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12月
一、总体要求1
二、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3
三、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防控措施15
四、施工作业承包商防控措施16
五、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18
六、个人防疫应急处置措施20
七、国际业务防控措施21
八、节假日出行防控措施25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本知识27
新冠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纳入乙类传染病,实行甲类传染病管理,具有传播速度快、人传人、物传人、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对个人防疫极其重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疫的有效手段。
暂位符勿删
APPytxw20210118-1-5
一、总体要求
(一)国家疫情防控理念和原则
1.总目标: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2.总要求: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3.总策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4.三防:防松劲、防漏洞、防反弹。
5.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6.四方责任:属地、部门、单位、个人。
7.五有:有防护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有隔离转运安排。
(二)集团公司疫情防控管理要求
8.根据驻地政府动态调整的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结合实际实施差异化防控,做到重点地区“一地一策”、海外项目“一项目一策”、重点人员“一人一策”。同时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变化,动态调整响应级别和防控措施,确保精准防控。重点地区是指驻地政府公布的中高风险区所在地级市。
9.做到三个并重: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并重、员工和家属并重、中方员工和外籍员工并重。
10.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各项管理措施,做好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践行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使用公勺公筷或分餐等健康生活方式。
11.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对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要亲自安排、亲自落实。
12.各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深入落实“防松劲、防漏洞、防反弹”工作要求,加强疫情防控物资动态储备,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
13.各单位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驻地政府和社区疫情防控最新规定,制定和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宣贯和演练。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实施精准防控。
15.员工出现发热等异常健康状况时,不得带病上班,应要求及时就医,并及时、准确、全面报告疫情信息,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16.各单位突出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公共服务场所、施工作业现场、餐饮、会议、住宿、活动等重点领域管控,指定专人,实施网格化管理。
17.各单位通过张贴海报、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加强宣传新冠肺炎及其他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和能力,开展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防控意识。
18.各单位准备适量的口罩、体温计、消毒剂等卫生防护用品,提供给身体不适的员工使用,并协助其及时就医。
19.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要求,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原则做好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积极配合驻地政府,有序开展重点人员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21.各单位应按照国家和驻地政府要求,推广应用国务院客户端行程卡、“健康码”等信息化工具,加强员工的行程管控。
APPytxw20210119-1-3
二、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
(一)人员管理
22.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特别是近期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员工,应及时就医,不要带病上班。
23.员工进入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之前,应确保“健康码”处于正常状态,接受体温检测、监测,若体温超过37.2℃,不得进入工作场所。
24.多人同室办公的,办公及社交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
26.严格员工出差审批和因私外出报备制度,审批及报备流程按照各企业干部管理权限要求执行。坚持非必要不出差原则,减少员工公务出差的频次、人数。在外出差包括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优化路线,减少到人员聚集的地方。
27.原则上禁止员工因公因私赴重点地区,重点地区员工严格控制出差,非必要不离开驻地,非必要不进京,因重要公务或个人急特原因确需进京的须持抵京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京后严格落实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
28.引导员工分流乘坐电梯,乘坐人员保持适当距离。
29.加强新冠肺炎及其他传染病防控知识了解,熟知各项预防措施,遵守有关规定,并主动做好个人防护,保持个人卫生。废弃的口罩要放入指定垃圾桶内。
30.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落实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从业人员上岗前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做好“日报告、零报告”。当从业人员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呕吐、恶心、腹痛,或其他胃肠道不适等症状时,要立即暂停其工作,及时就医,病愈后经评估符合返岗条件后方可重新上岗。同时做好因病缺勤、病因追踪、病愈返岗复工的登记报告。
