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4.26
本期推送无音频!
天桥地区杂耍戏场旧照
天桥演艺场特有的热闹与杂乱的市井氛围,既有别于城南游艺园新世界的时髦与喧嚣,又无法与珠市口以北的戏园戏院的商业演出、会馆内雅致的堂会演剧相媲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等级界限。
////////
=天桥传统表演=
(点击视频即可观看)
天桥电车站
天桥电影院
天桥十字路口
俯瞰天桥
天桥老照片
清朝时的老天桥
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
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年为了拓宽马路,天桥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
老北京天桥买卖人
天桥卖糖葫芦的
天桥小贩
金批彩卦百年前天桥
对于七零后八零后来说,这代人的记忆中:
天桥,是中华电影院后面的炒肝儿、币儿厅、台球、
福长街六条旧货地摊儿、商品市场丹陛华
天桥商场后面的旧自行车一条街,
山涧口菜市场....等等
但是,看到电视里的“撂地”却也一点都不陌生,
这可能就是咱北京天桥的魅力吧。
天桥的名称来历,实际是指建在北京城中轴线
与龙须沟交汇处的汉白玉石桥。
明永乐年间建起了天坛,
皇上每年祭天大典经过此桥。
这里是天子从皇宫到天坛、先农坛祭典的必经之路,
所以俗称“天桥”。
玉石桥,平时以木栅栏封闭,
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
统称为天桥。
住在这里的人可能对于天桥的历史说的不多,
但对这里最具“京味”特色的,却会滔滔不绝!
从前这里,可以说是下层社会民众消费和娱乐的地方。
您想,从永定门进城的人们大多由此经过,
再有,就是在天桥附近有庙会,
北京天桥老照片,1939年。资料:京都大学
老北京有句俏皮话:“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每次都是“说练”,天花乱坠的,
一到关键时刻,就开始要钱,
然后又从头演起,反正是演不到“关键时刻”
再要钱,就是从未见他们练过。。。。。。
不给钱了吧,还说脏话。。。
所以那会啊,家教严的孩子,
家大人一听说孩子跑去天桥玩,
绝对会把孩子数落一番,
这地儿啊,学好就不许去!
其实天桥这里,更是北京小吃的大全,
自然出了不少名家老号。
在天桥斜街里就有豆汁、爆肚、煎包、
肉饼、豆腐脑、炸糕、艾窝窝等。
据说“爆肚石记”座落在天桥斜街东口,
天桥影院的后边路北。
过去有不少老北京人逛天桥,
就是为了吃爆肚石记的爆肚去的。
它那儿特别招人,不少著名的京剧演员如马连良等,
还有天桥不少卖艺的都是这儿的座上宾。
一看到自然博物馆,回忆就全勾出来了,
它在这里可是一直未变的“标志物”
北京孩子,从小的回忆里,必定有它~
日记里也都会有一篇“观后展”
还记得学校组织过参观
什么“人体奥妙展”、“恐龙展”。。。。。
住这片儿的孩子,来看看有没有您校友吧!
香厂路小学、精忠街小学、新世纪实验小学
北纬路中学、徐悲鸿初中。。。。
还有天桥百货,当年多火的一家商场啊,
小时候,跟家大人去这里逛逛,
大了点最喜欢的还是去丹陛华买点日用小百货、
学习文具、模型什么的,
如今马路是比过去宽了,丹陛华早就拆了,
天桥商场的人气渐渐地没了,
天桥和它往西的繁华、热闹、人来人往都快淡忘了,
成为住在那边的居民脑海中的记忆.....
近几年建好的“天桥艺术中心”
如今渐渐成了新的“地标”。
以前西面的友谊医院,南面的先农坛体育场,
北面的永安里邮局,其实也曾是住这里的人“心中地标”。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说咱北京国安,
作为国安的第一个主场,
先农坛带给咱国安球迷太多的记忆。
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说:
“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
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
北京核心区的北京天桥,
历史可追溯到700多年前,
是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
如今这依然形成了独特的天桥文化。
还有艺术气息在这里艺人在此“撂地摊儿”
清末民初的天桥文化是北京旧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除了民间撂地表演,城南、新世界游乐园等现代娱乐设施也建在天桥附近,。
露天照相摊位
天桥一度成为以经营餐饮、食品、撂地杂耍、低档日用品为主的综合型市场
卤煮摊位
在老北京的眼里,卤煮和京剧一样,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古玩店,不是很有见识的人是看不出真假的
钟表摊,当时手表、怀表都是奢侈品,钟表摊上的一块旧表可能才二、三块大洋
糖炒栗子摊位,那时候都是手工炒制的
北京天桥在旧社会曾是小偷横行的地方。50年代的时候,小偷在这里几乎绝迹。在狭窄的胡同里聚集了小吃摊、杂耍、快照等平民娱乐设施。照片中的是当时位于天桥的荣冠评剧团,这里曾走出了评剧大师李忆霞。
