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在万豪创始人、父亲约翰·维拉德·马里奥特(JohnWillardMarriott)以85岁高龄离世后,儿子比尔·马里奥特(BillMarriott)接任万豪国际集团主席,同时继续担任CEO。
回望从华盛顿街头的“热辣店”连锁餐厅蜕变成万豪酒店集团的过程,父子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1969年,在墨西哥开创首家海外酒店;1981年,万豪酒店总数量已达100家;1983年,始创差异化品牌战略,创立第二个万豪品牌中端酒店万怡(Courtyard),紧接着在1984年再创建第三个品牌顶级的JW万豪(JWMarriott)......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的引路、教导和激励。
现在,万豪失去了精神导师,一切都得由比尔·马里奥特自己拿主意了。这一年,比尔已经53岁,这位万豪新任主席,已经连续在万豪公司工作了29年,他的进取心和拼劲儿却和年轻时一模一样,万豪的战略一如既往:继续扩张,发展壮大(GrowBigger)。
早在1970年代,比尔·马里奥特就为万豪酒店奠定了轻资产的扩张模式:不持有酒店,只做酒店管理和连锁加盟。卸下业主包袱,轻身快跑,无往不利。
到了1980年代,比尔为万豪的快速扩张再添一个助推神器:品牌组合(Portfolioofbrands)。
1983、1984两年,定位中端商旅市场的万怡品牌(Courtyard)和定位顶级奢华市场的JW万豪(JWMarriott)品牌连续诞生,加上本家原生的豪华品牌万豪(Marriott),构成了一个中端、高端、顶级三大类型酒店的强强组合。
这套组合拳打出之后,出现了增速上的有趣对比:
大型全服务豪华品牌万豪(Marriott)之前已经连续开出100多家,却面临理想的开店位置越来越少,选址越来越难的问题,扩张速度不得不放缓。
而新创建的中端品牌万怡(Courtyard),尽管没有门童、没有停车导引员、没有高大上的菜单,却因“价格更低廉,房间也很棒”而迅速赢得口碑,以平均每个月开2家的速度占领市场。
万怡的市场表现使比尔受到鼓舞,也感到庆幸。酒店业群雄逐鹿,市场千变万化,假如他依然只经营单一品牌万豪(Marriott),不仅会错失抢占中端商务市场的良机,甚至还会失去已有的地位。
比尔仔细分析了自己面对的一切。他坚信,随着商务旅行的增多,酒店客人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元化,这就势必出现更多的市场细分。万怡品牌的开端很好,积累了信心也积累了经验,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轻资产的神器就是“PortfolioofBrands”-品牌组合,只有两三个品牌怎么能行?必须瞄准各层市场,抢占多条赛道,才能实现万豪大踏步扩张的全球战略。
方向确立了,比尔和万豪高层团队十分激动,摩拳擦掌。
很快,1987年,继万怡(Courtyard)之后,比尔·马里奥特面向中端市场创立了又一个全新品牌:万枫(Fairfield),价格继续下沉,与DaysInn(现温德姆酒店集团戴斯酒店)、HamptonInn(现希尔顿欢朋)、RedRoofInn(红屋旅店)展开直接竞争。
首家万枫(Fairfield)酒店选址亚特兰大,比尔不想仅仅是个新品牌,他要给Fairfield植入“个性”,要有新东西!于是,从第一家万枫酒店开始,实施客人评分制,使酒店根据客人意见及时做出服务内容的优化;同时,还为员工提供全行业前25%的薪酬水平,等于三星级酒店员工拿着其它酒店四星级酒店员工的工资,以此激励员工为客人奉上更优质的服务。很快,万枫在竞争中便脱颖而出。
比尔·马里奥特也有句自己的箴言:爱护你的员工,他们就会爱护你的客人。(Takecareofyourpeopleandtheywilltakecareyourcustomers)
这是管理者的思想智慧,也是德高者的心灵高地。比尔是虔诚的基督摩门教分会负责人,他每周工作将近100个小时,其中70个小时在万豪公司,另外20多个小时是为华盛顿特区的教会工作。
出手必成双。还是在1987年,比尔马里奥特又迅速占领了另外一个细分市场:长住酒店(extended-stay)。经过调查分析,他发现长住酒店的体量一般不大,且中小型公寓化的物业特征更加适合持有,经营收入完全可以抵消日常和财务成本,连锁扩张容易,物业本身也会增值。这样的品牌,干脆收购!