31.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从业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冷链食品装卸人员、运输人员落实防护及手卫生、消毒要求。餐饮加工人员在加工制作食品前、接触冷冻食品后要按照“七步洗手法”洗净手部,并进行手部消毒,手部清洗消毒要符合《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洗手消毒方法》要求。加工制作过程中,要保持手部清洁,并严格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分餐及售卖过程中均应使用经消毒的专用工具并佩戴手套和口罩。
33.通过开通互联网+心理热线、举办防疫科普知识讲座等方式,及时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引导员工正确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缓解员工心理压力,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减少恐慌和焦虑情绪。
(二)核酸检测
37.各单位前往重点地区的人员(含公务出差和因私外出)返回居住地,返岗前应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上岗。
38.国家和地方政府最新规定要求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的,从其规定。
39.上述情形之外的员工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
40.各单位应选择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检测工作。核酸检测安排计划表、检测报告、检测结果汇总表等材料要作为疫情防控资料,按要求进行归档。
41.各单位应将核酸检测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填报“集团公司疫情防控数据管理系统”。
(三)会议管理
43.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特别是近期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员工,不要带病参会。
44.现场会议举办方应做好所有参会人员联络信息登记,确保会场严格消毒、有效通风换气、科学健康监测。公共用品用具进行“一客一用(换)一消毒”。
45.会议结束后,对场地、设施等落实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四)访客管理
47.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可设定相对独立的会客区。会客期间,双方应保持1米以上距离,科学佩戴口罩。会客结束后,对会客区的场地、设施等实施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48.安保人员要认真询问和登记访客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处置。
(五)餐饮管理
49.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加强食材管理,规范采购渠道,杜绝“三无”产品,禁采野味。对冷链食品施行源头卫生管控,建立健全全程追溯机制,把好源头“追溯关”“自查关”“检测关”“贮存关”。要避免采购来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的冷链食品原料和半成品,如必须采购,要实行升级管理。
50.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在冷链食品采购、运输、装卸、贮存、加工等环节要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加强冷链食品清洁消毒和工作人员防护。
51.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建立健全健康管理制度,完善接触冷链食品员工(含新进人员和临时参加工作人员)14日内行程及健康状况登记;健全健康状况监测台账,设置入口测温点,实行“绿码”上岗制;建立健康异常报告制度、员工返岗制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52.加工生熟的刀具和砧板应设置明显标识,严格区分使用,接触成品的刀具和砧板,每次使用前要用75%专用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53.生吃的瓜果要洗净或削皮食用,动物制品(肉、蛋、海鲜、未经高温/巴氏杀菌的奶制品)要确保烹饪至完全熟透方可食用。
54.有条件的员工食堂每餐要按照食品留样要求进行留样,每个餐品留样量不少于200克。专用留样冰箱的留样48小时后,无异常方可进行处理。
55.从业人员要减少接触食材,尤其是生的动物制品和进口冷链食品,触碰后及时彻底洗手。
56.合理安排就餐人员错时、错峰有序就餐,或分散就餐,避免人员聚集。
57.排队等候及取餐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58.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交流时,要保持适当距离,合理佩戴口罩。
59.就餐时要同向就餐,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减少交流;无法保持安全距离的,要采用“隔断就餐”方式,防止员工就餐时的飞沫传播。
60.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
61.餐前要用洗手液在流水状态下洗手或者是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就餐过程中尽量避免用手直接触碰频繁接触物品表面。
(六)住宿管理
62.改善员工住宿条件,原则上不安排在地下空间居住。
63.严格控制住宿人员居住密度,原则上人均宿舍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64.员工公寓或集体宿舍应设立管理卡口,禁止无关外来人员进入,对员工出入严格进行体温监测。
66.保证室内、卫生间、洗漱间、活动室等公共区域空气流通,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证洗手设施、洗手液、肥皂等卫生用品供应。不具备流水洗手时,可配备免洗手消毒液。
67.住宿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生活物品交叉使用,身体不适及时报告管理人员。
68.公寓和宿舍区域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过度消毒和消毒性损伤。
(七)活动管理
70.参加活动人员需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并科学佩戴口罩。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场所实施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71.原则上,中高风险地区企业所属文体场馆、活动中心、影剧院、俱乐部等场所暂停开放。
(八)环境管理
72.将卫生创建与疫情防控工作有机结合,落实日常保洁、环境卫生与消毒等措施。保持室内、卫生间、洗漱间、活动室等公共区域环境清洁,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20-30分钟。公共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定期清洗、消毒。
