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设计与建设环境丰富运动(EnvironmentEnrichment)
简直无法相信现在仍有许多动物被局限在光秃秃的"小盒子",无所事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圈在这种笼子里的动物经常不停地来回走或左右摇摆,这种异常行为被称为僵化特征,这样做能减轻这种环境所导致的焦虑和失落感。当一个人精神紧张时,他往往也会来回踱步、咬指头或用手揪自己头发,这是一样的道理。正因为自己也有同样的行为,人类开始也为动物园动物们想些有趣的事情来打发烦闷的时光,避免情绪不宁。这种活动被称为环境丰富运动。
最简单的食物丰富运动是把植物籽实(如玉米)撒到地上的干草里,让猴子自己去觅食,还有喂大象树枝让它自己整天去慢慢咀嚼,或者把小型猫科动物如麝猫和虎猫的食物藏起来让它们自己找等等。猫科动物天生就是猎手,它们已进化成整天忙于窥伺和围猎。如果它们不这样,就只能在笼子里来回踱步。凯希·卡尔丝蒂博士,一位研究动物环境丰富运动的生物学家发现,如果给猫科动物一些隐藏起来的食物,它们的踱步行为明显减少,她还采集猫科动物的尿样进行分析,比较隐藏食物和不隐藏食物的动物的尿液,因为尿液中的荷尔蒙水平可以反映出动物的紧张程度,那些仅简单在树丛后面找找食物的行为就可以让它们连续几天不再来回踱步。丹麦的哥本哈根动物园为50多种动物提供了整套的环境丰富运动并汇编成册,大卫·史彭森博士,一位在俄勒冈州华盛顿动物园工作的英国生物学家,也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基于自然行为基础的环境丰富运动理念。
今天在一个好动物园里,社群动物(生物学术语,指以家族形式居住在一起的动物)和家族呆在一起,群居的兽类和鸟类集群而居。黑猩猩和人一样是社群动物,它们需要和同类生活在一起,幼猩猩需要向行为榜样(rolemodels)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黑猩猩。它们从母亲那里学会如何采食、如何抚育婴儿、如何做一只有权势的动物。没有学习的榜样,它们无法成为这一物种中成功的一员。
动物界除了灵长类,还有不少种是社群动物。火烈鸟在自然界以几千只的大种群生活在一起。它们必须有其它火烈鸟在场才能触发交配行为(大声鸣叫,以紧密编队方式游行),在英格兰瘦桥(Slimbridge)的一个湿地鸟类公园原来只有30只火烈鸟,没有繁殖的迹象,因为没有足够大的火烈鸟种群来刺激产生上述的繁殖行为,管理人员就用几面镜子来迷惑火烈鸟,让它们以为种群突然增加了一倍有60只火烈鸟,于是触发了它们的繁殖机制,成功开始繁殖下一代。常常听说动物在刚搬到新场地时会有"蜜月现象"发生:多少年不繁殖的动物突然开始繁殖。例如亚特兰大动物园的大猩猩在搬到新家后14个月内生了3只小猩猩。这也是因为新的环境更接近动物的野外生境,能让它们开始表现出正常的行为,包括繁殖行为。
动物园教会我们有些动物的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产于印尼的黄猩猩,在野外是独居动物,但在动物园里却能和睦地过社群生活,甚至青春期也能平安无事。原因可能是在动物园里有充足的食物,而在正在急剧消失的印尼热带雨林中,独立生活是保证有限的食物(树上的果实)能被平均分配的一个有效方法如何让观众看到动物
动物园展区的设计必须按动物生境选择的观点,为动物选择合适的栖息地作展区,同时考虑游客的视觉观赏效果,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如果野生放养区区域较大,观众不容易看到动物,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电网把动物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内,而不用多花钱去引进大种群。如何让游客多停留一会儿
现代动物园的一大进步就是把动物从牢笼中解放出来,但动物毕竟是野生动物,它们有野性,可能会攻击人,会逃跑,同时游客也有可能会伤害动物,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把人和动物分隔开,从某种意义上讲,栏杆也是为人准备的。所以那种想把动物园所有的栏杆都拆掉的想法方是不现实的,也是幼稚的。
既然栏杆不能彻底除掉,而观众又是来欣赏动物的,他们不希望在他们和动物之间有什么东西妨碍视线,他们想看得更清楚,他们不想让他们的照片上有不自然的东西存在。所以现代动物园用玻璃、壕沟、电网、钢琴弦等来取代传统的铁栏杆和铁蒺藜保护植物
植物是动物生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为动物遮荫避雨,可以为动物提供藏身之处,可以把动物展区衬托的更美。现代动物园场景的设计是模拟自然生境,因为自然是最美的,所以这样设计出来的场馆也是最美的,但是要想让这种美持续下去确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植物对动物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它们是动物的食物。1.控制动物的数量
环境容纳量是一个生态学名词,指一种生境中可容纳的最大动物数量,因为生境中可供动物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如在草原地区如果草食兽过多,就会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出现沙漠化现象,现在频繁的沙尘暴就是这么来的。动物园里的草食区一定要控制动物的数量,在有限的区域里不能搞大种群。国外的一些野生动物园有的种群比较大,但这些动物园的面积都相当大,都在一万亩以上。中国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即便批给野生动物园的面积很大,其中不是山地就是林地或是水面,能用来放养草食兽的面积并不大。"大工程","大规模","大而全"是中国一些建设项目的特色,一些动物园管理人员观念陈旧,现在仍认为动物园应以搜集多少种物种为目标,和"大而全"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在各个新建野生动物园的动物采集计划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清单:
36只长颈鹿,40只斑马,100只梅花鹿,20只牦牛、20只骆驼,20只野驴…这些动物连吃带踩,那儿还能留下绿地。
2.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
我们在谁来管理动物园里介绍了园艺师这一动物园新职业,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动物场馆里的植物问题。和足球运动场一样,草食区应选择耐践踏、动物不愿意吃的草种,还应加强养护管理。3.行为管理
3.食草动物有自己的行为特点,它们已进化到更愿意吃自然生长的食物,同样的一种草,它宁肯自己去啃地上生长的也不愿意你拔下来仍给它吃,所以它们对草场的破坏也很大。它们是反刍动物,喜欢在晨昏觅食,在夜间要倒嚼。利用这些特点,许多野生动物园都在晨昏和夜晚把动物留在室内或非展出圈中喂食,早上游客开始入园时再把它们放出去,因为已经吃饱,所以很少再啃食草地。
4.保护措施
采用高压电网、铁栅栏等防护措施保护树木不受动物破坏。在熊舍、大型灵长类馆舍中较常用,或者用假树来代替。4.保护措施
采用高压电网、铁栅栏等防护措施保护树木不受动物破坏。在熊舍、大型灵长类馆舍中较常用,或者用假树来代替。换一个角度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