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酒店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体会到,这虽然是个颇为传统的行业,却时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裂变。
在不一样的土壤中,酒店便能开出不一样的花。从意大利到日本,这个名为“分散式酒店”的“花朵”,正在播撒种子,寻找土壤。
分散式酒店,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意大利语中叫做AlbergiDiffus。前台、客房、餐厅等散落在乡间小镇的角角落落,住户不再仅仅是游客,而作为当地居民成为了社区文化的一个部分。这一种发展模式,是为了拯救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小村在居民搬到城市居住后留下的空置房屋而创立的。
意大利乡间分布着数不清的小镇,得益于严格的文物保护,这些小镇不但保留了几百年的建筑和房屋,也保留着许多当地的传统元素。然而,意大利同样面临城市化发展,人口从乡村流出的问题。即使有历史与传统,没有人的村落,也像失去灵魂的躯体,徒有美丽外表。
这种形式,比起酒店入驻,无疑更适合意大利。
连锁酒店追求全球化与标准化的复制,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于成本与效率,而分散式酒店追求本地化与差异化,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于本土化与社区化,一方面让游客融入本土文化,有生活感,另一方面,还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吸引人口留在本地。
住客们洗澡吃饭需走街串巷,在逛街玩乐中找到自己的目的地,与目的地融入,无异于一场快乐的寻宝活动。
从欧洲到亚洲,“分散式酒店”都找到了合适的土壤,产生的结果,有些相似,又不尽相同。
从已有的分散式酒店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经营者选地的心思。这一种酒店经营类型,并不是花钱盖楼就能等客来,而是要把酒店当做一个社区去经营,展现的不仅仅是客房,更是属地文化。
特色鲜明的“社区”
这里所说的“社区”,并不是我们居住意义上的,而是指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征与传统的聚集地,可能是村落、几条街道圈出的文化区域等。
在这样的社区中,本身就有成为目的地的可能。比如前文提到的意大利的村落,就保留着许多当地的传统元素,如美食,葡萄酒,手工艺等,而日本的井波町,便是因手工雕刻而闻名。
这些曾蒙尘的传统,被一一擦亮,成为了招牌。
“真”与“慢”
分散式酒店与城市酒店是有时差的。体验分散式酒店的住客,大多是冲着来一次“真正的生活”,像电影《美食、祈祷和爱》中的女主那样,找寻无所事事的甜蜜。
▲
电影《美食·祈祷·爱》
讲故事的手艺人
有住有玩,更重要的是有体验。在一个社区里,要有这样的本地手艺人,做一日之师。他们可以是本地小餐馆的老板、农庄的主人、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人等……每个人都可以清楚的告诉游客任何隐藏的美食、小店、当地特色产品、音乐、娱乐活动。你可以把他们当做是这家分散式酒店的工作人员,只是,他们不提供服务,而是讲故事,带着你去体验。
在日本的井波町,有的客人甚至辞职留下,在小镇成为手艺人的弟子。这可能,就是故事与传统的魅力。
从意大利到日本,这一阵分散式酒店的风潮,是否会在中国停留?
杭州的法云安缦酒店,似乎勉强可以算得上分散式酒店的雏形。酒店财大气粗地将整个灵隐寺边上的村子买下,民居被改建成了客房、餐厅、前台……进到这个村落中,似乎便与红尘喧嚣区隔开来,偶遇踽踽而行的僧侣,只觉云深不知处。
而这个村落,终究是只有一家酒店包场,特色鲜明、慢生活都有了,没有说故事的人,便就有了冷清与距离感。
莫干山的民宿群,有了慢生活与说故事的人,不少工作人员都是当地人,他们能烧一桌本地菜,也能讲一讲当地故事,因而,莫干山的住宿,是有情怀与温度的。
然而不同的民宿或酒店,有着不同的主题,在莫干山上,挖掘着不同的特色,甚至只是冲着一波浪潮来掘金。游客只来一次,是难以窥得山中文化全貌的。
在中国,我们不难找到满足分散式酒店需求一两点的酒店,但要找到完全符合的,却几乎没有。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合适的土壤。
被不断提起的特色小镇,足以被当成特色鲜明的“社区”,留住原貌与讲故事的人,这里可以既是目的地又是分散式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