73.建立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监督制度。指派专人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检查,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确认标识。根据消毒对象特点,选择科学的消毒方法及消毒剂量,采取必要的检测手段,确保消毒效果。消毒用品可靠密封、安全存放、专人保管。
75.卫生间、餐厅等公共区域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保证洗手设施、洗手液、肥皂等卫生用品供应。不具备流水洗手时,可配备免洗手消毒液。
76.公务用车日常做好通风换气。使用时,实行“一客一消毒”,避免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人员搭乘,消毒宜用75%酒精擦拭。
77.保洁用具按区域分开使用,避免混用。及时清理垃圾。
78.保洁人员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
79.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建立环境清洁消毒制度,保持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做到全面清洁消毒加工制作场所环境和设施,全面检查清理库存的食品原料和调料,全面清洗消毒餐饮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工具,消毒后要定位存放在密闭保洁设施内,保持清洁。
80.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每日对食堂通风换气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要及时清理餐桌和地面废弃物并清洁餐桌,餐厨垃圾定点存放,及时清运,并对存放场所进行清洁消毒。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要专区专用、专物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81.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应加大对冷链食品原料加工处理各环节生产场所环境、即食和熟食食品各生产环节场所环境、储存冷库等高风险区域的消毒频次,特别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人接触的各种操作台面、接触面/点。定期对冷链食品运输车辆厢体内部进行清洁消毒。冷链食品加工前后使用的器具应分开放置并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污染。
82.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识,提示服务对象自觉按规定要求执行“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注意个人卫生。
83.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配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和充足、合格的消毒、清洁用品,保证供水设施正常使用,引导人员餐前洗手。
84.如发生诺如病毒感染,供餐单位和员工食堂要立即开展消毒工作,重点对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及污染场所进行清理消毒,按照《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进行处置。
86.如使用全空气空调系统,重点地区应关闭回风。
87.当场所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关停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活动区域对应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当地疾控部门的指导下,立即对上述区域内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强制消毒、清洗,经卫生学检验、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应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WS396—2012)的要求。
(九)物资管理
88.将口罩、消毒液、防护服、手套等疫情防控物资储备纳入重点保障范围,建立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机制,统一调拨、统一管理、统一发放。
89.规范防疫物资采购渠道,确保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适时调整储备物资的品种、规格、规模,及时补充防疫物资药品和生产生活物资,确保动态更新储备不少于30天用量的各类防疫物资和必要的生活物资。
90.防疫物资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明确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建立台账,做好物资发放登记,定期盘点清查。
(十)应急管理
91.持续完善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方案,做到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并做好预案培训和演练。
96.在疾控部门专业人员指导下,做好确诊病例工作区域等疫点的消毒,对公共区域空间进行消毒。
97.配合驻地政府疾控部门,组织安排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接受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观察。
100.如因出现疫情,企业办公楼宇整座封闭时,应启动临时办公场所,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101.应急工作结束后,根据疾控部门评估结果,经驻地政府宣布应急状态解除,方可有序恢复生产经营等活动。
三、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防控措施
102.加强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人员健康观察与跟踪,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特别是近期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员工,应及时就医,不要带病上班。
103.加强员工自我防护,工作期间应按照规定佩戴口罩,并及时更换。特殊岗位,应佩戴手套等必要防护用品,按照规定及时更换。手套清洗前,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不戴潮湿的手套。
104.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识,提示服务对象自觉按规定要求执行“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注意个人卫生。
105.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交流时,应保持适当距离,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106.保持服务场所环境清洁和通风。狭小、密闭空间应落实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每日歇业后,及时打开门窗进行充分的自然通风换气。
