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天气晴朗,天台迷道户外21位驴朋起大早包大巴车来到乐清雁荡山显胜门风景区。
车停在显胜门景区门口停车场。下了车环顾四周,阳光正照在山顶,岩石闪着金光,好美啊!不管你以前有没有来过这里,此时都会被四周的美景所吸引。
从停车场右侧(公共厕所后)的小道上山,穿竹林,然后又下到溪,过溪回到景区道,再进景区。走驴的都喜欢“不走寻常道”进景区,其实这景区门票挺便宜的,只需15元。
站在景区游步道上,一抬头就能看见两扇巨大的石门。两座相捱的巨峰,直插云端,峰间形成一扇天然的门,俨如一道通天之门,人称“显胜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自古以来有多少名人曾驻足于此仰叹啊!
显胜门又称“仙胜门”。此门高达200米左右,两门相隔仅10余米,两壁陡立,直上云霄,气势雄伟磅礴,为雁荡山“门”之冠。门内绝壁四合,森然环侍;脚下涧水铮铮,境极幽邃;抬头仰望,顶壁复合,仅留一线,“非中午夜分,不见日月”。明代王绾在《游石佛洞》中云:“仰视巨石两两数丈,上覆复合,中空一线仅尺许,入可数百步,如丹阙开阖于层霄缥缈中,曰显胜门。”徐霞客在《游雁荡山后记》中说“以路芜不能入”,可见当时道路险峻。雁荡山显胜门,琅琊榜、神雕侠侣拍摄地之一,人少景美;再加上新建的栈道,使显胜门火爆了户外群。
“千仞石门三丈宽,雁岩阻挡虞美人,霸王劈就显胜门”,传说这扇山门是霸王项羽为虞美人劈开的,免去了她登山的辛劳。
进得门中,又是另一番天地,谷中冷风嗖嗖,身畔溪水潺潺。沿着凿出的岩道拾级而上,至一巨大半圆形天然观景台上,就可见左侧面崖壁上有一长瀑飞流而下。
众人飞步上前细看,但见该瀑“下半身”却又被山崖挡住了,真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是“含羞瀑”,瀑如其名。又名“飞湫”,与大龙湫、小龙湫齐名北雁“三湫”。
攀上瀑脚岩石,甚是惊艳!瀑下有一潭,瀑潭水呈现红、蓝、紫、白……七彩颜色,含羞瀑竟然变成了七彩瀑,堪称奇观!
含羞瀑上面就是“迷魂谷”。上“迷魂谷”,必须从显胜门外古道绕上去,中间需借助几十米的绳索。我们这次计划从十八洞上。
关于十八洞,还有个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有十七个秀才在南雁荡山会文书院读书。他们雇用一个后生人,一当煮饭人,二当佣人。这个后生人手脚勤快,做完本分的事,就在空闲时跟秀才一起读书。古话讲,棋杆下没有白身人,后生人虽讲是个干粗活的人,头脑一点也勿笨。秀才们读多少书,他也读多少书;秀才们做诗论文,他也凑上一份,做得比谁也不差。
那年,秀才上京赴考,把后生人也带去了。早年,做粗活的是不可以参加考试的。进考场那天,秀才们都进去考场,后生人就在考试场外面听候。忽然,一个催场的匆匆走到他的面前,对他说:“大家都进场了,你还不进去?快走呀!”他拉着后生人就走。后生人糊里糊涂被拉进了考场。原来,一个举子突然生了病,试场空着一个位置,主考正急着找人呢。
这样,十七个秀才赴考,就中了十八名进士,让南雁荡山留下了美谈。
十八个进士回到家乡,一起到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一面谢师,一面游玩。
仙姑洞就在会文书院的对面,两地相隔只一里多路。在会文书院读书时,他们常到这里游玩。他们知道洞中还有一个很深的洞,一直来没有人敢进去。今日一时兴起,大家决定进去探个究竟。
他们每人挑着一小担蜡烛,带了干粮,一直往洞里走。除了十八进士,还有一条狗也跟着进去。这条狗是第十八个进士当煮饭人时喂养大的,它死死要跟着自己主人进洞,一进洞它就东嗅西嗅,有时跑在前头,有时远远落在后面。
这个洞,洞中有洞,岔路又多。他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只是顺着大洞走。也不晓得走了多少路,只晓得蜡烛点了一支又一支,蜡烛都点完了,还没有走到尽头。
洞里墨黑墨黑,谁也看不见谁,秀才们慌起来,赶紧往回走。煮饭人出身的进士忽然想到,只有狗能辨认路。他紧紧拉着狗尾巴,听从狗的引导往外走。他招呼自己的伙伴,只是那些秀才一个个心慌脚软,怎么也跟不上,都各人管自走了,他呼喊,传来只是崖壁的回音。
煮饭人出身的进士跟着狗走出了洞,另外十七名进士却永远没有出来。
从那以后,大家都把这个洞叫十八进士洞,现在这个洞的洞口已被塞死,一般人也进不去了,只有我们走驴的照样进得去。
回到观景台,发现一十几人的宁波驴队赶上来了,就让他们先钻吧!
