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盒技术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吸塑包装盒及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吸塑应用于包装行业中,常与礼品彩盒配合使用,包装方式较为高档,受到人们的好评和欢迎。在此应用方式下,吸塑包装多采用针对产品进行一一对应的挖槽式设计。吸塑包装盒对产品进行一一包装后直接置入礼品彩盒内,提供区分式的包装结构。
上述的吸塑包装盒带来较佳的包装结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吸塑包装盒的周侧通过侧壁与彩盒进行连接固定,以取得彩盒对吸塑包装盒的支撑。设计中,吸塑包装盒的侧壁与上下表面垂直,由于吸塑加工的拔模斜度影响,吸塑包装盒的侧壁存在一定的拔模斜度,使侧壁的上下两端存在尺寸偏移。当吸塑包装盒的上下尺寸较大时,侧壁的上下尺寸偏移将被放大,造成侧壁与彩盒之间的间隙过大,配合紧密度低、支撑不稳,且被包装的产品不易取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塑包装盒及包装结构,吸塑包装盒的侧壁与外盒体之间的配合间隙小,配合紧密、产品易于取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吸塑包装盒,具有:
包装盒体;
第一收容槽,其开口于所述包装盒体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底壁凸出或平齐于所述包装盒体的下表面;
第二收容槽,其开口于所述包装盒体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底壁凸出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底壁远离所述包装盒体的下表面的一侧;
所述吸塑包装盒的拔模方向自所述包装盒体的下表面指向所述包装盒体的上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包装盒体的上表面为折弯面,所述折弯面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上表面与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收容槽开口于所述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收容槽开口于所述第二上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表面与所述包装盒体的下表面平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分别与所述包装盒体的侧壁垂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表面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5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包装盒体的侧壁具有拔模斜度,所述拔模斜度不大于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或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开口端设有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用于供用户取放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或所述第二收容槽的物品。
一种吸塑包装结构,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吸塑包装盒与外盒体:
所述外盒体具有用于收容所述吸塑包装盒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底壁贴合连接,所述容置腔的侧面与所述包装盒体的侧壁紧密贴合,所述容置腔内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贴合支撑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底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部为置物盒,所述置物盒具有用于收容物件的容纳腔,所述置物盒的侧壁分别与所述容置腔的侧面、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侧壁保持相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塑包装结构还包括外盒盖,所述外盒盖用于覆盖于所述容置腔的开口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具有包装盒体、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开口于包装盒体的上表面而底壁不凸出于包装盒体的下表面,第二收容槽亦开口于包装盒体的上表面而底壁则凸出于包装盒体的下表面,即第二收容槽的底壁与包装盒体之间形成凸台结构,使包装盒体的侧壁大幅缩减而不影响吸塑包装盒的结构强度,吸塑包装盒的侧壁因拔模斜度引致的尺寸偏移有效减小,使吸塑包装盒的侧壁与外盒体之间的配合间隙很小,配合紧密,支撑稳定而保证产品取放的便利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吸塑包装盒的第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吸塑包装盒的第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吸塑包装结构的第一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吸塑包装结构的第二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吸塑包装结构的M处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吸塑包装结构,0100-吸塑包装盒,0110-包装盒体,0111-上表面,0111a-第一上表面,0111b-第二上表面,0112-下表面,0113-包装盒体侧壁,0120-第一收容槽,0121-第一底壁,0130-第二收容槽,0131-第二底壁,0140-凹槽部,0200-外盒体,0210-容置腔,0211-容置腔底面,0212-容置腔侧面,0300-置物盒,0310-置物盒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实施例1
请结合参阅图1~2,吸塑包装盒0100具有包装盒体0110、第一收容槽0120与第二收容槽0130。吸塑包装盒0100采用吸塑工艺,故包装盒体0110、第一收容槽0120与第二收容槽0130具有一体成型结构。吸塑包装盒0100通过控制包装盒体0110、第一收容槽0120与第二收容槽0130的结构分布,实现对包装盒体侧壁0113的尺寸控制,改善吸塑包装盒0100与外盒体0200的配合紧密程度。吸塑包装盒0100的主要结构逐一详述如下。
包装盒体0110是吸塑包装盒0100的主要基体结构,用于连接第一收容槽0120与第二收容槽0130,并与外盒体0200配合而放置于外盒体0200内。相应地,包装盒体0110并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包装盒体0110具有上表面0111、下表面0112与连接上下表面的包装盒体侧壁0113,上表面0111为外观面。基于吸塑结构的特点,下表面0112为包装盒体0110的下端表面,具有环形形状。其中,包装盒体侧壁0113即为吸塑包装盒0100用于与外盒体0200配合的侧壁。上表面0111与下表面0112之间的距离,即为吸塑包装盒0100的侧壁尺寸。