107.对进入室内服务区人员实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和/或伴有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的,应劝导其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并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登记。
108.减少服务区域特别是密闭场所人员数量,避免人员聚集。
109.严格控制文体场馆、活动中心、影剧院、俱乐部等非生产经营性场所开放,根据驻地疫情动态调整。
四、施工作业承包商防控措施
110.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事件。
111.所有施工作业项目,均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编制施工作业现场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规范疫情应急处置流程,不断完善,并加强宣贯和演练。
112.施工现场应实施封闭管理,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严格执行验码、测温、登记等措施,严格管理人员出入施工现场。施工作业区域应采取相对隔离封闭措施,各施工作业面尽量减少交叉流动。
113.加强人员健康管理,全面排查施工作业人员返程、隔离、复工等情况,掌握人员动态信息,尤其是从重点地区返回人员,应严格落实核酸检测和隔离观察措施,在排除风险前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114.承包商应定期检查本单位施工作业人员的“健康码”等健康情况证明,检查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前14天内迁移路径、活动范围、隔离情况和体温监测情况。应对本单位施工作业人员每日体温监测,及时检查掌握人员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立即专人专车送医治疗,禁止带病上岗。
115.应对施工现场的厨师、配菜、采购、服务、保洁、保安等重点人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抽样检查,并加强个人健康监测,严格闭环管理。
118.规范垃圾收集处理,做好垃圾分类,加强垃圾箱清洁,定期进行消毒,设置口罩专用回收箱,及时收集并清运。
119.施工现场应根据防疫需求,按照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加大口罩、防护服、一次性手套、酒精消毒液、智能体温检测设备等防疫物资的储备力度,应做到储备充足,随用随调。
122.应设立隔离观察区,做好异常情况快速处置。隔离观察区应与生活区、其他场所物理隔离。监测发现健康状况异常时,应立即终止工作,按规定程序处置。
123.应做好施工现场突发疫情应对准备,熟练掌握应急处置工作流程。一旦出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立即启动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封闭施工现场,严禁一切人员进出,停止一切施工作业,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五、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
124.增强卫生健康意识,适量运动、早睡早起,保障睡眠,加强营养,科学饮食,提高身体免疫力。
125.养成“一米线”、勤洗手、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咳嗽时用肘部或纸巾遮挡;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后,弃置于有盖的垃圾桶内;加强手卫生,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液揉搓双手。
126.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有发烧或呼吸道症状,特别是近期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不建议外出就餐、聚会、购物、使用公共游乐设施等。
127.骑车、自驾车时,无需戴口罩。乘坐公交、地铁、长途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按驻地政府要求,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128.前往公共场所,需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并科学佩戴口罩。在剧场、影剧院、地下或相对封闭购物场所、网吧及乘坐厢式电梯等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应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129.外出就餐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注意手卫生,在饮食、如厕前后洗手;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禁食野味。
130.在户外活动时可不佩戴口罩,当与同伴以外的人近距离接触时,需佩戴口罩。
131.从室外返回、咳嗽手捂后、饭前便后应采用正确方法,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液揉搓双手。
132.重点地区人员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与居家隔离人员共同生活时,应做好清洁消毒,加强个人防护,必要时佩戴口罩。
133.坚持“非必要不旅行”原则,在国内的应尽量避免出国旅行,不去有疫情的国家或地区;在国外的应尽量避免长途跨境旅行,避免途中疾病感染风险。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134.做好居室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135.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处理生食和熟食的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
六、个人防疫应急处置措施
137.个人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近期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应立即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
139.个人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迁移路径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140.患者离开后,家属应对患者住所实施全面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门把手、空调系统、卫生间和桌、椅等家具,以及患者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消毒剂可选择75%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剂、过氧乙酸等。
