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选答,填空难度:★★★★★★17.1万热度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你可以驯服一只恶狗,吓唬一头牡牛,诱骗一条蟒蛇,威胁一只老虎,软化一只狮子;可是对这样一个怪物——一尊脱了琏的大炮——却没有办法。
B.但无论如何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那么近,他哪里敢扣动板机。难道就这样让他牵走吗?
C.十二岁的阿隆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漫天的雪花,被大风戏谑着,顷刻,整个大地被白雪覆盖。
D.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摩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
温馨提示:沉着理智,平常心态对待做题!
一头牛重400千克,一只大象重6吨,一只大象比一头牛重多少千克?答一只大象比一头牛重千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伦敦奥运会期间,25岁的美国短跑选手米切尔上楼梯时不小心踩空摔伤,经过治疗后,觉得可以参加三天后的4x400米接力比赛。
比赛中,米切尔加速到100米时,腿好像出现问题了,当他跨越200米时,感觉他一定是断了,他甚至听到了骨头断裂的声音,像有人在狠咬他的脚,疼痛让他难以忍受。此刻他想立刻躺下来。
但他知道,如果他能完成比赛,他们的接力棒就能够继续传递,他看到了队友渴盼的眼神,这让他顿时充满了力量,他不想让其他三位队友失望,让美国队失望。米切尔选择了继续奔跑,最终他竟然用一条骨折的腿完成了比赛,跑进了45秒,力助美国队以小组第二的身份晋级决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贴近诗意,与画线的句式相似。(4分)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
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时代的实践者作出积极贡献。
请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答:。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6~19题(12分)
答:
。
17、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它给人一种暖乎乎的、安全的感觉。”的含义。(2分)
18、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19、小小说的情节设置讲究尺水兴波巧妙地设计一个情节很有讲究,你认为作者设计的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这一情节是不是浪费笔墨?为什么?(5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6分)
独游南湖①
查慎行
外吏②无交旧,归人应简酬。烟波宜独往,风雨感重游。
远影千帆暮,孤亭万树秋。多情天井派③,日夜向南流。
【注】①查慎行: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曾任南书房编修,后受株连下狱,雍正时被赦还家,此诗写于回家途中。南池,指济宁市区王母阁湖。②外吏:指在地方衙门做官的人。③天井派:指济宁城南运河上的天井闸。派,水流。
1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诗的颈联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下列选项中加点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儿。
B.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之中。
C.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D.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信誓旦旦,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填空(3分)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文学创作异彩纷呈,有些生活哲理和思想情感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如“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等,会反复出现在小说的主题中。这些反复在小说中出现的人类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通常被称为“母题”。
(1)爱情:《》(2)战争:《》
不同的作家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的艺术手法清晰或隐晦地表现对母题的阐述与发挥,从而出现同一母题下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根据你的阅读,写出下面不同作品的母题。
(3)《丹柯》、《老人与海》、《西游记》、《水浒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1)病人是否有前往大医院就诊打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3%
28%
49%
(2)影响病人去大医院就诊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设检查项目,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不简便
41%
16%
29%
14%
请根据以上两组调查数据中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不超过40字);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建议(不超过25字)。
结论:
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7分)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9.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10.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1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7分)
求求你们,别开玩笑
[西班牙]卡何·塞拉
就像平常强盗行劫时一样,卡洛·帕里亚克诺蒙着脸,提一挺机关枪,冲进一家饭馆。饭馆里顾客盈门,都是些有钱人,个个喜气洋洋,打扮得珠光宝气。他们决非冒险好斗之徒,而且都未带武器,真是打劫的理想对象。
卡洛·帕里亚克诺手端机枪,踢开了门。“举起手来!”
卡洛·帕里亚克诺的声音,不像人家当强盗头领的,喊出来既不威风,又没有雷鸣般的音量。他的声音怯生生的,低沉而又细弱。只有很少几桌人听得到。乐队继续演奏着《第三个人》这支讨厌的无法哼唱的狐步舞曲。侍者穿梭于饭桌之间,忙着收盘送菜开瓶子,脸上堆满了笑。餐厅总管点头哈腰,请每位新到的顾客入座。卡洛·帕里亚克诺感到自己面罩里的脸红了。
真是天下奇闻:“他们竟不理会我?”他想,“这群蠢驴,难道不见我拿着机关枪?”于是,卡洛·帕里亚克诺使足力气又喊了一声:“举起手来!”
有几个人终于把视线从维也罗丽的胸部移开,扭过头来朝卡洛·帕里亚克诺看去。
“多潇洒的强盗!”有人说了一句,“真是个棒小伙子!”
卡洛·帕里亚克诺感到自己情绪异常,真是又气恼又吃惊。
“举起手来!我已经说过了。你们没发现我是抢劫的吗?还不明白这是打劫么?再不举手,我可要开枪了!真他妈见鬼!”
从一张桌子旁发出一声大笑:“多逗人的家伙!喂,劫贼,跟我们一道喝一杯吧。服务员,服务员,给这位先生拿杯香槟来!”
卡洛·帕里亚克诺在地上跺了一脚。
“您听着,别跟我开玩笑啦,把手举起来!”
那位先生发出一阵大笑,声音响得连几个街区之外都可以听到。
“得了,年轻人,平静平静吧,不必装出这副样子来!”
“什么这样那样的。我是来打劫的,你们懂吗?我手中有枪,而您不但不怕,不把钱包、首饰放桌子上、反倒哈哈大笑,拿我当笑料。您这位先生,不认真对待此事,反而从中取乐?”
乐队奏完了《第三个人》,又开始演奏《谁害怕凶残的狼》这支进行曲。
卡洛·帕里亚克诺感到口渴:
“举起手来,喂,举起手来!”
“不,年轻人,我不举手。我可不喜欢有人抢我的东西。”
笑声,犹如此山压向彼山的暴风雨,从一张桌子推向另一张桌子。几个食客站了起来,把卡洛·帕里亚克诺围了起来,手拉手翩翩起舞,仿佛一群印第安人转着白人跳舞。
卡洛·帕里亚克诺竭力振作精神,说:“好!咱们走着瞧,你们到底举不举手?”
大家笑得前俯后仰。几位太太声言,这劫贼简直是个宝贝。在他周围跳舞的人越来越多。卡洛·帕里亚克诺发觉自己业已沮丧的情绪越发低落。
“那好吧?”他无可奈何地说道,音调里已带有几分柔情,“把那杯香槟递给我,我渴死了!”
饭馆里的食客们人人心醉神迷,容光焕发。对刚才突发的这出戏,感到心满意足。
“这饭馆的老板,”有人大着胆子,装作了解内情样子说道,“简直就是魔鬼,亏他想的点子!”
卡洛·帕里亚克诺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一口吞下了那杯香槟。他面前桌子上的花瓶、酒杯、扇子,以及搁在它们旁边的机关枪,构成了一幅有趣的静物图。
警察进来了,给卡洛·帕里亚克诺戴上了手铐。当两名警察押着卡洛·帕里亚克诺走出饭馆的时候,卡洛·帕里亚克诺的眼神中,隐隐约约仍流露出恳求的目光:求求你们,别开玩笑啦!
12.小说第4段中画横线部分是一段场景描写,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14.劫匪卡洛·帕里亚克诺在这一事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4分)
15.本文在结构上主要采用了“延迟”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种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3分)
16.现实生活中会有卡洛·帕里亚克诺这样的劫匪吗?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