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天气逐渐转凉,身边的一切似乎悄悄发生着变化,枫树叶开始变换它的色彩,橘子缓缓褪下绿装,露出星星点点的橙色,草地一眼望去不再是碧绿碧绿,似乎披上了一层枯黄色的雾纱......满眼所及,都在为秋日的来临做足了准备。然而此刻,中一班的孩子们却无暇顾及周围美丽的景色,他们被微观世界吸引,三五成堆,蹲下身子,观察着彩砖缝中忙忙碌碌的小蚂蚁。
忙碌的小蚂蚁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大家蹲下来猜测小蚂蚁匆匆忙忙地干什么去呢?会不会是去找食物?为什么小蚂蚁不吃树叶?为什么小蚂蚁不吃香樟树果子?围绕着“小蚂蚁吃什么”的话题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小小的蚂蚁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一类昆虫,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却很少有机会仔细地观察它们,深入地探究它们,这不失为一次走进蚂蚁世界的好机会,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和蚂蚁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我们带着放大镜,拿着小镊子,愉快地宣布:“嗨,小蚂蚁,你好,我们来了。”
看着孩子们紧皱的小眉毛,我却非常开心,有了问题,孩子们才会由探索的欲望,我支持孩子们要做实验的决定,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实验材料,从解开蚂蚁食谱的奥秘开始,逐步打开蚂蚁世界的大门。
二、活动目标:
1.对“蚂蚁”的话题感兴趣,主动参与“蚂蚁”探索活动,并能用基本完整的用语言讲述在活动中的发现。
2.通过纸质调查表、翻阅图书、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有关于蚂蚁身体构造、等级分工、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
3.对蚂蚁洞穴进行观察与比较,了解蚂蚁洞穴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4.与同伴分工合作,尝试用不同形状的木块积木搭建蚂蚁迷宫。
5.能根据搭建失败的活动提出问题,总结经验,为成功搭建蚂蚁迷宫出谋划策。
三、《你好,小蚂蚁》项目活动资源利用规划表
你好,小蚂蚁项目活动中资源利用规划表
核心资源描述
(类别、基本特征、适用范围等)
核心事件
经历的活动
核心经验
辅助资源
工具、材料
其他资源(家长等)
初遇小蚂蚁
缘起:不吃树叶的小蚂蚁
讨论:小蚂蚁吃什么?
调查:小蚂蚁的食物
实验:小蚂蚁的食谱
绘画:可爱的小蚂蚁
1.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调查结果
2.对探索蚂蚁的活动感兴趣,经常问与蚂蚁有关的问题
3.能通过调查表、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有关于蚂蚁食物的信息
4.能用图画或者其他符号记录调查结果
放大镜
电脑
勾线笔、记录本能记录材料
调查表
面包、米饭、蔬菜、肉类等做实验的材料
家长:配合幼儿完成调查表,了解蚂蚁的食物
蚂蚁小百科
实践:寻找小蚂蚁
讨论:小蚂蚁住哪儿
知识:小蚂蚁的家
区域:蚂蚁工坊
知识:庞大的蚂蚁王国
1.愿意与他人谈论蚂蚁住在哪儿的话题
2.能根据蚂蚁绘本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蚂蚁王国的基本知识,如蚂蚁等级、蚂蚁窝构造等
3.对蚂蚁的行动轨迹进行观察,提出“蚂蚁的家在哪儿”的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4.通过亲自饲养、绘本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蚂蚁等级制度
蚂蚁绘本
蚂蚁王国视频
小区:寻找小区里的蚂蚁窝
蚂蚁迷宫
实践:搭建前的准备
实践:蚂蚁通道宽窄辩论赛
讨论:高高矮矮学问大
实践:合作力量大
知识:分工与合作
实践:蚂蚁迷宫成功啦
延伸:我设计的蚂蚁迷宫
1.能在户外搭建场地连续搭建蚂蚁迷宫半个小时左右
2.能按自己的想法搭建蚂蚁迷宫
3.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合作搭建蚂蚁迷宫的活动
4.在搭建蚂蚁迷宫的活动中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大型木块积木
蚂蚁窝结构图若干
无
四、课程故事:(含每一篇的识别与回应)
蚂蚁吃什么