141.疾控部门通知的密切接触者,应按照要求进行14天的集中或定点医学观察。观察期自与患者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观察期间不必恐慌,要服从安排,做好隔离观察。必要时在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等。
七、国际业务防控措施
142.涉外企业及境外项目要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动态完善疫情常态化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统筹防疫物资储备,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要求。
143.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项目的疫情及管控要求,坚持分级分区差异化管理,实施“一国一策、一地一策、一项目一策”,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管控方案和应急预案。
144.坚持重点精准施策,重点对八类人员(司机、保安、保洁、军警、居民、供货商、维修维护、当地政府办公人员)、四类场所(办公场所、生活营地、作业现场、旅途空间)、三类业务(大型项目、高效项目、核心项目)加强管控,确保人员排查全覆盖,人员流动全网格。
145.境外项目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可疑/疑似/确诊病例进行情景模拟,制定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对全员进行应急预案的宣贯,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的全流程演练。必要时及时响应启动,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进行事件报告、接触者管理及疫点消毒。
147.国际雇员、当地员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项目的疫情及管控要求,严格执行集团公司返岗管理要求。
148.每日开展中外方全体员工健康状况、体温(2次/日)、外出情况、防护措施等内容的健康监测,记录异常人员(发热体温超过37.2℃、干咳、乏力及其他异常)信息。在岗中方员工(乘坐飞机出国当天至回国隔离结束当天)健康监测数据每日通过海外风险预警平台APP进行在线填报。
149.做好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米以上社交距离的个人防护措施。中风险及以上国家(地区)项目做好员工衣物防护的管理,在宿舍或房间设置更衣缓冲区,放置员工外出所穿工作服或外套。
151.办公场所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出入口,优先使用门禁进行人员管控。入口处检测体温,体温正常(不超过37.2℃)方可进入。多人同室办公的,低、中风险国家(地区)项目,办公距离应分别保持在1.5米、2米以上。高风险及以上国家(地区)项目优先选择居家办公,如确有必要到办公场所应履行审批手续,禁止2人及以上同室或同区域办公。
152.作业现场优先实施封闭管理,建立安全岛,设立门禁,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出入口,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作业场所。各作业面尽量减少交叉流动。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识,提示现场人员自觉按规定要求执行“1.5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注意个人卫生。
153.生活营地在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点,体温正常方可进入。中方员工住宿区和外方员工住宿区进行分区网格化管理,保证室内、卫生间、洗漱间、活动室等公共区域空气流通,保证洗手设施、洗手液、肥皂等卫生用品供应。
154.加强会议管理、班车管理,减少会议数量,取消不必要的班车,注意实施消毒和通风。
155.严格食品采购、交接、处理、制备过程安全和就餐管理,优先采用分餐进食。在冷链食品采购、运输、装卸、贮存、加工等环节加强清洁消毒和工作人员防护。服务人员应佩戴口罩,餐具用品应高温消毒。低风险国家(地区)可采用堂食,提倡员工错峰就餐,人均间距大于1.5米;中风险及以上国家(地区)应采用分餐或送餐方式就餐。
156.规范垃圾分类管理,在公共区域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
157.中风险及以上国家(地区)疫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如必须使用,应关闭回风系统,加大新风量,严格消毒。
158.项目应为返岗人员建立集中观察场所,为异常员工设置隔离观察场所。集中/隔离观察场所管理应相对独立,远离其他人员住宿区,并有物理隔离;内部分为生活区、物质保障供应区等,分区要有明确标识,配备正常生活基础设施,具备通风条件;必须单人单间,有独立卫生间;隔离房间数量原则上不少于项目总人数10%和单次动迁人数之间的高值。管理人员进入集中/隔离观察场所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如与隔离人员发生直接接触,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
159.境外项目应动态更新储备不少于3个月用量的各类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在医疗条件较差或医疗资源不足的国家(地区),还应储备驻在国认可的治疗药品,储备制氧机(或氧气瓶)、吸氧管、湿化瓶等治疗设备和两种以上新冠病毒双抗体检测试剂盒。鼓励采取共储、共摊、共享的方式储备管理上述药品、设备。防疫物资设专人负责。
160.依托宝石花医疗集团专家团队,发挥现场医疗团队作用,强化医疗诊所建设,紧密依托当地医疗机构,完善境外医疗保险保障。
161.认真梳理和辨识因疫情引发的各种衍生风险,稳妥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关口前移,密切跟踪安全形势,加强生产安全管理,严防事故发生。加强合规管理。加强心理疏导,确保人员身心健康。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环境。
八、节假日出行防控措施
162.严格员工节假日因私外出报备制度,坚持非必要不出行。原则上禁止员工节假日前往重点地区和境外国家(地区),因个人急特原因确需前往的,应实行升级管理。
164.行程中应配合铁路、民航、客运等交通部门健康检查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如有发热、干咳等症状,应及时终止旅行并采取应急措施。
165.到达目的地后应按照当地政府部门各项防控措施要求,配合开展健康检疫,做好个人防护。应尽量优化路线,减少到人员聚集的地方。应避免前往宠物市场,以及任何动物制品市场,特别是有畜禽屠宰的市场。
附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基本知识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2.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
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是什么?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4.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5.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是什么?
