一致度,成套买来的西服套装,上衣和下衣采用的是同样质地的衣料,作为正装是合适的。要避免穿着上下装不是一套的服装出席正式活动。
如果想自己搭配出一套正装来,则需要考虑裙子或者裤子与上衣的搭配。我经常用黑色的丝绸质地裙子搭配黑白花纹的中式立领短上衣,或者宝蓝色、紫红色的西式上衣。这样的服饰无论是日间正式活动,还是午宴、酒会都是恰当的。如果采用裤装,则黑色裤子几乎百搭,白天可以选择毛料质地的裤子,出席午宴、酒会可以选择丝绒或者其他软料的裤子。
夫人们出席下午茶等聚会活动,着装要求不那么严格,选择空间比较大。可以穿西服套装,更适合的是简洁的连衣裙,或者丝绸衬衣搭裙子。这种场合,穿上下装不是一体的裤装也是适宜的。
出席下午茶等活动可以穿连衣裙搭西服上衣或者穿西服套装
5
6
这是日间外交和商务服装的几个样例。正式服装的特点是上下装样式和材质的一致性,也即服装是成套的,如图1~5。女士服装亦可自行搭配,基本原则是上下装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图6,黑白图案的中式短款上衣,搭黑色丝质伞裙,用橘黄色羊绒背心做内搭,增加了颜色的跳跃性,减少沉闷感。
有一个需要提示的小细节是,冬天穿大衣或者风衣进入活动现场时,需要将外衣挂在衣帽间,不宜坚持在室内穿着大衣或者风衣,怕冷的话可以披上围巾保暖。
午餐(12:00-13:30)
出席午餐的服装依据其性质来选择。工作午餐着西装就可以,这样,如果午餐与会谈或者会议相衔接就无须专门更换衣服了。出席正式的国事午餐应该选择相对隆重一些的日装,男士的西装和衬衣、领带要相应地更加挺括和亮堂,女士的服饰也可以增加些仪式感,连衣裙和套裙都是恰当的。当然,国事活动的请柬上会有明确的着装要求,可以据此选择。
这是午宴/午餐的几个样例。如果是国事午宴,需要考虑服饰的品质,例如图1,丝质上衣,内搭颜色与上衣镶边相同,墨绿色铅笔裙与上衣图案中颜色相呼应。如果是工作午餐,可以选择适用于日间工作场合的服装,例如图2、3。
日间商务休闲装(假日或者非正式活动)
假日或者日间非正式活动相应的着装是商务休闲装(BusinessCasual)。适用于喝下午茶、参观博物馆、看望朋友和周末的会面。商务休闲装在学术圈里比较流行,是教授讲课和出席国际论坛最常见的着装方式。
商务休闲装的选择范围比较广,但是,并非穿西装时解开领带和衬衣的扣子就可以称作商务休闲装了。在外交或者商务活动中有这类情况,遇到冗长的谈判,或者炎热的天气,主宾之间会协商能否将领带解下来,让大家都感觉舒适一些。但是这并不改变西装作为商务正装的性质。
商务休闲装与作为商务正装的西装有本质上的不同,区别在于“休闲”二字。最明显的区别是,商务休闲装只有单件上衣,不需要搭配相同质地和颜色的裤子。商务休闲装的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是斜纹呢、花呢等面料的上衣,英文称作SuitJacket,字面意思是“西装夹克”,也可以翻译成西装外套。有一种从海军制服演变而来的藏青色西装上衣Blazer,翻译成“单件西装”,是商务休闲装中最受欢迎的款式之一。虽然这种上衣也采用毛哔叽类精仿面料,但是其铜质或者其他金属质地的纽扣强调了休闲的特征,从而有别于正式的西装上衣。
与商务休闲装外套搭配的裤子可以相对比较随意,没有什么固定要求,质地可以是棉布,也可以是毛料或者法兰绒。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流行卡其布裤子,宽松而舒适,在学界颇受欢迎。在英国,大部分人倾向于采用灰色调的毛料裤子,也是试图在休闲中保持品位吧。
商务休闲装内搭的衬衣可以是白色,或者是浅蓝色、深蓝色,简洁的条纹、格纹也很好。可以戴领带,需要注意的是,领带的颜色要与外套和衬衫相协调:如果外衣是格子图案的,那么衬衣和领带可以不再有花纹,否则就显得闹腾和刻意了。也可以不戴领带,若此,衬衣最上面的一颗扣子可以不系,敞开衣领。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多喜欢用品质比较好的T恤代替衬衫,而英国人搭配商务休闲上衣普遍采用衬衣。
商务休闲装给了男士们张扬个性的空间。我的一位英文校核编辑来北京时,我邀请他共进晚餐,他特地询问有什么着装要求。考虑到是朋友们相聚,我提议采用商务休闲装。他来时穿的是Blazer,里面搭了一件孔雀蓝底色的衬衣,上面有细细的粉色条纹,这个图案的撞色效果显得很协调。他没有打领带,衬衣的领口是敞开的,露出领子里面的那一抹粉色内衬,显得很精致,体现了英国人对个性“时藏时露”的特点。在座的人们表扬他的衬衣帅气,他腼腆地用“loud”来形容自己今天的衣着,意思是说,有点张扬了。
这是日间商务休闲装的几个样例。图1是单件西装上衣,搭配相应的裙子或者裤子,适用场景与男士商务休闲装差不多,适合假日活动或者学术论坛。图2是格呢面料的套装,也适用于商务休闲场合。
女士在商务休闲场合可以采用类似男装的单件西装上衣,搭配相应的裤子或者裙子,也可以考虑抛开中规中矩的套装,采用连衣裙外搭一件版型流畅的上衣,或者用开衫羊绒上衣搭配裙子、裤子。如果选择素色衬衣,可以搭配一条得体的长裤,丝绸、丝绒、亚麻等质地皆可。
在英国,服装店的工作人员会为顾客提供服饰搭配的咨询和服务,根据活动场合和性质,协助考虑衣服的色调和质地的搭配。我曾经在选择西装和衬衣时得到过这样的帮助,体会到他们的专业经验和服务态度。
鸡尾酒会(17:00-20:00)
出席酒会可以选择略高于日常商务服的裙装或者裤装
与正式宴会相比,鸡尾酒会是一种更为轻松和灵活的社交场合,可以自由走动和交谈。以提供葡萄酒、鸡尾酒、啤酒和软饮料为主,提供“牙签餐食”(Canapés)类的简单食物,包括小香肠、奶酪和小三明治等,由服务员端着盘子在客人中穿行提供,可以自取。通常,正式宴会之前半小时会举行餐前酒会,邀请客人出席,目的是方便宾主相互结识,这与正式酒会有所不同。举办酒会活动的难点在于餐饮量的恰如其分,过多或者过少都是不成功的。
