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过度沉溺于酒精的张振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病死在英国伦敦的医院里。
这是一个标志型事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跃进”结束了,留下遍地的狼藉。“先锋系”曾是这个风口上的代表,如今轰然倒塌,背后的万千投资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他们在前不久收到法院的反馈。这些苦于如何挽回损失的家庭妇女,并没有什么积极有效的门路。他们至今仍处在惶恐与煎熬之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那个通过“先锋系”网贷平台拿到钱的地产公司,将在马云的蚂蚁集团上市盛宴中,大赚一笔。
河南美景集团,在整个地产行业中并不出众,只在河南当地小有名气。它曾与万科建立紧密合作,成为万科进入河南市场的跳板。在近两年的市场整合大潮中,也有出售项目给融创的套现举动。
美景集团的老板叫王小兴,这个在郑州市委大院长大的女人,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一家香港公司赚到第一桶金,转而回到河南进入房地产业,还跨界了航空、葡萄酒等多元业务。几年前,对美国穆尼航空的收购,是她最高光的时刻,这是中国民企第一次成功并购美国飞机制造企业。2016年,她在朋友圈晒出了旗下公司推出的首款飞机,那是她的情人节礼物。
同在2016年,马云为蚂蚁集团引入第一批战略投资者,王小兴通过旗下两家影子公司,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蚂蚁的股东层。中国本土最具背景的投行——中金公司,通过旗下的私募平台,为这些影子公司投资蚂蚁搭建了路径。
随着蚂蚁集团即将上市,这些早期的投资者即将迎来丰厚的回报。这是一个估值达到2.1万亿的超级大蛋糕,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IPO。它的受益者包括以马云为代表的蚂蚁集团原始股东和管理层,以社保基金、中投公司以及各大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以及马云朋友圈里庞大的江浙沪企业家群体。
但更多的得利者,其实潜藏于蚂蚁股东阵营那一批私募基金中,层层穿透下去,可以看到背后那群庞杂繁复的合伙人。其中有不少的投资者,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家人或者看似毫无关联的马甲公司进行代持。他们是蚂蚁上市盛宴中,戴着面具跳舞的人。
上文提到的河南地产商人王小兴,就是这些低调的狂欢者的代表。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小兴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个更庞大的互联网金融受害群体。他们也像蚂蚁一样,辛勤劳动了大半辈子,存到一笔小小的积蓄,渴望一个富足而体面的生活,但终究没有走出被收割的怪圈。
蚂蚁和大象,可能并不在一个维度。这个世界的悲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相通。
盛宴
“先锋系”可能有很多,而蚂蚁金服只有一个。
当金融有了互联网与科技的翅膀,陈旧的格局被撞得稀碎。影子银行抢了银行的生意,但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约束,而行业中偶尔爆出的雷,则让整个社会在承担代价。
即便如此,马云可能还觉得,有些东西制约了创新的脚步,他在前不久的中国四十人论坛上,重新定义了风险,他对要不要控制杠杆率提出疑问,还说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这个中国四十人论坛(CF40)的理事会单位,也是蚂蚁集团的战略股东之一。由此,马云得以和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平起平坐,发表他的“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
马云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狠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他确实做到了。背靠阿里的蚂蚁集团,在成长过程中越发清新脱俗,它在被资本追逐的过程中一路狂奔,估值不断推高,最终成为市场中最大的那只独角兽。上市之后,这一家公司的市值,将占到整个科创板容量的40%,超过主板那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市值。
这注定成为今年以来,甚至未来十年以内,最为宏大的一场资本盛宴。