6.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
(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7.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8.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9.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观察和确诊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
(1)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10.新冠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11.在临床上怎样识别观察新冠肺炎病例
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
无症状感染者:
12.新冠肺炎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13.新冠肺炎如何鉴别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14.新冠肺炎有哪些预防措施?
15.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如何评估?
根据2020年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风险划定标准,新冠疫情风险地区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
其中,无确诊病例或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为低风险地区;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为中风险地区;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为高风险地区。
二、防护小常识
1.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2.七步洗手法的口诀和要领
(1)内:手掌相对揉搓;
(2)外:手心揉搓手背;
(3)夹: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揉搓;
(4)弓:弓起手指,双手互握,揉搓骨头突出部位;
(5)大: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转动揉搓;
(6)立:五指并拢,将指尖立于另一掌心处,旋转揉搓;
(7)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的腕部,并旋转揉搓。
3.哪些时刻需要洗手?
(1)传递文件前后;
(2)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
(4)吃饭前;
(5)上厕所后;
(6)手脏时;
(7)在接触他人后;
(8)接触过动物之后;
(9)外出回来后。
4.旅途在外没有清水,不方便洗手,怎么办?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人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方案。
5.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1)不管是一次性口罩,还是医用口罩,都有正反面,例如一次性口罩,大部分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具体请阅读口罩包装上的说明书;
(2)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的上方,不要戴反。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是否正确之后,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3)将口罩佩戴完毕后,需要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最好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6.口罩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佩戴前、脱除后应做好手部卫生。
(2)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悬挂于清洁、干燥的通风处。
(3)备用口罩建议存放在原包装袋,如非独立包装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食品袋中,并确保其不变形。
(4)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废弃口罩,需单独存放,并按有害垃圾进行处理。
7.中风险及以上国家(地区)项目佩戴口罩场景
室外环境
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保持1.5米以上距离。
家庭环境
(1)家中无病人或密切接触者可以不佩戴口罩;
(2)家中有人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并与其他健康的家庭成员尽量保持1.5米以上距离;
(3)家中有密切接触者需隔离时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并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居住,避免接触。
集体宿舍
无病人或密切接触者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工作环境
(1)单人办公或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
(2)多人办公或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医疗机构就诊
去医疗机构就诊,患者和陪同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的KN95/N95口罩,并尽量与其他患者保持1.5米以上距离。
其他场所
人员处于人员密集的车站、超市、公共交通工具及厢式电梯等场所,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口罩。
8.特殊人群如何佩戴口罩?
(1)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
(2)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3)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脸型小,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9.预防性消毒指引
消毒原则:
(1)没有出现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场所,通常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当面临传染病威胁或者人群密集性活动时才有必要进行消毒。
(2)外环境原则上无需消毒,不应对室外空气进行消毒,对于很少用手触及的场所,无明确受到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不需要消毒。室外人群使用较为频繁的物品,可增加清洁频次,如有明确污染时,进行表面消毒。
(3)社区、单位不需要对进入人员、汽车、自行车及其携带的物品等进行消毒。
(4)通常情况下,室内下水管道不需要定期消毒。
(5)消毒剂对物品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腐蚀性很强,对人体也有刺激,残留消毒剂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物品造成损毁,要适度消毒。
消毒剂选择:
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75%酒精;手消毒可选择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皮肤消毒可选择0.5%的碘伏。
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
开窗通风为主,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在寒冷季节需注意人员保暖。
(2)手、皮肤
以洗手为主,在接触可疑污染环境后,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消毒剂擦拭消毒;皮肤在可能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建议选择0.5%的碘伏。
(3)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等表面
(4)餐饮具
