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01062794781i-aiig@tsinghua.edu.cn
2022年6月1日,2022智源大会-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顺利于线上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邀请了国内以及来自美国、日本的知名专家学者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为可持续的人工智能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正主持。邀请到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卡内基理事会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WendellWallach;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顾问教授李仁涵;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OsamuSakura;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中科大机器人实验室主任、CAAI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工委会主任、全球人工智能理事会执行委员陈小平相继做主题报告、对话探讨。
李仁涵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构建人工智能评测平台(体系),造福未来”,始于他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的几个判断:其一,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弱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强人工智能可能预期到来。其二,人工智能自身产业与产业赋能发展主旋律不变,人工智能产品打造的智能时代新格局正在形成。其三,未来的国际竞争,人工智能+规则的竞争可能成为定局。其四,构建人工智能评测平台体系,将会造福未来。李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趋势,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并非不可能实现,目前的技术发展还是可控可信的,但随着组合算法、组合模型的叠加,不可控不可知的问题也许会显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了嵌入场景的阶段。其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形成新的爆发力,赋能产业升级,形成智能时代蓝图。最后,李仁涵教授重点强调了推动构建人工智能评测平台体系的意义,指出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认知能力的技术,有拟人化特征,因=此应该以人的标准对其约束,才能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评测平台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可信可控的技术支撑体系。因此评测平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落地,必须要尽早规划,做好安全、伦理、前瞻性的研究,把软性变刚性有利于操作落地。
主题报告后,论坛在梁正教授的主持下进入了对话环节,报告人分别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谁是教育的主体?谁是教育的对象?
问题二:如何将伦理治理嵌入AI研发、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国在这方面有何经验实践?
赵志耘书记:《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的伦理规范》就是考虑到了全生命周期,从研发设计、到应用都考虑到如何嵌入伦理,下一步转化为可操作性规范,落实到实践中。其中关键是参与的各个主体:研发、应用、管理的主体。各主体要联动,培育伦理意识,把伦理规范转化到实际操作中,嵌入实践中。政府的作用就是引导各主体重视伦路规范。实验区的建设就是要做社会实验,做伦理治理规范的实验,每一个实验区都针对如何落实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如北京的实验区中,未来科技在人脸识别的研发和应用中就考虑伦理规范。下一阶段,将推动实验区的评价工作,重点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让规则和理念在政府引导的各种应用中体现全生命周期的作用。
问题三:人工智能伦理是否可以通过特定治理工具解决?测评平台组如何考虑伦理问题和隐私保护?
问题四:伦理可以被治理吗?伦理问题在新兴技术治理中应对如何看待和处理?
薛澜教授认为,伦理问题的核心还是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分歧是正常的。新技术会对现有规范造成冲击,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的问题。治理还是管理,还是解决分歧,需要共识和解决之道。首先可以构建交流平台,让各个主体充分交流,消除信息不对称,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充分的交流共同是必要的。其次,在交流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求同存异,找到解决的机制,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治理框架。其三,一个平衡、合理的折中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技术本身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可能使我们对原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认识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不断更新原有的治理机制。
问题五: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伦理有何本质差异?这种差异又对其治理范式提出了何种要求?
陈小平教授指出,根本差异还是要从技术逻辑角度出发,人类对传统技术也曾有担心,如自动化技术是否会代替人类劳动。人工智能在某专用领域可以远超越于人,取代人,领域递进,都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存在这样的风险。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蚕食人类的生存空间,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全部蚕食,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强人工智能有能力为自己的生存找到不依赖人类的方式,这理论上是可能。因此可控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等发生后在解决,必须提前思考。对于专用人工智能的蚕食,不是技术本身带来的,而是由于现有的GDP导向的创新模式。本质上人工智能既可以为老年人服务,也可以为年轻人服务,但由于GDP导向的创新模式,商业逻辑和经济逻辑,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服务导向,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创新模式提出挑战。这真正说明人工智能时代是本质上的新时代,传统的治理模式不一定有效,必须发展新的治理模式。我们如何认识这个新的时代,需要更多的思考、交流、讨论,共同迎接这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