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下学期,我作为插班教师来到中二班。我发现,为了拥有更多的游戏场地,班级教师根据活动室的层高特点,将一个角落设计成了一个小二层,上层是生活区,下层是积木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一、看!我们的积木区
教师的思考
二、为什么围不拢呢
在我的提示和宁宁的帮助下,小虎成功地围成了恐龙的家,相信他对积木长短与围合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理解。不过,事后我回顾这一段时,忍不住会想:要是我没有马上提示,小虎会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三根积木不足以围成方形呢?也许我再多一点耐心和等待,孩子就会有自己的发现呢!
三、初具规模的建筑
这时,琪琪也进来找汽车,他被搭好的房子吸引,仔细看了起来。小虎、宁宁对自己初具规模的建筑作品感到很满意,也很开心。
看来,一个共同感兴趣的游戏主题,能够让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合作行为。原本的平行游戏转化成了初步的合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假想和同伴的互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游戏不断深入推进的动力。这个片段里的三人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海宝提出挑战,宁宁主导解决,小虎行动跟进。同伴之间的互相启发,丰富了彼此的搭建经验,使他们的搭建作品逐渐完善。我想,如果幼儿拥有更宽敞的空间、数量充足的积木,一定会搭建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四、这里就是五星级酒店
五、五星级酒店变高了
积木区的环境限制了幼儿的搭建水平,他们能够合作搭建出这样一件较高水平的作品,实在是非常了不起!我希望幼儿能够将作品向空中延伸,积木区要搬迁到更大的空间里。可是哪里能找到满足幼儿需要的空间呢?班级的各个游戏区已经设置好了,走廊上的空间也被自然角占据了……思前想后,我将目光投向了睡眠室。
六、我们需要更多积木
接下来,他们找出一些一样长的积木搭建酒店的底座,然后用圆柱体积木在四个角上垒高,再继续用长条积木搭建第二层。有的人运送积木,有的人垒高摆放,一会儿工夫,大家就搭起了一座三层楼的酒店。
看着幼儿突飞猛进的搭建水平,我深刻理解了适宜的空间和材料对幼儿的游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搭建地点的改变,让幼儿拥有了更大的空间,能够站起身子搭建,作品自然就会向空中发展。
七、积木筐里装不下了怎么办
睡眠室没有合适的地方安置积木柜,不过小二层离这里很近,我和班级教师商议后决定:暂时将不是同一规格的积木放在原积木区的柜子里,相同规格的积木用塑料筐装好,放在原积木区,使用的时候搬出来就行了。
第二天,我跟孩子们说新积木区没有人数限制,想玩的人都可以去。孩子们欢呼雀跃,进入新积木区的人更多了,有的是两人、三人合作,有的是自己搭。不约而同地,他们都搭起了自己心目中的五星级酒店(图9)。
大家都对自己的五星级酒店很满意,不愿意拆掉。可是,这样午睡需要的床就拉不开了,怎么办?我请孩子们原地坐下,商量解决方案。
于是,大家一起收拾积木。由于是随意堆在筐中,不一会儿,筐里装满了,但积木还没有收完。我再次请大家停下来,一起想办法。
大家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把筐里的积木倒出来,重新分类摆放。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积木收拾整齐了(图10)。
接下来,按照孩子们的建议,教师在睡眠室的中间用绳子圈出一块地方。大家约定:搭在圈内的作品可以不拆,但是要把多余的积木收回筐里。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并没有急着组织幼儿午睡,也没有代替他们想办法,而是组织幼儿讨论。拿来更多的筐似乎可解燃眉之急、也更简单易行,但我不愿错过这难得的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我清晰地描述了筐和积木的现实情况,引导他们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他们想出合理的方案后,我鼓励他们去尝试,一起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主动、坚持和乐于创造的学习品质。
八、伦敦酒店什么样
嘉嘉并非出于恶意,我没有批评嘉嘉,只是提醒他说话要有礼貌。至于产生争执的原因,恰好又成了幼儿扩大视野的契机。这一次,我从行动上给予了幼儿支持和呼应。事实证明,观看酒店图片、讨论酒店造型的经历,让幼儿大受启发。我不禁期待:他们接下来的作品,还会带给我什么样的惊喜呢?