酒会是外交场合最常见的形式,例如每年各国大使馆举办国庆招待会,即采用酒会形式,大使到任和离任也会举办酒会形式的招待会,邀请当地政要和工商、文化界人士出席。这种场合各国外交使团都要应邀出席,一方面是相互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外交官聚集的好机会,一场酒会下来,自己想见的人和想谈的事情都可以完成。
2009年9月24日在伦敦万豪酒店主持中国大使馆举办的中国国庆60周年招待会
我作为大使,除了在大使馆举办酒会,也在英国议会举办过纪念中英关系的酒会,邀请议员们出席,结交了不少政界朋友。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大使馆于9月24日在伦敦的万豪酒店(MarriottGrosvenorHouseHotel)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招待会,出席的宾客有1200多人。
往年,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是在馆内一个能容纳500人的大厅举办,而这一年是大庆,我们需要邀请更多的宾客,就选择了在伦敦万豪酒店举办,这家酒店的大厅有很高的天井,开阔敞亮,非常适合这场庆典活动。
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个“天井”,选取了五张具有鲜明特征和时代印记的巨幅人物图像,从“天井”垂下来,突出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每个时段有典型特色的一位中国人,来宾们一进入现场,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由此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看到,在人物身后国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功。
那天,现场一片欢腾喜庆气氛:60盏大红灯笼,错落点缀在其间;一身大红装的女子打击乐团,以一曲欢乐的鼓乐拉开了招待会的序幕;内蒙古马头琴演奏家麦拉苏为宾朋送上一曲来自家乡的祝福。各界人士纷纷对中国的成就表达由衷的祝贺。
我作为这场活动的主人,穿什么衣服合适呢?同事们建议这一天穿红衣服,红色最应景,我最初也是这样打算的。但是,当天现场最不缺少的就是红色:国旗是红色的,鲜花是红色的,还有60盏大红灯笼……我再穿一身红衣服,会不会像是第61盏红灯笼呢?
我选择了上海服装设计师李建秦的改良式中国风礼服,采用米色重磅真丝面料,红色镶边,在腰部和袖口点缀牡丹花图案的珠绣,内搭大红色的重绉圆领连衣裙,配以红色真丝手包。我买了一双舒适的红色高跟鞋与之相配。整体上看,这套服装既符合酒会的着装标准,又适合当天的喜庆氛围,也不会与现场的装饰“争艳”,效果理想。
出席2009年国庆60周年大使馆招待会穿的米色重磅真丝中式礼服
每当我自己主持一场活动,邀请了许多客人出席时,我会尽量选择亮色的衣服,这样既体现出对活动内容的重视,又能表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如果我去出席别人主办的活动,自己不是主角,就无须刻意地突出自己,可以选择色泽普通一点的衣服。
酒会服饰在请柬中的注明方式是CocktailDress或者是LoungeSuit,对男士而言,含义是商务正装,可以穿西装。考虑到酒会有一定的仪式感,会有邀请方的领导和主宾讲话,尤其是一些国庆等场合可能还有典礼和表演活动,男士的西装要比日常的商务活动更加隆重一些,领带颜色可以更亮堂些。皮鞋应是皮底的,亮面漆皮鞋也可以。如果是夏季傍晚的户外酒会,或者是在热带,风格可以偏休闲一些。
根据英国礼仪服饰书的提示,女士即使是从工作场所直接前往酒会,也应尽量让自己的穿着有别于白天的公务形象。例如,可以脱掉厚重的西装外套,着无领无袖的裙装出席酒会,建议佩戴简洁的首饰,把白天用的大包换成精致的小包等等。如果是夫人陪同先生出席酒会,可以更加精心地准备一下,对外国人来说,着民族服装总是最为安全和适宜的。
这是适用于酒会活动的几个样例。普通酒会着小黑裙是最适合的了,如图1。出席其他国家的国庆招待会衣着应该相对隆重一些,例如旗袍,如图6,或者其他款式的中装,如图2~5。
我在忙完工作赶去出席酒会时,经常用围巾来调节,在脖子上系一条色彩亮丽的丝巾,或者在肩头披一条丝滑柔软的围巾,就可以为套装或者连衣裙增添色彩和仪式感。夏天我比较喜欢真丝质地的套装或者裙装,体现中国特色。但是真丝的缺点是容易出现褶皱,如果穿了一天的裙装,上面都是褶皱,那么直接去参加酒会是不可取的。我在办公室准备了熨斗,可以及时处理这样的问题。
户外仪式活动
户外活动会根据仪式的内容和性质有不同的衣着要求,在请柬中会有说明。不过,需要考虑到天气的影响。
英国国庆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官方生日(OficialBirthday),同时也是国庆日,要在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举行阅兵仪式(TroopingtheColour)。这场活动向公众出售观礼票,也邀请各国使节出席,着装要求是晨礼服(MorningSuit)。
2009年6月13日伦敦的英国国庆日阅兵
