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咸阳一体化是西咸新区设区的初心使命,特别是随着西安都市圈的获批,亟需从“硬连通”向“软连通”转变。“IC卡”和“电子码”已成为西安、咸阳和西咸新区“两市一区”居民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但目前“一人多卡、一人多码”现象较为普遍,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结合西咸一体化发展实际,在总体思路上整合“两市一区”各类居民服务APP、IC卡和电子码等资源,围绕“一卡通用、一码通域”,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社会保障卡为线下应用载体,以电子市民码为线上功能依托,实现身份凭证、电子证照、业务办理、快捷支付四大功能,实现“一年建机制、两年拓场景、五年创范例”目标,加速“两市一区”市民数字化生活。
建议:一是统一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联动推进“一卡通用、一码通域”;二是统一管理制度和标准平台,全面提升应用环境和服务体系;三是统一数据共享和应用推广,丰富用户规模和应用频次;四是统一推进政务服务、公共交通、医疗服务、文旅体验、资金补贴、生活消费、公共场所、校园生活八个领域一卡通、一码通,打造“西咸一体化”第一民心工程。
2020年元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强化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西安与咸阳一体化。同年4月来陕视察时,再次亲切询问西咸一体化和西咸新区建设情况。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对西安—咸阳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调整,西安市召开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西安都市圈也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西咸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亟需从“硬连通”向“软连通”转变。
一、“IC卡”和“电子码”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IC卡”和“电子码”是当前公共服务的常态化应用工具,是各级党委政府提升效率、拓展服务、智慧转型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场景、功能范围也在随之扩大,已成为居民工作、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
二是成本不菲。目前一张“IC卡”的发行成本约10-20元,以新区常住人口人手一张卡计算,多发行一类卡,就要多投入上千万元,一套“电子码”系统也需数百万元以上,对行业部门来说,制作、发行、管理成本较大。
三是群众不便。“两市一区”经济交往、人员流动频繁,据估算,目前每天在西安、咸阳两地双城生活的达十余万人,“一人多卡、一人多码”现象较为普遍,加上“IC卡”和“电子码”互不通用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目前,深圳、重庆、合肥、东莞、连云港等城市都在建立推行居民服务共建共享共用的“一卡通用、一码通城”,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取得良好效果。深圳利用平安智慧城市BCID区块链技术,打造区块链电子证照平台,“i深圳”已接入人才引进、公积金提取、高龄津贴申请、汽车摇号竞价、疫苗预约等8000余项服务以及407类电子证照和电子证明。重庆于2021年11月出台《居民服务“一卡通一码通”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居民服务卡发行应用和建设“渝快码”平台,涉及医保购药、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社区管理等高频服务应用领域。合肥以社保卡和安康码为载体,打通城市居民服务各类实体卡和二维码,将居民服务“一码(卡)通”融通政务服务、医疗健康、公共场所等领域。东莞通过卡码融合,不断升级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交通出行、待遇发放、身份认证等政务民生服务领域的融通应用。连云港通过搭建市民卡软、硬件支撑环境,拓宽市民卡在城市交通、医疗服务、文化旅游、生活缴费等公共服务管理领域应用。
二、推行居民服务“一卡通、一码通”的思路目标
(一)工作思路。以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都市圈为目标,以“两市一区”城市生活、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整合“两市一区”各类居民服务APP、IC卡和电子码等资源的基础上,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围绕“一卡通用、一码通域”的城市智慧生活体验,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社会保障卡为线下应用载体,以电子市民码为线上功能依托,突出“好用、实用、管用、爱用”,稳步有序推进“两市一区”多卡合一、多码融合,建设涵盖线上线下融合应用的市民码,实现身份凭证、电子证照、业务办理、快捷支付四大功能,加快推动在政务服务、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一卡通、一码通”应用,加速“两市一区”市民数字化生活。
(二)建设目标
两年拓场景。2024年底前,制定市民卡(码)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刷卡、扫码等设备保障,针对医保购药、交通出行、文化体验、社区管理等“八大”高频服务领域,推出一批基于居民服务刷卡、扫码获取服务的应用试点,提升“两市一区”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五年创范例。2026年底前,全面夯实市民卡(码)服务管理体系,深化市民卡(码)场景应用向个人税费缴纳、生活缴费、待遇申领、罚款缴纳等领域延伸,探索所有业务在“两市一区”通行,全面实现以市民卡、市民码为载体的居民服务管理模式,并逐步向全省复制推广,力争打造我国数字建设创新范例。
三、以“四统一”推进“一卡通用、一码通域”的建议
(一)搭建统一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下硬茬联动推进“一卡通用、一码通域”
(二)统一管理制度和标准平台,全面提升应用环境和服务体系
(三)统一数据共享和应用推广,丰富市民卡(码)的用户规模和应用频次
(四)统一推进八大行业场景应用,打造“西咸一体化”第一民心工程
一是推进政务服务一卡办。以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一体机、党群服务中心等为试点,市民卡、市民码作为个人身份凭证,关联个人电子证照,实现“两市一区”政务事项一卡通办。
二是推进公共交通一卡行。以“两市一区”公交、地铁、停车场为试点,依托市民卡和市民码实现一卡通行、一码通行;推动市民卡与敬老优待卡、校园卡等功能融合。
三是推进医疗服务一卡用。推进“两市一区”凭市民卡在各医药机构挂号、就诊、购药、住院、结算、缴费等全过程办理,实现医保待遇报销和生育津贴进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及防疫验码信息互通、功能融合。
四是推进文旅体验一卡游。推动凭市民卡、市民码进入景区、公园及文旅场馆,实现在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旅游景点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缴纳年票费用的优惠待遇。
五是推进资金补贴一卡发。落实所有直接兑付到人到户的惠农、工会、教育、人才等各项政府补贴和奖励资金,实现在职人员工资福利、住房公积金提取通过市民卡“一卡通”发放,数据和资金“来有踪、去可查”。
七是推进公共场所一卡认。以“两市一区”市民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医院等为试点,在道闸、门禁通行等依托市民卡、市民码实现一卡认,探索为城乡居民提供访客识别、电梯乘坐等智慧社区服务。支持个人凭市民卡、市民码在酒店进行身份认证和住宿登记。
八是推进校园生活一码通。以校内门禁、食堂就餐、图书借阅、防疫,以及校外公交地铁出行、图书借阅等为试点,依托市民卡、专属校园码实现一码通,家长也可同步绑定学生校园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