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对于自然界的动物们来说总是要难熬一些,有冬眠习惯的动物例如棕熊、旱獭会选择找个舒适的地方,美美睡上一大觉,再睁眼已经是春暖花开。
而也有动物喜欢未雨绸缪,在冬季来临之前囤一大波粮食,以此度过漫漫长冬。
例如人类就热衷于囤各种东西,例如囤白菜、囤萝卜、囤盐巴等,而这种囤积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怪癖”,其实也是动物们储存食物以备后用的本能行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那些喜欢“囤囤囤粮”的小动物们。
01
一到冬天就囤货
囤货可能也是人的本能:毕竟寒冬腊月,谁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从进化上来说,冬天囤货没啥问题,毕竟很多动物会为了过冬而屯粮(冬眠的动物也会“囤膘”)。囤积行为对于在野生环境下的生存有意义,所以囤积行为具有适应和保护的意义,是种本能。婴儿从两岁多开始,就开始收集并储藏东西。这种“藏东西”的行为,会持续到六岁左右。但大多数人在上学之后就会改变囤积的习惯,但有些人的囤积习惯一直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之后。
根据统计,大概1%-2.5%的青少年有严重的囤积习惯,更糟糕的是,这些人的囤积习惯往往会越来越严重。囤积者最显著的人格特点是回避、依赖、抑郁和神经质。囤积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困扰,比如居住空间过分拥挤、杂乱,随之而来的是负面情绪体验,比如焦虑、烦躁,也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无论是独居还是跟他人居住,囤积也都可能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疏远甚至隔离,由此而带来孤独感。
囤积跟收集不同,收集往往集中在某一类东西上,收集品往往对于收集者是有价值的,他们也会对收集品进行整理。但囤积者往往不挑三拣四,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拿到的东西,他们往往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但严重的囤积行为会影响到正常的认知功能、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障碍。囤积障碍原来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的确不少有强迫症和囤积障碍的并发率很高,但这两者也有显著的区别:囤积障碍的最大特点是难以放手。跟井井有条的强迫症不一样,囤积者难以清楚的将有价值和没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也就不容易确定哪些物品应该被扔掉。
人都这样了,更何况是动物呢?
02
树松鼠:坏了,我自己都找不到粮在哪
松鼠是非常典型的囤粮动物,它们在夏季、秋季甚至冬季都会疯狂地寻找和埋藏各类坚果,其中最喜欢的食物是橡树的橡子,除此之外,山核桃、核桃、榛子等坚果也是它们的常见食物。
相应地,没有受虫害的橡子就属于高质量食物,可以暂缓被吃掉的命运,然后被松鼠藏起来。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集中储存”食物的啮齿动物不同,松鼠更倾向于“分散囤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中”。
松鼠采取这种囤积行为的主要是为了避免食物被其他动物(主要是其他的松鼠)偷走,因此在埋藏橡子时,松鼠有时会假装把食物埋在地里,实际上橡子还在手上偷偷攥着,趁偷盗者不注意时,再马上溜走,寻找其他的储藏地。
虽然这样做可以骗过其他松鼠,但也有一个弊端,埋橡子的松鼠可能自己都找不到橡子的埋藏地。据2017年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松鼠一年内最多可以建立数百个“储藏室”,但最后只有40%左右的储藏室能够被松鼠再次找到。
而未被找到的储藏室大多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要么被其他动物发现,要么来年发出新芽长成新的橡树,从这个角度来看,松鼠实际上也在为橡树传播种子,属于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03
蜜罐蚁:吃成胖子后,我就成了食物
与松鼠一样,许多蚂蚁也擅长囤积食物。例如生活在干燥和半干燥地区的一种蜜罐蚁,其种群中有一类特殊的工蚁,称为贮蜜蚁。这些工蚁大多不能生育,在其他工蚁都在辛劳工作的时候,它们只需要干一件事:不停地吃,直至把自己吃成一个“大胖子”。
此时贮蜜蚁的腹部犹如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里面填满了糖蜜。而失去了行动能力的贮蜜蚁,最后只能倒挂在地下蚁巢的穴底,然后它们自身就成为了蚁群中的“食物储藏室”。
当食物变得稀缺时,饥饿的工蚁会走到这些“食物”旁边,然后去触碰贮蜜蚁的触角,告诉它:该投喂食物了。接着贮蜜蚁就会把储存在腹部中的蜜糖反刍吐回来喂养工蚁。
一般来说,一个蚁群中贮蜜蚁的数量可以达到一半左右,可以帮助整个蚁群度过艰难时刻。而贮蜜蚁之所以拥有储蜜的能力,原因在于它们的腹部演化出了专门负责存放糖蜜的特殊结构。
其腹部由坚硬的骨片和柔软的关节膜组成,当没有储存糖蜜时,关节膜会收缩使骨片重叠,从外表看来,就与普通的工蚁相差无几。而随着它们不断进食,腹部开始累积糖蜜,折叠的关节膜会张开,使骨片之间分离开来。当腹部充满糖蜜后,此时的贮蜜蚁就成为了香甜美味的“蜜罐”。
并且,这种香香甜甜的气味不仅吸引着工蚁,澳大利亚当地的某些土著部落也将其当做美食,他们会挖出隐藏在地下的蚁巢,然后直接吸食贮蜜蚁腹部的糖蜜。
04
北极狐:天然的大冰箱真好用
但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极狐不一样,它们有着较强的“囤货意识”,而且背靠北极冰原这个“天然大冰箱”,它们几乎不用担心食物变质的问题。
每年夏季,大量北上的鸟类来到北极圈附近筑巢繁殖,同时北极旅鼠的数量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为冰原上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但北极狐并没有被这唾手可得的自助餐冲昏头脑,反而在满足日常生活的捕猎之外,北极狐还会囤积各种鸟蛋,最多每年可储存2000到3000颗鸟蛋,以防在冬天甚至来年春天到来时,冰原上没有足够多的食物。
因此,对北极狐而言,鸟蛋是非常好的“储备食物”,不仅在鸟类筑巢季节很丰富,同时也非常适合长期储存。
一项发表在《动物生态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在旅鼠数量较少时,鸟蛋占到了北极狐食物组成的74%,而当旅鼠较多时,鸟蛋仅占北极狐食物组成的28%。
05
田鼠:存粮以便度过冬季
田鼠不像其他老鼠一样总是隔三差五地偷吃东西,它们有存粮的习惯,并且一存就是好几个月的口粮。有一个现象是它存的粮食哪怕过去数月也不会发芽或是发霉。
导致田鼠能够完整保存粮食的条件有三个:
最后就是田鼠对粮食的储存方式,与人类集中堆积的方式不同,它们会将粮食分类存放在不同的洞穴之中,并且每个洞穴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排列方式让粮食不会形成堆积产生的热量和水分,从根本上抑制了发芽的可能性。
神奇的是田鼠所存的粮食,人类是完全可以食用的,因此在很早之前,人类还有向田鼠“借粮”的说法。
田鼠因为没有冬眠的习性,所以才会不断存粮让自己熬过寒冬。
田鼠长相肥大,也是穴居动物的一种,它们的洞穴分布密集,都说狡兔三窟,但田鼠的洞穴可多达3~10个,为什么它的洞穴会这么多呢?其实与它的生活习惯有关。
田鼠有着和人类相似的生活习性,人类喜欢在房子中划分很多不同的房间,比如卧室,厨房,客厅等,每个房间各司其职。田鼠的洞穴也是如此,它们会分好每一个洞穴存放什么粮食,并给自己留下舒适的休息空间。
最后
由此可见,在食物丰富度随季节和年份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中,囤粮才是生存下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