而宴会的主人,当然是马云。虽然他已经从阿里退休,也不参与蚂蚁的实际经营。但凭借股东结构里,几个主要股东的合伙协议安排,他仍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者,也将凭借此次上市,增加千亿规模的个人财富,进一步巩固其在首富榜的位置。
6年前,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的前夕,在没有取得大股东软银和雅虎同意的情况下,将蚂蚁分拆。这在当时一度备受争议。
电子支付是一个特许领域,一直以来受制于牌照监管。VIE结构下,这些牌照有被外资控制的风险。马云宁可承受商业诚信上的指责,也不愿去挑战监管的底线。当然,或许也有一定的私心作祟——主打金融科技创新的蚂蚁,在当时是一个未来可期的婴儿,它在资本市场有着比阿里更大的成长潜力。
最终,马云用后续补偿行动安抚住了软银与雅虎。而分拆出来的蚂蚁金服,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迎来一个极其迅猛的发展期。从2015年开始,马云为蚂蚁筹划了好几轮的融资安排,引入了包括社保基金、中投、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中金旗下私募基金、云锋旗下私募基金等多个战略投资者。
与其说是引入战投,不如说是马云发出的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的邀请函。
尤其是社保基金与中投公司的进入,让蚂蚁不再仅仅是一个创业公司。社保基金是全中国人民的养老金,而中投管理的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他们的介入,无疑是把创业之初的蚂蚁,早早地绑在了国家利益的战车上。
战车的前方,一系列障碍都主动地退散了。从首次递交上市申请,到成功过会同意发行,蚂蚁只用了不到30天,速度快得让人嫉妒。即便蚂蚁通过旗下支付宝去销售IPO的战略配售基金,这种明显存在利益冲突的争议行为,好像也并没有在它的上市路途中泛起多大波澜。
这注定是一场不能输也不可能输的游戏。
没有什么游戏是不能输的,如果有的话,那门票必定掌握在那些有实力、有背景的真正的玩家手里。蚂蚁早期的投资者,都是马云“邀请”进来的,进入越早,获利空间越大。分析这些投资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出马云在资本世界的独特谱系。
为了便于分析,我把这些战略股东重新排了序,并用不同的色块加以区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支叫北京京管投资中心的私募,虽然它的GP上海天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极力隐藏了自己的背景。但还是很容易调查出,这支私募真正的管理人:博裕资本。
市场的过度追捧导致了市值的畸高,也让早期进入的吃肉者喜不自禁,蚂蚁总部更是一片欢腾,到处弥漫着财务自由的空气,之江楼市应声而涨。归根到底,蚂蚁金服只有一个。错过这个,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影子
你一定不认识黄蓉萍。
黄蓉萍是肖风的夫人。作为博时基金的创始者,肖风在这家资格最老的公募基金的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3年。离开博时后,他担任了万向集团的副董事长,负责万向的金融板块。他还兼任了浙商基金的董事长。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肖风在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以及深圳市证券管理办公室都担任过重要角色,他是金融界的资深元老。肖风目前的兴趣在区块链,从公募大佬到币圈教父,华丽转身之后,与马云多有交集。
肖风自己并没有出现在蚂蚁股东名单里。我其实并不理解,大佬在忌讳什么。但这并不妨碍肖风加入到马云的派对,尽管戴着面具。
胡祖六的春华资本,在股权上其实是他的妹妹胡元满所持有。所以,即便春华资本旗下多支基金战略投资了蚂蚁,但胡祖六照样做着蚂蚁集团的“独立董事”,没有违和感。
胡祖六曾是马云的恩人。马云最早的伯乐其实并非软银,尽管他不断重复着如何用6分钟说服孙正义的励志故事。马云获得的最初的投资,其实是1999年,来自高盛。那笔4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马云度过了起步的艰难期。胡祖六当时是高盛亚洲的负责人。
演员赵薇,也没有直接投资蚂蚁,但是她的母亲魏启颖是云锋旗下基金的合伙人,蚂蚁上市后,魏启颖的收益可能接近10位数。几年前,借助明天系的资金支持,赵薇、黄有龙夫妇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最终在万家文化的并购中摔了跟头,。
这个处罚并没有结束,但似乎并不妨碍赵薇从证券市场赚到钱。在监管的眼皮子底下反复横跳,你又能如之奈何?