1987年7月7日,万豪成功收购美国首家长住酒店品牌ResidenceInn。比尔·马里奥特的眼光很准,他看上的ResidenceInn也有自己独创的“个性”:率先在全美主打出“全套房”理念。
这笔收购,让万豪一举成为美国长住酒店市场的领航者。
更让比尔·马里奥特得意的发现,是收购品牌比新创品牌快多了。只要选对目标,操作得当就万无一失。
1988年,万豪酒店集团已经拥有5个特色鲜明的酒店品牌。
1989年,香港JW万豪酒店开业,万豪国际集团首次进入了亚洲。要知道,竞争对手凯悦酒店集团的亚洲首秀也是在香港,且香港凯悦酒店早在1969年就已开业,比万豪足足早了20年。
比尔一点不敢松懈,一边把万豪的“豪华商务+全服务”做到极致,一边开动脑筋,随时准备挑战。
此时,他的竞争思路依然十分明确,就是打“个性”,做创新。
眼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990年代,比尔·马里奥特毫不犹豫,立即在酒店内大力推进在线订房系统,到1995年万豪就已经成为全球首家提供在线订房服务的酒店集团,一下成为Internet时代的弄潮儿。
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大战略目标:继续向全球扩张。
尝到品牌收购甜头的比尔·马里奥特,又把目标瞄向了新的目标。三年内,两笔重磅级收购完美收官。
1995年4月,万豪先收购了欧洲老牌豪华酒店的代表,丽思卡尔顿酒店集团(TheRitz-CarltonHotelCompany)49%的股份,然后“得寸进尺”,最终在1998年完成绝对控股。从此,万豪继1984年创立了JW万豪(JWMarriott)之后的第二个顶级奢华品牌。
收购之前,总部在伦敦,历经百年风霜的丽思卡尔顿正陷入经营困境之中,但酒店本身的文化、历史、建筑和员工团队都是珍贵的财富,比尔·马里奥特坚信收购后的整体效应必将让这个经典品牌重获生机,再现辉煌。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多么正确,如今,美式现代奢华的JW万豪和欧风经典传统的丽兹·卡尔顿犹如一对高贵的孪生兄妹,在万豪酒店序列中高举大旗,走在最前面。
1997年,比尔和他的团队又完成了当时万豪史上最重量级的收购:以9.16亿美元现金及5400万美元债务承担,从香港周大福集团收购了RenaissanceHotelGroup(万丽酒店集团),使万豪国际酒店集团的海外占有率翻了一倍。
几个大手笔之后,万豪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风生水起,成为全球酒店业股市表现最为亮眼的明星之一。
比尔深知,这是万豪的生存法则,扩张,不能停。
1999年,比尔·马里奥特67岁,他交出的全球战略扩张成绩令人振奋:万豪已经拥有世界上超过1800间酒店35万间客房的经营权。
回过头来,他还要做一个不得不做的重要决定。1999年12月2日,位于马里兰州圣殿山市(TempleHills,Maryland)的最后一家万豪热辣店餐厅(HotShoppes)关门,这个孕育了整个万豪大业的家族公司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终于谢幕。
比尔·马里奥特解释说:“时代变了,人们更喜欢宅在家里看影碟,点外卖......”看起来他很释然,但所有怀念和感恩都留在了心底。
媒体也采访了不少和热辣店有关的人,一位服务员说:“我丈夫第一次在店里注意到我,我正在忙着穿一个金枪鱼三明治......后来我们就成了夫妻!”;一位客人说:“我看见一位女顾客身体不舒服,好像要倒下去,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三个员工立刻窜到她身边去帮助她。她刚花了5美元,在这个店的待遇却像个女王。”
万豪热辣店的仁爱精神,孕育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个简单朴素的传统,由后来的万豪酒店大家庭继承发扬。
扩张,更需要道德的力量。
步入崭新的21世纪,比尔·马里奥特的万豪大战略依然不变,全球扩张的脚步不能放缓,只能继续前进。
说是全球,其实主要方向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1989年万豪在香港开店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对中国市场的摸索,同时也为培育出一支能讲英语的华人酒店管理团队。那时,香港是进入大陆市场的踏板,先易后难,储备人才。
对中国市场,比尔·马里奥特情有独钟,在亚洲,没有哪一个地方比刚刚向世界敞开大门的中国更具有吸引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总统卡特访华要带一个商业代表团,他马上报名了。来到北京,比尔激动不已,他后来回忆道:“那是在1979年,大街上人们穿着一模一样的中山装,都骑自行车,几乎看不到一辆小汽车。但我已经看见了一道光芒,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光啊。当时我就想,万豪一定要来亚洲,要来中国!”
后来的事实证明,“万豪”,这个顺嘴又有点霸气的中文译名很快在中国酒店市场上走红,整个亚洲的万豪酒店数量也不如中国多。
在资本市场上,扩张的顺利将万豪的资产价值持续提升,市值表现及股东回报俱佳;在运营成本的控制上,体量越大优势越明显,对供应商和OTC的议价能力更强;在人才聚集上也获得优势,工作岗位更多,员工成长空间更大,向心力更强。而酒店集团的所有优势地位又自然幻化为客人的更多实惠,更多好感,更多忠诚。
在亚洲,在中国,一个如此会修炼自己,又如此会做生意的国际酒店大牌,很容易收获“客人的忠诚”。
但是,新时代的客人到底是哪些人呢?以往的万豪标准能适合新的市场吗?
