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七年之痒,我的七年大坑终于在今年的8月28日成绩公布的那天填完了。这两年开挂般的在考证,朋友圈被人称作考霸,但我知道,我只是运气比较好,亦或者是到了中年危机,考证更有目的性了。
2011年7月硕士毕业,进了一家私募公司,主要做海外借壳上市,我是大法学背景(已过司法考试),对金融、财务的知识仅停留在选修的宏微观经济。
也许,一级通过的太容易,让我感觉CFA并不是个太难的东西。二级依然在临近考前半个月开始刷题,这次考试以band10败北。没想到失败来的那么快,于是CFA大坑,我就这样扔在了一边。
3、两年的疯狂考证
2016年复习了一周,考了CPA经济法,pass。
2017年
4月准备CMAP2
5月2日考CMAP2,考完准备CFA二级;
6月3日考CFA二级,考完准备CMAP1;
6月27日考CMAP1,考完准备CPA审计(看了一个月);
八月开始准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
9月9日考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财管、经济法(裸考),考完继续准备CPA审计、会计
2017年成果:
Pass
1、CMAP1、CMAP2;
2、CFA二级
3、FRM一级
4、中级会计:财管、经济法
5、CPA:会计、审计
Fail:
1:中级会计:会计实务
2、CPA:财管
2018年
6月23日考CFA三级,考完放羊。
8月开始准备CPA税法,8月29日能打印中级准考证,确认报名成功(之前一直怀疑自己没有报上名),开始复习中级会计的会计实务。准备考完试,开会准备CPA税法和财管。
2018目前为止成果
Pass:
2、CFA三级
考完CPA准备开始学习Python、Matlab和SQL,因为公司的连锁模型更新,每次弄得我都痛不欲生,所以,想要好好学习下数据库管理和量化分析的方法,所以不排除继续跟着金程明年三月考个AQF。
4、考试心得
这两年的考试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有如下几条:
1、明确考试的目的。要知道,你报名考试第一要务是“考过!”,什么会考,看什么,什么不会考不看什么,不要以你的兴趣为导向,要以考试为导向。如想多学,请在考后自己去补,咱们不要浪费那么贵的考试费好吗
3、有取有舍。一场考试不可能给你带来太多的东西,很多知识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试只能给你个引子,如果对某方面特别感兴趣,而这方面分值特别低,请考后去学习,不要过多钻牛角尖;如果对某方面特别不感兴趣,而这方面分值有很高,那麻烦您再累、再反感也请啃下这块硬骨头。
5、理论结合实际。如果单纯跟风的考证,不能结合自己的现有工作或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那么你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会大大降低。我学CMA、CPA是因为工作中要做财务预算,要做经营分析。
我学CFA是因为工作中要做投资测算,行业分析,我学FRM则是因为想要做风控。工作中的一些疑惑,能够在学习中的到解决,而学习中的有些内容,则能在工作中加深,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6、明确目的和手段。考试可以是目的,但更多的时候但只是我们获取想要的东西的一个手段。有位大神说过,那些个一个证都没有的人,可比我们这些有证的人赚的多哦。所以,不要对证本身抱有太大的期望。只能说有比没有好,学习考证比虚度时光好。
7、坚持!坚持!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比问题多,既然选择了考证这条路,就心无旁羁,走下去。要知道,我的CFA三级考试可是上午题essay差不多有一半是全空白的。可是咬咬牙又坐进了下午的考场,谁知道下午题特别简单,最后压线通过了。
所以,坚持下去,说不定,老天就格外放水了呢,哈哈,当然好好学习还是很重要的,不然馅饼也掉不到你头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