在天桥为了吸引老百姓观看,在各种杂耍和戏法的招牌上都尽量的十分显眼。这是一位名叫孙剑池的人,给自己表演挂上了“科学魔术”的名义,并自荐是在“发扬民间艺术,提倡文娱活动”。显然在当时颇有效果,吸引了不少老百姓前往观看。
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十字路口体育用品商店的橱窗。当时中国体育由朱老总亲自负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50年代在北京动物园入口售票处买票的男子。从他肩上扛着的大包来看,应该是从远处到北京出差的人员。在他的行李包里装有鞋子、被子等生活用品。但即便这样不便,他依然要买票进到北京动物园里参观,可见当时北京动物园对普通老百姓有着多么大的魅力。
50年代北京西北部是学校区域。当时一出西直门,便可以看到排成一排的等客三轮车。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消除了阶级差异,但可以看出三轮车夫的衣着依然很寒酸。
50年代在北京和平宾馆旁边的锔碗匠。就是用工具将家里打破的瓷器、陶器重新锔合在一起的一门手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路边两名卖茶的小贩在进行着争吵。中国自古就有喝茶的传统,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没有改变。这两人应该是为了争夺摊位而引发的争吵
天桥老照片上色版
天桥上卖艺的老照片,这应该是从西方来的,人们都通过外面的小窗口看里面的世界,看来里面的东西还是很吸引人的。
街头卖艺的小伙子在吹唢呐,在一个帆布搭的棚子里面,人们都坐在长凳上,周围的人都看的津津乐道,人群中不乏有戴礼帽的有钱商人,看来今天多出点力,能赚不少钱。
很多小孩都成群结队的来看热闹,专注力不亚于成年人,学手艺要从小练,而且兴趣是关键,有兴趣学的人才能成为大师。
下面的人特别的有力量,上面这个小孩看的出来,练了很多年,童子功很厉害。
这两个小孩一个骑马,一个在马上表演骑技,很出彩,旁边的人也看的很兴高采烈。
逛天桥
天桥景观
卖眼镜
各种扇子
小吃店
修车铺
卖旧衣服
卖成衣
卖布摊
卖杂货的王宝强?
街头编织竹帘
竹帘专卖
商品展示
空竹
木器藤编
五金店
2013年底天桥复建完工,新的汉白玉拱桥和两座石碑矗立在一片绿化带中,结束了天桥有名无桥的历史。
徐徐道来话北京整理
天桥贫苦百姓
唱的有多种鼓书,其中以说“大书”为主的西河大鼓人气儿很旺。说“大书”就是把演义小说的故事吸收过来,成为有头有尾有悬念和类似评书的演唱。
在天桥落子馆演唱鼓曲的女艺人,有被观众称为“三艳”的名艺人,她们是京韵大鼓方红宝、梅花大鼓郭小霞、河南坠子姚俊英等。
唱河南坠子
此外,如云里飞的滑稽二黄,“大金牙”焦金池和“小金牙”罗沛霖的拉洋片;口含竹哨配音的被戏称为“耍猴栗子”的木偶戏以及远近驰名。
“小金牙”罗沛霖的拉洋片
在天桥说相声,出了很多名人。如单口相声的创始人,有“穷不怕”之称的朱绍文,有相声八德美誉的李德阳、焦德海、刘德智等,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以及后来与他搭档的郭启儒、郭全宝,幼年和青年时,均在天桥演出过。
书茶馆
拉弓用的弓是硬弓。艺人在表演这个节目前,请观众中力气大的人进场试拉。试拉者憋得脸红脖子粗,最多只能将弓拉开一半。艺人却能将弓轻松地拉开,还能左右开弓。
显示臂力的节目,所用大刀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差不多。张玉山的儿子张宝忠能用双手、单手将刀平托起,也能用单手将刀竖着举起,还能把一二百斤重的刀舞动起来,连“背花”都能耍。
空竹是北京的民间玩具之一。德子是光绪年间人,因生活困难,就到天桥市场撂地,表演空竹。为了满足广大观众需要,他研究出很多新的招数,因此称他“空竹德子”。据说单头空竹就是他的创造。后来有个叫常立全的,不仅抖空竹,还抖嘟噜(黑陶的长脖、大肚的盛酒容器)、壶盖等。
过去在北京走会队伍前面大多数都有舞叉的,起到开道的作用,故北京人把舞叉又叫“开路”。天桥市场舞叉花样最多的,要算谭俊川,所以人们又叫他“飞叉谭俊川”。
天桥的于正明和他的徒弟表演爬竿,难度较大。他们在竿顶能表演各种动作,如“扯顺风旗”、“倒立”、“站竿”等,十分精彩。
中幡由竹竿制成,高约三丈。竿顶有红罗伞,伞下挂着一面绣字的标旗。表演者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或将幡竿竖于一个肘弯处,用力将幡竿颠起,用另一个肘弯接住;或用后脖窝、脑门接住;或用单手托住竿底,反腕将幡竿移到背后,再将竿抛起到前边,或用肘弯或用肩头将竿接住。最难的一招是将竿抛起,用下边的牙齿接住幡竿底部一个边,还要让它仍保持直立的姿态。宝三这一招最拿手。
四十年代,在天桥表演车技的是金业勤兄妹。他们的绝技很多,最拿手的是骑车过桌子。
在天桥表演硬气功的人很多。朱国良弟兄表演“油锤贯顶”,就是头顶一撂砖(约4-6块),另一人用油锤猛击砖,将它们击碎,还表演“睡钉板”。
