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状如何最新出炉的《2022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酒店住宿业较2020年减少2.7万家,酒店连锁化率升至35%,但较发达国家的60%仍有差距,酒店品牌化仍有很大空间。
从酒店数量来看,广东、四川位于前两名,山东、江苏超越浙江升至第三、第四名。同时,我国绝大部分的酒店都分布在除一线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区域,我国酒店业产业规模巨大,但区域、规模和档次、产品结构等方面分布尚不均衡。
据报道称,我国绝大部分的酒店都分布在除一线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之外的其它城市区域,我国酒店业产业规模巨大,但区域、规模和档次、产品结构等方面分布尚不均衡,在管理、服务、品牌建设、连锁发展、价值驱动等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二线城市,经济型酒店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可能已经过去,连锁化市场接近饱和,但大量的单店规模在15-69间房左右小规模酒店,连锁化率偏低,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三四线城市,经济酒店的市场还是刚需的产品,市场竞争的格局才刚刚显露,未来几年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数字化驱动的连锁化管理模式也是未来的趋势。
细分来看,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率为27.84%,中档酒店为48.05%,高档为37.77%,豪华酒店为53.34%。
中金公司发表研报显示,从中长期看,考虑到疫情下行业供给(尤其是单体酒店)在经营压力下出清、供给增速在疫情前已在相对低位企稳,以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休闲商旅需求的高弹性,预计行业RevPAR(平均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有望步入长周期的上升轨道。从供给端看,预计中国酒店连锁化率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提升,在2025年达到38%。
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国内酒店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20家,其中A股公司为15家。截止2022年5月23日,中国中免收盘价位列第一,约为166.77元。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不断发掘开发利用,酒店业也是投资者们投资又一衍生的红利项目。但在未来两年的酒店投资中,仍然需要谨慎向前。酒店市场依旧是存量洗牌整合阶段,优秀的产品会脱颖而出,低廉的产品会加快淘汰。未来酒店产业是更加高效,拒绝臃肿,朝着更加健康理性的方向去发展。作为各大酒店集团来说,品牌做到赋能,才能收益与品牌价值的双向发展。
连锁化率不断提升,也在深刻影响着我国酒店市场格局。中金公司发布研报提到,连锁化和品牌化的趋势叠加疫情下的供给端结构性调整,将使得疫情后头部连锁酒店集团的规模扩张速度维持高位。预计到2023年,华住、首旅、锦江的已开业客房数将分别达到约92万间、69万间、112万间,2023年之后分别以10%、13%、9%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
2022年的酒店业依旧是不确定的一年,无论是酒店品牌方还是酒店业主或者是酒店从业人员,做到谨慎,稳重求胜,并且活下去,挺过去,才能迎接下一轮的变革。
不过,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3个方面43条具体措施,进入疫情发生以来力度最大的纾困政策周期。
更多的利好政策正在纷纷出台。文旅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明确表示:“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县(市、区、旗)和直辖市的区(县),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进出该地的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
酒店行业整体偏存量市场,中端市场增速最高,2026年中高端酒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5000亿元规模。根据中国饭店业协会和国家旅游局数据推算,疫情前2019年中国酒店行业交易额(含客房和餐饮等其他收入)接近1.14万亿元,其中豪华酒店交易额约占25%,中高端酒店交易额约占37%,低端、经济型约占38%。EuromonitorInternational预测,2021~2026年中国酒店市场规模增速CAGR为3%,则我们测算2026年整体酒店行业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36万亿元
中国饭店协会1日正式发布《2022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酒店行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旅游市场大幅收缩,酒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蕴含新的商业机会。报告称,疫情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等,人们的旅游消费越来越高,消费升级带动需求增加,刺激着酒店业需求的增长。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一共拥有住宿设施总数为36.1万家,较2020年减少了8.6万家,其中酒店住宿业较2020年减少了2.7万家,其他住宿业较2020年减少了5.9万家,疫情对酒店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伴随着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3个方面43条具体措施,力度空前,进入疫情以来力度最大的纾困政策周期,也显示出政府纾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