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上海的酒店,可以不用先刷脸了?4月18日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有旅客反馈,17日入住上海一家酒店,被告知已不再强制要求“刷脸”。如果要为忘带身份证件的旅客提供便民核验服务的,应当明确征得旅客本人的同意。
在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公告栏可以看到,4月7日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发布《关于发布旅客住宿有效身份证件和住宿登记问询流程的通知》。其中提到,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出入境管理局制作了《旅客住宿有效身份证件须知》《旅客住宿登记问询流程图》。
而根据《旅客住宿有效身份证件须知》,上述“有效身份证件”对于中国大陆内地旅客来说包括身份证(包括临时身份证)、警官证、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居住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出生地为非香港、澳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以及军官证和士兵证等。
通知中还要求,应在酒店前台朝向旅客面放置《旅客住宿有效身份证件须知》,朝向前台从业人员面放置《旅客住宿登记问询流程图》。
有酒店工作人员透露,这一新政策将从7月1日起施行,目前不少酒店都已开始推行。据其中两家连锁酒店工作人员透露,该通知系当地派出所下达。
政协委员呼吁:取消强制刷脸
上海是否是全国首个入住酒店取消“强制刷脸”的省市,目前尚无法完全确认。
除上海之外,国内多地此项政策已开始调整。有湖北宜昌的网友反馈称,目前入住酒店已不需刷脸。
据另一位浙江公安系统人士透露,杭州酒店入住已不用刷脸了。
另据一位中部省份公安人士透露,公安部曾下发一份指导意见,就不再强制刷脸提出要求,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我们这边平时出差,目前省内住酒店还是要人脸识别,指导意见具体怎么规定的、关于是否强制要求酒店不再人脸识别,暂时还没有看到具体条文。”该知情人表示。
上海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也向记者提到了公安部曾下发内部通知、各地正陆续推行的消息。此外,入住酒店不再强制刷脸,不仅是公安部的要求,文旅部门也在推进。该工作人员强调,“所有人持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入住。”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已在身份认证、移动支付、出入门禁等场景“遍地开花”。这项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提交一份《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直言在酒店加装人脸识别设备终端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也没有正式成文的部门规章规定。该举措不仅降低服务效率,容易引起游客的不满和投诉,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国家网信办尝试作出红线。2023年8月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依据个保法要求,明确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还提出了“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
其中第九条拟要求,在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不再刷脸住酒店安全吗?
专家:刷脸又刷证是对个人信息的重复收集
此消息一出,引发诸多讨论。有专家告诉记者,长远来看取消“强制刷脸”弊大于利,仅靠肉眼比对,酒店安全管理漏洞太大,比如未成年人非实名登记,身份证丢了被逃犯冒用办理入住等情况难防。
记者留意到,反对取消“强制刷脸”的观点更多是从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出发,逻辑则是要做到“以防万一”。
对此,更多支持“取消强制刷脸”的网友则认为,极端的小比例治安事件不能以此成为让渡所有人权利的理由,更不足以构成重复过度收集公民隐私信息的理由。“对未成年人、违禁人员核实不严格的酒店,就算人脸识别,酒店想让住还是能住呀。”针锋相对的观点反驳不一而足。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人脸识别全国第一案当事人郭兵表示,住酒店的安全焦虑,已成为公安部门、酒店从业人员头上的“紧箍咒”,急需给他们“解套”。
“这种要求绝对安全的主张,本身是一种安全焦虑的自我绑架。”他认为,这种对安全的顶格要求与酒店作为正常经营机构的义务属性,是完全不匹配的。酒店是满足临时居住需求的商业机构,对它施加的安全保障义务应该框定在正常限度之内,而不是无限上纲。在郭兵看来,要求酒店同时进行人工审核和刷脸比对,是不符合法律上的风险权益比例原则,更不符合个人信息处理必要性原则的。“就查验来说,提供身份证完全够了。但现在很多地方的做法是刷证+刷脸,这是非常明显的个人敏感信息重复收集,毫无意义,而且还是不透明收集。”郭兵说。
“本质还是个利益权衡的问题。”资深数据法律师袁立志进一步解析称,反对者的观点有个隐藏的前提,就是酒店有实质审查人证合一的义务,必须准确,越准确越好,不允许出错,“但酒店有实质审查、保持精准的义务吗?住酒店是个高频常见需求,绝大多数住客都是遵纪守法的。为了防止少数违法犯罪行为,对全社会施加一种普遍性的高风险义务,合适吗?这中间是否要仔细权衡?”袁立志解释其提到的“高见险义务”,就是指人脸数据被滥采滥用和泄露的风险。
广州日报新花城综合:南方都市报极目新闻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