眼前挡着一块巨岩,上此岩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左侧岩沟抓绳上,虽有现成的绳索布在那里,但是没有其他装备,没有一定的手劲是挺难上的;二是右侧钻洞上,大都数驴友会选择这条。
洞下一大半被砌了两三米高的石墙,石墙上去空间很小,有两块突起的岩石,岩石下就是深洞。要想钻上去而不掉下深洞,须一脚踩着凸石,一脚着力岩壁,手抓住上面的岩石,才能钻上去。对于个子偏矮的驴友要上去也挺不容易的。
宁波驴队上去后,就轮到我们了。我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两人在下面指挥帮助完成爬墙,两人站在中间凸石处,其中一人负责拉下面的,一人负责帮助上去的,还有两人先钻出洞,在上面用一根扁带揽在钻洞人的双臂下,作保护和上提之用。
整个钻洞过程就像孩子出母亲的产道一般困难。背着背包,“个头”太大还会“难产”。所以我们的包就用长绳子从岩石外围提上来。在众人的努力下,“神驴顺产”了。
接下去继续沿着岩溪往上爬,见洞就钻:或跪地匍匐,或弯腰低头,或侧身绕石……
一个个洞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钻进钻去,颇有驴趣。是否真的有十八个洞,真的没有去数过,只知道脚步匆匆,绕来绕去,钻进钻出,忙个不停。
其间遇到过第二关,第三关,第四关……每一关都是爬岩,每一关都有现成绳索或铁环,使得钻十八洞变得:强度依旧在,而难度不是十分大。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全部顺利闯关。
钻出十八洞,先沿左侧驴道往上走,又发现一个瀑布,虽不及含羞瀑漂亮,但也是挺壮观的。最奇怪的是,瀑下有一滩圆圆的鹅卵石,像是有人专门放上去的。
绕到左边,继续往上走。此驴线经过“青鸟和云台山之巅”的多次探讨研究才最终确定下来的。巧妙地避开新栈道木板被抽掉的那一段,但是新栈道继续可以走走,喜欢走多长就走多长,不用担心恐高,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进入这边的山谷古道,就与从迷魂谷上的驴道汇合了。
我们刚好在新栈道的中间段上栈道,上栈道的地方,也被贴心的前驴友在树上绑上了木棒作踩脚用。
我们上了栈道,在上面自由自在地溜达一段。站在栈道看,风景确实是美得不得了。
栈道修在峭壁中间,好像给岩壁缠上了一圈腰带。
立足栈道,远眺山岗,奇岩林立,犹如神仙聚会,或坐或立,或仰或躺,或孤立沉思,或双人同行,或交头接耳……
行至转弯夹角处,抬头望,只见头上岩如刀劈,块状条岩摇摇欲坠;向外看,只见山门一线开,蓝天白云涌进来。
沿着栈道往前走,梭型石柱如同雨后春笋不断在眼前冒出,右侧悬崖,如利剑出鞘,孤傲冷艳;俯视脚下,万丈深渊,飞鸟颤栗。
栈道行出一两里,在蜡烛头尖旁边发觉铺着的木板已严重腐朽,里边有许多碎落石,前方一段木板已被抽掉了,只剩下疏疏的栏杆和水泥骨架。在这上面走,哪怕不恐高的也会觉得恐惧的。安全起见,众人退回上栈道处。
就在爬上栈道的地方起步,上百岗尖。接下去的上坡路坡度近似70~80度,笔陡笔陡的,一路直上,一会儿绕岩攀,一会儿抓草上,一会儿爬岩坡,而且右侧就是几十丈高的钢琴键一般的悬崖峭壁。站在岩边拍照也会觉得双脚发颤。
这一组岩生得挺可爱的。
一片“棺材板岩”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岩壁之上,上升还有一两百米,就在此处补充一点“能量”后,继续赶路。
午饭时光到了,我们就在百岗尖对面的山脊上就餐。暖阳下,山脊上,美景如画,秀色为“餐”,好惬意呀!
有余力的肯定要冲上百岗尖。百岗尖西峰为乐清最高峰,海拔1150米。站在百岗尖上,俯瞰雁荡全景。举目远眺,数县河山,尽收眼底;云海山景,变幻无常,令人惊叹!
队伍中有许多人已是数次上百岗尖了。我应该是第六次上百岗尖了。每次上来都是那么激动,兴奋。这真是:百看不厌雁荡山,百走不厌百岗尖啊!
匆匆打完卡,继续赶路。下百岗尖时,遇到两位黄岩来的驴友,听说是循着“红山楂”的脚印走的,倍感荣幸!自从有了“六只脚”,天下驴友成一家。
在石浪脚又碰到两位苏州的驴友,在那里艰难地上爬。听说他们与前面一位和后面的几位是一队的,也是要走四尖穿越的,我们急了,这速度,恐怕天黑也赶不到乌岩尖。我们劝说他们:假如天黑了,就沿公路走,千万别呆山上,否则有危险。
我们在凌云尖与龙脊山之间的山垭口下龙湫背。
我们和三位外地驴友全部在天全黑之前,到达目的地——大龙湫停车场。
我们带下山的三位苏州驴友也非常激动,庆幸遇到了我们这支队伍。苏州驴友也与队友联系上,得知他们天黑时已经到达盘山公路上,并决定走盘山公路了,众人才舒了一口气。走盘山公路10公里左右,虽然稍远了点,至少能保证他们安全,而且叫车也方便。
部分队友在大龙湫景区打卡。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替这帮苏州的年轻人捏把汗。他们都是网上约伴,领队也是非专业驴友。他们装备不齐,没有对讲机,一路没有收队,三三两两,各走各的。他们胆子也够大的,万一没有碰到我们,没有听我们的劝说,天黑了还在乌岩尖,最后三个可能还在乱石坡。他们将面临着:道路陌生、路况不明、乱石陡坡、悬崖峭壁、疲劳摸黑爬坡、手机无信号、缺水、缺食物、山高夜晚气温骤降……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小编在这里奉劝那些年轻人,人生旅途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那么多的“庆幸”。每个人的命运都靠自己掌握,该小心时要小心,千万不要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