九、我要搭一个最棒的酒店
我请孩子们带着图纸来到积木区,说一说搭自己的酒店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积木。然后,新一轮的搭建开始了。
这一次,孩子们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庞大、复杂,但都体现了各自设计图的特点(图15)。教师用相机记录下孩子们的搭建场景,展示在学习墙上并收入成长档案袋中。
欣赏和讨论激发了幼儿的创意,他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富有创意的酒店造型。然而,怎样支持他们将这些想法转变为搭建作品呢?我采取的方式是:请他们说一说按照图纸搭建需要什么样的积木、大概需要多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提前梳理思路,降低将图纸转变为实际搭建行为的难度。
在搭建过程中,幼儿的合作、思考和讨论再次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海宝和瑞瑞创造性地搭出了既有楼梯又有滑梯的酒店;小虎在宁宁的帮助下,不再只做简单的平铺与围合,而是逐渐熟练地使用起垒高和架空的方法,搭建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如此,他还能在小积木不够的情况下,用停车位代替停车场,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幼儿的搭建细节越来越丰富,反映出他们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展、计划性和目的性不断加强、搭建水平和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小结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初读这句话时,我便被其中的哲学气息所吸引。在教育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要了解我想推动的那一棵树、那一朵云的灵魂,就需要我停下脚步、蹲下身子、静下心来,听一听这棵树到底说了什么,那朵云到底为什么这么想。在一次次观察、一场场对话中,我感受到了与幼儿声气相通的呼应,那种自然和谐、共同成长的状态,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一、在观察记录中了解幼儿的需求
二、在情感、行动上支持幼儿的游戏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在搭建过程中,幼儿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积木筐里装不下时,他们想出了分类整理和先简单组合再收纳的方法;在分类收拾和搭建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积木的材质、大小、比例和空间关系;在交流搭建意图时,他们用越来越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绘制酒店设计图的时候,他们用图画表征自己的思维并用语言加以解释;他们不断扩大作品的规模,在有限的空间中不仅要完成并保护自己的作品,还要注意不碰倒别人的作品,他们的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动作同时得到发展;他们不断探索、发现材料的特性并解决搭建中遇到的问题,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他们在独立搭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效能感,在合作搭建中感受到协同游戏的快乐,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越来越自信、合群。
四、在游戏延伸中寻找课程生长的契机
我观察、记录下幼儿的表现,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观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寻找下一步的活动内容和契机。在接下来的积木区游戏中,以下几个方面都可以是着眼点:不断丰富幼儿对建筑物及其他事物的认知,支持他们积极探索,丰富建构主题;借助设计图或游戏计划,进一步增强幼儿做事的目的性,鼓励他们分工合作;对单元积木进行深入研究,与幼儿和同事探讨搭建的经验和技巧,不断积累建构的经验;当幼儿生发出更加宏大的建构主题时,适时鼓励他们尝试用大型积木在户外空旷的场地上进行搭建;等等。
专家视角
建构游戏是有益于幼儿心智发展的重要活动。幼儿在从事建构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通过操作多样化的积木及辅助材料,理解了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理解了空间的关系,理解了不同材料的结构与自己期待的结果之间的关系,理解了材料的长短、厚薄、宽窄等特征与事物结构之间的关系。幼儿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动作来建构内在的心智。
《我们班的五星级酒店》是一个关于中班建构游戏中空间、材料、规则、搭建活动、交往、活动热情和挑战不断变化,游戏不断深入的案例。一个临时进班工作的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环境、材料及活动过程,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和支持,不断推动幼儿游戏深入和发展。影响教师行为的核心,是教师的儿童意识和游戏观念,这是教师观察童并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推动教师提出问题和合理支持、引导的基础。能从儿童的游戏行为中发现儿童的现实水平和遇到的问题,从游戏的环境和材料中看到现实的问题及其对幼儿的制约,是改善和提升幼儿活动环境和材料的前提。
我们从案例中见到,在教师的观察、支持和引导下,幼儿的活动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积木区的人数大量增加,幼儿单个人的游戏变成了人数不断增加的集体游戏,活动空间从矮小的空间转向更大的空间,活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材料的分类和整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生了变化,活动中挑战不断增加,幼儿搭建的作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多样,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越来越紧密,活动规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发生,源自幼儿建构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建构的空间和材料有了较好的保障。做到这一切,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的眼光、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活动支持和教育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