刘广霞是朱保国的妻子,王育莲是虞锋的母亲,张真是张幼才的女儿,沈军燕是沈国军的妹妹,江伟强是江南春的父亲……分析蚂蚁背后的股东,犹如调查这些名流的家谱,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
马云喜欢功夫。他曾出钱拍了一部叫《功守道》的微电影,影片中,他与国内外最顶尖的功夫巨星过招,丝毫不落下风。李连杰就是交手的对象之一。马云毫不掩饰自己对太极文化的推崇,他与李连杰合作成立了一家名叫太极禅的文化推广公司。
李连杰自己并没有参与对蚂蚁的投资。但是云锋旗下多支基金都有一个合伙人:天津佳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种种隐秘的关联指向了李连杰的老婆利智。
马云喜欢画画。几年前,马云曾和油画大师曾梵志合作了一幅《桃花源》,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30万港元的价格起拍,最终以4220万港元的天价成交。
曾梵志并没有直接投资蚂蚁。但是在云锋投资蚂蚁的合伙人中,有一个叫何利军的人。他是曾梵志早期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同学,与曾梵志合伙开了多家公司。
马云还喜欢喝酒,只喝茅台。如今已经落马的袁仁国,十年前曾在北京成立了一个“茅台会”,马云一度成为“茅台会”的副会长。
在云锋旗下基金的LP中,有一家公司叫西藏鸿德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正是“茅台会”的代表。穿透这家公司,通过种种关联指向了“茅台会”背后真正的话事人:北京昭德。
在蚂蚁上市的前夕,云锋基金还成立了一支新的私募:上海云锋锐持投资中心。北京昭德出资1.5亿成为最大的那个LP。目前这支私募还没有什么动作。但无论如何,它绝对不会是这一场资本盛宴的旁观者。
流变
接着奏乐,接着舞。
以往,中国的公司到境外上市,都要看投资者的脸色,这一次,难得硬气了一回。在分配外资股的时候,连姿态都变了。甚至都不设招股区间价,就以固定价格招股,这是绝对的自信——我给你,你才能要,你不要抢啊。
在中国,每一场盛宴的背后,都有着资本与权力格局的流变。从灯火初上到杯盘狼藉,从觥筹交错到茫然四顾,从繁华到离散,从飞扬到落幕,映射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梳理这场盛宴的赴会者,也可顺便提一提缺席者,很有意思。
但世事如烟。再高的大楼,也可能倾倒于顷刻。
在胡祖六春华资本管理的春华景诚和春华兴安两支私募中,还残存着安邦的痕迹。早期,两支私募的LP分别为安邦旗下的和谐健康与安邦人寿,但在近期,这些名字均消失了,代之以“大家保险”。
与安邦的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不同,明天系则是彻底退出了舞台。
今年7月,明天系旗下主要的几大持牌金融机构,均被接管。包括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新时代证券、国盛证券、国盛期货。而在此前,包商银行申请破产,中江信托、恒泰证券被转让。其实华夏人寿本来也在转让之列,但工作组一直不放行,苦了那个等候的贵州首富和那家支付了70亿定金的上市公司。
但明天系的触手实在太多了。古语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在梳理蚂蚁股东的过程中,我有意外发现:隶属博裕系的北京京管投资中心,有一个LP是一支叫宏瓴思齐的私募。这支私募背后的出资人,正是明天系的关联公司。
此外,另一支上海背景的私募——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二期(壹),其基金管理人上海金浦有一个小股东叫西安盛和,层层穿透之后,也指向了明天系的关联公司。
但这两家公司与明天系产生关联,很可能只是一个来不及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且规模不算大,已经翻不起多少风浪。在蚂蚁盛宴的灰暗角落,成为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注脚。
明天系退去了,但它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还在。它持有的牌照实在太多了,你只要身处这个市场,就很难避开它。
此前,马云与明天系也有不少交集。与马云关系甚好的赵薇黄有龙夫妇,就一度成为了明天系的木偶。赵薇夫妇曾经参与到阿里影业的借壳上市,赚了不少钱。
有阿里参股的众安保险,因为“三马同槽”而知名,马云、马化腾和马明哲都参与其中,这家公司的操盘者是知名的资本大鳄欧亚平。而众安保险最小的那个创始股东,青岛惠丽君贸易有限公司,其实也是一个明天系公司。
改变一家公司很容易,但要改变一个模式却很难。尤其是在一个尚不完备的市场,这种模式在野蛮逐利方面还有着很强的表现空间。作为首富的马云,身处一个资本交汇的繁华路口,有很多事情,他想避也避不了。
怪圈
我又想起了阿里健康(0241.HK)一些尘封的故事。
七年前,阿里与京东为了中国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交易牌照,争得头破血流。那时网上药品交易量已经超过4亿,但药监对这个领域的态度非常谨慎。如果监管不好,可能导致假药横行,危害百姓健康。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化,以及网上售药规模的快速提升,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监管的口子才有所松动。