皇家卫队是英国军队中最古老的军团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英国内战时期。17世纪中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该军团便承担起了君主私人保镖的职责。
据信,首次皇家卫队阅兵仪式是在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Ⅱ,1630-1685)统治期间举行的。1748年,国王乔治二世(GeorgeⅡ,1683-1760)在位期间,人们决定以这种游行来庆祝君主的寿辰。据英国王室作家斯蒂芬·罗伯茨(StephenK.Roberts)介绍,乔治二世的生日是在11月,但是他认为那时天气太冷了,希望能在夏天庆祝生日,因此,历代君主于每年夏日举行“官方生日庆典”沿袭至今。
出席英国国庆日阅兵庆典穿的米色上衣和黑色伞裙套装与宽檐帽
2009年6月13日,我应邀出席伦敦国庆日庆典。阅兵的观礼看台是临时搭建的,考虑到登高走低的不便,我没有选择旗袍,而是穿了一身日装套裙,戴了宽檐的帽子。我注意到在这样的公众场合,对着装要求的执行并不严格,人们的衣着多种多样。按照规则,受女王邀请前来观礼的客人最好能穿晨礼服出席,但是现在这已经不是一项强制性的要求。公众看台上的人们服装相对随意一些,男士并非都穿着礼服,有穿西装的,也有穿商务休闲装的。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穿得干净整洁。使节看台上的外交官大多穿的是西装,可以看到在英联邦看台上的使节和其他宾客都身着晨礼服。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乘坐马车阅兵
这一天的主要看点是大约从上午10:00开始的传统巡游和女王阅兵。女王在60岁之前每年都亲自骑马阅兵,后来曾自驾马车入场,现在年纪大了,改为乘坐马车入场。女王在服装上的色彩意识很强,这天她穿着鲜艳的亮绿色直筒连衣裙,戴着同色的帽子乘坐马车,在皇家卫队红色制服和金色肩章的绚丽环境中,以独特的跳跃色彩成为聚拢大家注意力的焦点。
夏季花园酒会
7月下旬白金汉宫举办的花园酒会(GardenParty)是伦敦夏季社交活动的焦点之一。英国王室作家斯蒂芬·罗伯茨介绍,花园酒会是一项苏格兰的传统社交活动,始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其原型是户外下午茶。现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每年举行四次花园酒会,三次在伦敦的白金汉宫,一次在苏格兰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PalaceofHolyroodhouse)。在英国举办夏季花园酒会是一种传统,不仅王室,普通人家也会举办这样的酒会。
7月的白金汉宫花园酒会是王室年度公众活动,受邀宾客多达8000人,名单通过广泛提名形成,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杰出贡献者。每年年初,各郡总督(LordLieutenant)可以提名,社会慈善组织、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教会等也都可以提出名单。邀请函在花园酒会前6个月便会寄出。对很多普通人来说,能受到女王招待非常难得,因此格外珍惜。对女王来说,这也是接触社会大众的一个好机会,通过与这些人交流,并予以招待,鼓励善行和勤奋的社会风气。花园酒会也邀请外交使团出席。
2009年7月7日,我与伦敦的各国使节一道,应邀出席了白金汉宫的花园酒会。酒会下午四点正式开始,客人们中午就陆续抵达了,在附近野餐,或者去酒店、餐厅吃午饭。不到两点,王宫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卫兵于三点打开白金汉宫大门,让客人们提前进入花园参观。王宫的花园可以说是伦敦(市内)最大规模的自然植物园了,宫殿前修剪齐整的大草坪之间,各色植物花卉映照在午后的阳光之下,争奇斗艳。提前入场的客人们可以开始享用茶点,花园里有许多提供茶点的小棚和简易桌椅,有传统英式红茶、冰咖啡、苹果汁,也有三明治和小点心,黄瓜三明治是其中比较传统的一种。据王室统计,每次花园酒会消耗大约27000杯茶、20000个三明治和20000片蛋糕,足见其规模之大。
使节们有专门的通道进入花园,在礼宾官的引导下直接到达专门的贵宾区,被称为王室茶棚(RoyalTeaTent)。下午四点整,女王和爱丁堡公爵以及其他王室成员从王宫走出来,沿着阶梯进入花园。这时乐队会奏起英国国歌。
这一天白金汉宫花园人头攒动,但是并没有人声鼎沸的感觉,气氛比较安静,而且因为花园比较大,并不显得拥挤。女王和王室成员到来时,有仪仗队成员引导宾客靠向两边,让出一个通道。女王夫妇分别与两侧的来宾交流,王室的其他成员也会随机地与宾客交谈。女王一行缓慢地通过人群,尽头就是我们所在的王室茶棚了。
白金汉宫花园酒会的着装要求是晨礼服,女士也需要穿正式礼服(FormalDress)。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员都遵循晨礼服的衣着礼节。现在对宾客的着装要求宽松了很多,男士可以穿商务正装(LoungeSuit),女士可以穿西装套裙(DayDress)或者套裤。不过,很多应邀出席的使节和长者仍然会选择较为正式的晨礼服,戴高顶礼帽,外国使节亦可选择穿民族服装。看得出来,宾客都尽己所能地衣着得体,即便男士没有穿晨礼服,也至少穿着西装,女士多着花色连衣裙和式样比较克制的帽子。
户外活动最不可控的就是天气了,这一天预报有雨、降温。考虑到伦敦夏日的雨天比较凉,我放弃了穿旗袍的打算,选择穿比较厚重的蒙古袍出席,这样,搭穿靴子成为民族服装的组成部分,就不存在不合时宜的问题了。这一年夏天我弟弟来探亲,陪同我参加了花园酒会。他穿的是中华小立领的中式礼服。