这些形形色色的曲艺杂技表演形成了著名的天桥八大怪,“天桥八大怪”并非8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从早期活动于清末的穷不怕、醋溺高、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孙丑子、鼻嗡子、常傻子,到中期活动于民初的耍蛤蟆的老头、老云里飞、花狗熊、耍金钟的、傻王、百鸟张、志真和尚、程傻子,再到活动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云里飞、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黄、沈三、蹭油的崔巴儿、曹麻子、赛活驴等等,有数十位艺人名列其中。
天桥的老照片
老北京天桥街头
民国时期老北京街头
1916年一些商人集资,疏浚了先农坛东墙(北段)外一片洼地水面,建成小岛,用芦苇杉篙搭了个“水心亭”,栽柳植莲,夏季绿柳红荷,风光旖旎,吸引了不少游客。
金鱼池
新世界游乐园
填平后的龙须沟路
天桥百货商场
始建于1953年,商场品类齐全。小时候买什么都去天桥商场,过年买新衣服,放学回家的路上偷偷买玩具都要去天桥商场,那时候的天桥商场火爆的不行。后来改建了几次,越来越不得心意,人也变得混七杂八,没小时候的感觉了。
建于1952年,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小时候特喜欢去那里玩,最喜欢的还是恐龙公园,翼龙,沱江龙,蛇颈龙都是在这里学到的。
1991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犹如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被视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
天桥拉硬弓的
天桥四面钟徐徐道来话北京整理
天桥各时期地图
天桥各时期老地图
北京天桥已有六、七百年发展历史。
大部分人对天桥的印象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聚集之地、普通百姓的游乐场、北京最大的集市,但最早这里是文人的聚会之地。
如蜚声文坛的文学家洪亮吉,诗人张问陶、黄景仁、易顺鼎,词人孙尔准等都曾多次涉足天桥并留言名言佳句。
-1-
这之中有描绘阳春三月天桥一带旖旎风光及游人络绎不绝热闹景象的,如洪亮吉的一首五言诗《偕同人饮天桥酒楼》: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号北江,江苏阳湖(今武进)人。
闲踪亦已忙,侵晓试游装。
杨柳闭门处,桃花发曙光。
露香深幕径,鹊语静周廊。
屈指春三月,还输逸客狂。
过桥春五里,发阁树三重;
风转阛声沸,尘将游骑冲。
莺花怜震荡,衣袂竞纤秾。
咫尺郊坛外,春云总似龙。
-2-
有描绘天桥幽静风光的七言绝句,如张问陶的《天桥春望》:
(1764-1814)字仲治,号船山,蜀山老猿,四川遂守人。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
种柳开渠已十年,旧闻应补帝京篇。
天桥南望风埃小,春水溶溶到酒边。
明波夹道且停车,人为临渊总羡鱼。
尘外蒙蒙千树柳,随风绿到第三渠。
城南车马太匆匆,坛树孥云返照红。
几个闲人临水立,任他疑作信天翁。
-3-
还有描绘天桥笔直而长远无际、似与云天相接的幽致景象的,如黄景仁的《元夜独登天桥酒楼醉歌》:
(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江苏武进人。乾隆时诸生,诗学李白,少有狂名,与同里洪亮吉齐名,世称“洪黄”。
回鞭却指城南路,一线天街入云去。
揽衣掷杖登天桥,酒家一灯红见招。
登楼一顾望,莽莽何迢迢,
双坛郁郁树如荠,破空三道垂虹腰。
-4-
当然还有最著名的这一首,易顺鼎的《天桥曲》。
垂柳腰枝全似女,斜阳颜色好于花;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天桥桥外好斜阳,莫怪游人似蚁忙;
入市一钱看西子,满村叠鼓唱中郎。
不待沧桑感逝波,已看龙钟道旁多;
牛衣泣尽肠雷转,犹自贪听一曲歌。
几人未遇几途穷,两种英雄在此中。
满眼哀鸿自歌舞,听歌人亦是哀鸿。
燕乐歌舞两高台,更有茶园数处开;
何处秋多人转少?却寻乐子馆中来。
秋寒翠袖如空谷,日暮黄昏似古原。
那怪杜陵魂断尽,哀王孙又感公孙,
疏寮茶座独清虚,对菊人都号澹如。
三五女郎三五客,一回曲子一回书。
筝人去后独无聊,燕市吹残尺八箫。
自见天桥冯凤喜,不辞日日走天桥。
哭庵老去黄金尽,凤喜秋来翠袖寒。
汝久岂寒吾速老,赖寒博得几回看?
苎萝湓浦两红妆,感事怜才益自伤!
两种才人三种泪,一齐分付与斜阳。
天桥民俗图
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次溪编写的《天桥丛谈》,周作人题名,齐如山等作序,附《天桥地图》一张,长51厘米,宽45.5厘米
正如齐如山先生所言:“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天桥,是清末民初北京最大,最具京味儿的平民市井商业和娱乐中心,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典型,在抗战前达于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