然而到2013年底,第一块试点的牌照,却发给了河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医药公司——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得知消息的马云和刘强东都傻眼了,赶快叫人去调查这家公司的底细。
这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叫陈文欣,并不是什么医药领域的知名人物,他最主要的精力是经营深圳的一家高尔夫练习场。而这家公司所经营的医药平台,与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紧密关联。陈文欣是当时中信21主要股东陈晓颖的弟弟。尽管中信21背靠中信的强大背景,但当时的业务量很小,市值也不高。
最终,马云抢先了一步,他仅用10亿港元的价格,就收购了大股东的大部分股权,控股了这家上市公司,公司也改名为如今的阿里健康。
但马云收购了之后才发现,那家河北的公司,其实并不在上市公司的范畴。马云又与这个陈文欣重新签了协议,把那家持有牌照的河北公司纳入上市公司。但这明显违反了港交所的《收购守则》。港交所最在意的,是你的并购有没有做到对全部的股东公平同等地对待。阿里收购大股东的亲属持有的资产,显然对其他小股东并不公平。最终香港证监会对这笔交易做了通报和处罚。
但阿里的回应也很有意思。阿里并购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价涨了5倍,“没有股东受到了不公平影响”。
这可能是一句实话。在中国,有很多领域是避不开的。如果那家河北的公司没有持有那么稀缺的牌照,马云估计对那家上市公司也没有丝毫的兴趣。
阿里入主以来,阿里健康的股价已经爆涨了40倍,从一个仙股,成长为市值达到2700亿的医药健康龙头股票。当年的大股东陈晓颖,其实并没有完全的退出,她仍持有阿里健康5.78%的份额,目前这部分股权的市值已经高达150亿。
10亿与150亿,你说,什么才叫真正的“示好”?
从这个角度,去看蚂蚁早期被资本追逐的狂热盛景,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有着超过7亿的庞大用户基数的阿里与蚂蚁,在任何涉足的领域,都具备强大的侵略性和成长性,而资本最喜欢这一点,这意味着强大的获利空间。那些想要在蚂蚁分一杯羹的各路资本,其中有很多,可能不会给马云拒绝他们的机会。
这次的蚂蚁,与六年前的阿里的境遇,已经完全不同。那一次,马云需要对早期投资自己的软银和雅虎做一个交待。而这一次,登陆的是A股与H股,跟那些强势的外资股东们已经关系不大了,这是完全属于马云和他的朋友们的狂欢,也更容易,向支持自己的人发钱。
在刚经历一场大疫,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时候,这个东方的狂欢派对,尤为扎眼。
源自:虎嗅APP作者:杨群
出品|虎嗅机动资讯组作者|杨群
编辑|黄青春头图|ICphoto
11月2日晚间,“马云被约谈”的消息不胫而走,舆论瞬间被引爆。
证监会网站消息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那番话,虽然直指银行和监管,却没有涉及基金、保险、证券等其他传统金融机构,这其实反映了蚂蚁集团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一种很微妙的竞合关系。
趁着市场对蚂蚁上市的争论,虎嗅和一些传统金融从业者聊了聊,他们如何看待蚂蚁集团的成长和模式,以及从中学到了哪些启示。
“1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2800亿美元……”
随着蚂蚁集团7月20日披露即将在A+H股同步上市的消息,有关蚂蚁集团估值上涨的传闻,不断刺激着传统金融从业者的神经。
此次,蚂蚁集团A+H股拟募资规模为345亿美元,对应着远期市盈率约为40倍,一举打破沙特阿美在2019年以294亿美元募资额所创下的全球最大IPO记录。
直到10月26日,蚂蚁集团正式确认本次A股发行价为68.80元/股,按照发行价的总市值最终定格在3130亿美元。按此市值排名,蚂蚁集团一举超过“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银行,甚至超过上市银行市值第一的摩根大通。
要知道这些大型银行,要么历经百年而不衰,要么掌管几十万亿资产,而蚂蚁集团成立不过短短16年,总资产是工行的百分之一,年净利润不足工行的十分之一。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工行市盈率仅6倍不到,而蚂蚁市盈率却高达40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
一是:过去二十年,全球市值排名靠前上市公司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二是:蚂蚁集团未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三是:如何冷静对待资本对蚂蚁集团上市的热捧?