孩子们对蚂蚁的食谱非常感兴趣,所以前一天孩子们就已经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前期调查,简单了解到蚂蚁是一种杂食性的昆虫,比较爱吃甜味的的食物,但是素类食物和肉类食物也是吃的。那么我们幼儿园里的蚂蚁会爱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据今天的食谱收集到了木耳、鸡肉、青椒、面包、苹果物种食物,包含了水果、肉类、素类、甜味食物,孩子们的实验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案例中孩子们通过和家长一起上网查询资料,自己做实验观察是研究结果都是收集信息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调查与实验,让孩子们知道了我们幼儿园里的蚂蚁在五种食物共同出现的时候,最爱爱吃肉类和面包、水果等带有甜味的食物。
教室里的小蚂蚁
一位不速之客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大家纷纷加入寻找蚂蚁的行列中去,“小蚂蚁为什么要到教室里来呢?”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又一次开展了讨论,孩子们猜测蚂蚁来到班级的原因可能是寻找食物,但是因为看到墙壁上也由蚂蚁,大家便开始质疑这个猜测,墙壁上没有食物,那小蚂蚁爬上去是干什么呢?看到了墙壁上的窗户,孩子们认为可能是小蚂蚁找到食物后准备回家,可是迷路了,找不到家,于是话题的中心转移到了“小蚂蚁家在哪儿”上来。
小蚂蚁的家
(一)家在哪儿
(二)内部结构
“小蚂蚁真的住在地洞里啊。”“那个圆圆的是什么?”“蚂蚁的蛋吗?”“蚂蚁又不会下蛋。”“这是蚂蚁宝宝吗?”“那只蚂蚁为什么这么大?”孩子们一边看书一边叽叽喳喳地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呢?”我问孩子们。“蚂蚁的家有很多路。”“蚂蚁的家里有很多大的泥洞。”“那是什么呢?”我问,“放食物的。”“都是放食物的吗?”我继续问。“不是的,这是蚁后的房间。”小楷说。“哇,你真厉害,知道蚁后。”我表扬了小楷,“你们知道蚁后有什么本领吗?”“蚁后是生小蚂蚁的。”曼妮说。“看来大家对小蚂蚁的调查都很仔细哦。”我对孩子们竖了竖大拇指。“有放食物的仓库,有蚁后的房间,还有泥洞是干什么的呢?”“这是蚂蚁宝宝的房间。”小妍指着堆满蚂蚁卵的泥洞说。“这是搬运食物的蚂蚁房间。”正正说。“对,负责搬运食物的蚂蚁叫做工蚁,他们每天都在工作。”“还有的蚂蚁会攻击敌人,这是兵蚁。”正正继续说。“哇,你好厉害,是的,蚂蚁有不同的等级分工,每一种蚂蚁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家里的房间也是这样,每一个房间都有不一样的作用哦。”
家长资源、图书资源的利用让我们对小蚂蚁“家”的探索更加深入,孩子们从立体书上清晰地观察到蚂蚁窝中丛横交错的通道和作用各不相同的“房间”,根据图书的图文展示,孩子们对蚂蚁窝的内部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还看到了蚂蚁的分工,正因为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收集图书,制作图书,让孩子们对蚂蚁的认知更全面,也更深入,知道了很多我们没有涉及到知识。
孩子们对小蚂蚁的“家”兴趣不减,单纯地从书上获取知识似乎并没有达成孩子们的预期,这可怎么办?“如果我们把蚂蚁的家搬到班级里就好了”孩子们的童言稚语我没有忽略,我想也许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于是,在新的一周孩子们发现了班级里多了一个物件,蚂蚁的家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班级。
蚂蚁工坊趣事一二
趣事一:蚂蚁死了
趣事二:蓝色通道
蚂蚁工坊来到班级之后成为了孩子们的宝贝疙瘩,不时地跑过去看一看,蚂蚁有没有好好进食,是不是该喂水了,食物残渣有没有定期清理,为了小蚂蚁的健康成长,孩子们都用足了心思,这两则案例就是孩子们在照顾蚂蚁时发生的趣事。孩子们看到一动不动的蚂蚁产生了疑问,蚂蚁是不是死了,为什么都挤在一起呢?一番讨论后,孩子们建议咨询老板,通过采访的方式收集到了蚂蚁为什么不动的信息。
搭建场地辩论赛
看到孩子们陷入了僵局,我问:“咱们幼儿园里有没有什么材料可以利用?”“哦,泥巴地啊,我们用铲子挖下去。”小翀建议说。“那要挖多大的洞洞啊,我们钻进去身上都脏了。”正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就再搭建场吧。”小翀又想到了好办法,“搭建场砖头地怎么挖洞啊?”袁来问。“我们用积木搭一个通道不就行了。”小翀小手一摊,回答说。“不行不行,怎么搭?”其他孩子们一脸疑惑,我鼓励小翀到搭建场示范一下,大家来到搭建场,看到小翀的搭的通道,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合作力量大
分工与合作
高矮宽窄学问大
蚂蚁迷宫成功啦
我设计的蚂蚁迷宫
五、课程评价:
1、幼儿的评价:
幼儿姓名
评价
顾嘉妍
蚂蚁是群居的昆虫
顾曼妮
每一个蚂蚁窝里都有一个蚂蚁皇后,它是所有蚂蚁的妈妈
贺晋凯
蚂蚁窝里由弯来弯去的通道
陈韩正
蚂蚁的分工是不一样的,由兵蚁、工蚁、蚁后
黎新怡
