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开设随意性较强,缺乏与地方产业和经济的有效对接、专业办学缺乏行业企业支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截至2018年,全国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660万人,连续六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也由2017年的3.1%下降到1.7%。我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脱贫攻坚逐渐进入“深水区”,脱贫任务越发艰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发挥精准扶贫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受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22.3%的家庭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长期以来,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帮助等“输血式”扶贫方式难以治愈贫困人口知识水平偏低、技能不足、思想落后等根本问题。这种情况下,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的“造血式”教育扶贫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着重于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贫困地区适龄青年提供各层次学历教育,为社会人群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动力源。正如教育部孙尧副部长指出,“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
如贵州省创新职业培训方式,实施“1户1人”行动计划,使全省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可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通过挂靠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有效增加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逐步消除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实现“职教培训1人、就业创业1人和脱贫1户”的目标。江西省兴国县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招收125名适龄青年免费开展“古中医健康调理师”培训,通过“校企联动、订单培训、对接就业、直接转移”的模式对贫困家庭开展精准帮扶,效果显著。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短缺,还可以通过深化东西协作,降低东西协作重心来实现。建立东西部职业院校校与校之间的精准帮扶关系,将专业教师培养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将专业教师培养贯穿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提升贫困地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更好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有力开展。省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也有责任与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和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