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邬秀君)光影隽永,金鸡啼鸣!一场电影人的盛大聚会再次在鹭岛开启,不禁引人回望这座美丽的海滨之城的峥嵘影史。作为厦门重要的一部分,鼓浪屿除了拥有美的基因,更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特色。绮丽的自然风光,百年风云激荡的沉淀,让她成为影视剧组来厦拍摄的首选地。光影在她身上折射,似乎总能满足导演们内心渴望的审美。她是影视剧中最完美的背景,用时光打磨过的肌理,回馈着一群群记录光影之美的人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鼓浪屿上的光影记忆。
老电影中的鼓浪屿身影
容谷别墅
《小城春秋》
《肝胆相照》
《太阳的颜色》
《第一次》
菽庄花园
《猎字99号》
《姑娘的心愿》
原南京军区
鼓浪屿疗养院
《袁氏遗产案》
大德记海滩
《幸福不是毛毛雨》
黄家花园
《海囚》
当观众
黄世仁越来越年轻?拍摄趣闻让琴岛人津津乐道
“当年《小城春秋》中梁波罗扮演的吴坚,有好几处镜头都是在这个位置拍摄的。”17日上午,在鼓浪屿容谷别墅,老鼓浪屿人李世伟陪同记者探寻电影《小城春秋》中这幢别墅出现的镜头,边拿着手机仔细端详截图画面边拾级而上寻找,在三楼阳台的位置,找到了和影视画面相似的取景点。“就是这里,梁波罗所站的位置,背后正好是容谷的假山和亭子,再远望去,是鹭江对岸。”李世伟兴奋地说道,一晃四十年过去,鹭江对岸也变了模样。
提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众多名导、名演员来鼓浪屿拍摄影视剧的情形,李世伟可谓是如数家珍。当年,这个小伙子钟情电影,自然不会错过围观拍摄的机会。他还把这些难得的经历化成电影期刊杂志上的铅字,成了琴岛影视文化的见证。
陈佩斯上街溜达陌生面孔闹乌龙
《猎字99号》片尾是特务接头被公安人员一网打尽的镜头,这些镜头是影片的重头戏,而导演就选择在鼓浪屿菽庄花园拍摄。“拍摄那天,菽庄花园挂起了‘海西公园’的牌子。”李世伟指着菽庄花园的大门笑道。拍摄时,陈佩斯饰演的小特务跟着另一名特务溜进公园,两人往园内四十四桥边的小山坡走去,被埋伏在周围的公安围捕,陈佩斯饰演的小特务被抓。如今,看到老电影中这些画面,李世伟便能回想起当时围观拍摄的情形。
“公安”进进出出群众虚惊一场
由于当时信息闭塞,剧组拍摄特定情节时,常会给群众带来错觉和误解。位于港仔后的原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是1989年上映的《袁氏遗产案》的拍摄取景点之一。据李世伟回忆,当时剧组在这里拍摄一场戏,为达到拍摄效果,安排了一些演员扮演成公安人员,在疗养院进进出出,显得十分忙碌。有些到港仔后散步的群众误以为这里发生了命案,才会有这么多的公安在这里出现。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在拍电影,所谓的“命案”不过是虚惊一场。
大热天穿羊毛衫为角色演员暴晒
做群演
民宿老板穿上旗袍成“名媛”参演电影和名导成为朋友
参演《第一炉香》收到偶像送的礼物
对于鼓浪屿家庭旅馆老板张小娟来说,去年,董启农把她介绍给《第一炉香》剧组,参与自己的偶像——香港名导许鞍华的作品拍摄,是她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许鞍华一直是我喜欢的导演,她的影片风格很符合我的口味,这些年来,她所有作品的碟片我都会收藏。”张小娟说,没想到去年自己竟然有机会和偶像面对面接触,成为电影中的一个小角色。张小娟在这部戏中扮演了乔琪乔家的亲戚。剧中,她还有一场打麻将的戏,穿着旗袍的她仿佛是从上个世纪走出来的人。张小娟笑着说,这都是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老师的功劳。
“剧组主创人员对鼓浪屿印象都非常好。”张小娟说。
全家上阵“触电”邀请导演参加家宴
