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正在迎来最密集的交接潮。
改革开放至今46年,新中国的“创一代”,基本都到了退休年纪,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创始人。
亿欧智库曾对「2016年中国制造业民企百强」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当时的平均年龄为58岁。(约80%出生于五六十年代)。
现在8年过去,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来到64岁,考虑到很多民企老板“超长待机”,有可能干到70岁才退,按此推算,现在起到未来十年,都是交接高峰。
交接班经常会让企业陷入动荡。
中国民企中有85%是家族企业,意味着,企业权杖会传到家族二代手里。
60%。
这种现象也被成为“二代魔咒”。
1
中国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其中又以温州和泉州最为典型。
一个走出了“温州模式”,一个创造了“晋江经验”。
除了敢为人先,这两个地方还有一个共同点:鞋服企业扎堆。
2023年,泉州GDP1.2万亿,离不开9个千亿产业集群的强势贡献,其中纺织服装和鞋业都是“千亿级”。
温州鞋业总产值2023年达870亿,2024年有望成为继电器之后,温州第二大千亿产业集群。
但更多的,则是陷入漫长的转型阵痛。
拿温州几家龙头鞋服企业来说:
1、奥康。
2012年上市,最近几年营收一直徘徊在30亿上下,不增收也不增利,2022年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大约亏了3.7亿元,2023年继续亏损态势。
因为年报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奥康去年3月“ST”至今。
6月11日,ST奥康实控人王振滔被上交所公开谴责,原因是,王振滔及关联方违规占用公司资金,2021年至2022年期间,累计占用约2.6亿元。
换句话说,主业赚钱能力仍然承压。
其实控人周成建,一度成为大陆服饰行业首富,资产超200亿元。
2
以上几家企业都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创始人目前都在60岁左右。
这些“继二代”上位,都试图解决休闲鞋服品牌面临共性难题:
年轻化、电商化。
奥康知道传统皮鞋已被时代抛弃,提出了“更舒适的男士皮鞋”作为品牌战略定位,研发运动皮鞋等;
与此同时,这些公司在“二代”主导下发力线上渠道,但收效甚微。
“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年轻人消费习惯巨变,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与时俱进的应对举措滞后。”
狗蛋说,不是二代不够努力,企业有生命周期,经济有时代周期,“二代魔咒”更像是:
周期魔咒。
大多数中国“创一代”的成功,都得益于时代的独特性,“继二代”没了父辈的市场红利、政策红利,又拿着比创业剧本更难的守业剧本,就很难跳出周期。
按照我国经济学家陈佳贵的说法,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
衰退之后是蜕变期,在这个阶段,企业要么衰亡,要么重获新生。
会走上哪条路,取决于变革转型的效用。
3
过去深陷经验主义陷阱,偏爱面子工程,脱离一线经营跑去“混圈子”。
这些企业曾经都很懂得造势。
到了网络电商时代,造势能力没迭代,再加上产品定位不清晰,旧经验变成了新包袱。
除了周期难逃的客观原因之外,有一个鞋服行业的前辈跟狗蛋说:
“二代”不懂品牌,不懂得让触达用户,将是鞋服企业最大的掣肘。
在他看来,“创一代”有完整的从底层爬上来的经历,知道不同阶层用户的痛点。而消费者的痛点,就是塑造品牌的出发点。
“二代”生在罗马,很难共情“罗马”以外的人,他们的品牌主力用户恰恰都不在“罗马”。
当然,也不是所有二代都不食人间烟火。
跳出鞋服圈,食品赛道的好利来、毛巾龙头洁丽雅,这些企业的二代,都在试图融入用户,走了一条相似的路: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利用个人ip绑定自家品牌,最终影响用户心智。
包括鞋服圈的特步二代,也是如此。
为了理解不同平台的生态,他就自己下沉当项目经理或者店铺小二,直接对接抖音、天猫的合作业务。
为了跟上潮流,周成建还学了不少“互联网黑话”。
出山复卷的周老板还立了一个小目标:三年重回百亿营收。
狗蛋开玩笑说,按照现在年轻人的说法,周成建今年59岁,正是拼一把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