如果对比1997—2020年这24年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上市公司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传统能源和金融上市公司逐渐减少,新兴互联网科技上市公司占据主流,这个变化趋势在2008年后更加明显。
放眼国内,上市银行最近十年的估值一直很低,以至于很多人形成一种“银行股估值低”的刻板印象。某种意义上,金融科技公司努力撕下金融标签,凸显科技属性,也是害怕被这种刻板印象所误伤。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增速影响,银行估值水平一路下滑。尤其是在2012年后,中国GDP增速下台阶,银行业遭遇对公贷款萎缩、不良率攀升的双重打击,盈利增速持续下滑,逐渐滑落到个位数,市场热度也从被追捧变成被嫌弃。
银行股市盈率偏低,放眼全球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引入杠杆率以及加强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金融监管进一步强化,这令全球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下降。
而国内银行股市盈率的偏低,主要是中国经济降速、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利率双轨制改革、监管让利、银行净息差收窄、行业竞争性加强以及解禁潮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当金融行业遭遇愈加严格的监管,而互联网科技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通常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带来成百上千倍的利润,后者自然会成为资本的“宠儿”。
蚂蚁集团从互联网科技入手,利用其长期服务积累的客户数据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的垄断,未来的成长空间可想而知。
蚂蚁招股书显示,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四个板块,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而下图可以直观看出,支付板块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微贷、理财和保险三大板块所占比重在持续上升。
对于未来增长潜力,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在IPO路演时表示,蚂蚁集团所服务的金融服务业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这个天花板足够高、足够宽。
胡晓明对投资人具体的数据分析,如下所示:
第一,数字支付领域。过去12个月,支付宝交易规模是118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支付宝会有412万亿元的交易规模,年度增长率为29%;
第二,微贷科技领域。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网商贷共有2.2万亿元的信贷余额。预计2025年,中国会有50万亿元的微贷规模,而蚂蚁只占2025年规模的4%;
第三,理财科技领域。蚂蚁集团理财规模是4.1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是287万亿元的规模,而蚂蚁只占到3%不到;
第四,保险科技领域。蚂蚁集团保险收入是518亿元。预见到2025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是9万亿元,蚂蚁在保险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
不过,这个故事真如胡晓明说的那么美好吗?在某些投资人那看来,未必!
10月29日,有“私募魔女”之称的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表示,“未来几个月,蚂蚁的股价不好说。但从长期价值的角度,我肯定不会去买蚂蚁。”
这个顶点指的不是股价的顶点,而是一个时代高潮的顶点。比如中石油在2007年上市,对应的是大宗商品的一个十年大牛市的顶点。
第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逐渐消逝。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从高新技术变成了基础设施,所有人几乎都是移动互联网的活跃用户。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后面可能会进入一个存量竞争的阶段;
第二,蚂蚁用户的资产质量变得更不可控。过去十几年,中国居民杠杆不断提高,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形成了正循环效应,即地产拉动就业—就业提高收入—收入促进消费。不过,这种居民杠杆与房地产的相互作用,在未来几个季度就要结束;
第三,全球低利率环境发生逆转,未来会出现长期通胀。这种长期通胀背后有四大原因:一是去全球化带来的通胀,二是美元贬值的大周期,三是互联网带来成本下降结束,互联网寡头开始追求垄断利润,四是产能周期逆转。
而浙商银行原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对虎嗅的形容则更加有趣:“投资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喜欢诗与远方,另一种选择眼前的苟且。最近十年,科技公司比金融公司更加受到资本青睐,主要源自于前者,但是诗与远方能走多远是个问题。”
蚂蚁集团是什么?这是蚂蚁集团要在上市之前要向全世界投资人解释的另一个问题。
在宣布IPO前夕,蚂蚁启动了改名,将蚂蚁金服改为蚂蚁集团,全称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对此强调的是:蚂蚁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金融公司。
梳理蚂蚁成立以来对外宣传口径,从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再到科技的定位。蚂蚁金服改名后,一些学者对此解读称,蚂蚁有逃避金融监管的嫌疑。
这些年来,蚂蚁在金融监管上吃过不少苦头。支付宝在理财平台招财宝吃过亏,与趣店合作消费贷被指校园贷,推出芝麻信用不得不缩小应用范围,信贷产品ABS杠杆率过高不得不补足资本金,推广“无现金社会”时还被央行严厉批评。
不过,这也成为支付宝突破支付应用的转折点。
