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屋的框架做好被抬上去的时候,非常壮观!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们小朋友自己能真的造房子!”乐乐说。
从纸上到现实,从设计到实践,对于乐乐和其他所有孩子来说,是一场挑战和历练。“这样的活动在国内还不是很流行,但我们希望孩子能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件作品,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双手的创造能力是多么伟大。”活动发起人之一、常州湖畔自然学校的苍苔老师说。
由德国机械工程师带队,孩子们第一次体验这项新奇的任务
树屋搭建夏令营,对于乐乐和所有参加的孩子们来说,是一项新奇的任务。虽然平时乐乐在家也喜欢做各种手工,但是在真实世界中搭建一个房子,绝对是第一次。
从图纸上的构想到现实中的建筑,这个建造夏令营分为5天。第1天,树屋创想设计和模型搭建;第2天,动手实做树屋的绳梯、爬梯;第3天,动手做树屋的围栏及开始搭建主体建筑;第4天,继续树屋主体的搭建;第5天,粉刷、装饰树屋。
夏令营的带队老师Nikol是德国人,他是一名机械工程师,曾经在常州一家德国企业工作。小到玩具、日用品、大到家具、房屋……他都会做,擅长各种材料、尺度的手工匠活。Nikol说:“在德国,学校会特别注重培养动手能力的活动,每周都会有好几次手工方面的课。”他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是这样从小练就的。
在做木工活的乐乐(右)
孩子们的表现:吃苦精神超过了老师的预期
在树屋夏令营中,孩子们的表现如何?
从第1天开始,就发生了孩子们在中场休息时不愿停下来的情况。后面的每一天也都如此,很多小朋友迅速跑去吃两口小点心,甚至是随便拿点东西往嘴里一塞,就又跑回去干活了。
第2天分组工作,老师把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比如被分配去测量木头,一个小朋友按着卷尺的头,另一个拉卷尺量,一个小朋友在木头上记录,一个小朋友在纸上记录最后的数据,还有一个小朋友当后勤。
第4天,孩子们开始给树屋刷漆。他们反反复复地刷。因为漆是透明的,刷到后来,也不知道哪根刷了,哪根没刷,只能从头再刷一遍……
老师们也肯定了孩子们在夏令营中的表现:“孩子们的吃苦精神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其中,乐乐表现比较突出。她对任务分配不会挑三拣四提出各种异议,无论什么活都是尽可能做好。她干活尽心尽力,一直很拼。记得他们小组在做树屋模型时,要做一个很长的梯子,在梯子中间还设置了两个休息站。要用绳子一节节绑好代表阶梯。我观察到都是乐乐在一段段地绑着,工作很细致,没有分心。她个性也很好,是小组合作的润滑剂。”
树屋搭好了,乐乐却哭了
为树屋“增色”
到了5天,树屋终于搭好了。树屋的平台离地面2米,树屋内部高2米,宽2米,四周是围栏,有一个小门,可以通过楼梯从地面爬上去。楼梯踏板上的图案,也是孩子们亲手画上去的。
“我们提前让孩子们带喜欢的东西来,可以装饰树屋,他们有的带了玩具,有的带了书,其中有个小朋友带了一整套全新的书——《你好,世界》。”苍苔说,“正在我们装饰树屋的时候,发现乐乐坐在一边伤心地哭,谁劝都没用,原来那天她带来了一串心爱的手工项链。挂坠是她自己名字的拼音,但项链在她上厕所的时候被蹭了一下,散开了,掉了一个字母……通过亲手劳作,孩子们对树屋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乐乐和其他小朋友还一起为树屋制作了VIP卡,作为进入树屋的凭证。活动结束后,大家也留在书屋里不肯走。他们喊着:明天还要再来!过生日要在树屋办!”
乐乐翻看着她在这次夏令营中的工作照片,用大人的口吻感慨:“很累,但也很开心,看着树屋搭成后,会很有成就感!”
乐乐个性很好,是小组中的润滑剂。
“唯有了解,我们才关心。”
“乐乐回来说每天都锯十几个根木头,刚开始的时候她总是感觉那个锯子拉不上力,后来她慢慢学会了用力,就得心应手了。”乐乐妈妈说。
“有些东西,光看不行,必须得动手做,才能对材料的特性、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有概念,才能慢慢尝试解决问题。”Nikol说。
“我们本着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原则,来做这个活动。树屋的搭建除了表面上的动手的意义,背后其实还有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意义,让孩子们去探索如何更好地与自然连接互动,怎样更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如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说的那样:唯有了解,我们才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