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的朱泾镇是一座千年古镇,据史志记载,曾经出土过唐会昌元年(841)、唐咸通十年(869)的碑刻,但是直到近千年以后的清代嘉庆年间,朱泾镇才有了第一部镇志,也就是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由朱栋编撰而成的《朱泾志》。
朱栋(1746—1808年以后),字木东,一字二垞(或作二坨),小字澜荪,号二垞居士,别署破烂布衣,居所名蜨巢,斋室名十三砚斋,清代江苏省松江府金山县干巷镇(今属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人。年三十二徙居青浦章练塘,晚岁行医,寓莲花寺。有《朱泾志》、《干巷志》、《二垞诗稿》、《二垞词稿》、《湖山到处吟》、《二白词》、《砚小史》、《读书求甚解》、《唐宋碑跋》等著作。朱熹二十二世孙,官州同知,光绪《金山县志》卷二十一有传。(参见《清人诗集叙录》、《全清词抄》、《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等)
至于朱栋的诗集《二垞诗稿》,虽然朱栋在世时已经刊刻出版,但流布有限,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普通读者已经是难以一睹真容了。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收入了《二垞诗稿》,从此诗人名扬天下,再无佚书之虞。
《清代诗文集汇编》是一部清代诗文总集,作为国家清史工程最大型的文献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主持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独家影印出版,全书收录清代诗文集4000余种,精装800巨册,篇幅约计4亿字,很多善本、稿本、孤本都是首次影印面世,堪称迄今规模最大的有清一代诗文著述的合集,填补了学术界此前尚无清代断代诗文总集整理出版的空白。
这部诗文总集的出现是令人兴奋的,恐怕是所有文史研究者、爱好者都关心瞩目的资料,兼之网络上已有详细书目,普通读者也能方便地从中检索出向往已久的资料,朱栋的《二垞诗稿四卷二垞词稿一卷》就影印刊载在第四一六册之中。
在今天来说,诗写得好才叫诗人,但在古时,诗人并不是一种职业或者特长,而是读书人的自传、生活的一个侧面,诗在读书人来说,其实是日记的一种形式,记事、记情、记感悟。北宋司马光的《瞑目》说: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我们今天读古代金山人的诗,不仅可以了解金山的传统文化,也能切实地感受到,金山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有过怎样的所思所想,有过怎样的悲欢离合,我们从他们的诗里面,都能读到。
传统诗集可以说是诗人一生情感的结晶,从中我们既可以体会到诗歌的美丽,也对研究诗人大有裨益。比如说前文提到的朱栋卒年的问题,所有文献都没有记载,但在统计《二垞诗稿》纪年诗以后,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诗集中最后一首诗是作于嘉庆十三年(1808,岁次戊辰)的《戊辰二月之望,闻正庵彭署侯卒于省》,所以朱栋的卒年,当在1808年之后。
《清代诗文集汇编》中的金山人诗文集,当然不止《二垞诗稿》一种,不过大多是名垂青史的高官、名家,而朱栋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少有的“普通人”了,他的著作能够得以跻身后世的国家级文化工程,甚至有望正史留名,是值得后人为其庆幸的,因为文字不灭,精神庶几可以不死。
民国时,江南名士高燮(号吹万)作《乡土杂咏七十首》歌颂金山历史文化,其中一首专为朱栋而作:“考献征文学有真,湖山到处着吟身。一坯谁识先生墓,为表遗阡式后人。”其下自注:“朱二垞先生墓在干巷,……余题阡石立其墓。”重树墓碑,作诗纪念,可见高燮对朱栋的敬仰。
姚光搜集朱栋遗文,编纂成集,且为作《重辑<朱二坨先生文存>跋》一文,钩沉轶事,钦佩赞美:“吾邑朱二垞先生为人嵚崎磊落,而亦忠信诚笃,古之君子也。……盖先生非第诗人而实良史也,论者谓其翰苑之选,……秉诗人敬恭桑梓之义,致其力于乡邦文献,使有显于世。其孤怀卓识,足以昭垂百世,岂成就于一时者可比伦哉。……先生行诣,邑志所载略而不详,……余生也晚,与先生心契乎百年之上,际兹时会,更感天地之苍茫,不胜望古遥集之思矣。”崇敬赞扬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