支付宝先是在2013年推出余额宝,瞄准的是货币基金市场,随存随取、利率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特点,让余额宝迅速走红。此后,蚂蚁相继推出花呗、借呗、芝麻信用、蚂蚁森林、相互宝等网红产品。
显然,马云对于这种表述是不会满意的。他在蚂蚁集团上市准备时,一直对投行强调的是,要找科技分析师而不是金融分析师,对蚂蚁集团进行估值。
从2017年到2019年,蚂蚁集团的营收翻了一倍,市场对其估值却翻了七倍。在2020年,蚂蚁集团的最终估值定格在3130亿美元。
一边享受着科技股高估值的红利,一边在公开场合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维”、嘲讽巴塞尔协议像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扼杀创新,甚至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
这能不引起金融监管层的“愤怒”吗?当时,台下坐的是央行前行长、政协副主席,还有上海市委书记。
长期从事金融的财经作家嵇少峰对虎嗅表示,“金融科技公司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巴塞尔协议是不是已经过时,要不要控制杠杆率?我相信这才是马云激辩监管的根本原因。”
翻开蚂蚁集团的招股书,嵇少峰以及刘晓春等受访者指出其主营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分为三大部分阐述。
一是,蚂蚁主要利润是放贷业务。
目前,蚂蚁集团共计有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其中经营贷余额是0.42万亿元,剩下的是1.73万亿元是消费贷余额。这些消费贷平均年化利率是15%,几乎擦着最高法对民间借贷最高年化利率15.4%的红线,而且很多用户属于次级信用,即是信用资质较差的人群。
从互联网金融兴起,到P2P机构泛滥,直至大规模爆雷。监管对于金融科技所谓的创新,一直缺乏必要的监管,总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一刀切。
二是,大数据风控没那么神秘。
从事银行业30多年的刘晓春看待很多金融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他指出,“放贷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如何收回来?”
他表示,不要把大数据风控神秘化,没有大数据时候,银行放贷也是有风控模型。所谓模型,就是在各类数据之间找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来确定贷款规则。大数据风控背后的风控逻辑,与银行风控逻辑相同。
嵇少锋认为,蚂蚁之所以做得这么大,核心优势不是大数据风控能力,而是基于阿里经济体的场景消费,这是银行所不具备的能力。“信贷是很传统的东西,蚂蚁做的消费信贷跟银行信用卡差不多。只是银行基于传统场景,蚂蚁基于线上场景。”
三是,万亿规模的联合贷款,究竟谁来兜底?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只有2%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蚂蚁自营的两家放贷主体,是设在重庆的两家网贷公司,分别对应着花呗和借呗。
然而,这种模式突破了两方面的监管,一是对网贷公司资本金和杠杆率的限制,二是突破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表外资本的限制。
如今,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平台、最大的小微经营信贷平台、最大的线上理财服务平台和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
在金融牌照上,蚂蚁集团拥有银行、支付、小额贷款、基金、基金销售、期货、保险代理等金融领域的牌照,并正在组建消费金融公司。
随着不断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合作,蚂蚁集团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不亚于一家大型商业银行。
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潘功胜最近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要加强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人民银行将于11月1日正式向市场开放金融控股集团设立的申请”。而蚂蚁集团此前明确表示,会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接受更严格的监管。
11月2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的主题会议上,央行行长易纲就大型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金融产业新趋势、消费者隐私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大科技公司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易纲表示: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打来了效率的提升,并降低了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部分。他还提到,大科技公司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都有所改善,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不过,最让易纲夜不能寐的问题还是消费者保护问题。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对于央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些来自监管层的信号,对于蚂蚁集团上市会造成什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源自:中国基金报泰勒
没想到,11月2日的晚间,重磅消息一个接一个!
先是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若干意见》。
接着是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共总则、业务准入、业务范围和基本规则、经营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7章,共43条。
最后监管层放了大招!马云老师被四部门约谈!
