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迄今,距离伦敦各大博物馆3月18日宣布闭馆,已经整整两个月。疫情让我们经历了各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和困惑,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更多人开始回望历史和思考人生。就像美食给口腹带来慰藉,艺术也让人头脑兴奋,身心愉悦。号称世界博物馆之都的伦敦,共有超过250个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和公共画廊。特别是那些著名的馆廊,是人类文明记忆和艺术瑰宝的集中体现,它们在疫情之下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失望,各种精彩纷呈的网上展览,让困在家中的人们大饱眼福。
5月初刚升级的在线展览系统,可供所有人免费观看,并能根据地点、人名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和过滤,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画质的高清程度,让人叹为观止。用博物馆自己的话说,是“800万件藏品尽在指尖”。去过大英博物馆的人都知道,馆内常年熙熙攘攘,只能走马观花,很多藏品都无法近距离细细看清。
另外,由于场地限制及文物保护等因素,很多珍贵文物,并不能长期展出,比如大家熟知的《女史箴图》,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每年仅展出约6个星期。而通过在线展览系统,不仅能一览全图,还有局部放大图,可以全屏高清观看,并配有文字说明,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作品。可以说,在线观展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看到的细节,比实地观看要翔实得多。
作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罗塞塔石碑,因刻有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以及希腊文三种文字,成为了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和结构,进而解读古埃及文化的钥匙。
该碑位于博物馆入口处,常年为游客所包围,难得能看清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线上展览中的石碑,在全屏状态下观看,颇有一种太空陨石的错乱美感,而局部放大的文字,也能让人一睹神秘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真容。
伦敦肯辛顿地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一直以其华丽恢弘的建筑和丰富的藏品,受到众多游客,特别是小朋友们的青睐。该馆于1881年起开放,初期的藏品来自大英博物馆,现在拥有生物、地球科学标本约七千万件,包括了植物学、昆虫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动物学五个主题,还能看到达尔文所采集的标本。
其大厅内陈设了100多年的标志性巨型恐龙骨架,于2017年被悬挂的蓝鲸骨架所取代,还一度成为热议话题。疫情期间,博物馆推出了12种虚拟观展的方式,并邀请深受全球热爱自然人士喜爱的大卫·爱登堡爵士(SirDavidAttenborough),以他标志性的声音,录制了语音导览。同时,还推出了“在家试试这个”(TryThisatHome)系列,包括恐龙研究、模拟火山喷发、制作干花、捕捉昆虫做标本等一系列教程,让孩子们在家的日子变得非常生动有趣。
伦敦另一大极具美感的博物馆,是国家画廊,其网站也是美不胜收。
同样,2600多幅13世纪的欧洲著名画家的作品,包括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梵高的《向日葵》,到20世纪,莫奈的《睡莲》等,都能通过网站一饱眼福。而这个时候唯一的缺憾,就是自己的电脑屏幕不够大。网站还提供虚拟观展、VR观展等服务,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细细揣摩每一幅画作,甚至连笔触肌理都清晰可见,并通过相应的文字介绍等,获得全方位的信息和享受。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位于伦敦肯辛顿地区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这座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她丈夫阿尔伯特的名字所命名的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主要展示工艺美术、装饰艺术和设计、应用艺术等方面的藏品。
其本身的网络展览,相比前面三座博物馆,并没有太大特色,但就在其网站主页上,有这样一则消息:征集疫情期间的各类物品。目前已经征集到的物品,包括快递纸盒、自制口罩、告示牌等,甚至还有疫情期间紧缺的卫生纸、酵母及面粉。相信不出几年,人们到这里参观时,看到这些非常普通但又包含深意的展品,必然会回想这段不平凡的日子。
博物馆于人类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特殊时期的世界博物馆日,全球大部分的人们,都以“云逛”的方式,触摸历史、文明和艺术。这样一种方式,也许也将和被纳入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那些特殊展品一样,成为疫情期间的特殊标志,以及永久的新冠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