优选地,包装盒体0110的上表面0111为折弯面,折弯面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上表面0111a与第二上表面0111b,第一上表面0111a与第二上表面0111b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其中,第一收容槽0120开口于第一上表面0111a,第二收容槽0130开口于第二上表面0111b。优选地,第一上表面0111a与第二上表面0111b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50°。
进一步优选,第一上表面0111a与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平行。相应地,第二上表面0111b与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具有锐角夹角。进一步优选,第一上表面0111a、第二上表面0111b分别与包装盒体侧壁0113垂直。应当理解,此处所述的垂直关系,为设计上的垂直关系。实际加工中,由于拔模斜度的存在,该垂直关系发生偏移而不复为90°夹角。
第一收容槽0120的数量可为一至复数个,用于一一对应地收容物品。基于吸塑加工的特点,第一收容槽0120为具有开口的薄壁结构。其中,第一收容槽0120开口于包装盒体0110的上表面0111。且第一收容槽0120的底壁即第一底壁0121,凸出或平齐于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更具体而言,第一底壁0121远离上表面0111的一侧表面凸出或平齐于下表面0112。
换言之,第一底壁0121或者与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平齐,或者位于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的下方,以压缩包装盒体侧壁0113的高度尺寸。补充说明,在第一收容槽0120的数量为复数个时,第一收容槽0120可用于收容不同形状的物品,仅需满足前述的位置关系即可。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收容槽0120开口于包装盒体0110的第一上表面0111a,第一收容槽0120更适于放置外观平整、厚度较薄的物品,结构更为稳固且便于取放。
优选地,第一收容槽0120的开口端设有凹槽部0140,凹槽部0140用于供用户取放第一收容槽0120的物品。凹槽部0140与第一收容槽0120连通,当物品放置于第一收容槽0120内时,用户可通过凹槽部0140而将手指抵于物品的侧壁上,方便施加作用力而实现物品的取放。
第二收容槽0130的数量可为一至复数个,用于一一对应地收容物品。基于吸塑加工的特点,第二收容槽0130为具有开口的薄壁结构。其中,第二收容槽0130开口于包装盒体0110的上表面0111。且第二收容槽0130的底壁即第二底壁0131,凸出于第一收容槽0120的底壁远离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的一侧。换言之,相较于第一底壁0121,第二底壁0131更为远离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第二底壁0131处形成凸台结构,用于外盒体0200的底部表面贴合固定。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收容槽0130开口于包装盒体0110的第二上表面0111b。在此,第二收容槽0130的开口端与第二底壁0131之间具有呈锐角的夹角,当物品放置于第二收容槽0130时,物品将部分外露于第二收容槽0130上方,便于用户进行取放。此外,此一结构还有利于增强第二收容槽0130的结构紧凑性,避免冗余空间影响美观并造成松动。进一步优选,第一上表面0111a与第二底壁0131具有平行关系,使吸塑包装盒0100存放于外盒体0200内时,第一上表面0111a保持水平平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收容槽0130的开口端亦可设有凹槽部0140,凹槽部0140用于供用户取放第二收容槽0130的物品。凹槽部0140的结构在第一收容槽0120上已作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吸塑包装盒0100的拔模方向自包装盒体0110的下表面0112指向包装盒体0110的上表面0111。换言之,吸塑加工中使用的模具从包装盒体0110的上表面0111抽出。基于吸塑加工的特点,模具于同一侧设有包装盒体0110、第一收容槽0120、第二收容槽0130的反模。拔模时,模具一并自包装盒体0110、第一收容槽0120与第二收容槽0130内抽出,吸塑包装盒0100进而冷却成型。
相应地,包装盒体侧壁0113、第一收容槽0120的内壁、第二收容槽0130的内壁分别具有拔模斜度,以便模具顺利拔出。在前述结构下,包装盒体侧壁0113的高度得以有效压缩,在拔模斜度不变的情形下,包装盒体侧壁0113在包装盒体0110的上表面0111所在平面的尺寸偏移,得以减小至理想范围,使包装盒体侧壁0113与外盒体0200的侧壁近似平行,从而保证配合紧密程度较高。
优选地,前述的拔模斜度不大于3°,使包装盒体侧壁0113的尺寸偏移更小,进一步减小包装盒体侧壁0113与外盒体0200之间的配合间隙。
在此一并介绍一种吸塑包装结构1000,包括吸塑包装盒0100与外盒体0200,具有较小的配合间隙与紧密的配合程度。其中,吸塑包装盒0100整体位于外盒体0200内,受之保护而形成整体包装。
请结合参阅图3~5,外盒体0200具有用于收容吸塑包装盒0100的容置腔0210,使吸塑包装盒0100整体位于容置腔0210内。其中,容置腔底面0211与第二底壁0131贴合连接,容置腔侧面0212与包装盒体0110的侧壁紧密贴合。
容置腔0210内还设有支撑部,用于支撑第一收容槽0120,并对第二收容槽0130的凸台结构与外盒体0200之间的空间进行填充。其中,支撑部的上表面0111贴合支撑于第一底壁0121的下侧表面,使吸塑包装盒0100受到外盒体0200的良好支撑。支撑部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包括与外盒体0200一体成型的凸台、可与外盒体0200分离的支撑块等结构。
优选地,支撑部采用置物盒0300的形式。置物盒0300具有容纳腔,用于收容其他物品,进一步增加吸塑包装结构1000的容纳空间。其中,置物盒侧壁0310分别与容置腔侧面0212、第二收容槽0130的侧壁保持相对。置物盒0300可采用可启合的封闭腔体结构,亦可采用半封闭腔体结构。置物盒0300的上表面0111与第一底壁0121的下侧表面贴合连接,提供支撑。
优选地,吸塑包装结构1000还包括外盒盖,外盒盖用于覆盖于容置腔0210的开口端。外盒盖可于外盒体0200分离,亦可以可启合的结构形式与外盒体0200一体连接。
在一个收纳包装游戏手柄与OTT(OverTheTop)产品的应用场景中,OTT产品收容于第一收容槽0120,游戏手柄收容于第二收容槽0130,其他配件收容于置物盒0300内,形成分类收纳结构。同时,包装盒体0110、置物盒0300与外盒体0200相互配合,形成稳定而紧密的连接结构,且便于用户取放任一产品。
其中,OTT产品包括机顶盒等产品类型,用于与互联网连接而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其他配件包括各类连接线、电源连接器、耳机等配合使用的用品。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