出席白金汉宫花园酒会遇到降温天气时穿了保暖的蒙古袍
果然当天气温骤降,女王一行接见完公众,刚进到王室茶棚,瓢泼大雨就下来了。她在这里与政府官员、外交使节们握手、喝茶、交谈。听着雨滴浇打棚顶的急促声音,大家都不得不提高嗓门说话,也算热闹。我很庆幸自己穿得暖和,丝毫没有感到凉或者不适。女王来到我面前时,我向她表达问候,她也表示对两国合作的不断扩大感到高兴。我向女王介绍弟弟时,女王与他握手,并希望他在英国过得愉快。之后,我们与其他王室成员和宾客闲聊了起来。伴随着英国国歌的奏响,花园酒会结束了,女王一行与大家告别,离开茶棚。
后来看到报道,虽然许多宾客免不了被淋雨,但是大家对王室的悉心招待还是赞不绝口的。
其他场合
确实,天冷的时候参加正式活动,保暖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否则不仅自己不舒服难以专注,还容易着凉感冒。有一年冬天,我应邀出席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一场规格比较高的仪式活动,气温相当低,着装要求是晨礼服。我选择了一件紫色披肩式呢大衣,上面有绣花,减少了外套的非正式感,搭了同色系的帽子、手套和靴子,整体看上去是挺正式的,也很暖和。
在英国还遇到不少有特色的户外活动,着装要求不那么“正式”,有的甚至带有戏谑的成分。例如,有一次我收到邀请,出席周末在郊外一个庄园举办的活动,着装要求是“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进入现场如同穿越到了上个世纪:男士们身着打绑腿的马裤和花呢格子上衣,戴着同色的鸭舌帽子,令人忍俊不禁;女士的服饰倒是多了几分婀娜感。入口处有商店,为来宾准备了标准的20世纪50年代二手服饰,不过价格相当高。我那天选择穿一件短款织锦缎旗袍,毫无违和之感。
当然,不同国家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礼仪习俗,有对宾客的期待和要求,正所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尊重他国的礼仪和规范最好的办法是提前做好功课,避免出错。2012年我去阿富汗开会时携带了一条素色纱巾,进入总统府参加会见时需要戴上。再比如访问日本,出席在餐馆举行的宴会需要脱鞋、坐榻榻米,我会尽量穿裤装或者长裙,这样会方便久坐。
在伦敦冬天仪式活动上穿的紫色披肩式呢大衣搭紫色帽子和手套以及靴子
这件短款织锦缎传统旗袍在着装要求为“20世纪50年代服装”的活动上毫无违和感
文化活动(15:00-18:00)
作为外交使节,经常需要出席各类文化活动。比如观看画展、演出,出席博物馆专题展览的开幕式,有时还要发表致辞,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外交形式。博物馆专题展览都是精心打造的,知识性很强,无论是关于历史还是绘画、名人生平等,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对这样的邀请都尽量出席,在这样的场合也常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名人或者政要,是交友的好机会。
“女式吸烟装”开启的中性实用之风推动女士西装成为现代职场标配
文化活动的着装要求介于商务正装与晚装之间,相当于酒会标准,除了一定的仪式感,还可以有一点时尚感。出席白天的文化活动,男士西装的领带可以比较鲜艳。对于女士,可以选择适合日间的裙装,或者面料考究、设计别致的裤装。例如时尚版的女士黑色或者白色“吸烟装”,就很适合这样的场合。我个人偏爱中式衣服,任何场合着民族服装都不会错。
2007年我刚刚抵达英国,在递交国书之前的5月30日,我在大英博物馆与时任馆长尼尔·麦格雷戈(NeilMacGregor)联合举办了一场小型酒会,也算是临时的专题展览。即将在递交国书时作为礼物赠送给女王的复刻版《钦藏英皇全景图典》将在此先向公众展示一周。一些英国文化界人士、华界代表和外交使节出席了展览的开幕酒会。这部描绘18世纪末期英国人文风物的9卷16本图册,原是200多年前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送给乾隆皇帝寿礼中的一份。2005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清理清代皇室档案时,发现了仍用御用黄绫包裹的这套图册,完好无损。现在,这个图典的原品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5月30日在大英博物馆与时任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联合主持专题展览的开幕
我需要发表7分钟的演讲。正式的致辞和演讲有3分钟、7分钟和20分钟等几个类别,在活动日程上会有明确的标注。演讲者务必不能超时,这属于演讲礼仪的重点。按照中文每分钟120字正常讲话语速,7分钟演讲是840个字。我准备了700字的中文讲稿,为现场用英语讲时的即兴发挥留出一点空间。
这天我穿了一件藏蓝色丝绒质地的中式立领上衣,搭配黑色丝绒裤子。这套衣服是直筒版型,样式上有一点中性化的意味,而丝绒质地增添了女性的柔和感,既在款式上保持了民族特色,又在颜色上反映了英国的传统色调。这套服装不适合晚宴,却非常适合文化主题的酒会。