蚂蚁窝里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2、家长的评价:
幼儿家长
顾峻潼奶奶
孩子回来找了蚂蚁的书,告诉我最大的那个是叫蚁后
姚钰彤妈妈
彤彤说蚂蚁窝里的蚂蚁都是蚁后生的
沈洛汐爸爸
做了调查才知道,蚂蚁由这么多的种类
徐启航妈妈
启航在家里用积木搭了长长的蚂蚁通道,让我们和他一起走
贺晋凯奶奶
在公园散步,孩子总是和我一起找蚂蚁窝,说要让我认识小蚂蚁的名字
3、老师的评价:(幼儿的发展与分析)
(1)物体形体结构特征感知能力的提高
本项目中,孩子们利用的大块的积木进行建构,主要用到的建构技能有叠高、延长、铺平和围合,孩子们根据蚂蚁窝的形态特征知道在搭建蚂蚁迷宫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通道的长度,围合的宽度。在观察蚂蚁窝的图纸时,孩子们知道在搭建的时候需要用围合的方式搭建出6个房间,主通道搭建的时候需要空出一部分用来连接房间,《指南》科学领域(二)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4~5岁典型特征“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打出该物体的造型”。根据提供的蚂蚁窝图纸,孩子们感知到了蚂蚁窝的形态结构,并以此搭建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蚂蚁迷宫。
(2)分工与合作能力的提高
蚂蚁迷宫的搭建是一个大的工程,独立搭建和小组搭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搭建前,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蚂蚁,我们这么多蚂蚁要来搭建蚂蚁迷宫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几乎脱口而出“合作”,那么是什么是合作呢?孩子们告诉我就是所有人都一起搭建,孩子们的回答没有错,但是怎么让孩子们来自己体验合作呢?亲身实践是最好的方式,第一次搭建,孩子们是有合作,但是他们自然分成了几个小组,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是每一个小组都没能完成,这一次让他们明白了全班合作的意思。然而下一次的合作中哈子们又发现了新问题,因为只有合作没有分工也是不行的,怎么分工?分哪些工?分好了每一组应该做什么?孩子们因为分工与合作讨论了两次,最终决定根据蚂蚁迷宫设计图进行分工,通道组,蚁后组、幼虫组等,一共分了7组,而每一小组他们自行进行分工,有人搭建,有人搬运,最终孩子们非常迅速地搭建成功了。
因为积累了分工合作的经验,后来开展的各种搭建活动,孩子们很自然地在搭建前进行分工,孩子们的搭建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3)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经验总结的能力
孩子们第一次搭建蚂蚁迷宫到最后成功,我们一共尝试了6次,每一次,我都会让孩子们做小评委,在未完成的蚂蚁迷宫边上走一圈,仔细观察,然后回到教室讨论为什么没有成功。第一次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全班合作,小组合作搭建出来的蚂蚁迷宫又小又短。第二次失败的原因是太多的人区搬运积木,很少部分的人在搭建,孩子们没有做好分工,这样堆积的积木越来越多,搭建人员无从下手。第三次失败的原因是搭建人员没有按照图纸,只是一味地搭建同一条通道,搭建出来的蚂蚁迷宫只是一条长长的通道。第四次失败的原因是通道搭建过高,很不牢固,走过去的时候通道就已经破损,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是通道过窄,小蚂蚁进不去。每一次的失败孩子们都能自己找到原因,下一次搭建的时候,孩子们就能避开这个问题,所以一次一次的失败让孩子们积累了很多搭建的经验,最终终于成功搭建了蚂蚁迷宫。
七、课程思考:(课程实施分析与反思及困扰我们的问题)
本课程最后的重点放在了蚂蚁迷宫的搭建上,孩子们观察到蚂蚁窝内部结构之后大为震惊,一方面和孩子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另一方面我和孩子思考的是如何吧蚂蚁窝搬到幼儿园,什么材料、哪块场地、如何搭建?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在搭建设计图方面还有些许困难,所以一开始从认识设计图开始,根据现成的蚂蚁窝结构图认识蚂蚁窝的结构特征,并根据此图进行初步搭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经验,通道的大小,通道的高矮,房间的分布都是讨论的重点,最终,孩子们终于成功地在搭建场建构出了蚂蚁迷宫,接下来的活动则可以与《弄堂迷宫》衔接,尝试创作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进行弄堂迷宫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