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英家庭医生团队上门为家庭病床病人诊疗
推行家庭医生服务两年多以后,真正感觉“家庭医生”火起来,却是因为一则“我国超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的新闻,这让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华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胡悒萍有些感慨。
从试水摸索到正式成军,该中心一度全面铺开签约,又回到了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2017年9月开始,该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呈现井喷态势,“一下子所有的医生都发动起来了”。
“我们没有承诺太多,只是说找一个医生做朋友,这个真的可以有。”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得以了解家庭医生,并享受相应的服务。
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了十余名家庭医生和签约服务的居民发现,家庭医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一纸签约了事,除了基本服务项目外,更多的个性化服务还在积极的探索中。
文/图记者李妹妍
在家就能把病看
“老人家,您今天气色很好啊!”12月30日上午,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华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梁德英和护士马凤梅带着医疗包,步行10分钟来到李翼忠老人家里。热情打过招呼后,梁德英麻利地戴上听诊器,为老人进行日常的身体检查,马凤梅则为老人轻轻拍打手部腿部经络,减少因久坐引起的身体不适。
去年3月,温阿姨在华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时,得知签约家庭医生可以上门就诊,立刻敦促他签约了梁德英的家庭医生团队。
家庭医生团队的家庭建床服务为老两口看病提供了许多便利,“梁医生每次都带着常用的诊疗用具,有什么不舒服跟她说立刻就帮忙解决了,有时候需要开点什么药,她就安排钟点工过去社区医院那边取,完全不用我操心。马护士特别细心,会陪我们聊天,教做健康操。”
在家就能把病看,李翼忠老人并不是唯一的幸运儿。梁德英告诉记者,目前她的家庭医生团队由专业的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目前签约了8张家庭病床,还有一些提出签约要求的正在评估,“一般病人没太大问题的,我们会建议满三个月后撤床,但他们都摇头说不要,你们继续每个星期来看看我。”
在广州,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家庭医生的服务。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仅在华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像梁德英这样的家庭医生团队就有33个。
“中心针对不同人群,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并分类管理。”胡悒萍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有健康人群家庭医生团队17个,高危人群家庭医生团队2个,疾病人群家庭医生团队8个,重点人群家庭医生团队6个,“除中心主任、副主任、家庭医生宣传员等7个人之外,全部人员都进入了家庭医生团队,占比94%。”
多了一个健康管家
去年11月,一位周姓老人敲开胡悒萍办公室的门,特地要求表扬她的家庭医生刘杰。
原来,这个老人患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服用50毫克的拜糖苹,但这种药每片的剂量是100毫克,每次服药前要用手掰开。
“我看到她的手指因为长期的风湿病已经变形,药片很小,她每次掰药肯定不方便,”刘杰告诉记者,她当时想着老人家切药不便,就在网上买了一个切药器送给她,“她当时有点愣住了,后来不停地对我说谢谢,因为又来了门诊病人,我就坐到电脑前面笑着对她摆手说不用谢,您慢点回家吧,没想到她对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后来还特地手写了一封感谢信。”
作为承担首批试点签约的家庭医生,刘杰和200多慢性病患者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随手做的一件小事让病人触动这么深,“签约后和病人更像朋友一样相处。”
在一楼门诊处,74岁的寿康老人一大早就过来挂了刘杰的号。他要开一些降血压的药,还要跟刘杰请教一下心中的疑惑:“美国出了一个新的高血压标准,中国统一执行什么标准?我现在应该按哪个标准控制血压?”
在这些病人眼里,刘杰是他们的健康“守门人”,遇到问题都愿意先听听她的建议,甚至有病人每次旅游前,都必须来找刘杰听听心脏、量量血压才放心出门。
而在刘杰看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人群出现“井喷”的当下,家庭医生不仅要给慢病人群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还要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干预服务,如高血压、糖尿病者的健康教育、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等。
“签约服务对我而言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从原来只管‘病’到现在管‘人’。”刘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