我在讲话中介绍了展品,说道:“这套画册是18世纪的英国为了向中国展现自己的成就,精心描绘的英国全景,作为乔治三世为清朝的乾隆皇帝挑选的590件礼物之一,1792年随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使团远涉重洋,前往中国。”其实,历史上的这次交往并不成功,从两位君主的往来书信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思维错位。我说道:“可惜当时由于沟通困难,双方误解重重。而我作为21世纪的中国使节深感幸运,我们两国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会再次相互失之交臂。”
这是适合文化活动的几个民族服装样例,这些服饰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酒会。
相比正式的公务装,酒会装供个人发挥的空间更多一些,尤其在文化活动上,不同身份的宾客在衣着上有不同的表达。在英国的一场建筑展览的开幕式上,我遇见一位中国香港女演员,她穿的是短款皮夹克上衣,内搭的衬衣很有设计感,烘托出前卫和时尚的感觉。当然,这样的装束对于公务人员来说未必合适。
女士冬天出席酒会可以穿靴子,不过参加室内活动最好选择尖头、翻毛、细高跟等款式的靴子,比日常穿的圆头平底皮靴要更精巧一些。
晚宴(19:30-23:00)
黑领结礼服(BlackTie)
收到一张着装要求为“BlackTie”的请柬时,你接受邀请就意味着将要出席一场比较正式的晚上活动,可能是晚宴或者是其他国事活动。其正式程度仅次于“WhiteTie”(白领结礼服),是日常社交中比较高级别的场合。
早年中国代表团出国访问,对请柬的着装要求不太熟悉。20世纪90年代,有一次我随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国家,团里把晚宴请柬上“BlackTie”的着装要求理解成“黑色的领带”,全团男士都根据“要求”购置了黑颜色的领带。而当晚,主办方的出席人员都穿着黑领结礼服来到宴会厅,对方的礼宾官注意到中方宾客穿的是西装。为了避免在电视新闻的镜头中出现印尼方来宾与中方宾客服饰不一致的形象,主办方决定推迟晚宴,让本国出席宴会的人员都回去将黑领结礼服换成西装。
黑领结礼服的外套是无尾礼服,与普通西装轮廓相似,但是完全不同,具体细节在本书最后一章介绍。简单讲,上衣外套(Jacket)是黑色或者藏蓝色毛料,后身不开衩,翻领材质是光滑缎面(Satin),长裤与上衣面料相同,两侧镶有缎面装饰带。衬衣是白色的,翻领,上面三粒或者四粒纽扣是黑色装饰扣,双叠袖口(法式袖口),戴袖扣。需要有腰封或者穿马甲。黑领结礼服,顾名思义需要戴黑色的领结而不是领带,左胸上的口袋里插白色丝质口袋巾。相搭配的礼服鞋须是黑色的。
如果临时出差遇到黑领结礼服晚宴的邀请,可以租用,也很方便。
有的中国男士可能并不适应英式礼服,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是穿国内比较流行的中华小立领,或者其他形式的中装。一个国际通例是,任何外事或者是国事场合,在着装要求上都会保留民族服装的选项,因此无须一定要选择西式礼服。
对女士来说,与黑领结礼服相对应的着装要求是礼服裙,可以是长至脚踝的长裙(LongDress),也可以是过膝的中长裙(CocktailDress),短裙不太合适。如果年轻人喜欢穿短裙,这种场合穿的裙子至少要有过膝的长度。关于裙子的长度,我的经验是,19:30以后的活动,女士要穿长到脚踝的裙子;18:30开始的酒会,甚至晚宴,裙长过膝即可。如果选择裤装礼服,则应该是更有设计感的上衣和同样质地的裤子,面料以丝绸、绉纱、雪纺等较为柔软的材质为宜,垂坠感要好,可以有些闪亮的装饰。如果采用普通毛料或者棉布作为晚礼服的衣料,整体感觉会逊色一些。
还有一个供参考的提示,在外交场合女士的礼服裙不宜太暴露。衣着是对人的装饰和衬托,不要成为故事本身,因此,可以选择稍微保守一些的款式。当然,年轻人的颈部很美,露出锁骨的低领窄肩裙是适合的。另外,在设计方面,一件礼服有一个亮点足矣,不需要处处炫目。
尽管黑领结礼服的名称是“BlackTie”,但是女士礼服的颜色并非一定是黑色的,只是应稍微厚重和深沉一些,以单色为佳,晚上的服装不宜采用浅淡的花色。或许因为正式外交场合以年长者居多,礼服颜色普遍比较沉闷,选择大红或者宝蓝等颜色的礼服裙,也是很养眼的。我自己在这种场合多选择中式服饰,立领上衣搭深色长裙,或者改良款的旗袍。
女士晚装礼服需要搭配细高跟鞋,带上小手袋。珍珠项链和耳环的首饰比较适合晚装,年轻人可以选择更有现代感款式的首饰。虽然晚装与日间服饰相比,可以更夸张和华丽一些,不过也并非越多越好。一副精美的耳环,再加上一条项链或者一枚胸针的呼应,就够了。如果耳环的造型很夸张,不要其他饰物亦可。年轻女士穿低领无袖长裙时可以不戴项链。
是否戴手套搭配晚礼服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选项,戴手套时,戒指可以戴在手套外面。但是,宴会进餐期间手套需要摘下来。
穿蕾丝中式立领上衣和真丝长裙出席着装要求为黑领结礼服的晚宴
白领结礼服(WhiteTie)
白领结礼服,也即燕尾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是英国男士的标准晚装。现在,随着黑领结礼服在世界范围的流行,白领结礼服用得比较少了,只会出现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是晚间最高级别的礼服,包括王室庆典、重大国事活动等。
白领结礼服外套是黑色的,单排扣,前身短后身长,后身开衩,扣子始终是敞开的,露出里面的白色低胸马甲。里面是白色翼领衬衫,戴白色领结。黑色礼服裤子两侧有装饰缎带。如果希望颜色稍有变化,那么午夜蓝是黑色之外唯一的选择。天凉时,白领结礼服外面可以套大衣,一般配白色丝巾。