对于《第一炉香》的拍摄,董启农了解的花絮更多。因为,除了全程介入外,他全家都上阵,在电影中当群众演员。据他介绍,为了剧情需要,剧组将观海园内一栋别墅进行整体装修,光装修就花了两三个月,花了好几百万。剧组还从大嶝岛拉来六部老爷车。“在鼓浪屿室内戏部分,基本都在容谷别墅、观海园以及黄家花园拍摄的。”董启农说。
董启农和女儿董玫客串参加宴请的贵宾,和田惠美还为他们专门定制了合身的服装。“这也是我第一次‘触电’,许导和演员们的敬业让我印象深刻。”董启农说,许鞍华拍片一丝不苟,每个镜头都要求完美。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演员彭于晏。剧中有个镜头,需要彭于晏后空翻跳到一部敞篷车的驾驶座上。“这个镜头前前后后拍了十几次,当时还下着毛毛雨,他身上不知是雨还是汗,都湿透了。”董启农说。许导的敬业让董玫赞叹不已,“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经常在凌晨四点多,甚至在雨中拍摄,真的非常不容易”。
跟拍摄
“九夏生寒”有了画面本地媒体人见证琴岛纪录片诞生
和李世伟围观剧组拍戏不同,当年作为本地媒体人的郭坤聪,则亲历了纪录片摄制组来琴岛拍摄的过程。
在石壁街郭坤聪的家中,这位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让他印象较为深刻的,除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在厦门鼓浪屿举行,便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鼓浪屿拍摄纪录片的过程。
纪录片介绍琴岛风土人情
被石刻吸引就地架机
“我还记得有一天摄制组专门来到郑成功屯兵的龙头山寨门遗迹。”郭老说,当时鼓浪屿区委的美工扛着重新修饰书写的遗迹说明牌子,来这里安装,摄影师立即把机架和长镜头装好,对准花岗石寨门,摄影助理打着遮阳伞护着摄影机。“摄制组还专门来到日光岩下的莲花庵古庙。”郭老回忆道,摄影师们走进莲花庵大门内的庭院,观察取景,被左侧雄伟的巨石和苍劲有力的石刻书法深深吸引。于是,他们就地架机,把巨石上的石刻“天风海涛”“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十二个大字收入同一个镜头里。
即兴创作留下绝妙写照
郭老提到一个小插曲。在日光岩的半山腰,有几块巨大的石头叠成的天然石洞“古避暑洞”,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尽管烈日炎炎,洞中却有“九夏生寒”之感。当时,摄影师发现游客来到避暑洞,都在洞口乘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便灵机一动,改用手提摄影机,分两段拍摄。一名摄影师爬到高处用俯视镜头,守着登阶而上的游客,抓拍了撑着花凉伞的、戴草帽的、手拿葵扇扇风的;接着,又把镜头转向洞口,把游客收合遮阳伞、脱下草帽垫坐、放下葵扇,乘着凉风,笑逐颜开的表情和动作都收入镜头。“这些无名群众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就是‘九夏生寒’意境的绝妙写照。”郭老笑着说。
走街串巷拍下岛民日常
姐弟练琴特写镜头展现音乐底蕴
作为“音乐之岛”“钢琴之岛”,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元素自然不能少。郭老说,当年八月上旬的一个傍晚,摄制组还来到岛内一户普通人家,拍摄这家孩子弹钢琴的特写。郭老还记得,这家男孩当时念小学三年级,从三岁起就开始了声乐训练。他的姐姐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正准备参加厦门市举办的“鹭岛之夏”音乐周、鼓浪屿举办的“鼓岛之夏”音乐会演奏。郭老说,当时摄影师在这家大厅门口,由远而近拍摄姐姐教弟弟弹钢琴,以特写镜头拍摄了她的表情和她在琴键上轻巧灵活弹奏的优雅姿态,“美妙动听的乐曲让摄影师们感受到了鼓浪屿的音乐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