来看看到底因为何事。
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
蚂蚁回应
据证监会官方消息,今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不过具体约谈的内容并没有披露。
针对央行等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实控人马云及井贤栋、胡晓明一事,11月2日晚间,蚂蚁集团回应称,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市场影响方面,在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股价没有太大的波动,微涨1%左右。
蚂蚁集团IPO规模空前
蚂蚁集团“A+H”上市,将募集资金约2300亿元,有望成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规模IPO。10月29日蚂蚁启动科创板申购并在当晚晚间公布了中签率。
根据蚂蚁集团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网上发行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蚂蚁本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约516万户,创下科创板新高;
申购金额约19.05万亿,也刷新A股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公告显示,蚂蚁在A股发行启动了超额配售和回拨机制。联席主承销商已按本次发行价格向网上投资者超额配售250605500股,占A股初始发行股份数量的15.00%。在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12670497%。
据上交所数据,蚂蚁集团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为5155647户,有效申购股数为276901527000股。
蚂蚁公布A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据此可估算出,蚂蚁的认购金额超过19.05万亿,刷新A股纪录。
在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及网上、网下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233898700股,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2.17%;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350848000股,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8.26%。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目前已上市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涨幅的算术平均数为161%,中位数为123%。
那么,以蚂蚁集团中一签500股、发行价68.80元计算,若首日上涨161%,中一签大概能赚5.54万元
央行主管报纸连续3日发文
点名蚂蚁集团
近日,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连续发声。
10月31日,《金融时报》转载刊发《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一文。
11月2日下午,该报再次撰文《资深学者: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
《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一文中提到:
前期对金融科技发展几乎没有监管,这既是P2P网贷一地鸡毛的原因,也是类似蚂蚁集团这样的从事金融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迅速发展的关键。
正规的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的主力。比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7万亿元和13.7万亿元,而蚂蚁集团发放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还不到5000亿元。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并不是说只能由BigTech公司使用,正规的金融机构这些年也在加强科技使用,进行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融合。工商银行就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开发出多款小微企业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以及云融资产品,服务了2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相对BigTech公司,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企业数据信息的积累上,在金融业务的理解与风险控制的经验上,都有一定优势。
《资深学者: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一文提到:
《资深学者: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一文则提到:
对于当前所谓最具“创新”色彩的蚂蚁集团,穿透来看,其基本的业务模式仍然是支付(支付宝)、吸收存款(网商银行、支付宝历史上曾经形成的客户资金沉淀)、发放贷款(网商银行、两家小贷公司、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货币市场基金(天弘基金的余额宝)、代销金融产品(支付宝连接到余额宝所形成的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资管产品代销)、保险业务(信美人寿、蚂蚁保保险代理、与商业保险高度相似的“相互宝”)等。只不过是支付宝这一非银行支付机构偏离支付主业,扩张成为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使蚂蚁集团实质上跨界开展非金融、金融、类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务,成为了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
对于蚂蚁集团,监管者需要思考和明确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是否应当尽快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从机制上隔离实业与金融板块;除了将集团内的持牌金融机构(网商银行、天弘基金、众安保险、信美人寿、蚂蚁保保险代理等)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是否还应将所有类金融机构和业务,如支付宝、小贷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类信用卡产品(花呗借呗),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另外,是否还应按照归并同类业务原则,对同类(如业务实质为信贷)的持牌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整合,如将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并入网商银行,防止利用金融与类金融机构的规则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分析判断“相互宝”网络互助的业务本质,若实质为商业保险,是否应并入集团内的持牌保险机构等等。
银保监会官员发文点名花呗等
金融科技类产品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出现了监管套利行为,与持牌金融机构形成不当竞争,最终难以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央行、银保监会:
网贷公司对自然人单户贷款余额原则上不超30万
2日晚间,央行、银保监会还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
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防范网络小贷业务风险,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七章四十三条,分为总则、业务准入、业务范围和基本规则、经营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重点内容包括:
一是厘清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和监管体制,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二是明确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在注册资本、控股股东、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应符合的条件。
三是规范业务经营规则,提出网络小额贷款金额、贷款用途、联合贷款、贷款登记等方面有关要求。
四是督促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强经营管理,规范股权管理、资金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等,依法收集和使用客户信息,不得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
五是明确监管规则和措施,促使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有效性,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是明确存量业务整改和过渡期等安排。
意见提出,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方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征求意见稿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注册资本方面,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征求意见稿称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