《绅士得体着装手册》中有个小提示:落座时不要把“燕子尾巴”坐在身下,而是要分置于椅子两侧,或者凳子后方。
音乐指挥家也喜欢采用这样的演出服,不过他们的礼服袖子有专门的设计,让上半身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有的高档餐厅服务生穿燕尾服作为工作服,不同的是,这类工作服比正式的燕尾服简洁许多,而且系的是黑领结,以示区别。
许多亚洲国家的外交官在这样的场合会选择西式礼服,民族服装也是一个可能的选项。中国外交官在国外遇到这种场合,可以穿白领结礼服,也可以选择穿中式服装。
对女士来说,与白领结礼服相对应的着装要求是晚装礼服裙(LongGown),最基本的特点是裙长及脚踝,白领结礼服场合的女装强调的是裙子的长度(FullLength),如果裙子太短,或者选择裤子,无论多么精致都不合礼仪。与黑领结礼服相比,白领结礼服相对应的女士晚装裙更华丽和隆重一些,从外形上看似乎也更“大”一点,有些接近婚纱的样式。低胸露肩长裙是最常见的女士晚礼服,但是并非必需。对中国女士来说,这种场合穿长款旗袍也是恰当的。
女士着晚装长裙可以搭配更加精美的首饰。西式礼服可以配发冠,不过按照英国的传统礼仪,发冠适用于新娘或者已婚女性,未婚年轻女孩子不适合戴发冠。
此外,女士的晚装包应是小巧和精致的,颜色可以依据晚装的颜色来选择。如果穿的是黑色的晚装,则银色、金色等几乎任何颜色的手包都是适宜的。如果晚装有花色,那么手包就要与花色顺色了。我用得最多的晚装手包是黑色的,基本百搭。
在伦敦,较为隆重、着装要求为白领结礼服的外事场合,是女王宴请他国国家元首,或者由金融城市长代理举办的宴请外国元首的较大规模国事活动。
金融城颇多典故。英文名称是TheCityofLondon,听上去像是包括了整个伦敦。实际上,金融城指的是泰晤士河北岸、圣保罗大教堂东侧、被当地人称为“那一平方英里”(theSquareMile)的区域。中文翻译成金融城是恰当的。伦敦始建于公元43年,从历史和地理意义上讲,金融城与另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theCityofWestminster)一起,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大伦敦(theGreaterLondon)的核心发端地。
7
8
9
10
11
12
13
首饰的选择是颇具个性化的事,可以很好地体现自己的风格。原则上讲,日装佩戴首饰宜克制,少而精,晚装首饰可以相对隆重一些。这里是几个首饰的样例。珍珠项链和耳环,如图6、7,是最常用的首饰,日装可以搭配中等或者小粒珍珠首饰,晚装可以搭配大粒珍珠首饰,镶钻珍珠只适用于晚上的场合,如图9。中式旗袍特别重视颈部的修饰,盘扣和镶边的色彩已经很饱满,我会选择只戴耳环或者耳坠,不戴项链。图2、4、10、12搭旗袍也是恰当的。低领无袖晚装长裙可以搭配稍夸张一些的耳坠,不一定需要戴项链。
图1是典型“毛衣链”,除了搭毛衣,也可以用在圆领真丝衬衣上,搭配相同材质耳环,适用于公务活动或者早餐、午餐。女士穿西服容易显得单调,在内搭上戴一个长链能增色不少。图3、8、13这类装饰性项链适用于观看戏剧等文化活动。图5、11的戒指适用于晚装,应与耳环相呼应。
金融城不受伦敦市政府管辖,有独立的政府、议政厅、议事厅和自己的市长、法庭、警察。市长是金融城的最高管理者,全称为“最尊贵的伦敦市长大人”(theRightHonorableLordMayorofLondon),这是个荣誉性职务,每年通过选举产生,任期一年。2019年11月当选的威廉·拉塞尔(WilliamRussell)已经是第692任市长。
金融城市长的责任是代表政府向世界宣传英国的金融服务,接待来访的各国重要宾客。2007年6月我上任后不久,就接到一份金融城市长的晚宴邀请函,我和先生郝时远一起参加。晚宴在金融城市政厅举行,这座古老建筑的主体部分兴建于公元15世纪,数百年间几度失火,又几度修复,今天所呈现的雄伟外观基本上是18世纪以后保留下来的样貌。宴会厅是市政厅的主要构成之一,可以同时容纳300~500人。这个长约50米、宽约15米、高约27米的巨大空间,有着典型的巴洛克装饰风格。大厅两侧矗立着一些历史名人的大理石碑雕,包括纳尔逊海军元帅、威灵顿公爵和皮特、丘吉尔等政治家,四壁的罗马式大窗户上镶嵌着历任市长的名字。
晚宴的着装要求是白领结礼服或者民族服装。老郝穿的是他那套经典的黑色中华小立领,非常适合当晚的环境。我选择了一件中式偏襟的紫红色丝绒短上衣,配一条黑色中长裙。这套衣裙看上去还算优雅,但是,进入这个金碧辉煌的欧式古典宴会厅,就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尤其在人多的场合,空气沉闷,大部分女士都采用了露肩的丝质长裙,我的丝绒材质长袖高领上衣显得有些厚重,裙子长度未及脚踝,庄重感不够。我还穿了一双在东南亚晚宴比较适合的平跟凉拖,以至于从酒会向宴会厅转场下台阶时,总担心鞋子会掉。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礼仪服饰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各自的历史、气候和民族性格都有关系。相比英国,澳大利亚的外交礼仪和着装要求随意得多,我在堪培拉任中国大使的几年间很少用到晚礼服,而到了英国,标准随之改变。第一次出席这样的场合显然把握得不够准确。
我的前任查培新大使已经在两个月之前离开伦敦,经过一段没有中国大使的空档期,人们对新大使的初次亮相也有所好奇和期待。于是,我们刚一进入大厅便有几位使节迎上来。不过他们都以为老郝是新上任的中国大使,将他团团围住。
老郝用英语支应着,向他们递上名片,不断地解释着:“I'mProfessorHao.”(我是郝教授。)然后指着站在身后的我,说:“Mrs.Ambassadoristhere.”(大使女士在那边。)