比尔·马里奥特隐隐感到一种不安,他嗅到时代正在改变。
一直以来,万豪的扩张战略是以严格的管理标准为保障的,旗下管理酒店及特许加盟酒店必须执行严格总部统一的质量标准,变通的余地极小。从经营项目配置、客房类型的系列,从鸡尾酒的品类,到浴室的规格,甚至连清洁地板的清洁剂用量,都有标准化要求。
没有标准就无法复制,不能复制就无法快速扩张。品牌标准化和一致性是万豪的优势,为万豪的全球战略保驾护航,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可比尔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似乎不太对劲,因为万豪上一代忠实客群的整体年龄逐渐趋高,而庞大的“千禧一代”客人对老派的万豪标准似乎并不买账。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信号。
千禧一代(Millennials),特指出生于二十世纪后期,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成年的一代人,多数是80后,这些人即将成为社会主流和消费生力军。
“Whatdoyouthink?”这句贯穿比尔·马里奥特职业生涯的四字箴言,此时再次发挥作用。这句话,问员工,能倾听真实的意见;问客人,能掌握客人的需求;现在,他迫切地要问问千禧一代:“你们想要什么样的酒店?”
调研后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千禧一代,只崇尚个性。
这个调研结果对比尔·马里奥特来说并不十分意外,却让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2002年,他已经整整70岁了,家里的孩子们虽然不少,但大都在万豪集团的外围,对年轻人的想法他着实有点困惑,也曾公开对媒体表示:“我搞不懂那些给年轻人开的酒店到底在搞什么,反正不是我想要的。”
话是这么说,但全球万豪的命运就握在这位老人的手中,他必须直面时代,当机立断,做出改变。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经过比尔·马里奥特精心策划,仔细挑选,万豪大家庭终于推出了三个非常独特亮眼的新品牌。
2004年,全球首家宝格丽酒店BulgariHotel在意大利米兰开业,老派持重的美国万豪酒店突然迎娶风情万种的意大利奢侈品大牌,如此跨界真是一鸣惊人,令全球酒店业既好奇又惊喜。黑白灰的色调神秘地弥漫在一个不算大的、精致的五星级酒店中,简洁现代的空间里传送出诱惑当代年轻精英的种种个性气息。
这种酒店,奢侈而冷艳,是意大利设计师独霸的舞台,此前还从未见过。
万豪和宝格丽合作成立了宝格丽酒店及度假村(BulgariHotels&Resorts),品牌共有,收益共享。比尔的这一招,不仅巧,而且快;不仅把万豪的形象来了个颠覆性的炫变,而且成功地把万豪酒店的客人年龄代扩大了二十年。一个时尚新品牌,一个不太大的精品酒店,已经足以俘获世界惊喜的眼球。
宝格丽酒店,比同类型的迪拜阿玛尼酒店早开业了整整6年。
但独此一家绝对不够,要推高端时尚品牌,比尔仍然喜欢“好事成双”,而且两者之间还要差异化。
术有专攻,策略不变。前面刚“买”了宝格丽的牌子,意大利人的大脑,这回“买”谁的呢?
2008年,比尔·马里奥特和伊恩·施拉格合作创立的艾迪逊(Edition)酒店在纽约精彩揭幕。伊恩是犹太裔,在娱乐业酒店业经验丰富,作为时尚精品酒店(StylishBoutiqueHotel)的发起者,极为擅长在酒店设计中彰显超前概念和设计师个性,他是公认的酒店品牌弄潮儿,也是品牌商业化的造势高手。
Edition的英文原意就有“设计编排”的意思,很有文艺范儿,又宣告了“设计酒店”的个性。时尚,艺术与社交元素满满叠加,这个专门为年轻人打造的全新生活方式品牌,立即成功了。此时的伊恩·施拉格已经62岁,比尔76岁。两个精力旺盛的老顽皮,让千禧一代的设计师们也瞠目结舌。
至此,万豪在精品酒店的布局从上到下,从顶端奢华到亲近地域都有高调的占位,三个新潮品牌更为万豪注入了急需的个性魅力,一向严谨的品牌标准化开始松绑了。年近80岁的掌门人比尔·马里奥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预知天气的老船长,指挥着万豪巨轮,向着前方,激流勇进。
天有不测风云,万豪大船不可能一帆风顺。千禧年后的挑战,远不止客人需求变化这么简单。
2001年的911事件给国际安全形势来了个下马威,预示着未来并不太平。2008年9月20日,位于巴基斯坦首都的伊斯兰堡万豪酒店遭遇炸弹袭击,造成300多人死伤。时隔不到一年,2009年7月17日,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JW万豪酒店与丽思卡尔顿酒店在5分钟内连续遭遇炸弹袭击,再有50人死伤。
两次恐怖袭击给万豪酒店蒙上巨大阴影,恐怖分子把万豪当作美国的国际化标签,老比尔和自己的团队面临从未有过的安全挑战,善后工作更是千头万绪,更难的是今后如何才能恢复人们的信心。
2010年,比尔·马里奥特已78岁高龄,半个多世纪几乎从未休息过的他实在太累了,那个一直无法确定的大事不能再耽搁了:选定接班人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