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如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成浓度为250mg/L的含氯消毒液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199份水)。
(5)物体表面
经常触碰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水龙头、购物车把手、门帘等)等可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如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成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6)卫生间
卫生间的消毒应以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7)拖布或抹布等卫生用具
应专区专用,专物专用,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后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8)衣服、被褥、毛巾等纺织品
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15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作用15-30分钟后,按常规清洗。
(9)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直接污染地面
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液(如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成浓度为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4份水)小心移除。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可能污染的表面。处理污染物应戴手套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注意事项:
(2)含氯消毒剂对织物具有漂白作用,对织物消毒时要慎重。
(4)所使用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剂须现配现用。
10.疫点消毒
室内空气
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等室内空气的终末消毒可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在无人条件下可选择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
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
(1)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处理污染物应戴手套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2)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h。
(4)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地面、墙壁
物体表面
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衣服、被褥等纺织品
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
11.空调开启前的准备
全空气空调系统
(2)应检查过滤器、表冷器、加热(湿)器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对开放式冷却塔、空气处理机组等进行清洗、消毒,有条件时对风管进行清洗。首选由专业机构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洗、消毒。有条件时应对送风卫生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WS394—2012)等国家标准规范要求。
(3)保持新风采气口及其周围环境清洁,新风不被污染。
(4)新风采气口与排气口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短路。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2)应检查过滤器、表冷器、加热(湿)器、风机盘管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对开放式冷却塔、空气处理机组、冷凝水盘等进行清洗、消毒,有条件时对风管进行清洗。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首选由专业机构进行作业。
(3)保证新风直接取自室外,禁止从机房、楼道和天棚吊顶内取风。保证新风采气口及其周围环境清洁,新风不被污染。
(4)新风系统宜全天运行。
(5)新风采气口与排气口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短路。
(6)保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7)对于大进深房间,应采取措施保证内部区域的通风换气;如新风量不足(低于30m3/h.人国家标准要求),则应降低人员密度。
分体式空调
(1)断开空调机电源。
(2)用不滴水的湿布擦试空调机外壳上的灰尘。
(3)按空调使用说明打开盖板,取下过滤网,用自来水将过滤网上的积尘冲洗干净,晾干或干布抹干。
(4)装好过滤网,合上盖板。
(5)合上电源,然后开启空调制冷模式,检查空调能否正常运行。
无新风的风机盘管系统或多联机(VRV)系统
12.国际业务物资交接防疫管理指引
人员接触的防疫措施
要求做到配戴口罩、保持距离、迅速办理。
(1)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严禁与我方物资接收人员进行直接接触,双方要保持1.5米以上距离,优先选择空旷处或空间较宽敞的场所进行。
(4)各单位物资领用人员进入库区必须配戴口罩,否则保管员有权拒绝发放材料。
物资交接的防疫措施
参与物资交接的人员首先要做好防护,如戴口罩和乳胶手套。供货方应先卸货、接收方消毒、然后入库、安全领用。
(1)物流车辆进入场所前,应在入口指定地点接受统一消毒处理。
(2)有外包装可以消毒的物资,应进行喷洒消毒后,再进行验收、取样等作业。内部物流作业人员在未经保管员确认消毒前,不得将物资入库。
(4)各库房配备消毒工具和消毒液,随时对收到的小包装类且无防潮要求的物资进行消毒处理。每天上下班前后,需对库房的门、锁等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
(5)除经确认需直送工作现场的物资外,所有外来物资均需正常入库后领用,所有未经消毒的物资,保管员必须确保入库超过6小时后才能发放给使用单位。
票据传递的防疫措施
(1)中风险及以上国家(地区)接收外部票据时应先用酒精消毒。不能或不适合酒精消毒者,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灯照射半小时以上的方法消毒。
(2)接触票据后应及时洗手,当天票据集中存放、次日再分类传递或保存。
(3)需办理核销的外来发票,由采购部门当天收集后,次日传递给验收员。
三、面对特殊情况的处置
1.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时应如何处理?
当出现如下情况时,需及时消毒处理:
(1)皮肤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然后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
(2)粘膜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3)衣物若被污染物污染时:按患者衣物处理,若无肉眼可见污染物的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2.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发热人群应如何管理?
(1)不符合本次流行病学史,仅有发热,体温低于37.3℃,建议严格居家隔离,多喝温开水,检测体温1-2天,无好转,到门诊、急诊就诊,外出时带口罩;
3.疫情来临时,面对恐慌,我们如何应对呢?
(1)保持生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
(2)接纳并觉察。生活中总会有很多力所不及的事情,接纳自己,停止对自己的责备。
(5)当出现应激反应时(如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好集中,身体没有力气,精力不佳;或者看到网络上介绍的新型肺炎介绍的症状,由于心理暗示,也会感到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等)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寻求专业评估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