不过在英语里,“Mrs.Ambassador”既可以指女大使,也可以指大使夫人,老郝的用意是前者,但是显然被理解成了后者。所以,使节们仍然围着他询长问短。
我站在后面,插不上话,无可奈何地看着老郝的汗水顺着后脖子往下淌。终于,有位大使意识到似乎有点儿不对劲,钻出人群来到我的面前,恍然大悟地升着调儿说:“You'retheChineseAmbassador!”(原来您是中国大使!)我回答说:“Yes.IamtheChineseAmbassador.He'smyhusband.”(是的,我是中国大使。他是我的丈夫。)
这位大使回头看看我先生的窘况,也忍俊不禁:“He'ssuchaniceman.”(他真是个好脾气的人。)
我说:“He'snowbeingbombarded.”(他正在忍受一场“轰炸”。)
这时,大家渐渐回过神儿,向我围了过来。我和他们交谈着,用余光看到老郝站在那里擦汗,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其实,我在三任驻外大使期间,只要与先生同时露面,类似的情况总是难免会出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容易秉持传统观念,对女大使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说到大使,总认为应该是男士。我与老郝被错认的情况经常发生。
作为女性,服饰的选择需要考虑身份。如果属于职业人士,除了要符合请柬上注明的着装要求,在服装的款式上还可以更加利落,凸显干练的职业风貌。如果女士不是以职业身份出现,而是作为夫人出席活动,那么礼服的款式和颜色可以更为时尚、亮丽,体现女性的柔美。
我选择服饰秉持的原则是: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居中就好,恰当比华丽更重要。形式为内容服务,当你的服饰和形象符合环境,体现出对主人和其他宾客的尊重,让别人感觉舒服,就会让自己也感觉舒服。作为外国人,在出席外交场合时,穿着标准可以略高于平均水平。这不是为了比别人更漂亮、更突出,而是显示作为客人的礼貌和对驻在国礼仪的尊重。
另外,需要申明的是,这本书中介绍的礼仪、服饰规则聚焦于英国,不仅因为这是我所学习和了解到的,也因其代表着当今世界通行的外交礼仪和服饰的标准。诚然,在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各自的独特习俗,在礼仪和服饰的要求方面,有的十分严谨,有的略为随意,有的更偏重民族风情。
每个国家的服饰规则都基于其传统和历史文化,某种意义上,也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性格。比如在法国,人们追求简洁优雅的调性,女孩从小被教育遵循“黑白灰”三种颜色的标准,这样穿永远不会出错。而西班牙国民性格比较热情奔放,女孩子从小就偏爱明艳大胆的色彩。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僵化刻板的教条也在不断被冲击和淘汰,能够承袭、演变至今的礼仪规则,大多与当代生活相适应,得到社会基本共识的支撑和人们的共同遵循。
穿西式晚礼服搭黑色手套出席着装要求为白领结礼服的晚宴
这是出席“黑领结礼服”晚宴的几个女装样例。女士最好选择长裙而不是裤装,可以是拆分的两件套,如图1,也可以是连衣长裙或者旗袍。晚装质地最好是丝绸或者织锦缎,如图2的重磅真丝改良旗袍、图3的织锦缎传统旗袍。
这是出席“白领结礼服”晚宴的几个女装样例,这种场合着装的要求最为隆重,女士裙长须及脚踝,应是连衣长裙,如图2。可以选择民族服装,如图1的传统旗袍,或者图3、4的改良旗袍,天凉时搭披肩也是必要和适宜的。
胸针:无言的个性表达
对于我这个年纪的普通中国女性来说,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在国内市场上见到胸针,在涉外友谊商店橱窗里能看到样式更加精美、有着景泰蓝和珍珠装饰的胸针。进入21世纪的中国,市场极大丰富,各色胸针琳琅满目,选择空间很大。
不过,也正是因为胸针的装饰感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胸针,乃至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从花色类型到佩戴方式、佩戴场合的选择,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对我而言,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最初,我的胸针款式是“入门级”的,主要是那种金属铸造的,例如有长城或者花束图案,谈不上有什么个性。我很喜欢全国妇联主任顾秀莲赠送的有着“女”字图案的水晶胸针,经常佩戴。随着对胸针需求的增加,也因为有机会见到国内外市场上款式多样的胸针,不禁常有挑花眼的感觉。
女儿提醒我,选择胸针宜专和精,不宜多而杂,否则难以形成个人风格。我想了想,自己喜欢小动物,决定将胸针选择限定于动物。于是,我陆续添置了豹子、小狗、天鹅、马头琴、蜜蜂、瓢虫、蜻蜓等图案的胸针。记得在毕加索博物馆的礼品店里见到一枚和平鸽胸针,是按照他1952年为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所作的简笔画造型制作的,当时因为价格太贵,擦肩而过,后来每每想起都有些遗憾。
从感受上讲,因为自己确实喜欢这些小动物胸针,可以久戴。有时能遇到胸针和衣服上的图案相呼应,效果会意外地好。例如我在上海定制过一件有着手绘花草图案的中式长款丝质上衣,店里还恰好有相同色调的丝质蜻蜓胸针,搭配起来蜻蜓与花草遥相呼应,非常动人。有了明确的目标,遇到其他款式无论多么打动我、多么物美价廉,也不予考虑了。另外,除了选定图案类别,颜色依然是考虑因素之一,比如,金色、银色的胸针可以各有一枚,搭配相应的服饰就够了;蓝色、绿色的胸针也需要有,便于搭配相应的服装。
有一年过生日,老郝送我一枚玫瑰花胸针,增添了新的类别,由此我开始增加植物花草图案的胸针。直到现在,我的胸针也限于这些类型。秋天,我常在西服外套上佩戴一枚在希腊买的金色树叶胸针,内搭姜黄色丝绸衬衣,走在清华园两侧满是金色银杏的南北主路上,显得格外和谐。
胸针的款式最忌雷同。我的做法是尽量避开“大牌”和流行款式。有一次去俄罗斯出差,在酒店门口的二手市场上淘到过几枚苏联时代的胸针,粗粗笨笨,倒也可爱别致。我偏爱较为抽象的图案,韩国生产的这类胸针花样特别多,简洁粗犷,很适合公务环境。
胸针的佩戴方式并无一定之规,完全取决于个人习惯。我倾向于戴胸针时就不戴项链了,这两个装饰只选其一,尤其是日装,否则会有点过度装饰的感觉。我观察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常常同时佩戴项链和胸针,但是也有明显区别,当其中一个比较大和显得突出时,另外一个就会小一些,不那么突出,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例如,如果她戴的是珍珠项链,胸针上也会有珍珠装饰。英国王室的年轻女性很少同时佩戴胸针和项链,往往只戴一种。
戴胸针的同时可以佩戴耳环,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呼应。最妥当的搭配是用珍珠耳环搭配有珍珠的胸针,用水晶或者钻石耳环搭配有闪亮装饰的胸针。颜色最好是一致的,但是撞色甚至样式上各具特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胸针的“常规戴法”是别在左侧胸前,肩膀以下10厘米处。可以根据服装款式和胸针造型的不同做出调整,比如可以别在外套翻领上,或者别在深V礼服的胸口正中。穿旗袍时可以在高领部位的中间别一枚圆形胸针。如果格外追求别出心裁,甚至可以尝试将胸针别在帽子上,或者礼服的腰间。把胸针戴在右侧胸前也没有什么错,我习惯佩戴在左肩,感觉更方便一些。
胸针与衣服的最佳搭配是“试”出来的,我往往会拿出两三种胸针,逐一摆上去比对效果。基本原则是胸针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辨识度,但是不能太抢眼。我有一枚白色的水晶胸针,佩戴在任何衣服上都很夺目,让人第一眼就会不由自主地看向它,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很少用到这枚胸针。另有一枚黑白相间的胸针,模样就低调得多,搭配黑色衣服、白色衣服都浓淡相宜。照理说黑白花色的衣服是不好搭配胸针的,自身花色已经有点“乱”,而这枚胸针佩戴上去,也显得恰到好处。
有时胸针的作用不仅在于外观上的装饰,更是为了形成视觉上的平衡。我有一件中式的中长款外套,版型偏中性,质地是重磅真丝,穿上这件外套如果一点其他装饰都没有,会显得有点生硬。但是,这件衣服面料柔软,不适合用金属胸针,一是丝质衣服承受不了金属胸针的“坠”感,二是金属质地与丝质面料很不协调。这时,一枚棕色绢花胸针就派上了用场,尽管它佩戴在这件外套上不显山不露水,没有什么辨识度,但是近处看还是能增添女性柔和感的。
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Albright)喜欢佩戴大且醒目的胸针,不过往往也不会同时佩戴项链。2009年9月她出了一本书,叫作《读我的胸针:一位外交官珠宝盒里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利用胸针的不同造型所表达的态度和达到的效果,例如,“外国政要如果看见我的外套上别的是金光闪闪的太阳,自然要比看见来势汹汹的大黄蜂要高兴点儿”。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观点:“胸针天生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优雅也罢,平凡也罢,它们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我们是怎样的人,以及希望怎样被人看待。”
我自己不倾向于选择太过政治化的符号,不会采用过于浮夸的样式,但是,我在外交场合佩戴胸针时也要考虑环境,力求表达友好的含义。例如我有一枚绿色的火烈鸟胸针,出访土耳其时就佩戴了它,因为绿色是他们国旗上的颜色。出访伦敦时,我会佩戴一枚英国的复古胸针,交谈中对方往往能从这枚胸针中读到他们熟悉的信息,从而活跃气氛,打开话题空间。作为外交官,我希望更多地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传递中国人关于友谊与和平的信息。
这里是几个胸针样例,多用于日装,基本原则是与服装颜色相协调,米色衣服适合棕色基调的胸针,如图6,白色衣服可以佩戴黑色胸针,如图10,黑衣服可以佩戴图中任何胸针。胸针可以与上衣的内搭颜色一致,例如,穿一套有白色细条纹的灰色西装、搭白色真丝衬衣时,在西装上佩戴一枚白色珍珠胸花,如图2。
或者,穿一套藏蓝色西装,内搭姜黄色真丝衬衣,西装上佩戴一枚金色树叶形胸针,如图7。花色上衣就不一定需要胸针装饰了。图1、8适用于有红色元素的服装。晚装旗袍如果盘扣不突出,可以考虑在立领正中戴一枚醒目的圆形胸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